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越来越遥远
文|西坡
每周一上午都是我读新闻的固定时间。从前每天早上都要先过一遍新闻,否则便觉得心中不安,现在改成了每周一次,但即便如此,值得点进去看的东西也越来越少。
今天干脆读了一篇英文文章,讲身份政治的,写得真好。态度诚挚,观点中正,不疾不徐,深入浅出。我的英文不好,让浏览器自动翻译过来,一段一段对照着读,顺便学英语了。但我辨识文章水平的能力,还是有的。
读了除了佩服作者,还剩一点小情绪,这是远方的人写远方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与我有关的那些事,已经有多久没有读过有深度的文章了?每天在网上翻来翻去,除了嚼一些别人的口水,实在看不到什么东西了。
偶尔还是会有新闻出现的,但要么是随机产生的网络热点,要么是不小心上网的社会突发事件。靠这仨瓜俩枣,远不足以绘制一张可靠的现实地图。
现实是生产出来的,现实是一种奢侈品。当一个群体里不再有人生产现实,一代人、两代人的生命,几十上百年的时间都可以石沉大海。
我怎么又开始念这个经了。毫无意义,毫无作用。实在不能理解我自己。小时候发现父母总会聊一些明明已经聊过许多回的琐事,后来猜想,或许人不足够健忘便没法熬过那么多无聊的时间吧。现在我也到了父母当年的年龄。我曾以为自己摆脱了那种静止的时间,没想到绕了一圈,又回到了熟悉的剧情里。
最近频繁想到一个词——坍缩。
跟AI聊了一下,AI告诉我,坍缩,通常是指物体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发生体积缩小或结构塌陷的现象。AI还说,坍缩在不同领域里有不同的含义。
在物理学中,坍缩通常指的是天体(如恒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最著名的例子是恒星在其生命周期的末期,由于核燃料耗尽,无法抵抗重力而发生坍缩,最终可能形成黑洞。
在建筑学中,坍缩可能指的是建筑物或结构因为支撑结构的失效而发生的倒塌。
在数学中,特别是在拓扑学中,坍缩可以指一个空间中的某些部分“折叠”到一个点或更低维度的对象上。
我继续问AI,在人的精神领域,坍缩是怎么发生的?
无所不知的AI告诉我,在人的精神领域,“坍缩”这个词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它可以被比喻性地用来描述某些心理状态或思维过程的转变。然后提供了一些用法给我。
其中一条是: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如严重的心理压力或创伤后,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可能会经历一种“坍缩”,从正常的功能状态迅速转变为一种更为原始或混乱的状态。
我又问AI,一群人的精神如何坍缩?AI提供了一些情况,其中两条是:
在某些情况下,群体成员可能会因为强烈的凝聚力或对leader的追随,而放弃个人判断,导致整个群体的决策能力“坍缩”;
群体中的个体可能因为社会影响(如顺从、模仿或社会认同)而改变其行为和信念,这可能导致群体精神的同质化。
跟AI聊了一会,我恢复了一些信心。虽然现在的AI还有很多不完美,但它好像已经比许多人更具备现实感了。我只是略微有点担心AI背后的人,会不会嫌它知道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