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舆评丨“血槽姐”事件出现的舆论浑水需要警惕

墩爸 墩墩舆情课工作室 2023-12-28


大家好,我是墩爸。

上面这个在社群圈群疯传的谣言带有很强的议题破坏性,不仅仅是因为这种违背“姓氏常识”(其丈夫姓陶,小姑姑应该姓陶)的谣言会对被造谣的当事人造成严重的名誉损害,更为关键是上述这一系列涉官涉权描述的潜在误导会制造出巨大的“群体裂痕”,是有意识割裂干群关系的典型伎俩,需要高度警惕,及时严查震慑。

事实上,“血槽姐”事件之所以引爆、发酵,并且持续至今,虽经媒体深度报道方式进行了一一对应式详细回应,但仍有质疑声音出现在跟评跟帖环节,一方面是因为当事人编发的抖音视频给人以太过强烈的涉权俯视观感,特别是那句“小姑姑牛逼”,不仅与其丈夫所描述的“记录这次救援来之不易”“将大难不死的经历写下来留个纪念”等视频编发初衷毫无关联,反而还容易让人产生其及其家属动用公权力的联想,而这种涉公权力的联想恰恰是触及舆论普遍性反感和抵触的根子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们对于那些随意动用公权力来强制霸占医疗资源、救援资源的行为,越来越抵触、越来越反感,看起来是谴责“血槽姐”及其丈夫,实则是在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公权力滥用现象表达不满

分析认为,这种带有明显负面倾向的舆论势能一旦成势,后续各种破坏性谣言和营销就会不断出现,比如以“身份揭秘”“幕后隐秘”为由,捏造当事人有着各种高层官员亲戚的揣测性谣言;再比如同样在西藏身受重伤、需要救援为由,拨打电话给属地卫健委、医疗单位,一旦遇到和涉事人不同的救援答复,就会发布上网,以此来暗示“血槽姐”家属身份并没有通报说得那么简单。进一步评估后认为,事件造成的舆论裂痕和信任伤害并不会那么快得以愈合,甚至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对此,为了能够尽可能地防范这些风险造成的持续性信任伤害,结合网上观察,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供圈内读者复盘参考。

一是要严查震慑这类破坏性谣言始作俑者。观察发现,随着“聊天记录”这类隐蔽性较强的信息传播方式日益成为当前网上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对借助这类方式开展社群圈层传播蔓延的伪造信源、虚假谣言的查处难度也在随之上升,已经成为网络谣言治理的突出问题。因此,为了避免围观网民受到“先入为主”信源的影响而被带偏带歪,严查这类谣言始作俑者的同时,及时发布溯源查处信息会显得至关重要,需要摆到后续处置工作的首要位置。

二是加大对上海驻藏办此前类似处置案例的回顾宣传。事件发生以来,有不少好友跟我介绍了上海市驻外办以往的一些做法,认为这样的情况在此前已经有过不少先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契机,建议抓住利用,即通过对上海市驻外办以往同类事件的回顾展示,来帮助人们形成“救助这次事件当事人并非个例,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常规行动”这类信息的充分对称,这是我认为有效化解当前网上舆论对公权力负面猜测最直接的途径。

有时候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原本一个可以被传为美谈的接力救援,却因为当事人试图营造“高人一等”“涉官涉权”人设形象的装X之举而被击得粉碎,这里面反映出的很多问题令人唏嘘。

本文终。

欢迎大家订购这本可以帮助大家建构舆商思维的实战工具书籍,如需订购,可以点击微店链接咨询客服事宜。

没有经常点“在看”的,可以请将“墩墩舆情课工作室”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看”!

1.舆评丨围剿“强哥”的舆论攻击不会就此停止

2.舆评丨汶川法院的宣传教训要引以为戒

3.舆评丨舆情“洁癖”的错误舆论观需要纠正

4.舆评丨北海摊贩遭城管打骂事件的执法思考

5.舆评丨“冬季校服像寿衣”舆论风波下的处置得失

6.舆评丨关于提前做好教育领域舆论热点随时突发准备的工作提示

      7.舆评丨苏州公安部门的这则辟谣澄清十分及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