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川报观察
- 围塔村 -
神秘北纬30°上的「唯一」
“生人勿进,莫乱走动,天黑不要出门。”但凡有外人进入围塔村地界,都会被当地村民这样告知。整个方圆8平方公里的围塔村境,是一个陷落在四周平均海拔为1600米的大凹地。接近80%的森林覆盖率让这片土地看起来,宛若向天空张开的“绿盆大口”,仿佛能吞噬一切。
由200多户人家,1000多名村民组成的围塔村,正“深陷”在这片群山环绕之中。
若是在寻常村落,这样的告知显得有些“危言耸听”;只是,在地处北纬30°上的围塔村,这或许是切切实实的忠告……
//////////
神秘北纬30°上的“唯一”村落
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或许已经不能把北纬30°简单看作是一个地理纬度的数值。
因为在这一纬度上,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诡谲的怪异现象,远古时代的地球文明信息,诸如珠穆朗玛峰、四大孕育文明的河流、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百慕大等等,自然与人类文明的纠缠现象都在北纬30°上演。在围塔村,数以百计的地表坑洞(当地人作“悬洞”)被低矮的树丛和浅草所掩盖。这些坑洞浅的纵深有10米,深的也有高达200米的垂直距离,林间时有野鸡野兔失足跌落,最终都会寻不见踪迹。
围塔悬坑 BY 网络
更不用说家禽或是人类。即便是围塔村对地形最为熟悉且身强力壮的青年,也不得不对地表上广布的坑洞,存有一丝畏惧。
然而,就像村里的长辈所言,早在他们移民而来时,这些坑洞早就已经存在着,时而伴随着地底发出奇怪的响声,个中缘由也不得而知。直至2001年,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杨勇带队前往围塔村勘探,经过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走访,队员们断定围塔村就是一个——长径6000米,短径2000米,深800米,容积96亿立方米的地质大漏斗。
这意味着围塔漏斗是目前世界“漏斗界”排名NO.1的巨无霸。因为比起当年已知世界最大的四川兴文漏斗,围塔漏斗的面积是它的10倍,大约能装下1000个西湖。随着对围塔村地质形态的确认,地表坑洞出现的秘密也随之解开。原来,围塔村地下发育着罕见的洞穴群,地下河流系统将围塔村底部侵蚀成一个个蜂窝状:
经过千万年的流水侵蚀与地质运动,围塔地质漏斗不断自然沉降,于是形如漏斗的地质面貌便展现在世人眼前:
其中,地表坑洞便是地下河溶蚀的结果,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而在此生活着的围塔村村民,则变成了世界上唯一生活在地质漏斗上的人类聚落。//////////
太平古城的“失落”
只是,如今生活在围塔村里的村民,却是从清朝时起陆续移民而来。对于围塔村的由来,境内残存的石狮以及石块残片却并不知晓:
围塔村石狮子 BY 网络
“围塔”,按照中国人自古以来命名村落的习惯,它本应是一座围着高塔而建的聚落。
只是,时至今日已难觅高塔的踪迹,向大多数村民们问起也不得而知,只有村中年长者模糊的听闻与一些残存在田埂间的石块碎片,在证明着这番“围塔而建”的推测。
后来,经查阅过《芦山县志》与《天全县志》,这才隐约揭秘了围塔村的由来。
茶马古道 BY 网络
据县志载,围塔村在明朝永乐年间作为太平县的县治而存在,管辖着东至邛崃、西经碉门,通往岚安的茶与食盐的运输道路。
那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修筑茶马驿道的川藏线部分,通行期间需要绕过铜头峡、大岩峡两道天堑。在永乐年间,为歌颂盛世太平,这条通商、朝贡之路最为艰险的地段,改称“太平驿”。
关于太平驿,它多年来一直是隐藏在枯燥无味的史书中,若不是围塔的出现,它在芦山境内的古道,也许会在绵绵的山中不留痕迹地消失。
随着太平驿上通商贸易的日益繁荣,为县治围塔村中也建立起一座为方便过往商旅休息的驿站——太平古城。
对于这座城池的记载,古书上只有零星的只言片语,但仍然可以想象到围塔村曾经的繁荣。
然而,这座古城却在朝夕之间忽然消失,只留下尚未凿刻完成的石狮与被黄土掩盖的破壁残垣。
//////////
移民,“湖广填四川”下的缩影
太平古城的失落,原住民的消失,以及围塔村如今村民的移民缘由,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若要试图解释这些问题,纵观整个四川明清发展史,却难以绕过明末四川的大浩劫——蜀祸。明末清初,张献忠曾在四川地区进行过多次屠杀暴行,使得“百姓弃田舍逃亡,稼穑不生,颗粒无收”。分明因都江堰修葺而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却要因人祸与饥荒、瘟疫的伴随而起,转眼之间便荒芜一片。《滟滪囊》记载,张献忠义子刘文秀进驻邛州时,更是不由分说的“取遗民万余家尽屠之”,“纵越高山大谷。有匿崖洞者,举火熏之”。或许就在这些暴行之间,作为西南地区重镇的太平古城也难以幸免。只是,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太平古城,还要遭受自然的侵害。在《芦山县志》的手抄本中,也有关于“(太平古城曾遭遇)喷石百里,压死居民无数”的记载。
在天灾与人祸的双重压力下,或许可以为解释太平古城的消失注解。而清初为了重新打开天府之国的局面,以“湖广填四川”来解决四川人口的缺失,也同样把围塔村如今的村民带到了这里。//////////
如今,围塔村
清朝初年,江西马氏兄弟由湖北辗转迁来此处,至今已是第20代了,马氏老宅门口有一棵巨大的麻柳树,有上千年的树龄,据马氏第十代长辈说,他还是孩童时,树就是这样子。由于马氏移民较早,围塔里流传着“马边边,赵一嘴”的说法,形容马姓占了村子一大片,而赵姓最少。
在这片曾经繁华被淹没的土地上,他们又开始凭借着地下河带来的充足水源,肥沃的土壤,适宜种植茶树的酸性土质,重新在此繁衍生息。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围塔村,气候十分湿润宜人,因此这里的长寿老人很多。他们从未经历过太平古城的繁华,也不会带着当时浩劫的伤痛。时至今日,要进入围塔村的道路也依然只有两条:一条是已经修建好的盘山公路。只是若要遇上雨雪天气,这条相对安全的远路依然存在着危险;另一条,则是村民们为了节省时间而走出的山路。其中还要穿过一个幽深的洞穴,洞内地形复杂,已很少人去走。四周群山阻隔起外界与围塔村的联系,也让这一处村落保留着世外桃源的安宁与闲适。当每一位外来者穿过长长的山垭口,伫立在盘山公路边上向下眺望,一座座青瓦农舍点点坐落在丛林与稻田之间,一条条小河穿境而过,“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的就是这样一幅光景吧……
文 编辑 丨新小志
参考 | 《被遗忘的茶马大驿站》等
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
加入【新县志微信群】,一起去挖掘和探讨那些县未被发现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