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穷得只有宏大叙事了

西坡 人间三角
2024-08-31

文|西坡

米沃什说,以一句话为家。我最近找到的一句话就是:敢于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与自己有关。

前几年网上流行“认知”,很多人靠着批发“高级认知”发了财,而那些想要依靠购买“高级认知”实现人生逆袭的,多半落了空。现在很少有人谈“认知”了,这年头,知识跟明星一样容易过气。我写过这么一段:

房价涨的时候,每个人身边都有不少致富榜样,没赢的想追上,赢了的还想赢,所以大家想买点知识快速把自己武装起来。等到房价滑落,大家一方面没钱了,另一方面发现买来的速冻知识没什么用,所以风口就结束了。大概就这么一回事吧。归根结底,大家不是为知识买单,而是为“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买单。

在许多人看来,“认知”就像手里的牌,人生就是抓牌、打牌、偷牌、换牌,“高级认知”就是大小王、四个二。当我认知到众人心目中的“认知”是这么一个玩意的时候,我便不想使用这个词了。但事后想想,实在有点心疼“认知”这个词,使用者不负责任,语言有何辜呢?

这两年我用得更多的是“感知”,但愿“感知”比“认知”活得更久一点,别被他们发现。

无论“感知”还是“认知”,讲的都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连接方式,严格来讲它们没有区别。无法感受到的东西自然也无法认识,所谓要在事上磨,磨的就是自己的感受系统和反应系统。

明白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教育至关重要。人工智能给我们提供了新比喻,教育就是一场持续几十年的提示工程。题海战术已经毫无意义了。

填鸭式教育的危害,就好比机器学习中的过拟合。下面这段话,是我给ChatGPT布置的题目“使用过拟合这个概念,来阐述填鸭式教育的错误”,ChatGPT返回来的答案:

填鸭式教育类似于机器学习中的过拟合问题,过拟合情况下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优异,但在新数据上表现不佳,因为它记住了噪音而非实际规律。同样,填鸭式教育使学生通过记忆大量细节应付考试,却缺乏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这导致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缺乏创新能力,学习兴趣降低,无法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效解决问题。改进填鸭式教育需要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加互动和实践,通过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适应能力和实际表现。

其实古人总结得很好了,君子之学“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语言塑造人类思维》这本书里说:“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概念,是语言和思维科学的基石。但单一的符号系统只能让你走这么远。获得和使用多种符号系统不仅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也能改变大脑本身的结构。这种效果并不只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脱胎换骨的。”

“为己之学”是改变自己,进而改变自己看到的世界。“为人之学”则只是鹦鹉学舌,打个信息差,希望侥幸赢两个铜板。

我常常发现,很多人的头脑里,穷得只剩下宏大叙事了。在封闭的自我意识和无能为力的天下大事之间,就没有他们感兴趣和愿意持续投入脑力心力的事情了。

今天忍不住在一个群里发了一通感慨:

“有些破罐破摔的话语自身,也未必不是另一种自我洗脑。洗脑式语言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落地,高举高打。操持这种语言的人,往往自以为很高明,但实际的思辨能力有限。

“说到底,姿势是很容易复制的,但知识很难获取。纵使在最黑暗的时代,知识也依然有生长的机会。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反正我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是,远离各种毒性语言,活自己的。”

冷静下来,可能对这些人也不应该嘲笑,而只应该感到悲哀。很多人是从小到老,没有机会与美好的事物发生关系。

回过头来讲,讲米沃什那句话,他其实做了解释,人为什么需要“以一句话为家”,他说,“不是为了让名字留在后人记忆里。这是对于秩序、节奏、形式的无名的需要,这三个词对抗着混乱和虚无。”

继续阅读
当事物败坏到一定程度,就不要反对它了
恶人从来不内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间三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