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媳妇不悔嫁三江!“千名记者一线行”采访团来到三江,留下这些报道!

外宣办 画卷柳州 2020-08-28


提要

6月26日,《广西日报》头版刊发《广东媳妇不悔嫁三江》,报道称,“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三批第二组采访团记者,来到三江侗族自治县采访,刊发了一系列报道。

广东媳妇不悔嫁三江

■ 南国今报记者 石红星

扶贫搬迁户正在安置区附近的扶贫车间里工作。


6月24日,“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三批第二组采访团记者,来到三江侗族自治县南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附近的粤桂扶贫协作江川产业园采访。在泽惠润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口罩生产车间,从广东嫁到三江的扶贫搬迁户官金妹正在点焊口罩。她说,有了政府的帮助,相信自己“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3岁的官金妹是广东茂名人,2008年到深圳打工时,与三江小伙吴拥军相识相恋,并跟随男友回三江老堡乡边浪村竹窝屯老家“考察”。“那个村子很偏僻,他家也很穷,房子破旧,是个贫困户。”她说,尽管自己的家也在农村,可是条件比这好多了。不过,因为男友不抽烟不喝酒,脾气很好,对自己和家人都很好,她还是嫁进了吴家。

官金妹说,结婚后,70多岁的家婆因残疾需要人照顾,他们就没有出去打工了;儿子和女儿出生后,她只好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小孩,由丈夫到处打零工维持生计。“我们家没有经济作物,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8年,官金妹一家被政府列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到了南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鼓楼小区,得到一套三房一厅的新房。

儿子正在由广东省吴川市援建的江川小学读一年级。官金妹告诉记者,学校比村里的小学好太多了,软硬件都很好,离家也很近。

举家搬到县城后,在政府帮助下,官金妹夫妇俩来到这个口罩厂打工。有工做的时候,每人每天可以赚100多元,去年她家实现脱贫摘帽。


故事背后


故事背后


三江侗族自治县南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有搬迁入住贫困户4610户2.017万人。为增加易地搬迁户的收入,三江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周边建设了粤桂扶贫协作江川产业园,承接粤桂扶贫协作产业合作招商引资引进的广东省劳动密集型转移企业,为易地搬迁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产业园目前共有5家企业入驻,主要生产电子元件、口罩、汽车、线束配件等,对工人技术知识要求不高,贫困劳动力能短时间内熟悉操作并进行生产。贫困户通过就业每月增收1800元至3500元,实现“每户1人就业,带动全家脱贫”的扶贫目标。

该县易地扶贫搬迁共有17个集中安置点和1个分散安置点,总体搬迁6118户2.712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3。截至6月8日,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中有劳动能力5951户,均已落实一户一就业(含种养产业),其中有3328户实现转移就业,无劳动能力的167户已全部享受低保兜底政策。


6月28日,《广西日报》要闻版刊发

《巧手绣娘绣出生活新希望》

报道了“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三批第二组

采访团记者前往三江侗绣博物馆采访。

巧手绣娘绣出生活新希望

■ 南国今报记者 石红星

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杨甜精心制作的一幅侗绣作品,将参加今年工艺美术精品展。 广西画报记者 冯革里/摄


34岁的覃婄小是一名侗族刺绣绣娘。6月22日,“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三批第二组采访团记者前往三江侗绣博物馆采访时,她正与村里的另外两名绣娘在里面穿针引线,她们身边桌上面摆着一些漂亮的刺绣成品。刺绣对她来说,既是一种兴趣,更是一项谋生技能。覃婄小家住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同乐村寨丛屯,还是少女的时候,她就开始学习侗族刺绣,用一针一线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绣到作品里。“那时候学刺绣,主要是因为喜欢。”她说,因为按照当地习俗,出嫁时新娘得向夫家妇女赠送刺绣等服饰,自己从未想过有一天刺绣作品也可以拿出去卖。侗族刺绣是一种传统的指尖技艺,种类丰富、造型新颖、色彩绚丽,早在2011年就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覃婄小嫁到同村夫家后,女儿和儿子先后出生。一家人辛勤劳作,经营着10亩茶园和一些杉木等经济作物,日子倒也还过得去。然而,2016年家婆被检查出患了癌症,住院化疗将家底掏空,覃婄小一家因病返贫,被识别为贫困户。“我们拼命干活,就想多挣点钱,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她说,当三江侗绣博物馆馆长、同村平溪屯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杨甜让她到博物馆来做刺绣贴补家用时,她欣然应允。白天天气好的时候,覃婄小和丈夫上山采茶做农活,遇到下雨天就到博物馆来做刺绣。晚上吃完晚饭,她还会坐在灯下穿针引线。利用这种闲暇时间做刺绣,她一年可以增收几千元。2017年,她家易地扶贫搬迁到三江南站芦笙小区,并在去年顺利脱贫。同乐苗族乡乡长胡昌学介绍,该乡的侗族刺绣历史悠久,当地村寨随处可见在家里做刺绣的妇女。这些刺绣除了留作家人衣饰自用外,有的销往贵州、云南,有的甚至销往国外。

当地党委、政府很重视侗族刺绣产业的开发和传承保护,在同乐村平溪屯建成了“三江侗绣博物馆”等传承基地,全乡侗族刺绣产值7350多万元,从事侗族刺绣的绣娘达1万人。

↑ 三江:传承侗绣文化 绣娘巧手脱贫 (广西广播电视台)



6月30日,《广西日报》要闻版刊发

《保障贫困学生上好学》

报道柳州全力推动贫困乡村学有所教,

保障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好学。

保障贫困学生上好学

■ 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全红

“今年新学期开学,我们江川小学接收了来自南站社区的1585名搬迁群众子女入学,还开设了美术、侗族大歌、舞蹈等兴趣班,孩子们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6月29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江川小学,副校长李晓雪介绍学校的教学情况。


近日,三江江川小学的学生在上绘画课。本报记者 谌贻照/摄
球场上孩子们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跑步,而教学楼里传来了一阵阵侗族大歌的歌声。江川小学创建于2018年7月,是三江脱贫攻坚配套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对口三江援建的脱贫攻坚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24亿元,2019年春正式招生办学,学校全部建成后可容纳54个教学班、2430名学生。规划有教学楼3栋、办公楼1栋、实验楼1栋、体育馆1栋、300米田径运动场1个。目前小学部有30个教学班、学生1585人。子女能否顺利入学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搬迁群众能否“稳得住”的关键。三江自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通过核准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就读人数、就读年级,在新建学校或在城区原有学校预留学位,满足搬迁群众子女的就学需求,截至目前已有2000多名适龄学生在辖区就读。而在三江独峒镇八协小学,来自江苏边检总站的民警许艳璐正在教孩子们拉手风琴,课堂上一片欢声笑语。她说,国家移民管理局从系统内精选77名同志来三江支教。

国家移民管理局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持续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对三江贫困学生进行全方位帮扶。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开展硬化上学步道、维修教室、援建图书室等50余项工程建设,结对帮扶1366名贫困学生,为63个贫困村小学13447名学生赠送御寒物资,全力推动贫困乡村学有所教,保障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好学。


往期回顾:

柳州,一座城,一众人,在人们追求幸福的伟大创造中,不断创造出奇迹和事业。在隽永的山水间,在民族的奋斗中,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工业的雄奇中,这是事迹和人物共同书写着一幅幅画卷,我们因之将这座城市称之为画卷柳州。

请长按下图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画卷柳州”



来源:柳州市委外宣办微信“画卷柳州(huajuanLZ)”综合广西日报、广西广播电视台

中共柳州市委外宣办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