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江脱贫攻坚成效,《广西日报》两天刊发4篇报道点赞!(视频)

外宣办 画卷柳州 2020-08-28



提要

6月22日、23日,《广西日报》连续刊发4篇报道,关注了三江侗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开展情况。广西卫视广西新闻、《当代广西》也刊发了多篇报道。这是“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自治区采访团来到柳州的报道成果。



架下茶叶保底 架上葡萄增收

■ 南国今报记者 石红星

6月22日,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归东村村民在葡萄架下采摘茶叶。近年来,该村群众通过发展“葡萄+茶叶”套种模式,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广西画报记者 冯革里/摄


“我家的两个茶园,全部套种了葡萄。”6月22日,“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三批第二组采访团到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归东村,农妇李雪花告诉记者,她家通过在茶园立体套种野生葡萄,一年可增加约2万元收入,去年她家顺利脱贫。李雪花的茶园远看像个葡萄园,郁郁葱葱的葡萄藤,爬在两米多高的藤架上,覆盖了一片山坳。走近一看,才发现藤架下还有一片茶园,48岁的李雪花正背着竹篓在采摘夏茶,她头顶上的野生葡萄果已挂满枝头,8月就能成熟。
李雪花说,她这块地有4亩,以前只种茶树,每年采茶可收入1万多元。后来村里发动大家在茶园里套种野生葡萄,她家积极响应,两个茶园里全部套种。尽管夏秋季葡萄藤的叶子会遮挡阳光对茶芽有点影响,夏茶会减收二三千元,但茶叶价格最好的春茶因葡萄藤的叶子已落未受影响。通过套种,今后她家两个茶园的综合收入每年可增加约3万元。
李雪花夫妇育有两个儿子,之前由于要供他们上学,经济来源少,家庭比较困难,被列为贫困户。最近几年,茶园立体套种野生葡萄帮她家实现增收。
受山高坡陡等条件限制,归东村经济发展缓慢,曾是深度贫困村。该村党支部书记龙秀昌介绍,近年来,上级党委、政府和村委发动村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质茶叶、高产油茶、野生葡萄和高山鱼稻,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实现5150元,整村脱贫摘帽。其中葡萄、茶叶两项人均收入3000元,是收入中的最大亮点,“茶园立体套种葡萄是村民增收的大头。”
目前,归东村茶园面积1560亩,野生葡萄种植面积1360亩,其中套种的葡萄面积有800多亩。由于立体套种集约土地,帮助农户增收脱贫效果明显,村两委计划在所有茶园进行推广,形成“架上葡萄、架下茶叶”的立体产业结构。此外,村民还可以在套种的茶园里养鸡。

在三江,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像归东村一样,正通过整合资源、产业扶贫等方式,想方设法帮助困难群众增收脱贫。据了解,去年,该县共实现8381户36709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底的12.65%下降到2019年底的1.99%,为2020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打下坚实基础。

三江:“黄金产茶区”念好脱贫致富经(来源:广西卫视广西新闻6月23日)



“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经济”


■ 南国今报记者 石红星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村的“刺绣楼”里,采访团记者正在拍摄刺绣技艺。广西画报记者 冯革里/摄


6月22日,“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三批第二组采访团到访三江侗绣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很特别,设立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一民居家。十年前,我曾报道过这个民间刺绣世家;十年后,通过不断开拓,他们把侗绣这个“指尖技艺”发展成为“指尖经济”,有力带动了当地农妇增收致富。
侗绣博物馆所在地是同乐苗族乡同乐村平溪屯覃时清家覃家三代人11名女子,个个是刺绣能手,其中数人成为区、市、县级侗族刺绣的传承人。2010年底,我因采访走进覃家。如今,覃家的房子仍座落在村里的篮球场旁,但早已不是十年前的陈旧小木楼,而是一栋上了光油的侗族新木楼,大门变大了,楼层也变高了,还在一楼和二楼设立了展区,展出侗族制作服饰的各种工具以及大量精美的侗绣作品。覃家大儿媳、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杨甜说,侗绣博物馆是政府扶持建起来的,目的是希望覃家的刺绣能手把手带动一方绣娘在家门口就业。
十年前,覃家门口挂的只有“柳州市‘非遗’保护侗族文化传承基地刺绣传承点”一块牌匾,现在挂满了各种牌匾——有自治区和柳州市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刺绣)传承基地”的牌匾,也有众多大中专院校培训和教学基地的牌匾。

↑ 侗绣婆媳的幸福时光 (来源:当代广西)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平溪屯侗族绣娘覃奶时清在剪制“中国龙”图案。
记者再次踏入覃家木楼时,同乐村寨丛屯的三名妇女,正利用农闲时间到博物馆做刺绣,一起完成博物馆的订单。覃家二儿媳、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韦清花,还在三江南站扶贫车间设立了一个侗绣工作室,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模式,培训、带动当地农妇特别是困难妇女做刺绣,帮助她们增收。

这个刺绣世家的女子,经过十年努力,终于把“指尖技艺”发展成“指尖经济”,令人刮目相看。



特色产业兴 集体经济强

■ 南国今报记者 石红星

6月21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老巴村,村民在赶采茶叶。老巴村3000多亩茶园和茶叶加工厂,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广西画报记者 冯革里/摄“我们通过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巩固整村脱贫成果。”6月21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老巴村,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第一书记莫艾在接受“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二批第二组采访团记者采访时表示。
采访团记者从三江县城驱车约1个多小时,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中途换乘渡船横渡三江口,来到了这个位于海拔1448米高的白云山半山腰的苗寨。老巴村耕地也分布在半山腰,土质比较贫瘠;不过风景秀丽,空气清新。
莫艾介绍,老巴村产业以茶叶、杉木、油茶为主。由于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没有产业支撑等原因,老巴村是当地的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7.9%。
为了脱贫摘帽,近年来,该村不断扩大茶叶、杉木、油茶、中药材种植面积,目前全村有茶叶3000亩、杉木7000亩、油茶1900亩、中药材300亩,实现产业100%覆盖贫困户,并因此脱贫致富。
2018年,老巴村在该乡第一个实现整村摘帽,目前贫困发生率已经下降至1.8%,全村只有10户30人尚未脱贫,今年计划实现全部脱贫。
为走上高质量脱贫之路,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在后盾单位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柳州市鱼峰区政府帮扶下,去年该村先后建成一个茶叶加工厂和一个民宿项目。其中,茶叶加工厂每年可加工毛茶约90吨,其生产的“明前绿茶”获得香港标准及检定中心的品质认证“品质正印”,成为该县首个、广西第四个获得该证书的茶叶产品。茶厂的建成投产不仅发展了村集体经济,也解决了老巴村3000多亩的茶叶加工销售难问题,带动350多户农户从事茶叶生产加工,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多元。
该村的另一个集体经济项目“伴云居”,集食宿、农特产品展示交易为一体,由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资建设,采取由致富带头人承包、优先聘请贫困户务工、村集体按“租金+经营分红”获得收益的模式发展,去年运营两个月就获得14000元的租金收入。
去年,老巴村跻身该县1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行政村行列,被评为全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基地。

莫艾表示,今年打算扩建民宿项目,发展乡村旅游,争取集体经济收入从10万元增加到20万元,力争成为全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高质量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敢叫荒山变“油”田

■ 南国今报记者 石红星

“我们在这里做工,也是实行8小时工作制。”6月21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镇宇塘油茶示范区,正与村民在油茶地里除草的70岁农妇邓碧云告诉记者,每天工钱130元,还有专车接送,到哪都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了。宇塘油茶示范区位于海拔610米的斗江镇思欧村谷所、宇塘屯山上,是三江谷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立起来的油茶产业示范区。该示范区核心区占地面积1301亩。2009年11月,柳州人王柳生与姐弟一起,通过当地朋友介绍,租下这片荒芜的山地,种植油茶树。雄心勃勃的他在山脚下埋了一块石碑,刻上“敢叫荒山变油田”。王柳生说,茶园从开荒、种植、养护等工作,聘请的都是该村农户特别是贫困户。邓碧云的子女均已成家,家里就她和76岁老伴。老伴身体不好,平时由她到示范区里做工赚钱。“现在茶树长大结果了,工作就是除草、施肥、摘果,不是重活,所以我也能做。”她说,光在这里做工,她一年就有约1.4万元的收入,加上家里还种有茶园,养有猪,因此她家2018年已经脱贫。
斗江镇党委书记吴明焕介绍,宇塘油茶示范区,带动了附近村屯贫困户劳动力到基地就业,目前基地有固定职工3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25人,人均年收入1.5万元-1.8万元,实现了“以产业促脱贫”的目标。示范区还带动思欧村发展油茶8000多亩,影响和辐射带动附近贫困人口近万人。

目前,三江全县油茶林总面积达61.7万亩,年产值4.3亿元。预计今年底,三江油茶年产值可达13亿元,户均增收1万元。


往期回顾:

柳州,一座城,一众人,在人们追求幸福的伟大创造中,不断创造出奇迹和事业。在隽永的山水间,在民族的奋斗中,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工业的雄奇中,这是事迹和人物共同书写着一幅幅画卷,我们因之将这座城市称之为画卷柳州。

请长按下图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画卷柳州”



来源:柳州市委外宣办微信“画卷柳州(huajuanLZ)”综合广西日报、广西广播电视台、当代广西等

中共柳州市委外宣办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