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 强 | 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百年建构

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百年建构

韩 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是中共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国际形象建设,通过加强党的建设,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提升中国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良好国际形象得以确立,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加强自身国际形象建设的自觉性不断增强,领导国际形象建设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国际形象得到进一步改善,国际传播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始终把引领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放在党的工作的重要位置,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筑牢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根基,始终坚持“自塑”与“他塑”相统一,开展积极的国际形象塑造工作,始终坚持提高党的国际传播能力,始终坚持回应回击各种错误思潮影响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百年演进;百年成就;百年经验

政党形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沃拉斯(Graham Wallas)在《政治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的[1],是政党根据自身的性质、宗旨、目标和指导思想,通过开展政治活动展现给公众的行为作风和领导业绩,是形塑公众感性认知、价值判断和行为认同的重要依据。政党形象是政党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彰显党的性质、领导能力、执政业绩意义极为重大。政党形象有国内与国际之分,两者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国内形象是根本,国际形象是国内形象在国际社会的延伸,体现了政党的世界影响。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高度重视政党形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维护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先进政党形象,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不断把自己锻造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此同时,当前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胸怀天下,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中发挥大党作用,为解决世界大党难题贡献智慧和方案,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真正做到了大有大的样子。

一、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百年演变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历史和时代课题。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即逐步认识到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加强国际形象建设,实现了国际形象的与时俱进。总体来看,这一历史过程大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四个历史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宣称自己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联合第三国际”[2]。中国共产党围绕自己的目标方向积极开展宣传动员,领导工农运动,反对外敌入侵,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其迅速成为国内最重要的革命力量。与之相适应,中国共产党也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形象,初步摆脱了被国民党和其他势力歪曲、污蔑、抹黑的局面。

1.建党初期:神秘的“共产主义”代理人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国际都是一个新兴政党,影响力薄弱,与国际社会的接触相对有限,除了与共产国际建立联系外,尚未能与其他政党及国家开展正式交往,且由于长期受到国民党的舆论压制和封锁,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建设处于缺位状态。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寻找实现革命目标的道路,工作重点在于发展和巩固农村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无暇顾及国际形象塑造。因此,海外难以接触和了解真实的中国共产党,致使中共在国际上的形象相对模糊和“神秘化”。此外,在国际舞台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从未停止。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 20 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事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引起了西方社会的警惕和担忧,将苏俄政权视为最大威胁之一。基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共通性,西方社会将这种对苏联的敌视转嫁到受共产国际支持的中国共产党身上,以“苏联”视角审视中国共产党,通过俄国十月革命来预想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进路,将中国共产党视为苏联“共产主义”的代理人,“污名化”和“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美国更是将中国共产党视为“共匪”和“红色威胁”,认为中共的存在损害了其在华利益[3]。这一阶段,在苏俄社会主义阵营和受社会主义影响的地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通常呈现积极的一面,并得到了一定的赞誉和尊重;而在以美国和西欧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中,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则较为负面,被视为共产主义的传播者和执行者。

2.延安时期:照耀中国的“红星”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结束了长征,党领导中国革命进入延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依旧面临着被“污名化”的问题。国民党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推动反共宣传,试图将中国共产党打造成“叛国者”和“暴力分子”,以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日本侵略者更是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不同程度的诽谤和攻击,使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奠基时期。

长征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定的落脚点,遂意识到与世界沟通、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从而开始开展主动的对外宣传,成立了新华社等对外宣传机构和媒体,并邀请美国左翼记者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1936年6月到10月,斯诺经过4个多月的访问,于1937年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名《西行漫记》)一书并在英国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世界轰动,也使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出现在世界公众面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反法西斯重要领导力量以及严守纪律、高度团结、军民一体、信念坚定、勇于战斗、不怕牺牲的政党形象[4]。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坚决抗战,取得一系列胜利,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美国《太阳报》刊发文章甚至将中国共产党视为中国“唯一抗日力量”[5]。此后,我们又邀请西方记者、美国军事观察团等多批次人员访问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他们也撰写了许多文章、著作、报告,拍摄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其中《中国的惊雷》《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续西行漫记》《人类的五分之一》《北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及解放区》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者。这些作品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和边区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民众,使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日益丰满、全面、立体,也奠定了世界最初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各级人民政权逐步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新进展,外交领域不断取得新胜利。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和宣传,在赢得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支持的同时,也使西方国家更加关注中国共产党。在美国学者费正清、施华慈等人的倡导推动下,研究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专门的学术领域,建立了一批研究机构,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进入学术引领和他塑为主的时期。尽管期间中苏交恶和长期东西方冷战使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受到损害,但是随着海外对中国共产党研究的深化,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得到了较好的延续和拓展。

1.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奉行共产主义的红色政党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6]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国际上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美国学者马克·塞尔登(Mark Selden)在其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革命的纪实史》中强调,尽管中国共产党在具体实践上与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存在明显分歧,但其在理论和信仰上仍然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在具体策略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中国的特殊国情,是一个勇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7]。在这一阶段,国外学者非常关注毛泽东等中共领袖的作用,阿瑟·施泰纳(Steiner, H. Arthur)认为毛泽东具有超凡的领导力和个人魅力,是中国人民的“救星”,是新中国成立不可或缺的角色[8],使党的领袖形象成为政党国际形象的重要支撑。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冷战”格局基本形成,在“一边倒”方针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积极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竭力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团结和稳定,积极参与阵营的各项事务,逐步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坚力量,在国际上树立了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形象。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开展合作和交流,并与资本主义国家开展对话,赢得了国际社会诸多国家的认可和尊重,逐步树立了开放包容、灵活务实的政党形象。

当然,基于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地缘政治考量等多元因素的影响,新生的中国人民政权受到美帝国主义的敌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受到歪曲,国际社会出现了抹黑甚至“污名化”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现象。美国外交官柯乐博(Oliver Edmund Clubb)将中国共产党视为苏共的附庸[9],美政府试图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遏制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将奉行共产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刻画为在全球搞所谓“红色恐怖”的政党。1950年,中国共产党出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考虑,决定抗美援朝,这一行动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应,美国发起了被称为“麦卡锡主义”的反共产主义运动,把中国共产党描绘成一个威胁世界和平和稳定的破坏性力量[10],使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进一步被贬损。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0 世纪 50、60 年代,中苏决裂对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产生了巨大影响。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发生了中苏论战,中共在与苏共的争执中,公开批评苏共背离马克思主义原则,并坚持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立解读,使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树立了一个坚定、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形象。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对苏联的大国霸权主义进行了批评,表明了中国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不会盲目追随任何一个国家的立场,这使中国共产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刚刚摆脱殖民主义束缚的新兴国家中赢得了一定的支持,中共被视为反对修正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的战士[11]。此外,1955 年万隆会议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对帝国主义斗争,包括支援越南抵抗美国的侵略,支持非洲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等,进一步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反霸扶弱”的国际形象。

但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于资本主义阵营对共产主义的强烈敌意长期存在,因此,他们倾向于将中苏关系的恶化看作是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的内斗,是两个共产主义大国的权力斗争。中苏彻底决裂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依赖苏联的“小弟”变成了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分道扬镳的独立行动者,美西方则更倾向于将中国共产党视为全球稳定和安全的威胁[12]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普遍偏向负面,“污名化”和“妖魔化”的现象严重。不可忽略的是,20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在外交层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另一个维度平衡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事件被广泛视为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得到国际普遍认可的象征。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此举改变了美西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传统认知,将中国共产党视为可能的合作伙伴,而非单一的对手或威胁。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区域和双边问题上的灵活与务实,从而提升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形象。1974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呼吁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对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一理念在发展中国家中产生了广泛的共鸣,使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形象大为提升,被视为倡导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尽管当时国内一度处于动荡状态,中国共产党仍然通过一系列外交举措有效地强化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转变打下了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

邓小平多次强调,无论如何要给国际上、给人民一个改革开放的形象[13]。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深化国内改革的同时,也更加积极地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化进程,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从封闭孤立走向开放包容,从理想主义走向务实发展,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改革、创新、民主、务实、开放、团结、进取的政党形象日益彰显,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1.改革开放初期:锐意进取的开放型政党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复杂多元,既有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正面评判,也有由于政治敏感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然而,无论正面还是负面,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已经与改革开放前有了显著的不同,更加注重实效,更富有灵活性和包容性。

在改革开放政策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尤其是在减贫方面的巨大努力和成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改革之初,我们党就开始意识到完全实行计划经济的不足。邓小平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肯定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研究部专家马丁·拉瓦雷(Martin Ravallion)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通过市场主导的经济增长发展了生产力,并迅速减少了贫困[14]。西班牙驻华使馆前商务参赞、西中企业家委员会前主席恩里克·凡胡尔指出,中国共产党重建中国的统一,结束了外国侵略和中国受凌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让中国变成一个在国际社会上不容忽视、备受尊重的大国;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最大保障[15]。此外,中国共产党逐步实施了更为开放的经济政策,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全球化,这一点让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被更多的人视为一个具有高效治理能力和前瞻性视野的政党,而不仅仅是一个推崇阶级斗争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逐步恢复了与许多国家的外交关系,1979 年邓小平的美国之行被广泛视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里程碑[16]。1982年,中国共产党在十二大中提出了发展新型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政党交流,逐步在国际上树立开放、包容、和平、共赢的新形象。此外,领袖形象成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新动力,在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学者傅高义(Ezra Feivel Vogel)的《邓小平时代》和大卫·古德曼的《邓小平政治评传》等著作中,邓小平常被描绘为开放中国门户、推动现代化以及带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关键人物。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也指出,江泽民对美国事访问的圆满成功象征着中国正在转变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为江泽民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了大国领袖形象[17]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一些西方国家误判社会主义的未来,认为资本主义获得了绝对胜利,“社会主义终结论”等观点在西方社会传播广泛。一些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前景产生怀疑,甚至预测其也将面临解体或崩溃。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的持续推进也让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有所变化,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的发展成就回应外界的质疑,逐渐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引擎,被视为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切使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稳步向好。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改革开放,通过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吸收外资,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并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崛起使中国成为全球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大幅提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被视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关键节点。这标志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国共产党逐渐从一个全球化进程的观察者和接受者变成了主导者和重要参与者[18],树立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政党形象。

随着中国共产党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共政治稳定和领导层的更迭。2002年,中国共产党以其稳健、有序的中共领导集体和平交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塑造了一个拥有强大凝聚力、能够领导中国持续发展的政党形象。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柏思德、郑永年等人认为,新一代领导层是一支年轻化且训练有素的干部队伍[19]。年轻化的领导层意味着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引入,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球挑战时更加敏锐,训练有素的干部队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拥有更加专业化和高素质的领导团队,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从而塑造了一个专业、高效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形象,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全球事务中展现出更加积极、开放、有责任感的政治姿态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建设性方案,是全球多极化格局的重要推动者。美国学者林和立(Willy Wo-Lap Lam)指出,胡锦涛在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多极世界秩序”,胡锦涛领导下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与其庞大的国土面积、人口、地缘政治重要性以及经济和军事实力相称的角色,在国际事务上呈现出符合其正在崛起的准超级大国形象[20]。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平稳地度过“非典”疫情、全球金融危机和汶川地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管理和危机应对方面的治理能力,塑造了一个坚定果断、独具韧性、开放自信的政党形象。这一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更多的认同和尊重,德国联邦议院联盟党议会党团干事长曼弗雷德·格伦德肯定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执政理念,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务实的执政党,是一个为13亿人民(系当时表述——作者)谋幸福的政党。过去30多年,中国在经济、社会和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最好证明[21]

不可忽略的是,“人权问题”“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负面论调依旧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着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出现的环境问题也成为国际社会批评的焦点之一,一些国际观察者对中国共产党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能力和决心提出质疑,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建设带来了一定压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认知总体趋向正面,高度认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中的担当和责任,赞扬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推动全球疫情防控等重大举措,将中国共产党视为理想远大、务实为民、廉洁为公、自我革新、开拓进取、守正创新的先进政党。虽然在一些西方国家也出现了抹黑加剧的情况,但这恰恰反衬出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其带来的压力焦虑。

1.党的十八大以来:务实为民的廉洁型政党

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人民解放,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党越来越有能力处理好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对此,国际社会给予高度评价。英国杜伦大学戴维·克尔(David Kerr)、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当时名称,现名为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作者)前主任傅高义、美国威尔逊中心公共政策专家汪铮等海外学者高度评价这一执政理念,认为“中国梦”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22],体现了经历苦难的中国人民对提升经济条件、教育水平、医疗保障体系、生态环境等美好生活的向往[23],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和人权的关注,由此也使中国共产党在全球舞台上愈加凸显务实为民的国际形象。

我恍然顿悟。当即决定回李湾,哪怕当个村小教师。李打油高兴极了,抱来一大堆西装尽我挑,其实都是在地摊上买的,说是出口转内销。他说人要衣装马要鞍,当年他差点成了国家干部,吃亏就在穿着太土。缺乏自信,根源往往在于衣着。西装革履、冠冕堂皇的,在人眼里就叫自信就叫斯文。所以,李支书把自己整得天天去村委会真像上殿似的。

腐败是对党的最大威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反腐败斗争。海外学界对十八大之前党的反腐行动的效果有一定争议,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是魏德曼(Andrew Wedeman)、范承泽(Fan Chengze Simon)和赫谢尔·格罗斯曼(Herschel I. Grossman)等学者提出的“选择性容忍”和“选择性反腐”策略[24]。但自2012年习近平就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以来,反腐败工作成为中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提出了“打虎拍蝇猎狐”和“铁腕治党”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反腐败行动,致力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中国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反腐败氛围,海外学者高度认可中国共产党的反腐成效。维也纳大学李玲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工作与反腐败斗争相辅相成,通过执纪执法贯通、保留反腐资源、监察体制改革等措施推动反腐败工作法治化,在提升干部政治忠诚方面成效凸显[25],使得中国共产党清正廉洁、执政为民的政党形象在国际社会更加彰显。

此外,十八大以来,海外学者聚焦习近平领袖形象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越来越多。美籍华人熊玠(James C. Hsiung)等学者提出了“习时代”的概念,认为习近平开启了中国全新的时代[26];郝福满(Bert Hofman)认为习近平是一位思维敏捷的政治家,一个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人[27];巴基斯坦国防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卢布纳·阿里(Lubna Abid Ali)指出,习近平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人,他的政治哲学激励着世界上所有追求思想进步与人文主义和谐的人[28]

2.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高远的全球性政党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作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发生全球疫情的复杂形势下,以自我革命和开拓进取精神引领着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步伐,以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展现了恢弘的世界胸怀,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积极参与者和负责任的全球合作伙伴。美国《行政情报评论》杂志华盛顿分社社长威廉·琼斯指出,中国共产党推动第三世界国家减贫,中国全心全意的实际行动也赢得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拥戴与尊重[29]

全球新冠疫情的突发,让中国共产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迅速采取果断有力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担当和负责任的态度,树立了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政党形象。海外各界也高度认可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将其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卓越的科学决策能力和广泛的社会动员能力。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新冠疫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社会经济,这些都极大地震惊了世界,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所作所为形成鲜明对比。印度尼西亚大印尼行动党总主席、政府国防部长普拉博沃表示,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一道发出《共同呼吁》,推动加强国际抗疫合作,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道主义情怀[30]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100周年,标志着党的历史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将人民利益摆在首位,以稳健务实的姿态引领着中国和世界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敢为、能为、善为”的百年大党形象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的百年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建设历经百余年发展,与党的事业发展相同步,克服各种艰难曲折,始终坚定不移,始终服务事业大局,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一,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国际形象建设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思想统一才能行动一致。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而对外宣传始终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都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和形象塑造,形成了深刻认识,也逐步把握了一系列重要规律。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加强自身国际形象塑造重要性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讲话、指示、批示,阐明了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着力点。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党的形象建设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31]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32]此外,他还多次谈到,“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33]!“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发展势头那么好,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这是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34]。特别是2021年5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作出的重要讲话更具有里程碑意义。2021年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向“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时指出:“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35]。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日益深刻地认识到,要讲好中国故事,最根本的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共产党的声音。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特色和最本质特征。只有把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了,才能让国际社会更好地读懂中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更客观地看待中国。因此,我们要把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作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核心内容和重中之重,进行战略部署[36],切实“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37]。在这方面,我们既要有充分的信心和底气,又要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国际形象建设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在长期领导对外宣传和国际形象建设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逐步健全了相关领导机构,进一步强化了党的领导。早在1951年,我们党即成立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作为负责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的职能部门。中联部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围绕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对外交往,目前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关系,在新型党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工作内涵不断深化,为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开放和国家总体外交作出了积极贡献。在1949年10月诞生的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简称中国外文局,对外称中国国际传播集团(China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Group,CICG),承担党和国家对外宣介任务,积极促进中外友好交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中国外文局在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媒体国际传播、对外话语创新、高端智库研究、人文交流合作、翻译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理顺内宣外宣体制,2014年3月20日,党中央决定,将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并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加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牌子。根据“三定”方案,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从原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划入6项职责,包括:负责指导协调对外宣传工作,组织开展新闻发布工作,联系外国政府新闻管理机构、主要新闻媒体和智库等,并增加了对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宣传和信息内容管理方面的工作实施方针、政策指导的职责[38]。经过持续努力,已经形成了党中央直接领导,中宣部、中联部、中国外文局各司其责,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全党共同努力的对外传播格局,传播效果日益显著。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得到进一步改善。如果说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还比较单一的话,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大党形象逐步确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更加彰显为民、开放、民主、包容、清廉等特质,日益广泛和深刻地融入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许多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共产党成为百年大党,成为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十条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今后怎样继续成功的真谛,再加上积极开展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更加真实、客观、立体、全面。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掌握先进理论的政党。俄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根纳季·久加诺夫博士认为,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掌握先进的理论”[39]。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郭苏建教授(Sujian Guo音译)也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环境变迁而实现理论创新,产生了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成果,这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根本所在[40]。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政党。善于向历史和人民群众学习,这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最重要秘诀。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是真正的原因[41]。久加诺夫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现任领导层是坚定不移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恪守革命理想信念的典范[42]。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不断自我革新品格的政党。马丁·雅克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实现长期执政在于其在逆境中形成了自我更新、自我恢复、自我改变的能力。20世纪邓小平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的努力,就充分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做出深刻的转变,而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难以做到的[43]。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能够始终保持政治本色的政党。郑永年认为,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掌握政权而成立,而是有特殊使命——追求中国的现代化[44]。西班牙共产党主席森特利亚也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源于始终保持本色[45]。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致力于追求正确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政党。正是由于找到了这样的道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特别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海外学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称之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治理”。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进步一边,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展示了一个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百年接续奋斗、成就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展示了一个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不负人民,与人民血肉联系的中国共产党;展示了一个有强大动员力、组织力和执行力,确保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的中国共产党;展示了一个忠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文明开放、友善包容的中国共产党;展示了一个勇于自我革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中国共产党。

第四,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共产党既要政治坚定,也要本领高强。做好党的对外传播工作,必须以过硬的能力为保障。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主线,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锻造出了使命伟大、政治先进、人民拥护、能力卓著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随着对外传播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任务日益突出。由于这一工作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全党在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不适应,致使我们在国际舆论场中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更加必要和紧迫。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党进一步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46]在此指导下,全党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宣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在世界发行,产生了广泛影响;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了世界积极响应;积极开展政党交往,举办世界政党高峰论坛和高层对话会,促进了世界政党交流交往;推出一系列重大外交举措,发起、参与重要国际组织,国际话语权有了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媒体海外布局,新华社、《中国日报》和中国国际电视台等旗舰媒体以中国话语报道和宣介党的理念、政策和成就,引导国际社会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认知和正向评价,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塑造了百年大党的国际形象。

第五,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初步形成。话语即影响力。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塑造,必须建构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些既是对工作经验的总结提升和学理升华,又是进一步做好工作的遵循和依据。中国共产党有着清醒全面、深刻辩证地认识自身的优良传统,形成的三个历史决议即是突出标志。经过长期的研究、总结、教育、宣传,我们形成了成熟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体系、逻辑体系。特别是2022年9月, 中共党史党建学被确立为新的一级学科,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但是,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话语看,目前主要是由一代又一代海外(主要是西方)中国共产党研究学者建构起来的。他们中的主流是尊重历史实际、崇尚客观公正的,对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正确积极客观的评价,形成和传承了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传统,但是,由于政治立场、专业背景、价值定位、资料运用等因素,有些人的认识和我们有着较大的出入。总体而言,学术意义上的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发挥了引领塑造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作用,并使之成为重要的研究传统和领域,出现了一大批知名研究学者、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形象建设工作,在维护和提升党的形象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我们看到,同期海外学者对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关注显著提升,以“Imag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mag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为组合关键词对SSCI、A&HCI核心数据库进行主题检索,相关文献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学术图景(见图1)。

图1 海外中共形象研究的主题词共现图谱

此外,学术研究也不断拓展和深入,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的国家级重大项目不断立项,并诞生了一个新领域——海外中共观研究。2022年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代海外‘中共观’研究”成功立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认为这一课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围绕海外中共观选题又立项一般和青年项目各1项,分别是“海外‘中共观’的流变及其应对研究”“欧美学界中共观演变的学术史考察(1978—2022年)”,为海外中共观研究成为研究热点增添了新的注脚,也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奠定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的百年经验

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47]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做好新时代党的国际形象建设工作,必须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形成工作遵循。

第一,始终把引领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放在党的工作的重要位置。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优势。对外宣传关系党的国际形象,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加强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贯穿党的事业的始终,即使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努力开展对外宣传,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理论,展现党的形象,赢得国际理解支持,体现了党的历史使命和天下胸襟。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宣传地位作用更加突出,新时代更上升到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高度,着力解决歪曲抹黑我们的“挨骂”问题。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的历史表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越是面临重要时刻、紧要关头,越要注重国际形象建设,塑造优良国际政党形象。

第二,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筑牢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根基。形象是本质的外在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展现,党的国际形象同样体现了现象与本质、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的高度统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坚持把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和最根本位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始终注重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保持为民本色,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才日益得到人民称颂,国际影响力也才得以不断提升。

第三,始终坚持“自塑”与“他塑”相统一,开展积极的国际形象塑造工作。就目前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海外学者开展的中国共产党研究所引领塑造的,他们提供了基本的理论观点、认识视角、基本素材和研究范式,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门化研究队伍,使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对本国本地区政府政要认识中国共产党以及制定相关涉华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相关主流舆论的主要引导力量。这种“他塑”局面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造成了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与国内形象一定程度的脱节,加强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国际形象的“自塑”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努力做好国际形象的“自塑”工作,如延安时期邀请外国记者及军事代表团访问延安,成立新华社开展对外宣传,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一系列对外交往,改革开放以来更加积极开展对外宣传,等等。所有这些,充分表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以“自塑”与“他塑”相结合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效果也在更加积极地显现出来。

第四,始终坚持提高党的国际传播能力。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能力提升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党始终注重提高宣传工作能力特别是对外传播能力,注重培养能够从事对外传播工作的人才队伍,延安时期即建立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成为培养党的翻译人才和外事干部的摇篮。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外语院校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提出明确要求,凸显人才与能力的重要。当前,国际传播能力作为党的重要领导和执政能力,内涵更加丰富,不仅要有科学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内涵、领会党的理论精神实质、掌握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还要具有开展国际传播必要的语言能力、翻译能力、交往能力、运营新媒体能力,更要有了解传播对象的实际、能够面向对象国进行精准传播的能力。因此,提高党的国际传播能力必须深刻总结党的历史上成功开展对外传播的经验,立足新时代新的实际,坚持守正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必须坚持融通中外,构建立体多元的国际传播体系;必须坚持群策群力,构建协同发力的综合保障体系。党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点滴积累、久久为功,也需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力量,形成全党合力、持久动力。由于国际社会普遍对民间交往、学术交流持积极信任态度,因此我们要积极利用民间力量,在经济、文化往来中展示积极的中国公民形象,在学术交流中传播主流声音,展示大国大党形象,播撒政治认同的希望种子[48]

第五,始终坚持回应回击各种错误思潮影响。在国际社会认识解读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出现了各种误解误读,存在“标签化”“污名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情况,也出现了质疑中国共产党是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将走向何方等争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威权政党论”等错误观点一时甚嚣尘上。实际上,回应回击各种错误思潮的进攻一直是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延安时期我们为反击国民党的恶意歪曲邀请西方记者访问延安和其他根据地,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封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影响了世界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发展成就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更加理性和客观,负面论调大幅减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虽然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力遏制打压,但是我们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而这些错误思潮也终将“无可奈何花落去”。

中国共产党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正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也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面对这一新的历史和时代课题,全党务必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再接再厉,在新的领域续写党的历史新的辉煌。我们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行动指南的党,是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也是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要始终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牢记初心使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是维护党的形象的根本之举,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必须始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确保党始终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党的国际形象建设。要抓住机遇,积极作为,针对对外传播的实际,明确传播的重点、方向、领域,更加注重“非西方、非传统、非英语”导向,做到精准传播、有效传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度、美誉度,回应回击各种错误思潮攻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要坚定不移胸怀天下,履行大党责任,为人类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只有站在人类命运高度、时代发展前沿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赢得国际认同。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党的事业永无止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国际形象建设也要矢志不移、一以贯之,决不能有畏难情绪、松劲心理,也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必须正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长期性、严峻性,着眼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长期执政,切实把党的国际形象建设好,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实现党的国际形象新的跃升。

[参考文献]

[1] 张震:《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综述》,《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4期,第17—24页。

[2] 中共中央党校党章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国共产党章程编介(从一大到十六大)》,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3]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4] [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董乐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目录。

[5] Burton W. :“Red Armies in China Now Bother Japanese”, The Sun, 1936-04-08 (13).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78页。

[7] Mark Selde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Revolutionary Change, Monthly Review Press,U.S. 1979,pp.674-681.

[8] Steiner, H. Arthur: “Recent Literature on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istor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46,No.2,1952,p.549.

[9] Clubb, O. Edmund: “Chinese Communist Strategy in Foreign Relations”,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227,No.1,1951,p.166.

[10] Ghosh, Partha S.: “From Red Scare to MaCarthyism: Building of National Images—the American Experience”, China Report, Vol.14, No.5-6, 1978,pp.27-46.

[11] Lorenz M. Lüthi:SinoSoviet Split Cold War in the Communist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p.2.

[12] Steiner, H. Arthur: “China’s New Role in World Affairs”, The China Quarterly,No.1,1960,pp.22-25.

[1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315页。

[14] Martin Ravallio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Poverty Reduction in Brazil, China,and India”,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Vol.26,No.1,2011,p.71.

[15] [西班牙]恩里克·凡胡尔:《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八个关键问题》,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zgrdw/npc/zt/qt/qzjd90zn/2011-06/09/content_1658114.htm。

[16] Henry Kissinger: On China, Londan: Penguin Books, 2011,pp.298-306.

[17] [美]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谈峥、于海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18] David L. Shambaugh: China Goes GlobalThe Partial Pow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pp.124-165.

[19] Brdsgaard, Kjeld Erik and Zheng Yongnian, ed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Reform, Routledge, 2006,pp.3-4.

[20] Willy Wo-Lap Lam:Chinese Politics in the Hu Jintao EraNew LeadersNew Challenges, Routledge,2006,p.209.

[21] 《国际社会盛赞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取得巨大成就》,央视网,http://news.cntv.cn/china/20110626/104594_5.shtml。

[22] 骆珺:《“中国梦”一定会变为现实》,网易,https://www.163.com/gov/article/8QB01O3R00234IVQ.html。

[23] David Kerr:Chinas Many Dreams: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Chinas Search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2015,p.2.

[24] Fan Chengze Simon, Herschel I. Grossman: “Incentives and Corruption in Chinese Economic Reform”,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No.3,2001,pp.195-206.

[25] Li Ling: “Politics of Anticorruption in China: Paradigm Change of the Party’s Disciplinary Regime2012-2017”,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28, No. 115,2018 , pp.47-63.

[26] James C. Hsiung: The Xi Jinping Era : His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oward the China Dream,CN Times Books,2015,p.6.

[27] Bert Hofman: “China’s Third Historical Resolution: A Preview”, EAI Commentary, No. 41, 2021,p.3.

[28] Lubna Abid Ali.:“Book Review: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Margalla Papers, Vol. 26, No.1,2022,p.133.

[29] 张伊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角色日益耀眼——专访美国〈行政情报评论〉杂志华盛顿分社社长威廉·琼斯》,《参考消息》2021年5月27日,第7版。

[30] 中联部新闻办:《外国政党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在国际抗疫中的作为和担当?》,杭州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3465298926744782&wfr=spider&for=pc。

[3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168—169页。

[32][3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版,第67、310页。

[33][3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08、508页。

[35] 《央视快评:读懂今天的中国 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央视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084486626855738&wfr=spider&for=pc。

[36] 魏海生、梁怡:《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1—8页。

[38]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著:《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33页。

[39][42] 《中共成功的最重要秘诀是什么?这篇文章说清楚了》,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gj/202103/t20210306_12747407.htm。

[40] Sujian Guo:Chinese Politics and GovernmentPower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NewYork:Routledge press,2012,p110.

[41][43] [英]马丁·雅克:《中共比西方政府更能代表人民》,《环球时报》2021年5月25日,第7版。

[44] 白云怡:《郑永年:西方对华错误政策源于误读了中共》,《环球时报》2021年6月21日,第7版。

[45] [西班牙]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亚·戈麦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源于始终保持本色》,祝伟伟译,《光明日报》2021年3月31日,第11版。

[4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 2021年6月2日,第1版。

[47]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0日)》,《求是》2021年第7期,第4—17页。

[48] 韩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对外传播策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第24—32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