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你能听到的戏曲比前半辈子加起来都多
从任何角度看,疫情都已经是目前最受关注的话题,全国人民的劲都在往一处使。
文艺工作者们自然也没闲着,特殊时期里创作激情高涨,逐渐形成了一次全国戏曲大串联。
这段时间里认识的传统戏剧比我前半辈子加起来都多,肉体虽然被病毒困住了,但在灵魂上得到了升华。
河南作为这次疫情防控的急先锋,面对危机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前有常香玉大师保家卫国捐飞机,现在有豫剧达人为老乡们的安全尽心尽力。
除了硬核的横幅与劝返,河南在文化抗疫情上同样走在了全国前列,这次刘大哥没讲话,这位大姐讲的理一点也不偏。
由《花木兰》改编的抗疫情豫剧
自古以来中原腹地就比谁都明白扎根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这种操作并不局限于由下至上的民间自发行为。
河南省官方紧接着推出了豫剧全明星阵容打造的公益豫剧《打不赢这一仗不把家还》,以足够接地气的方式提醒乡亲们面对病毒还是要警惕。
“江山如画美万千,忽降灾难到人间。冠状病毒真刁钻,害得百姓不安全。”
事实证明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河南之外的网友都表示,把视频给家人看过后确实有效果。
“不听劝不戴口罩的奶奶听了之后一下严肃了起来,问我这是哪里的选段。”
与河南相邻的河北有着类似的智慧,但明显分工不同,燕赵大地上多的是慷慨悲歌,从声调和唱词上来看就能得知,这里主攻的是提振士气:
不串门不是不近人情,保护好自己保众生。医务人员在奋战,我们要团结起来众志成城!
图片来源:长城网
在文化输出领域根基深厚的东三省自然不会落后,为了“在潜移默化中入心入脑,让群众心动进而变成行动”,有的村里大喇叭一天播12遍抗击疫情的二人转,据说听了几天之后,村里有的大妈已经会唱给孙子听了。
视频来源:微博用户@草莓味的牟牟
而在拥有长沙这座不夜城的湖南朋友看来,好听、耐听、接地气才是基本的传播特质,他们更知道怎么用轻松的方式切入大众视野。
“曲艺作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指导生活,这样才能更深入的让大家懂得怎样面对当前的疫情,知道当下应该做些什么。”
除了帮不能出门的老百姓在家解闷儿,全国的文艺先锋们誓要为这场防控疫情的人民战争添砖加瓦,最起码也要从精神上给病毒迎头痛击。
有天津的曲艺从业者在一次录制作品之后曾说:“咱是文艺工作者,你得干点事啊。人家医务工作者都冲在了一线,我们能做的就是当好文艺轻骑兵,发挥曲艺短平快、鼓舞士气的作用。”
他们有的打板有的敲锣有的拉弦,希望在消解全国人民疫情阵痛的同时能警示大众,也为其他奋战在一线的同志们分担压力。
“之前我说有多危险,我爸根本不信,自从看了张建国老师的京剧视频之后,现在每天给我发疫情的最新消息,并且告诫我不要出门。”
这同时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创作欲,如果你尝试在互联网上搜索,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几段以传统戏剧为载体的新编抗疫情剧目。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传统文化在这一刻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图片来源:快手
图片来源:抖音
图片来源:b站
有的从剪辑和镜头的调度中就能发现他们的良苦用心,唱词和横幅标语交替出现,生怕群众不知道其中的危险性。
图片来源:b站
连精神小伙都在文艺的最前线发光发热,告诫大家面对病毒的正确操作方式。
图片来源:抖音
相比于官方正式的红头文件,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显然更容易被接受。
在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山区,很多老年人看不懂汉字,有人就开始用山歌的形式切入,“大家很喜欢听山歌唱山歌,老人们看不懂汉字,但听得懂山歌。”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学歌现场
贵州都匀布依族山歌
根据媒体报道,云南临沧发布了傣语的防控提示视频,文山县当地的村庄也以壮、苗等少数民族语言广播。
同时号称云南“山歌王”的杨德洪也投身疫情防控宣传工作,用一曲带着funk元素的火辣山歌帮大家强化扫除病毒的信心。
在距离昆明400公里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当地采用白族特有的大本曲的方式,选择带着口罩弹唱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唱词里白语、汉语混用。
很多当地网友在视频下面留言,“这几天苦口婆心对长辈说防疫的事,都听不进去,给他们看了视频之后终于听进去了。”
借助互联网打通距离产生的物理隔阂,全国的田间地头似乎都与湖北产生了某种意识层面的重叠,人们不断用自己的方式主动连接远方的战友。
比如两位肩并肩唱山歌的广西大姐带着“刘三姐故乡”的问候,用切身行动向人们证明了团结才是力量,相约一起杀光病毒再相聚。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传统戏剧根植于大众生活的土壤之中,把浪漫主义和现实揉在一起。
传统文化从未消亡,一直在大众娱乐生活的背面延续着,也总是会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在这之前如果你不是戏曲爱好者,可能根本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多地方曲种。
绍兴莲花落《齐心度难关》
上海越剧院演员张艾嘉以嘉善宣卷的形式宣传防疫知识
在这场看似层次分明的人民保卫战中,人民群众早已经把最朴实的愿望埋在了那些声腔锣鼓里。
现在,已经有人给病毒下最后通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