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鹏飞 | 中国人一席话,英国人流泪啦

吴鹏飞 吴鹏飞观点 2020-09-17

粉丝请加作者个人微信:wupengfei3334



吴鹏飞/文(第19期)


这应该是三年前的一件事,武汉一位宣传战线的领导,应邀到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并发表演讲。显然,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文化交流机会。

 

如何利用这宝贵的机会,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向英国人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深刻意义?我有幸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参与了研讨,并在这位领导的指导下,执笔撰写了演讲稿。

 

这个演讲,在剑桥大学乃至当地侨界,引起了轰动,有的听众甚至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连叫very good。

 

这个演讲被我国外交部门评为当年十大外交成果之一,一个省会城市的宣传部门获得这样的殊荣,据专家说,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

 

这个演讲的题目叫《让我们彼此成为知音》,请大家欣赏:

 

老师们,同学们:很高兴能来到美丽的剑河之畔,与大家欢聚一堂。我来自中国一个叫武汉的城市。可能在座的有些人还不知道这座城市,但是有一个武汉人,大家也许不陌生。

 

这就是著名的网球运动员李娜,她是首位赢得大满贯冠军的亚洲人。她的第一个大满贯的好成绩,是在你们的温布尔登球场上创造的。

 

武汉,是一座拥有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虽然它远在地球的另一端,但和英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早在155年前,英国商人就不远万里来到武汉,从事金融贸易等业务。

 

大家如果到武汉去,现在还能看到由英国建筑师恩九生设计的武汉关大楼,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它仍然完好无损地伫立在大江边上,仍然是武汉的标志性历史建筑。

 

武汉为什么特别受商人的青睐呢?

 

第一,它是中国的地理中心,东西南北中的文化在此交汇了3500多年,使武汉极具文化包容性,天下来客没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相反倒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惬意。

 

第二,它是两条著名大河的交点,一条是空间上流经一个国家距离最长的长江,一条是时间上具有7亿年历史的古老汉江。这里自古就是九省通衢,是天生的商贸之都和交通枢纽之地。

 

我们此次访问英伦的目的,就是要增进与贵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中英正在开启的“黄金时代”添砖加瓦,尝试在两国人民之间,架起像剑河上的一座座小桥一样优美的心桥。

 

中国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欢迎大家到我们武汉去走一走,看一看。武汉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它的江滩公园园艺精湛,如同一个绵延100公里的“滨江画廊”。

 

一湖一景一公园,半水半山半城郭,是生态武汉的真实写照。我相信,武汉一定会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因为它和剑桥一样,也是一座大学城。

 

两条烟波浩渺的大江把武汉分成了三个镇,上百个湖泊又像一块块翡翠一样镶嵌在武汉三镇,在波光潋滟的河湖岸边和苍翠欲滴的幽静林间,坐落着门类齐全的82所高等院校。

 

这其中,有知名的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100多万大学生在这里求学,相当于每10个居民中就有一个在读大学生。专家告诉我,就城市而言,这个规模和比例,都是世界第一。

 

作为中国大学城的友好使者,我对剑桥大学充满敬意。它的校史比很多国家的历史还长。800多年来,剑桥大学秉承“此地乃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的校训,创造了人类教育的奇观。

 

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的牛顿、达尔文、培根、罗素、维特根斯坦、凯恩斯、弥尔顿、拜伦等伟大人物,都是人类科学、思想和文化的高峰,赢得了全世界的崇敬。

 

这里还涌现了9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奠定了剑桥大学作为世界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100多年来,漂洋过海到剑桥负笈求学的中国学子,有不少人后来成就卓著。

 

他们中有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中国新闻记者的先驱萧乾,中国文学泰斗金庸,中国第一个创办大型对外文学刊物《中国文学》的翻译家叶君健等,后者,就是我们武汉大学的毕业生。

 

剑桥大学,不愧是世界一流人才的摇篮。有8位英国首相出自这里,世界各国的很多思想大家、政商巨子、各界精英也出自这里。可以断言,今天在座的同学们,你们中的一些人,将来必定会是自己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舵手。

 

你们怎么理解这个多元的世界,你们怎么看待不同的文明,将决定着人类未来生活的面貌和未来文明的走向。幸运的是,你们是在剑桥接受的教育。剑桥大学有一种伟大品格,就是它的兼收并包和开放多元。

 

在这所没有围墙的、世界最著名的大学里,40%的教师来自英国之外,研究生的70%来自其他大学,38%来自欧盟之外。剑桥真正是一座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观念的熔炉。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不同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历史,剑桥大学本身,就是生动体现这一精神的光辉典范。

 

老师们,同学们,2000多年前,在我们武汉,关于人类的相互理解,曾经发生过一个动人的小故事。伯牙是古代一位优秀的琴师,但很多人听不懂他的演奏,直到他遇见一个叫钟子期的人。

 

伯牙琴声激越时,钟子期说,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高山!伯牙琴声悠扬时,钟子期说,我仿佛看到了潺潺的流水。

 

伯牙惊呆了,因为钟子期总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钟子期死后,悲伤不已的伯牙终身不再操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故事中的古琴台还在,现在是中国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

 

后来人们把钟子期称为伯牙的知音。高山流水,心心相印,情真意切,生死不渝,这是人类相知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的朋友才能称为知音。

 

我们从知音故事的故乡来到英伦三岛,就是来交朋友、觅知音的。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其实就是两国人民相互亲近,彼此成为知音的时代。

 

调查显示,英国人民普遍对中国抱有好感,两国人民彼此欣赏对方创造的独特文化。英国有6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已建成27所孔子学院,约有6000名在华留学生,接纳中国留学生约15万人,占中国留欧学生总数的一半。

 

这些指标,在欧盟国家中均居首位,足见中英文化交流非同一般的密切。在中国,则有数以亿计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这种“世界语”,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了解世界,渴望被世界了解。

 

在中英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中,英国人民充分展现了我们在剑桥大学见到的文化品格,那就是:理解与包容、智慧与远见。两个伟大国家的伟大人民实现了跨越千山万水的伟大握手。

 

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是率先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欧盟国家,是除香港外最大的人民币境外交易中心。英国还是首个发行人民币国债的西方国家,也是最早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大国。

 

知音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心灵相通的挚友,需要对等的文化胸襟与对应的文化积淀,中英两国人民之所以越来越有知音的感觉,是因为两国的历史同样悠久、文化同样古老,两国人民都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它创造了5000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人类三个独立的农耕发祥地,中国就占了两个。

 

中国的瓷器、丝绸曾经风靡世界。中国的英文名原本就是“瓷器”的意思,今天中国倡导的连接三大洲的“一路一带”发展战略,则是以“丝绸”命名的。

 

古代中国的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对人类的文化传播、航海贸易、地理发现、改造自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剑桥大学的著名校友李约瑟先生的巨著,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做过完整的介绍,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一共是256人;而比他早87年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的船队,有各种船只200多艘,船员最多时达27000人;指挥宝船有8层楼高,可容乃上千人。

 

李约瑟评价说,当时所有亚洲国家的海军,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就是所有欧洲国家的海军联合起来,也无法与中国郑和的庞大海军匹敌。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强大。

 

英国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率先完成了许多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与发明,如蒸汽机、电磁感应、电磁理论、青霉素、脱氧核糖核酸(DNA)、多利羊、喷气式发动机等,英国推动了波及全球,至今仍在演进的伟大的工业革命。

 

英国也是第一个代议制国家,这种政治制度,同样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组织管理的方式。英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也是二战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这一秩序确保了世界长达70年之久的和平发展,居功至伟。

 

可以说,在过去的100多年里,英国毫无疑问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国家,它的发明与发现、思考与思想、创新与创造对全人类进步的重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举世公认的。

 

但是在这个时期,曾经强大的中国落伍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狂飙突进的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高歌猛进的现代化努力使中国经济连续37年以近10%的高速度增长,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粗钢、煤、发电量、水泥和化肥,谷物、肉类、花生和茶叶产量均稳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高速公路、高铁、城市地铁总里程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的对外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位,对外服务贸易总额列世界第二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稳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和境外旅游支出均列世界第一位。

 

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上述这些数字表明,中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在国家整体实力空前跃升,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还实现了落后地区6亿人口的脱贫。目前,中国几百万行政公务人员,正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一家一家地帮助贫困人口制订和落实家庭脱贫计划。

 

中国立志要在2020年底以前,将最后的7000万贫困人口彻底脱贫,在建设幸福生活的道路上不让一个中国人掉队。中国渴望实现一种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理想,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有权分享国家发展进步的成果,都应该拥有温饱和体面的生活。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减贫工程。中国壮丽的理想,宏伟的行动,惊人的成果,赢得了国际上的普遍称赞。贵国议会领导人就曾赞扬说,中国的减贫成绩,理应受到世界的尊敬。

 

今天的中国,正在以新的姿态重返世界中心舞台。就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所说的那样,国际社会期待中国进一步发挥领导力。

 

实际上,人类面对的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经济复苏、重大传染疾病等问题,均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同舟共济,协调行动,这些重大问题的商议和解决,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英国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战略眼光,中英关系总体上始终走在中国与西方国家前面。剑桥大学著名校友、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只有中国人自己慢慢摸索的解决方法才是长久之计。”

 

对这位罗素先生,我一直有一个小小的疑惑,一位睿智的思想家、哲学家、战略家,为什么得到的却偏偏是诺贝尔文学奖?

 

老师们,同学们,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达到26%。专家预测,未来五年,中国进口商品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

 

很显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中国的发展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对英国、对英国人民、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而言,当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将来大家到中国去旅行、访问、求学、创业、做生意,请一定不要忘记了那个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城市:武汉。要弄懂今天的世界,你不能不到中国;到了中国不来武汉,那可真是一辈子的遗憾。

 

因为武汉可能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城市。

 

武汉在近代最早掀起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设新式学堂,讲授科学知识;开办近代工厂,发展商业贸易;武汉率先奠立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完整体系。

 

当年的“汉阳造”步枪,曾经是中国近代工业制造的象征。当时的武汉,大量选派青少年出国留学,并延请留学生参与城市治理,一时各方精英荟萃,思想风气前卫,就此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著名的辛亥革命终于在武汉打响第一枪,绝不是偶然的。两千多年的帝制从此土崩瓦解,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今天,武汉与当年的伦敦和曼彻斯特一样,正在实现从老工业基地向现代产业城市的华丽转身。十几年之前,钢铁产业还是这座城市的唯一支柱。但现在,以信息技术、基因工程、智能制造为立足之基,新技术革命正在重新锻造城市的灵魂。

 

以武汉为龙头的中国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被视为中国经济的下一个重要增长极;以武汉为重要节点的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下一个创新和生态发展重点区域。

 

到2020年,武汉地铁里程将达到400公里;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络,5小时左右可到达中国任一大型城市;从武汉出发乘坐飞机,4小时左右可到达中国的任何地方;武汉的国际航线,也将连接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评选未来十大世界城市,武汉赫然入选,并且位列第三,这个评选结果,让很多用老眼光看世界的人,差点跌破眼镜。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不能不再次对英国人的远见表示钦佩。武汉的美好发展前景,其实已经吸引了很多英国人前来创业,西蒙·霍沃思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我们刚刚给这位英国小伙子颁发了创业奖。

 

西蒙就出生在离剑桥不远的小镇阿什维尔,他的祖辈在1875年也就是140年以前,已在上海经营丝绸生意,西蒙在剑桥大学图书馆查到的信件显示,这桩家族生意至少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过去,他的祖辈选择的是东方巴黎上海;如今,他选择的是中国的未来之城武汉。西蒙被武汉日新月异的发展折服了。2013年,他在武汉创办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他发现武汉的生活成本、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比同类大城市低得多,但发展的潜力反而更大。他判断,中国沿海地带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已进入成熟期。

 

中国新的发展高潮和经济奇迹,必将出现在以武汉为代表的中国中部地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选为了武汉的城市座右铭。

 

西蒙所在的武汉光谷,短短的十年间,从一片荒野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

 

光谷的面积达到500多平方公里,拥有2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现在,光谷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9家企业,平均每天诞生10项发明专利。

 

如果说,武汉的飞速发展是中国的一个缩影,那么光谷的飞速发展则是武汉的一个缩影。用3000多年前中国青铜器皿上的一句刻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形容今天的武汉,可以说恰如其分。

 

所以我们说,“武汉,每天不一样”,因为在武汉,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最新的一个传奇故事是: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张小龙,创造了一种叫“微信”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三年多时间已经拥有全世界近7亿注册用户。

 

这个软件的惊人发展,得益于一个叫做朋友圈的构思,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朋友圈连着朋友圈,几何级数的用户增长模式,将会使我们从任何一个人出发,都能让全世界所有人一起手拉手。

 

人类,显然是地球上最善于沟通、最喜欢交友、最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这可能是源自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我们人类只有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才会体会到这种无法言喻的孤独感。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竭尽所能,至今也没有找到我们的兄弟姐妹和表亲,没有找到任何生命的迹象,甚至连一个细菌也没找到。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人类,本来就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就像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无限优美和伤感的诗句所说的那样:海水冲走一颗沙粒,欧洲就要变小;任何人的不幸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我们一踏上英国的土地,就深深感受到英国人民的友好、热情与豁达。由此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冲动,也是一个梦想,那就是在古琴台,在那个动人的知音故事发生的地方,每年举办一个世界性的知音论坛,传递中国的知音文化。

 

我们要让全世界的、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精英来这里对话、辩论、探讨、交流,并由此结下真正的友谊;再由这些年轻人把这种深情厚谊带回世界各地扩展开来。

 

这样,不仅让中英两国人民成为知音,也让全世界各国人民都成为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的知音。如果我们持之以恒地消除误解,达成谅解,促成理解,中国古代诗人王勃描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美好愿景,就一定会实现。

 

最后,请大家拿起手机,加入我的微信朋友圈吧。如果有一天你们到了武汉,别忘记了有我这样一个朋友,在等着你们。请一定和我联系。

 

我将带你们登天下第一楼黄鹤楼,看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听中国第一古曲《高山流水》,吃热干面、老豆皮、小汤包、鸭脖子等武汉独有的特色小吃。

 

我打赌,你们一定会深深喜欢上这座美好的城市,和这里热情好客的人民。

 

谢谢大家!(全文完)



吴鹏飞夸家乡十堰    吴鹏飞家乡珍稀特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