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浚县 | 历经1400多年的“泥咕咕”,黄土捏就的历史活化石!

新小志 新县志
2024-09-05


-浚县泥咕咕-
有一种非遗技艺传承,叫“自小跟俺爹学的”

“喝一口杨圮屯水,会捏泥咕咕狗;吃一口杨圮屯饭,会捏泥咕咕哨。”


正如这首出自河南浚县杨圮屯村的童谣唱的一样,这座位于大伾山脚下、黄河故道上的村子(分东、西两个村子),70%以上的村民都会捏制“泥咕咕”。
大伾山全景 BY 牛学友
这是当地的手艺人们就地取材,选用黄胶泥作原料捏制的小玩具。黑色为底,佐以红黄蓝绿等鲜艳着色,在尾部开俩小孔,吹时能发出“咕咕”的声音,所以名作“泥咕咕”。
“这门手艺是怎么学到的?”“自小跟俺爹学的。”
制作泥咕咕 BY 新华网
的制作工序主要有取土、粉土、和泥、捏制、修坯、扎孔、晾晒、烧制、彩绘和油漆等。即便制作流程复杂,但杨圮屯村却几乎人人都会。
当人们好奇地问起这样精致手工的源于何处,杨圮屯村的手艺们总是会这样回答。
这对于他们而言,代代相传着“泥咕咕”的制作手艺,就如同吃饭一般的寻常事儿。

//////////

来着古代的呢喃


在人类尚未把“文化遗产”摆上神坛之前,乐师、说书人、绣娘、各类技艺高明的工匠还有各个民俗中的巫祝,他们技艺在身,精妙绝伦,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也世代传承着习以为常的技艺文化。
泥咕咕 BY 三门峡日报


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于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
左汉中


如今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泥咕咕”也是如此。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瓦岗军曾控制黎阳仓(古黎阳,今浚县),后与隋军大战,瓦岗军损失惨重,不少将士和战马阵亡。
黎阳仓遗址 BY 网络
为了纪念和祭祀亡故的将士,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泥人,表达留恋疆场驰骋之意。
后来,军队中的一些人员就地安置,他们就扎根在这黄河故道边上,让这门手艺就地流传下来,一传就是1400多年。
到如今,浚县每年的传统古庙会上,为了迎接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朝拜浚县大山、浮丘的善男信女们,贩卖“泥咕咕”成了当地人最热情的事。
庙会 BY 网络
十余平方公里的庙会上,就数“泥咕咕”的摊位前人最多,买的、问的、吹的、仔细观摩挑选的。祭祀程序结束后,几乎人人手上都拿着“泥咕咕”把玩儿。
据当地的老人回忆,在上个世纪60年代前,经常会有一些老大娘带着朝山求子的小媳妇儿们,买上满满一篮子“咕咕鸡”(泥咕咕),再满心欢喜地回家去。

//////////

1400多年漫长的传承


在漫长的1400多年里,“泥咕咕”承载的不只是为了纪念战死沙场的将士,它早已进入到世间众生生活着的各个场景。

小孩儿的玩具、家里的装饰、特色的地域民俗、与历史难以斩断的联系还有简单到曾经让不少浚县家庭得以温饱。
被人称作“农民艺术家”的王学峰是土生土长的杨圮屯人,他从8岁就开始跟着长辈学习制作泥咕咕的手艺,直到现在已有50多年了。
王学峰 BY 网络
他也是目前浚县泥咕咕三大特色流派中“王派”的代表人之一。
在造型古朴、色彩斑斓的泥咕咕下,“王派”手艺人一直坚持着采用传统的造型,让泥咕咕还能发出“咕咕”的声音。
为了能继续传承泥咕咕的技艺,王学峰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着制作的手艺。
王学峰的工艺坊 BY 网络
曾经是一个古时封闭小山村的产物,如今却随着王学峰的不断向外宣传和讲学,在新加坡、德国、法国等地都能看到泥咕咕的踪影。
当别人问起“为何要这么不遗余力地传承泥咕咕”时,王学峰的回答却并不官方和口号。
“小时候村里很穷,靠种田来谋生。但当时条件恶劣,粮食常年欠收。家里人饿的肚子咕咕叫。但幸好有一门捏泥咕咕的手艺。没粮吃了,就捏点拿到庙会上去卖。捏泥巴给当时处在困境的王家带来了一个出路。所以,保护发展浚县泥咕咕,是为了报恩。”
王学峰说。

王学峰作品展示 BY 网络


“为了报恩。”


这个理由在面对着一个泥制玩具说出来,难免会显得有些“傻气”。但从未停下为泥咕咕的传承而奔走的他,却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

非遗的出路?


每一个自远古而来的文化传承,都难抵时间的淹没。想要继续保护和发扬,只能是对接当下的市场。


曾经的杨圮屯村全村老小,都有一双会捏制泥咕咕的巧手。但村里人嫌挣的钱少,不少人都放弃了这门手艺。


BY 新华网


所幸,“玩”起泥咕咕的“泥猴张”张希和一派、“泥玩派”宋学海、宋庆春一派还有王学峰代表的“泥咕咕”一派,都在以各自创新的手法在寻找市场和手艺间的接口。


活态的传承才是出路。


非遗与产业化从来不是矛盾的对立面。从全聚德的烤鸭、五芳斋的粽子带顺德的香云纱,不少例子都在告诉我们产业化能让非遗迅速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宋春生在在查看泥咕咕作品《水浒一百单八将·武松》BY 冯大鹏


就如同浚县一年一度在浮丘、大山举行的古庙会一样,用产业化为非遗搭建一个平台,让每一个到来的人都能看到如今的泥咕咕身上,带着手艺人的创意和反思,在保留原有神韵上,来面对一个与古代迥异的市场。
2007年,在政府的引导下,当地组建了杨屯泥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并相继参加了第四届中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原文化天津行、上海行,迎奥运工艺精品巡展,第十届亚洲艺术节等宣传推介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泥咕咕不仅提高了产品声誉,也签下大批订单。
宋春生在查看即将出售的泥咕咕BY 冯大鹏
如今,在王学峰、宋学海等一大批泥塑艺人的带领下,杨玘屯村的泥塑制品已发展到几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销售量达150多万件,村里750多户从事泥咕咕制作的就有600多户,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日本、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等,扬名海外。
“要说最给力的,还是俺父亲王蓝田的作品《蓝田泥塑》被估值3000万元这件事儿。村里的艺人们听说后都很兴奋,往后俺村的泥咕咕会更吃香的。”王学峰每提到这事,都会十分得意。
王蓝田的作品 BY 网络
年轻时尚的张派泥咕咕,在最近也迎来了一个喜事。“嘻多猴的创意源自泥咕咕,这不仅提升了大家对泥咕咕和‘泥猴张’泥猴的关注度。”张希和表示,“我们继续合作推出了‘福猴’系列茶具以及‘马上封猴’等文创产品,让传统的泥猴融入现代生活,非常受市场欢迎。
泥咕咕猴 BY 网络
然而,即便形势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这些手艺人们也不肯懈怠。
“真正将泥咕咕做成一个产业,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王蓝田之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学峰说。
本期推荐泥咕咕文化书籍
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革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
-END- 
文  编辑 丨新小志参考 | 《河南一农民制作50年泥咕咕 带出国门走出世界》等
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想发现更多大美中国县域的内容赶紧星标 置顶我~




小县令微信


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

加入【新县志微信群】,一起去挖掘和探讨那些县未被发现之美吧!





新县志,优晟文化与羊晚集团生活传媒公司联合打造的内容平台用全新视角带你领略中国各个县的风土人情,带你探索中国未现之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县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