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实践
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实践
向珊珊陈晓瑚许秀环刘星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5)
摘要:2011年至今,我国森林康养经历了理念引进、概念提出和产业萌芽起步等阶段,目前已作为我国林业新业态和新时代的健康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文中基于森林康养产业运营“基地”“产品”“专业技术人员”3要素,梳理总结了10年来我国在森林康养基地、核心产品、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实践进展情况,展现了我国森林康养从概念向产业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4点建议:1)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2)根据森林康养产业需求进行基地建设;3)以产品创新明晰产业形象;4)以试点建设促进产业融合。
关键词: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产品
中图分类号:F326.2;S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9546(2022)04-0037-06
DOI:10.12344/lczcyj.2022.08.04.0002
向珊珊,陈晓瑚,许秀环,等.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实践[J].林草政策研究,2022,2(4):37-42.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对森林在人体康养方面的促进作用有所认识。商代甲骨文中,人倚靠大树就是休息的“休”,幼苗破土而出表示生命的“生”[1];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历代皇家园林也将森林康养思想应用在相地、园景营造等活动中[2]。由此可见,我国森林康养的意识和相关实践在其概念被提出之前就已经存在。2011年“森林疗养”理念由日本引入我国内地;2014年四川省林业工作者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森林康养”概念[3];而在我国台湾地区,森林康养开展得更早,已有超过30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4]。邓三龙[5]结合生态学和现代养生学原理提出了“将优质的森林资源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有机结合,开展森林养生、疗养、康复和休闲等一系列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活动”的森林康养概念。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6],这与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生活方式不健康、生存环境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大密切相关。然而,全民身心健康仅仅依靠医疗系统是远远不够的,森林康养应该在帮助亚健康群体预防身心疾病、患病人群恢复健康、助老医疗、特殊群体减轻病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辅助治疗作用;同时,也应在降低国家医疗经费支出和提高全民生活品质方面有所助益。
纵观近10年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新闻报道,森林康养作为我国林业新业态及新时代的健康产业已走上发展快车道。研究者对森林康养的定义内涵、发展前景、发展路径,及森林康养与森林保护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有着广泛且深刻的思考和讨论。2013年至今,国家层面已发布涉及森林与健康的政策文件20余份,极大地促进了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基地”“产品”“专业技术人员”构成了森林康养产业的基本3要素。基于此,本文梳理和总结我国森林康养在基地建设、产品设计、宣传教育等实践方面的进展,分析现阶段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1森林康养基地
1.1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标准制定
森林康养基地整体规划体系的理论构建包含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基地规划体系、辅助体系等[7],以及以森林步道[8-9]、养老社区[10-11]和以某一类康养疗法或人群[12]为对象的专项康养规划。研究者应用层次分析法[13-15]、GIS空间分析功能[16]、主客体维度交互研究法[17]构建森林康养基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实际案例中,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理论基础。
目前,已有不同机构制定发布了多项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标准。如国家林业局发布了林业行业标准LY/T 2935—2018《森林康养基地总体规划导则》和LY/T 2934—2018《森林康养基地质量评定》,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提出并组织制定了T/CSF 001-2019《森林疗养基地建设技术导则》团体标准,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发布了T/LYCY1024-2021《特色(呼吸系统)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指南》团体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制定发布了SCM 71-2022《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基本要求》;此外,2017年至今,四川、贵州、湖南、山西等省相继发布了林业和旅行业等行业与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相关的地方标准。
1.2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现状
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 200处。2020年,上述4部门联合公布了第1批96家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此外,根据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森林康养分会官方网站,截至2022年底,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共认定了1 499家国家级森林康养建设试点单位;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推行“4项原则和8项指标”的森林疗养基地认证标准,具备了与德国自然疗养地认证标准实现互认的基础,并以此认证了“八达岭森林疗养基地”,成为我国首个符合本土认证标准的森林疗养基地[18];森林疗养师自律会以“人才聚集带动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为策略,完成了31家森林疗养师推荐执业场地创建工作,推动森林疗养落地实施。上述各类基地的名称、选择标准和运行模式各有不同,表现出当前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初级阶段的特征。
2森林康养核心产品
森林康养作为新兴产业,目前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主要从文旅和健康等传统产业延伸而来,在自然环境中以森林为主题,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文化体验、科普研学等板块的产品仍是销售主流。在森林生态优势明显的乡镇、村庄或景区,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吃、住、游、养生为一体的乡村森林康养产业综合体已经成为趋势;同时,品牌效应也在逐渐形成中。森林康养产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本文中,森林康养的核心产品是指以医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辅助医疗和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定制的课程或活动,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活动安排根据目标人群的身心需求定制,二是辅助疗法依赖于森林康养基地的自然资源和时节特点,三是需要专业的康养师带领。康养效果与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引导质量相关。近年来,实践者将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森林资源利用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和开展森林康养实践,产业发展有了起色,开始呈现产业特色。
2.1针对不同亚健康人群的产品
2019—2022年,森林疗养师自律会组织举办了4届“全国森林疗养课程设计大赛”。参赛者针对学校和职场压力焦虑、后疫情时代创伤后应激障碍、电子产品成瘾等群体,及儿童多动症、失眠、慢性疲劳、颈椎病、呼吸系统困扰、高血压等病症进行了课程设计,其中不乏优秀课程和案例。从历届课程大赛参赛作品来看,利用森林干预来缓解精神压力和辅助治疗心理疾病的实践较为多见,对成瘾、创伤应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森林康养也有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如“森林疗养”微信公众号报道,文桥在昆明市西山区设计并实施了名为“荒野少年之我的青春”的专门针对中学生的陪伴式自我探索系列课程,通过深度自然体验、荒野疗愈、正念冥想、团体心理辅导、生命教育等课程,让少年们在荒野中放松减压,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与自我、他人以及自然对话来探索和发现自我。
值得注意的是,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多动症等病症治疗中出现了干预性课程设计和实践案例,体现了一定的辅助治疗优势。根据“森林疗养”微信公众号资料,郭影从2017年开始为北京的孤独症孩子和家庭提供森林疗养服务,在森林中锻炼孩子的听从、合作、精细动作等10余项能力,以运动、绘画、园艺等各种疗育方式应对视觉过载、物质排斥和情绪躁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徐鸿虹在三元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组织了“森林神探”森林疗养课程,以“安全岛”项目为原型,引导多动症患儿从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找到生命规则,实现“孵化自我”的生命脚本。
2.2技法与森林资源融合应用的产品
不同类型的技艺手法以改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19],充分利用了森林环境资源,形成一系列的森林疗法,包括以森林浴为代表的运动疗法,以体验森林经营、木工制作和园艺制作为代表的作业疗法,利用森林中特有地形和自然条件的气候疗法,利用从森林中提取的精油的芳香疗法,以科学搭配本地食材为代表的食物疗法,通过在森林中实施教育活动以改善孩子心智的儿童疗育等[20]。目前,森林漫步、北欧式健走、森林瑜伽等运动疗法和气候疗法,草木染、农林体验、自然手工、曼陀罗等作业疗法和艺术疗法、草本茶和药膳等食物疗法,以及音乐疗法、芳香疗法在我国森林康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郑洲等[21]应用运动疗法改善高血压症,作用明显。张秀丽等[22]通过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实践案例,证实自然艺术手工创造能够培养专注力、树立自信心、激发创造力、提高沟通能力、强化运动机能。陈德根等[23]在夏莲林场森林康养基地通过运动疗法、音乐疗法、药草疗法及“五感”训练,使参与者缓解压力、身心放松。李晨等[24]应用漫步疗法、静坐疗法配合“五感”体验以及作业疗法开展活动,有效改善了年轻健康个体的心肺功能、心理情绪和睡眠质量。
此外,水疗法、日光疗法和体验传统文化等活动也辅助应用于森林康养中[20],如以温泉疗养为特色的湖南省总工会灰汤温泉职工疗养院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利用道教文化资源优势培育具有武当特色康养产业的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等。
除草本茶药膳食物疗法外,中医的很多疗法,如砭、针、灸、按跷、导引等技法,及八段锦养生功法等都可以用于森林康养,并已经有相关尝试和应用。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与重庆市中医药大学联合把中医药养生技术分别应用于重庆森林康养和城区康养,经过实证对比,发现森林康养结合中医药养生技术在改善血糖、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沉水平、睡眠质量方面的效果优于城区康养[25]。中医药因其独特的优势将会成为中国特色森林康养产品的重要部分。
3森林康养宣教工作
3.1森林康养(疗养)师培训
目前,我国森林康养的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主体多为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中国林学会、国有林场、农林类高校,以及与林业相关的文旅企业。他们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等网络平台发布国家和地方森林康养政策、森林与健康的理论知识,更新国内外行业动态。
中国林学会和森林疗养师自律会引入日本培训模式,已经成功组织了8届森林疗养师培训,形成了线上理论知识培训、线下实操技能培训和在职训练3个阶段的进阶培训流程,及全国7个片区分区管理、往届学员伴读新学员的培训制度。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自2015年起通过遴选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大力宣传森林康养产业优势,推广经营理念;2022年春季开设了全国森林康养专业人才成长计划系列课程,从政策法规、资源保护与利用、经营运作、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解读。此外,各级林业部门也联合本地森旅企业通过举办森林康养相关活动扩大森林康养产业影响力。
3.2森林康养专业教育
为适应新时代国内外林业、生态和自然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适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人才需求和“经济转型”国家健康产业的行业需要,高校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森林康养专业教育。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先后在林学专业下设置了森林康养方向,培养从事森林康养管理与实践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2021年,北京林业大学的《森林康养学》《森林康养企业运营管理》《森林疗法》、福建农林大学的《森林康养活动设计理论与实践》《森林康养规划与设计》、华南农业大学的《森林康养概论》、山西农业大学的《森林康养资源学》、贵州省林业学校和贵州省林业局的《森林康养基地概论》、湖南省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森林旅游与康养服务技术》等,均被纳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目录[26]。此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翻译出版了日本的《森林医学》《森林疗养学》,出版了《森林疗养师培训教材》《森林疗养漫谈》等,填补了我国在森林康养 (疗养)人才培养专业性书籍方面的空缺。
4现存问题
目前,我国森林康养发展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发展瓶颈问题也逐渐显现,存在过度开发利用森林资源[27]、基地发展停留在森林旅游层次[28]、产品体系设计不足[28]、公众对森林康养认同程度有限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
1)产业供给侧对森林康养内涵认识不足,科学研究滞后。森林康养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良莠不齐;不少康养基地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推动下被动上马,知识储备不足,决策保守且缺乏创新能力[29],开展森林康养存在一定的盲目性[30]。
2)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特征不明显,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过多地注重实体开发,缺少在审美偏好、心理学、激发五感等方面的系统理论指导[31];对森林周边自然、人文生态资源没有做到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忽视了文化及健康服务在产业中的运用[30]。目前,从医学角度对森林康养的实证研究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康养林经营,尚未充分发挥森林的康复保健功能[32]。
3)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森林健康的利好政策,包括加强用地保障、拓宽融资渠道、税收减免等,极大地促进了资本和学界对森林康养产业的关注;但在政策落实上还存在欠缺,以至于现行政策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突出[33],导致森林康养基地开发模式同质化、产业形象不明晰。
5建议
森林康养产业是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林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到旅游业、医疗卫生业、教育培训业、健康休闲业和养老业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能够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和乡村振兴[28]。针对现阶段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组建有森林康养扎实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并开展培训和宣传推广。建议对森林康养师和管理运营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一方面在社会和高校广泛培养森林康养师,吸纳心理学、运动医学、医学、自然教育等相关专业人才到森林康养产业中来;同时,向产业内管理运营人员普及森林康养“辅助疗养”的概念内核。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森林与人体健康关系[34]、森林疗养医学实证[32],及康养林经营与资源评价[34]、效果认定、认证机制评定等研究,为森林康养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35]。
2)根据森林康养产业需求进行基地建设。基地建设主要包括康养林经营、康养设施布置、步道和场馆设计等内容。森林康养是让人体验森林,应以森林“五感”为多功能森林经营目标,因林制宜发展并突出疗养功能[32];同时,注意在保护森林、传承文化的基础上,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35]。康养设施布置和步道场馆设计要在尽量少的人为干扰下利用森林资源,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和做法。如德国黑森林国家公园的设施布置保持了原生态特色,设计了众多主题活动吸引游客走进森林,自然教育体验馆采用室内与户外相连的设计来增加自然元素[36];日本建立了世界首个森林康养基地与步道认证体系,对场地整备、立地条件、自然条件等硬件条件提出了高标准要求[37]。
3)以产品创新明晰产业形象。森林康养课程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28],开发有实证效果和基地特色的森林康养课程和活动是明晰产业形象的有效途径,这依赖于森林康养师的不断总结和创新,而优秀森林康养师也是产品品质的保障。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标准的服务水平,应开发多种森林康养产品,体现森林康养“用生命陪伴生命”的产品理念。将中医、书法、太极拳等我国传统文化与森林康养融合创新,体现森林康养“由心及身、身心同调”的辅助疗愈特色。
4)以试点建设促进产业融合。相关各部门形成协作共建、共管、共享的联动机制,强化政府在管理体制建设和行业引导等方面的职责[28],促进试点建设的发展。鼓励森林康养师优势互补,以团队形式组织森林康养课程活动,并建立森林康养基地与森林康养师的有偿对接机制。如上述“全国森林疗养课程设计大赛”的优秀课程,可以在与基地的对接合作中得到应用、复制和改进,有助于基地试点建设。此外,建议康养基地试点采用“其他产业+森林康养”的融合模式,以其他产业的运营带动和培育森林康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睿.我国先秦时期的林业[J].绿色天府,2016(11):54-55.
[2]张学玲,李雪飞.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健康思想研究: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6):28-33.
[3]刘立军.森林疗养放飞梦想:森林疗养在中国的现状[J].国土绿化,2016(12):16-19.
[4]李建军,詹丽玉,何中声,等.中国台湾地区森林疗愈发展计划及其内容[J].世界林业研究,2021,34(2):85-90.
[5]邓三龙.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2016,29(6):1-6.
[6]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EB/OL].[2021-07-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7/15/content_5409492.htm.
[7]高焕沙.森林疗养基地规划的理论与实证探索[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7.
[8]张梁.北京地区森林疗养步道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9.
[9]崔永红,方晓敏,陈信旺,等.基于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总体规划的顶层设计[J].林业勘察设计,2020(1):55-61.
[10]刘春云.基于园艺疗法的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6.
[11]李鹏飞,刘欣,周鑫,等.基于园艺疗法的养老院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沈丘县生态养老基地为例[J].林业调查规划,2016,41(1):125-129.
[12]谢潇萌.以失眠疗愈为导向的森林疗养基地规划设计研究:以大田县赤头坂国有林场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
[13]潘洋刘,曾进,文野,等.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7(5):101-107.
[14]罗惠宁,肖旭,李志,等.贵州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评定指标体系[J].中国城市林业,2021,19(5):118-124.
[15]杨春兰.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评价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20.
[16]夏玉霞.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20.
[17]宋子健.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21.
[18]朱松梅.全国首个森林疗养基地落户八达岭[N].北京日报,2020-12-15(7).
[19]宋晨,李悦,张亚京,等.森林疗法对疲劳状态职业女性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2,39(2):168-173.
[20]周彩贤,马红,南海龙.推进森林疗养的研究与探索[J].国土绿化,2016(10):48-50.
[21]郑洲,莫东平,兰峰,等.森林浴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血脂及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5):449-451.
[22]张秀丽,吴建平.自然艺术手工课程设计在森林疗养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经济,2018(2):59-61.
[23]陈德根,饶高平.基于亚健康人群的森林康养基地疗养课程设计[J].热带林业,2020,48(4):54-57.
[24]李晨,刘珊,楚梦天,等.短期森林疗养活动对年轻健康个体部分身心健康指标的影响[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2,39(1):4-9.
[25]朱正威,孟祥江,唐成林,等.应用中医药养生技术在重庆森林康养与城区康养的对比实践[J].科学咨询,2019(15):20-21.
[26]2021森林康养产业大事回眸[EB/OL].(2022-01-11) [2022-07-15].http://www.forestry.gov.cn.
[27]潘洋刘,徐俊,胡少昌,等.基于SWOT和AHP分析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策略研究:以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J].林业经济,2019,41(3):40-44,59.
[28]韩立红,天国双,高环.产业融合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影响 [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1,49(8):100-105.
[29]申奥,秦光远.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风险态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J].林产工业,2022,59(8):62-68.
[30]束怡,楼毅,张宏亮,等.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基于典型地区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19,32(4):51-56.
[31]张梁.北京地区森林疗养步道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9.
[32]姜俊,王小平,南海龙,等.基于多功能经营理念的我国森林疗养林经营对策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19,32(2):97-101.
[33]李国辉,王心.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2(1):68-69.
[34]郭诗宇,汪远洋,陈兴国,等.森林康养与康养森林建设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22,35(2):28-33.
[35]庄伟杰,李慧,申倩倩.日本森林疗养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 [J].世界林业研究,2022,35(1):106-112.
[36]朱建刚.德国森林体验教育与森林疗养考察[J].国土绿化,2017(2):42-45.
[37]王培严,胡楠,李雄.日本森林康养基地与康养步道认证体系 [J].中国城市林业,2021,19(4):42-47.
期刊:林草政策研究
第2卷 第4期 2022年12月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相关文章,仅用于传播森林与健康信息,不做商业用途。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往期推荐-
基于森林康养的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以金堂县云漫半山森林康养基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