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粉家的故事,从没钱开始
即使在外卖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依旧喜欢溜达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找寻这样的小店。和店家当面聊上几句,胜过指尖在手机屏幕上不知所措地来回滑动。
这一次,我找来上海最好吃的三家米粉店的创始人,聊了聊他们开店的故事。第一位是何博,粉家柳州螺蛳粉的创始人。
粉家是2011年诞生于上海的柳州螺蛳粉品牌,首店开在杨宅路上。开张后不久,创始人何博做了100张「最佳粉友卡」,赠给客人们,想着万一哪天要排队,凭卡能直接入座。但没人相信吃碗粉还得排队。
三年后,杨宅路店开始排队了。十一年后,粉家又开了4家新店,高峰时段平均等位时间半小时。
当时他最羡慕的,是别家后厨的全套不锈钢厨具。而自己手上的钱,只够在五金店请个工人来砌个水泥灶台。
这个地方原本是一家苏州羊肉面馆。何博保留了上家留下的椅子,买来几块桌布,遮住破旧的玻璃桌。他和亲朋一块动手,把脏兮兮的墙面重新刷了一遍。
到门店真正运转起来时,何博手头只有2000元了。他想,这家店要是干不成,就干脆回柳州老家好了。
这并非没有信心,而是刚挨过连续打击。过年前,何博关掉了江苏路华敏世纪附近的店。此前开在香花桥路上的店,仅仅维持了3个月。
开第一家店时,他毫无经验,选了居民楼下的铺子,不仅办不下证照,还老被附近住户投诉「太臭了」。第二间店开在租金高、休息日人流量小的商务区,几乎每一个进门的人都要问: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么臭?怎么做的?别说持续经营,捱过一个小长假都难。
杨宅路店几乎是何博最后的机会。而开店初期,门店生意依旧萧条。那会儿他的隔壁是个云南菜馆,老板常跑来借桌子。「人家5、6点天天排队,我们5、6点自己烧饭吃。」他说。
直到13、14年,大众对螺蛳粉总算有了认知,人们逐渐接纳了「臭臭的」酸笋,越来越多人迈出了尝鲜的一步。门店竟然开始排队了!
「每天营业额一两千块的时候,其实也挺开心,反正不用想着出门吃饭,天天在店里吃,也不具备更高的消费能力。」何博说。当意识到远大的梦想暂时无法实现时,脚踏实地是唯一正确且值得全力投入的事情。
粉家的店名是何博一位老乡的爸爸给提的。老人家是广西书法院院长,大笔一挥,写下「粉家」二字。曾有客人说,你们这么小一家店,就用这么大气的招牌,让人感觉「这个品牌不会只限于这样」。
如今,粉家杨宅路店不仅没关,还把旁边的几间门面都一并租了下来,又开了4家约莫300平米的新店。何博用柳州城市地标为几家店命名:青云街/金沙角/金鱼巷/映山街小酒馆,除了螺蛳粉,每家店都有些独家菜品。他想把广西菜「再拔高一个层次」。
「我们可能是所有做米粉的餐饮里,利润最低的一家。」何博说,「我们原料成本非常高,肥肠、猪肝这类食材都用新鲜的。」
何博早年学的酒店管理,在中餐馆里打过工,他的师傅是一位年长的国宴特级厨师。他告诉何博,中餐无非是煎、炸、炒、烹,东西要好吃,食材本身一定要好。原料越新鲜,烹饪手法就越简单。
「大道至简」也是何博开店以来,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做法其实很简单,但很多人不敢相信。」
随着粉家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咨询入股的说客也变得多了起来,甚至还有人混进后厨「偷师」。
走捷径或许能短暂成就一间「网红店」,但对粉家而言,它从一开始就只想「做自己」。
如今上海大大小小几十家螺蛳粉店,几乎每一家的粉里头都有「螺蛳肉沫」,这种做法最早源于粉家。
14、15年时,物价房租上涨,何博想把螺蛳粉的售价,从13元涨到18元。但又担心一下子涨太多,客人会难以接受。他想到上海本帮面的浇头,顺势研发出螺蛳肉沫「浇头」,既便于理解涨价,又能为螺蛳粉增加一丝风味。
螺蛳肉沫推出后,何博收到不少争议,因为柳州本地的螺蛳粉里并没有这东西。但比起正宗、好吃,独特才是他更看中的。平衡大众的口味偏好很难,何博能保证的,是「一定要过自己这一关」。
做了好菜,自然想和更多人分享。「我们有六七十种品类,可能是全国螺蛳粉店里卖的东西最多的。」提起菜单,何博满脸自豪。
「鸭脚、卷粉、玉米糖水、酸笋牛肉……都是广西当地比较喜欢吃的。」何博说。满足自己是他最初开店的动力,如今,他想把这份亲切的美味,分享给更多人。
当下,餐饮门店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粉家却在开业第十年开始「扩张」。谈及是什么让它「穿越周期」,何博说:「细节上不偷工减料,保持质量,这是最基础的。有的店家给客人倒水,明知道人家喜欢倒满,他就只倒60%,他觉得人家喝不完。」
开店十一年,粉家在柳州和上海合作的食材供应商,一个都没换过,「哪怕价格比其他高一些,但都是我们之前认真挑选出来的,钱也得让人家赚一点。」何博说,「也有主动上门推销的,但我们试都不试。」
全是具体的、细小的坚持,不光时间上,还包括初心。「很多人可能没完全想清楚,要不要做、怎么做一件事,当有困难了,就退缩了。」何博说。相比各种无法掌控的外部因素,他觉得自己「遇到的好人比较多」,多少有点运气的成分。
而在粉家店员眼中,何博是个「健忘」的人,所有预期中和意料之外的困难,都能被他的「大心脏」包容,最终也会被时间带走。
当一家店成为自己,最终靠的是人,而不是路径。
初建群时,群友们自发接龙,呼吁何博在上海各个区开新店。有时,何博也会主动发起新菜体验接龙,邀请群友前往品尝。
开店那么多年,何博和很多客人都成了朋友。我经常看到群里的互动——
「老板,淮海路店能有炸蛋吗?谢谢」
「好的,把桌号发我!」
「晚上能预订一份鱼头吗?青云街店,准备带新粉入坑」
「我不在上海,青云街店目前还没人会做」
「老板长啥样?是眼睛有点大的那位吗?」
「老板很胖,有点秃头,40多岁,今天在新店扫地,到时请大家去吃螺蛳粉下午茶!」
我时常和同事一起堂食,每次吃完,大家都会沉浸在饱足的快乐中。
在我的认知里,做餐饮是一件看似门槛不高,实际上能把人分分钟拖垮的行业。我现在依旧这么认为。但何博的故事让我看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踏实地做下去,是有机会慢慢成就一些事情的。
何博老说自己「除了做菜,什么都不会」,但我觉得,他展现了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创业选择,简单到足以治疗我们的浮躁与功利。
我称之为螺蛳粉乌托邦。
如果你有任何可靠线索,欢迎评论区留言或私信告诉我们。如若连线成功,粉家将承包你一整年的螺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