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元宝山下有“元宝”!《广西日报》同一天连发3篇报道揭秘

外宣办 画卷柳州 2020-08-28
广西

提要

6月20日,《广西日报》头版及二版刊发《元宝山下有“元宝”》等三篇通讯以及图片新闻报道融水。报道称,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通过发展旅游产业逐渐实现脱贫致富。广西广播电视台也刊发了多条报道。这是“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自治区采访团来到柳州的报道成果。



元宝山下有“元宝”

■ 本报记者 覃伟立

“城里人,喝一杯乡下的糯米酒吧!”6月19日下午3时多,当“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二批第二组采访团记者们到达融水苗族自治县元宝山脚下时,安太乡培秀村野人瀑度假酒店“掌柜”蒙永珍正张罗客人的晚餐事宜。培秀村就在元宝山脚下,是游客上山下山歇脚之处。蒙永珍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在元宝山上建旅馆。后因环保要求拆除,蒙永珍远赴上海打工。2011年,蒙永珍回到家乡,与3个兄弟投资200万元“重操旧业”,在元宝山脚下建了家酒店。“到2014年我们才开张营业。”蒙永珍说,营业后生意很好,因为这里离乡镇和县城都远,游客上山下山要吃饭,有些还要住宿,独家生意做得很红火,然而今年遇上疫情,生意受到很大影响,直到5月份才有所好转。
“蒙永珍致富了,带动了十几户贫困户脱贫。”培秀村党支部书记蒙春风说。本地村民养的土鸡肉嫩鲜美,很多游客吃饭必点白切鸡,鸡的销量颇大。为此,蒙永珍鼓励贫困户多养土鸡,他常年收购贫困户家的土鸡等土特产。他的收购价很大方,土鸡每公斤60元,土鸡一般重约1.25公斤,贫困户每卖一只就有七八十元收入。
蒙永珍经常买培秀村南西屯贫困户何进行和何华妈家的鸡。从他的酒店到南西屯约有1公里,从南西屯山脚下沿盘山公路往上走2公里,才到何进行和何华妈的家,开车需要10来分钟,走路要40多分钟。“虽然近一点也能买到鸡,但他们都是贫困户,鸡的品质也好,所以远一点也没关系。”蒙永珍说。
蒙永珍实在忙不过来,就委托蒙春风带记者去采访这两户贫困户。蒙春风开上他的五菱之光,直奔南西屯。“培秀村是去年脱贫出列,424户2030人,今年初剩余贫困户12户35人。”蒙春风说,“村里梁姓最多,何姓第二,我们蒙姓最少。”
他的车是因为入户跑“残”的。一路见人,他都打招呼,车速却未见缓。到了山脚,车子往盘山公路上冲,蒙春风说,这条水泥路是去年11月份通车,上级筹措了143万元修的,全长2.18公里,到了何进行和何华妈家,基本也就到了路的尽头。“这条路有20多个弯,没修好之前,下雨天根本没有办法开车上去。”蒙春风说。
这两家贫困户都住在山上。何进行家有6口人,2017年脱贫,现在正养近百只鸡。鸡散养在吊脚木楼一楼,二楼住人。即使是大白天,二楼也很昏暗。何华妈家也是木楼,儿子外出打工,只剩她一人在家,养了50只鸡,2018年脱贫。这两家都种有3亩稻田,田里养禾花鲤。蒙春风替他们算账,仅稻谷和禾花鲤的毛收入,每家每年就有6000多元的收入。何华妈说,等有了一定的积蓄,就建新房,给已经30岁的儿子娶个媳妇。

元宝山是个宝,它的旅游资源是个宝,山脚下像蒙永珍、蒙春风这样乐于助人的人物,也是个宝。


6月19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小桑村青山寨,游客正在一块巨石上合影留念。青山寨位于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因苗寨的木房大部分建在祼露的花岗岩上,被称为“石上人家”。近年来,村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逐渐实现脱贫致富。

南国今报记者 卿要林/摄



当天《广西日报》的要闻版还刊发了两条相关报道,分别是《有特色产业 扶贫效果佳》《融水电商驶上“高速路”》集中体现了融水在特色产业的加持下脱贫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有特色产业 扶贫效果佳

■ 记者/覃伟立

6月19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坪村,77岁的马翠荣阿婆从石潭牲畜饲养专业合作社领回50只鸡苗。南国今报记者 卿要林/摄


6月19日,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坪村委办公楼前,77岁的贫困户马翠荣奶奶从驻村工作人员手里,领到了50只扶贫鸡苗。当天,共有12户贫困户领了774只鸡苗。中坪村2017年底追加为深度贫困村,计划于今年脱贫摘帽。全村568户213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4户804人,贫困发生率33.36%。目前,全村尚有贫困人口27户81人,贫困发生率3.75%。驻村第一书记马克华告诉“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二批第二组采访团记者,这次发放的鸡苗每只重约0.5公斤,贫困户根据自家条件申领鸡苗数量,他们回家再养3个月左右就可以销售。当天贫困户最多的领了100多只鸡苗。

有特色产业,扶贫效果更佳。近年来,中坪村全力推进杉木、优质稻种植和禾花鲤、土鸡养殖等产业,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100%。今年3月份,该村又建成17亩粤桂扶贫产业食用菌种植联种联建示范基地,已种植20万棒黑木耳食用菌。这批食用菌棒总投入70.7万元,其中村级集体经济投入8.7万元,27户未脱贫户以产业奖补资金投入27万元,70户已脱贫户以产业奖补资金投入35万元。“所有食用菌棒都进入大棚,贫困户投入奖补资金的部分归他们所有,各户在技术员指导下自行护理,收益也归他们。”马克华说,整个基地预计年产食用菌25吨,年产值约100万元,按照以往种植经验计算效益,一年下来,每户未脱贫户将有四五千元纯收入。



6月19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坪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克华和种植户在查看木耳长势。木耳产业是该村壮大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南国今报记者 卿要林/摄



融水电商驶上“高速路”

■ 记者/覃伟立 通讯员/梁立明

150公斤香糯米、25公斤板栗、一头香猪、10只鸡、10只鸭等20多种食材,包成重达294公斤的粽子,连续蒸24小时……6月19日,融水苗族自治县“粽情苗乡”活动开幕式上,几位师傅花两个多小时把巨粽包好入锅开蒸。融水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主任蒙可畅告诉“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二批第二组采访团的记者,融水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带动村民致富,县委县政府要求通过电商,把乡亲们的劳动成果销售到大山外面去。端午节临近,用融水当地特产包这个大粽子,推广“糯香融水”品牌,让更多人了解、爱上融水特产,助力脱贫致富。
↑ 广西煮制588斤“粽王”馅料包进牛头与整猪(中新社)

据了解,近几年融水电商发展迅猛,已经驶上“高速路”。2019年,融水将电子商务作为实施精准扶贫、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增加就业的创新举措,立足特色资源优势,积极搭建网络营销平台,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推动,激活农村农业产业经济体,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坚持把县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与展示中心,作为聚合电商企业、培育电商人才、链接电商平台、孵化电商产品的首要载体。目前,全县有160家企业采用电子商务形式进行网络销售,已进入电商协会企业60家,进驻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经营主体10家。该县围绕“糯香融水”品牌汇集上百种农副土特产品,形成电商产业带。面积2000平方米电商中心产业园,集平台搭建、营销推广、电商孵化、仓储物流等功能为一体,让农产品线上销售覆盖比例持续扩大,并涌现出一批电商带头人。2019年,该县电商销售额达8000万元以上。仅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就已进驻38家企业,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脱贫。今年至今,该中心线上销售额近4000万元,已与去年全年销售额持平。


6月21日,

广西卫视广西新闻报道融水:

“电商快车”开起来 脱贫路上加速跑



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力实施电商扶贫,让大山深处的农特产品搭乘“电商快车”进入千家万户,跑出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度。



端午节快到了,融水贝江村实业有限公司在电商平台上线的10万箱苗家香粽销售火爆。打包,装车,这批苗乡“土货”很快被发往全国各地。借力电商,“贝江村”每年销售额上千万元,今年上半年线上农产品销量大增,直接带动300多贫困户受益。

      


      同样忙碌的还有融水农产品电商中心。该中心主要向合作社采购,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合同,以销定产,通过打造统一品质、统一包装、统一品牌,使产品有源可溯。







      目前,融水有160家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开启网络销售,电商扶贫带动6000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今年1—5月全县实现电商销售额8700多万元。 



6月19号,“千名记者一线行”活动来到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坪村。当地利用大棚种植食用菌等多样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摘穷帽。安太乡培秀村依托元宝山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于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




采访团来到了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坪村,来到这里的时候正好赶上村里给贫困户派发鸡苗。领到鸡苗的贫困群众都喜笑颜开,细心地把鸡苗装笼带回家里养殖。



中坪村第一书记马克华:“养鸡是我们(脱贫)产业的一部分,今年我们有97户纳入我们食用菌基地了。”



在赶往中坪村粤桂扶贫产业食用菌种植联种联建示范基地时,我们碰上了水漫道路,大家都顾不上鞋子进水,淌水前行。


千名记者一线行


脱贫户梁玉芝在这里工作,每月有2000元收入,同时她还在基地入了股。脱贫户梁玉芝:“16年脱贫的,现在有5000元入股,到年底就有分红。”



据了解,基地主要种植木耳、香菇等食用菌,预计年产食用菌25吨,年产值预计达100万元,力争实现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4万元。


告别中坪村,我们来到安太乡培秀村,这个村通过“农业 旅游 扶贫”模式,于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




培秀村某度假村老板何荣清:“有客人来我就请村里的贫困户过来帮忙,一般一天就是100块钱左右。”


最后我们来看看培秀村的美颜暴击。



往期回顾:

柳州,一座城,一众人,在人们追求幸福的伟大创造中,不断创造出奇迹和事业。在隽永的山水间,在民族的奋斗中,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工业的雄奇中,这是事迹和人物共同书写着一幅幅画卷,我们因之将这座城市称之为画卷柳州。

请长按下图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画卷柳州”



来源:柳州市委外宣办微信“画卷柳州(huajuanLZ)”综合广西日报、广西频道广西新闻、广西台新闻910、中新社等

中共柳州市委外宣办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