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BB>温凌的54boy家族,从2000年说起

后商 ARTBBS
2024-08-30




日前,“早恋”在蔡锦空间开幕,展览呈现了艺术家温凌在2000年刚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时完成的第一件作品,包含33个动画短片。这组作品最早存放于54.boy.com,温凌制作的第一个个人网站。短片由flash制作,10秒长短,相当平面,故事仅有三两个动作,诸如拜新年、烤篝火、早恋。它们与观众常见的艺术有很大距离,温凌开始也并没有把他们当作艺术,直到他成为职业艺术家,并有了小小的成果和探索后。

回归个体、相信直觉、呈现表面,这些标识出了温凌的艺术实践。自2000年前后开始艺术创作以来,温凌更替了数种媒介:连环画、动画片、漫画书、平面绘画、抽象画、壁画……每变一次他的DNA就得到了一次扩展,最终,小小的连环画展“开在”画布上,标识的立体的线条和色彩被拆解成“迷彩”,叙事上的夸张一再清理,最后在某个角落乍现出关于人的真实。


撰文/采访:后商

编辑:Saisai




“九十年代”成了一个热议的话题,您当时的体验如何?

2000年,我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到《北京青年周刊》做美术编辑,利用闲暇时间做的“早恋”这组33个动画短片,这是我毕业步入社会的第一组作品。早恋是很微观的事,我上初中的时候,中学生谈恋爱是很负面、很羞耻的事情,好像在做坏事,再过5到10年,整个社会发生了挺大变化,说要包容这件事儿,要尊重年轻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正常需求。



它是flash动画,也是54.boy.com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2000年,互联网大爆发,我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特别兴奋。比如以前做动画,如果让别人看到它,要参加展览或者上电视电影,这些都是很高的门槛。有了互联网后,我可以自己来发布,我成了一个小小的媒体。我非常希望去试一下。

当时,杂志专门做了一个叫作《互联网周刊》的副刊,副刊每周在教读者怎么DIY网站,怎么操作flash软件,我还是杂志美编,就很容易学会了做动画和做网站。


温凌, 《早恋》, 动画, 2001

温凌个人项目“早恋,现场,蔡锦空间,2023年。


其实中国人普遍在意和保护自己的隐私,甚至完全匿名,尤其是位高权重者或者大师们。但您好像很乐意曝光自己的故事,为什么?

“早恋”这33个动画,当时我不敢提交给N12,我认为这个不是艺术。当时我心目中的艺术是严肃艺术,由全球大师定义的严肃艺术。后来,通过慢慢探索和思考,我开始认为,即便我不严肃,如果我追随自己的直觉,也可以做好艺术。我把我的动机交给直觉,交给个人经验,这给了我巨大的快感和释怀。

就像我为父亲弥留之际绘画的模样,我整晚在病床旁陪护,你让我现在画我也画不出来,当时我饱含着感受和热情创作,我们的人生是无常的对吧?我非常希望,当人生的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我能够在暴风雨中舞蹈,把它记录下来,做成一个令人心动的作品,而不只是在暴风雨中哭泣。



ziboy.com是您以拍客身份完成的二、三十组成系列的影像,大多是当时青葱的草莽生活,执法的警察、音乐节嬉闹的年轻人、苍蝇馆子吃饭的朋友、清淡的天安门。您为什么要记录这些,并以这样的方式记录?

2000年接触互联网后,我特别兴奋,因为有些体验之前是没有的,我可以不选择求爷爷告奶奶的、请主流机构传播我的作品,我可以自发地展示我的作品。当时我天真地认为,全世界人民可以互相交流了,我的作品、信息可以让美国人看到,让埃及人看到,让日本人看到,我也非常想尝试与全世界人民沟通。大家也都在尝试,但互联网的可能性大部分都没被试出来。

2001年的时候,我偶然地发现了一些摄影博客(photoblog),几乎没什么文字,全是图片,博客所有者的身份不是一个艺术家或摄影师。互联网普及之外,数码相机也开始普及了,原来胶卷相机,一个胶卷三十块钱,冲洗一次三块钱,有了数码相机后,几乎是零成本拍照。所以当时以纽约布鲁克林为中心,有了这批摄影博客。


</UBB> ziboy.beta


ziboy 网页截帧,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一个上班族、一个厨师,他买了一个数码相机,拍一些日常生活,放在自己的摄影网站、摄影博客上,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在看他每天的生活,他上班的路上什么样,他楼道里什么样,他办公室里什么样……大家互相链接,进行跨越地域、民族、语言的交流。这些莫名其妙的、不专业的照片也能给观众带来很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很快我就萌生了做一个网站的念头,于是我买了数码相机,做了自己的摄影博客网站,拍了一些作品,放到网站上。我不需要再去向主流媒体投稿、审核,只要是法律允许的范围,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和底线的。很快我的博客火了,老外也觉得有趣。当时还没有Instagram,收到这么多反馈和好评,我也很震惊。

</UBB> ziboy.beta

</UBB> ziboy.beta

ziboy 网页截帧,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其中您还特意将几张连续的画面似有多无地串并起来,对比之下构成了一种很有韵味的叙事感。这些影像,记录的都是尚未仕绅化、网红化的地方,经由您的制作和呈现,似乎对我产生了很自然的唤醒。很多生活还未展开就已终结,今天重新看到这些影像,我的体验仍然很新,它们好像通向了一种更好的生活美学。

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我非常希望以超级低的姿态做艺术,而不像一般当代艺术展那样。我做这些摄影的原则,类似于我们去亲戚朋友家串门,翻他们家的照相本,我要的是这种感觉。我希望大家看这些作品和照片时能放松,很快地发生联系。



连环画、丝网印刷、flash动画、成系列的影像、漫画/漫画书、油画、矢量绘画、抽象绘画、壁画……大概您是少数的在这么多媒介和方式中不断迁徙的中国艺术家。为什么您会尝试这么多媒介和方式?

从刚毕业创作的“早恋”,到现在,我的作品仔细看变化不太大。内容、情感、质感、形式感,都是很连贯的,这是和我父亲——这个世界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分不开的,他给我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我后续的所有创作。

但我希望保持兴奋度,我通常会在内容、形式、媒介上创作三年左右,做出比较满意的作品后,我的兴奋度就会下降。就好比做动画——我第一批创作就是动画——我先做了“早恋”这33个小动画,后来花了半年做了一个两分多钟的长动画,我自己比较满意,兴奋度就下降了,我就想换一个媒介,维持那种比较来劲的兴奋度,我又去探索绘画、纸上漫画。我做纸上漫画的时候,最初也是兴奋得不得了,不过中间也会遇到很多瓶颈、艰难的时刻。经过三年轻车熟路了,其实也可以继续做,但是没原来那么有成就感了,又去做其它材质或者媒介的尝试。

可能变化发生在2010年尝试了绘画之后。我想深入了解绘画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到底是什么,它的边界是什么形状。所以我身体力行地画了不到一年的抽象画,现在回看可能也没那么成熟,我阶段性地得出了一个结论:绘画是迷彩,是图案制造的幻象,有些幻象立体,有些幻象给人以时间延续的感觉,但它本质上是迷彩色斑。



您说连环画是您的艺术实践的核心,那从整个艺术来说呢?

因为绘画太古老了,对于绘画各种可能的尝试都非常充分了。我只是以我最亲切的连环画和漫画作为切入点,尝试继续对绘画进行拓展,涉及内容、色彩、画面构成、观看方式等。最近我将画布强行分成16格、50格、100格,小小消解了之前的观看方式。当观众看到这些画,会想自己应该从哪个格看起,怎样看才是正确的观看方式,当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绘画的某个边界就被消解了。

大学毕业后,我发现那些顶流艺术大师一般都回避了叙事性,像叙事性很发达的日本,奈良美智也只是提取了绘画的某一格呈现给观众。我就想我可不可以改变回避叙事性的倾向,小小踩踏一下这个边界。


温凌,“月饼人” 系列 ,布面丙烯, 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004年前后,您在进入后来相对成熟和自在的艺术家身份时,其实经历了很大的震荡、徘徊、犹豫。为什么?

我虽然是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和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但是我毕业前后那段时间其实不想做职业艺术家。潜意识中也参考了父母的工作,我父亲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做美术馆编辑,一干就是一辈子,老老实实谁也不得罪,终其一生。我也这么想。但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以后,铁饭碗变得越来越少,毕业后我到了隶属于《北京青年周刊》,属于《北京青年报》,和我父亲差不多。

结果干了一年,报社裁员,我也被裁,这件事给我非常大的震动,我对人生的预测整个就被打乱了。辞退我的时候,领导说你干得也很好,因为老美编拉家带口,所以就先裁年轻人,但是我知道他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我没有不可取代性,我没有不可取代性的话,就先裁我了”。从那之后,我开始慢慢认识到,必须要做不可取代性的工作和事情才能立足。于是我就慢慢朝着这个方向探索:做摄影记者,入职动画公司,最后做职业艺术家。做职业艺术家以后,大概有5年左右几乎没有什么收入,后来有画廊签约,开始销售也比较差,非常不顺利,但我觉得这个方向没有错,我在做不可取代的事,这就是我要做的事。

2012年出现了一个转机,王兴伟老师给我打电话,当时我根本不认识他,他邀请我参加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即后来名为“由王兴伟策划:具体”的展览),他说我有没有兴趣,我说我有兴趣。一下子,我的职业生涯出现了一些转机,有了收入和关注了。

“由王兴伟策划:具体”,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2年。图片源自ucca.org.cn.



您的漫画,或者漫画-绘画,每格之间的场景几乎没有重复过,几乎都换了不同的机位或者视点。但是我作为非漫画爱好者的读者,我似乎没有困扰于这不断切换的场景和局面。您是如何创造出类似这种“有意味的轻松”的?

我的作品基本是日常生活的细节,没有特别激烈的戏剧性冲突。我不认为这些细节真的无足轻重,它还是携带很多内容,第一层是信息,第二层是潜意识或者价值观,第三层我能感觉到但一时无从概括。我感兴趣的是,如何从这些或许被忽视的日常中提取些重要信息。



这有点类似于那些经典中的“沉默”中的真实,也和我最近思考的“重新做人”有关。

有趣。我更多的是交给直觉。最近我的生活蛮岁月静好,作品冲突也不多,人生无常,如果暴风雨来了,我也感兴趣表达暴风雨。










/关于艺术家/



温凌于1976年生于北京。1996年从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于2000年获得学士学位。温凌目前为职业艺术家,工作生活于北京。
温凌的艺术创作涉及动画,摄影,绘画等多个领域。他是中国最早的摄影博客"ziboy"的作者,也是艺术社团"绿校"的创始人之一,还是绘画团体“N12”成员。
近些年,温凌专注于漫画创作,陆续出版了个人漫画集《54boy》《One Day in My Life》《FMB》等。
温凌还积极将艺术探索延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比如设计制作微信表情包,公交卡,服装,玩具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RTBB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