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粪便制成的金汁,过去是泉州的神药
假如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结尾的作文题要求用“寺庙”、“粪便”、“儿童”、“药”这几个完全不搭边的词展开联想,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那么来自福建泉州籍的考生,可能会恨不得写上2000字。
因为在他们当中,有的在童年时期就留下被一种当地人称为“金汁”的神药入侵过喉管的噩梦经历。
大多数人都会被金汁这两个字所迷惑,比如我曾跟一位石家庄朋友谈起金汁,他竟反问我是不是要请他品鉴什么刚上市的清香型铁观音。
直到听我讲完金汁,他直接戒掉了拉屎之后再回头望一眼马桶的好习惯。
这味流传于泉州民间的暗黑药方,就算在今天听来,也十分独特。
在现代医学还没有普及的过去,有人生病,都会尝试询问各种民间偏方。而药方要是起效果,立马就会经过口口相传走俏。
正是在嘴巴这种传播媒介的作用下,“退高烧,到花桥宫求金汁”成了泉州的一句街头暗语。
花桥宫,位于泉州市区中山南路,全名花桥慈济宫,始建于宋绍兴年间。
相传,名医吴真人“保生大帝”曾在此悬壶行医,济世惠民,后来就有“门徒”(即泉州民众)在这里建庙,焚香朝拜。到清光绪年间,泉州绅士及商民于花桥宫内倡设“泉郡施药局”,博采药源,广施民众,这习俗就延续了下来。直到今天,每周一到周六,花桥宫都会开门义诊赠药。
金汁,就是免费赠药里头的一种,放在当下的语境,堪称花桥宫的爆款顶流神药。
主事者说当年到花桥宫讨金汁的人可多了,每天义诊的门一拉开,门口都是人,场面堪比排队买茶颜悦色。
“金汁是好东西啊,贫穷的人看不起病,这药最实惠!”
实惠还体现在金汁的制作手法上,作为人中黄的冷萃发酵液体版,从取材上就有独到的讲究。
首先是人,不是随便什么人的粪便都派得上用场,必须是十一二岁的健康童男的粪便,在人的选用上和浙江东阳的尿蛋如出一辙。
“当年,老师傅们要做金汁,多是到小学收集。在学校里放了木制马桶,专供男童排放。还得是成形的,整块整块,不能拉稀。”
同时,取材还得把握时机,深秋入冬之际为男童粪便的上上品。据说是因为这个季节不容易拉稀,还有粪便不那么臭,气温比较低,可以最大限度保持粪便采集新鲜程度。
之后,就轮到制作金汁的老师傅们登场,他们先将收集起来的粪便倒入木桶,往里加水和土。
根据记载,水,最好是上好的井水,土得是红土,然后用力搅拌,一遍遍淘洗,去除杂质。接着用细纱布过滤,最后剩下的粪水入陶瓮,用黄土加封,即可埋入土里。
国外酿酒一般选择存放在酒窖,而花桥宫制作金汁则选择全城布址。
通常会挑一块空旷的地方,学校的操场、荒郊野外和寺庙的院子都是老师傅们的理想阵地。
而其中,寺庙是埋藏金汁的首选,因为花桥宫坚持的慈善义诊送药,与寺庙的慈悲为怀相一致。
金汁要埋在潮湿的旷野中,入土深约两米。适合埋在龙眼树旁,因为龙眼树的根比较吸水,土不会干裂。
接下去的工序就交给时间来催化,一壶优质的金汁,至少得存放二三十年以上。
在泉州花桥宫已经工作二十多年的黄老师傅说,每一批金汁制作了多少罐,埋在哪里,都有文字记载。
这时如果建立一个理论模型,一个人在他十岁的时候贡献了一泡粪便制成金汁,那么二十年后,他的孩子如果发高烧,求医无门,正好来到了花桥宫,那么就极有可能发生尝到自己父亲年轻时的味道。
由于实在是太稀缺,每一次挖掘金汁的行为,都会引起全城轰动。
挖掘现场除了挖掘团队,还有多家媒体实时报道,甚至请来了专家,整个场面就跟淘到了什么宋元时期的文物一样。
泉州“屎”上最大的新闻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1年12月,当时的报纸写道:“7点多,福建承天寺,工人们又来了。他们一直挖到下午3点左右,陆续抬出20多个罐子。除去几罐已损坏的,其余的都被人们搬去花桥宫。至此,40罐埋藏38年之久的金汁集体亮相。”
挖到的瓦罐会被装上三轮车,过去看见三轮车载着带新鲜泥土的瓦罐往泉州中山路方向走,是一种金汁出土的信号。
经过时间沉淀的金汁,已经彻底脱胎换骨,据尝过的人描述,颜色清亮、无臭无味,比水还好喝。
在一些留存的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打开罐子,里头的液体清澈见底,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倒影。将长柄竹筒伸进瓦罐里,舀起金汁倒进碗中,说是恒大冰泉都有人相信。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用棕皮绵纸上铺黄土,浇粪汁淋土上,滤取清汁,入新瓮内,碗覆定,埋土中”,正是花桥宫制金汁的做法。
自古以来,关于金汁等粪便类中药,在中医的典籍里一直都有记载。而关于粪便类中药的弊利之争,在医学界也存在着不一样的观点。
有人说金汁能治小孩高烧、内热,效果立竿见影,如今全国其他地方已经很难找到这种药,应该加以保存。也有人认为粪便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不固定,不符合现代人的卫生习惯。
上周我向花桥慈济宫的工作人员要一份金汁,被告知因为不符合医药卫生标准,现在已经不发放了。
“1973年埋下的是最后一批,此后就再没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