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女生自杀第68天,1000万年轻人正被情感勒索

凹叔 磨铁书友会 2020-11-07
大家好,我是凹叔。

“北京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包丽躺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已经两个月了。自2019年10月9日服药自杀陷入昏迷后,她再没能醒来。一个多月前,医生已经向家人宣布其‘脑死亡’。
——《南方周末》
 

今天是报道之后的第5天,是包丽脑死亡之后的第68天。这一段本该是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已经席卷网络世界,成为了2019年结束之前的又一个大事件。


新闻发布的第二天,《南方周末》的报道,就因为不够客观,有刻意引导的嫌疑,被网民质疑。

其后,这篇名为《“不寒而栗”的爱情》的报道在全网都难寻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包丽的朋友们发出的更详细的聊天记录《我是包丽的朋友,真相远比你知道的更可怕》(现也被删除)。

就像一个不可言说的秘密,它迅速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又迅速地消失在了舆论激起的滚滚浪潮里。

01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包丽的朋友发出的那一篇《真相远比你知道的更可怕》中,放上了大量的证据。

密集的微信对话告诉我们,包丽和牟林翰之间,绝不是在玩什么“角色扮演”,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情侣吵架。我们看到的甚至不是逻辑正常的对话。

注:牟林翰称呼包丽为“妈妈”,包丽则称呼对方为“主人”。
以上三张图片都是牟林翰要求包丽“补偿”他,起因仅仅是因为“包丽不是处女”或者“和前男友之间的联系”

牟林翰挥着刀拿着矛,每一次都试图将包丽已经破碎溃烂的身体再次击穿。


要求越来越过分,但牟林翰却越来越理直气壮。



而包丽也在“以爱之名”的侮辱与控制下节节败退,最开始她尚能反击,面对牟林翰对自己“不是处女”的质疑发出呐喊“我最美好的东西,是我的将来”。


最后她却说要给牟林翰“谢罪”,她说自己,在“熠熠闪光的牟林翰”面前,只是“一块垃圾”。

左图为包丽最后一次发出的微信。右为包丽发的最后一条微博“我命由天不由我”。


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一个智商情商都正常,学历高,三观正的女孩,会得到这样的结局?

02 跌入深渊:黑暗是怎样步步侵袭?


现在大部分的舆论导向,都在大谈PUA,但PUA的终极目的,是性,和钱,很少真的把对方逼死(毕竟逼死就没钱了)。


凹叔认为,舆论风向全往PUA上倒,其实是在因果倒置。


与其说我们要提防PUA,倒不如说,我们必须知道,世界上存在这么一种危险的人格,他们是天生的“控制狂”。


他们不用刻意学习就可以击溃别人的自尊,也不用刻意练习,就能一步一步榨干人的灵魂。


他们一般不会直接打人,但和他们在一起的人时常觉得压抑窒息,心灵上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和恐惧。


包丽的案子虽然猎奇,但其实并不独特,类似的事件一直在上演。


2019年5月,22岁的波士顿学院学生Alexander Urtula在毕业前一个半小时,从楼顶跳下自杀。


图片来源:Suffolk county district attoney's office


男生的父母发现,Alexander的韩国留学生女友You,给自己的儿子发了4万7000条短消息。


威胁,恐吓,命令,控制。You不止一次贬低男友,打击他的自信,贬低他的能力,摧毁他的自尊,暗示他应该去死。


Alexander本来自信开朗,在这段关系中却日渐消沉,他想要离开,You却以自杀威胁他留下。


Alexander的灵魂最终被摧毁,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意识不再存在,他在这段关系中自我贬低到了极点,最终也选择了自杀,甚至死前他都觉得,一切都是因为“自己不好”,“自己的错”。


以“自杀”威胁对方的人,往往都活得好好的,比如家暴宇芽的沱沱,刚说完要自杀的第三天就和女生派对狂欢去了,他哪像要死的样子啊?


包丽事件中的牟林翰,也是走的这个老套路,口口声声说自己吞安眠药,结果他出示的“证据”却被直接质疑造假。




03  情绪勒索:一个先兆,六个特征


遇见了牟林翰后,包丽再也不能控制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她就像行走在一根绳索上,时刻自我怀疑,小心翼翼,恐惧却又无力。


她陷入了一场“情绪勒索”,却以为自己是在一场盛大的“爱”里。


最后,她坠落了下去。


什么是“情绪勒索”?


“情绪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最开始是知名心理学家苏珊.佛沃提出的概念。


“情绪勒索者可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使用要求、威胁、施压、沉默等直接或间接的“勒索”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例如挫败感、罪恶感、恐惧感……这些感受就会在被勒索者的内心发酵并造成伤害;为了减少这些不舒服的感受,被勒索者可能会顺服对方的要求,长久下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被勒索者让勒索者以此手段控制、左右了自己的所有决定与行为,失去了‘为自己做主’的自由与能力;最终,被勒索者的“自我”就在这过程中消耗殆尽,直到其心力一滴不剩为止。”


苏珊.佛沃为情绪勒索这个概念提出了六大特征,分别是:要求、抵抗、压力、威胁、顺从、旧事重演。

我们可以发现,在包丽和牟林翰的事件中,包丽几乎把这六个过程每个都经历了一遍。

1.要求(Demand)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可避免会相互要求。


但“情绪勒索”的要求却有其明显特征,进行要求的人往往:非常坚持,毫无余地,完全无视对方的感受和底线,为达目的,步步紧逼,不择手段。


比如牟林翰的这一条微信:


更别说之后,牟林翰还要求包丽堕胎和切输卵管了。他的要求步步为营,到最后可以说是令人发指。


2.抵抗(Resistance)

包丽当然抵抗过,她最开始尚有分辨力,说“我最美好的东西,是我的将来。


但是她却无法明确地说出那个“不”字,正是这一点点的犹豫和委婉,被牟林翰抓住并加以利用。


3.压力(Pressure)

当牟林翰发现,包丽不如自己预想的那样,完全听从自己的命令时,他便开始使用一些话术,让包丽产生愧疚感,负罪感,这就是他在施压。


比如,“我不想当一个接盘的人,一个可怜鬼”,“你的那份清纯与好奇,都已经被别人占去了”,“我这里,什么都不剩”。


看似是在说自己的难受,其实全都在制造负罪感,把自己的不合理行为全部推卸责任,指责是对方造成了自己的不适。


善良的人,这个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自我怀疑:“难道真的是我的错吗?”

4、威胁(Threat)

当牟林翰接连使用了“要求”,“压力”后,如果包丽还尚存自己的独立意识,还不愿意彻底奉献自己的话,牟林翰就开始上绝招了。

这就是苏珊·沃尔佛所说的“威胁”。最常见的就是“你离开我我就自杀。”


可是结果呢,包丽自杀了,牟林翰还活蹦乱跳呢。

5、顺从(Compliance)


牟林翰步步紧逼,先是要求包丽文身,打胎,又是因为“处女问题”给她施压,制造负罪感和愧疚感,最后上了终极杀器,威胁包丽自己要自杀。


在这一系列“情感勒索”的行为之后,包丽终于顺从了。


包丽屈服了,顺从了,但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沼泽,死亡的深渊正在凝视着她。


6、旧事重演(Repetition)


包丽一次一次的屈服,让牟林翰越来越清楚,包丽最在意的东西是什么,她的弱点全被牟林翰掌握。

牟林翰利用这些弱点不断调整自己的“勒索政策”,不断地故伎重演,让对方一次一次陷入循环,这就是“旧事重演”。



于是最后,包丽只能说:“分不动了,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


“情绪勒索”的六步,牟林翰步步为营,包丽最终崩溃,破碎,坠落,死亡。

04  远离情绪勒索,建立边界意识


情绪勒索者非常擅长做一件事情:贬低你或你的能力(自我价值),引发你的罪恶感,以及剥夺你的安全感。

《情绪勒索:如何摆脱家人、情侣、职场间的情绪控制》

朱迪斯·P·西格尔

磨铁图书出品



他们往往先让你觉得自己是无能的,软弱的,一事无成的,然后再将自己的逻辑强行输出,让你无法反驳,制造出权力的不对等。


这之后他们就开始提出自己无理的要求,进一步“驯服”和“奴役”他人的灵魂,让他人的躯壳完全沦为傀儡,为自己所用。


而在一次一次的循环中,受害者会越陷越深。


像包丽一样,也许这些受害者也意识到这种关系是不健康的,不对等的,但是正是因为他们已经陷入了对方的逻辑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所以他们有时还会自我麻痹,说这是因为“爱情”,“亲情”,“友情”。


但实际上,那些对我们实施种种“勒索”行为的人,根本就是在越界。他们在侵犯我们的人格,控制我们的精神,企图吞噬我们的灵魂。


这绝对不是爱,这就是恶意的占有,放肆的伤害,刻意的摧毁,和无限制的索取。


台湾心理咨询师赖宇凡在《边界意识:摆脱情绪勒索,破解人际关系难题》中提到:


"当我们的界线被跨越时会有情绪,但我们往往会想:算了,忍一忍就过去了。忍着不讲,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样能保障关系的和平。"

“英语中称这种被人家侵犯却不出声的人为“doormat”,就是门口的踏垫,也就是人人都可以践踏的意思。”

《边界意识:摆脱情绪勒索,破解人际关系难题》
 赖宇凡 著
磨铁图书出品

“如果对方踩进了我们的界线,发现我们没有响应,那他就以为可以把那个地方占为己有,现在,那个地方就变成他的了。”

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边界意识,没有安全底线,那么我们极有可能沦为“人人都可以践踏”,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有的人认为这是在“为爱忍受”,“为爱屈服”,可是,这样的爱,又真的是爱吗?这样的关系?又真的可以健康长久吗?

也许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是可以把他人从关系中移除的。

赖宇凡提到:

“我们都知道要如何建立关系,却不是很清楚如何把他人从关系中移除。”

“如果是你认为很值得保留的关系,在你已经苦心经营、用心沟通后, 对方依旧看不见你的界线,还是坚持要踩进你的界线,那不管对方说什么, 你都应该知道,他并不是真心关心、爱你的。”

“把此人从你的关系中移除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界线带到对方碰不到的地方。”

“你必须知道,不管这个关系是同事关系、亲子关系、恋人关系,还是朋友关系,如果你不把反复伤害你的人从你的界线里移除,那最后受害的必定是你。”

“如果你不做移除他人的动作,最后身体便会用最极端的手段保护你,将你带离这个不断伤害你灵魂的人。


所以包丽走向了死亡。

05  被改变的和被遗忘的


22岁跳楼的波士顿学院的男生Alexander Urtula最后对女友说道:

“我没和任何人说话。我再也不会了。昨晚能和你共度时光我很快乐。我爱你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正读大三的包丽,发了最后一条微信给牟林翰:

“遇到了熠熠闪光的你,而我却是一块垃圾,今天给你谢罪了。”

包丽们当然没有罪,但无辜者的灵魂已经被腐蚀。

最终,加害者们并不会消失,也绝不会转变,他们换个名字,换个地方生活,一切又卷土重来。人们甚至界定不了他们的行为,更别谈追究。

如果“恶意”是永恒的,不变的,甚至是无意识的,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必须擦亮自己的眼睛,为自己定下原则,为自己划一条安全线,绝不容许他人的侵犯。

不要等到对方说出“你应该为我堕胎”这种穷凶极恶的话才感到害怕,而是要在对方第一次说出类似“你不是个处女”时,就一脚把他踢出你的生活圈,让他从你的生命中消失。

毕竟你是谁,是你的事,你最美好的东西,是你的未来,你最宝贵的东西,应该是你自己。

世上一定会有人真正地爱你,保护你,尊重你,至于那些病态的邪恶,偏执的人格,践踏你灵魂的东西,你应该做的,只有一点:

让垃圾,离你的生活,远一点。



留言互动
说说你对“北大女生自杀”事件的看法精美好书等你拿哦~参加抽奖,锦鲤就是你~长按识别小程序,即可参与抽奖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记得点右下角“在看”哦~


领最新好书,微信扫码直接加读书鱼仔


↓凹叔推荐↓

《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 著磨铁图书出品       本书为心理学经典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百万畅销纪念版。该书出版十余年来,在读者中引起持久震荡,深深触动和改变了千万人,堪称中国家庭问题第1书。本书中,作者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解读你我的情感模式,用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当下读者的心,凭借25年行业经验,带领为家庭关系所困的万千读者一起踏上自我治愈与寻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本文采编:Anchor,Assia;本文编辑:Anchor;监制:袁复生。如需转载开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往期内容 查看更多精彩◣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带走这本《边界意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