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建筑会说话 | 这个柳州仔,把柳州画成了一本书!(收藏)
开篇的话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诗篇。
或许你会因为一处建筑、记住一个地方、留下一段记忆。柳州仔二两(土生土长的柳州人,曾在柳州工作),历时5年的时间,勾勒出100多幅柳州不同时代、不同风情的历史文化建筑,从古镇村落、老街旧巷、苗寨侗楼,到抗战遗址、工业遗存、城市地标……每幅画都饱含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再佐以诗歌(陈中林创作),如螺蛳粉加了酸笋,也便有了灵魂,读罢回味悠长、直抵心窝。拂去尘埃,建筑的背后的人和事,才是最打动人的。读建筑,其实也是在读人和事:柳侯祠里读到柳宗元即使被贬至荒蛮之地,仍不忘造福一方、利安百姓,成就了“地以人传人以地”的历史佳话;柳州机场旧址讲述广西空军、美国飞虎队从这里出发,与日军输死搏击,在苍穹之上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这些画、诗、故事,柔和在一起,也就成了这本独具特色的《如果建筑会说话》,全书共14个章节、400页,近日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打开她,听听建筑说的话。
经作者授权,我们摘发部分内容。
无论是路过
还是寻踪而至
只要站在这里
就不会高声喧哗
因为人们心里
有一种虔诚、一种崇敬
这翘角飞檐青砖黛瓦的室内
有一尊他们心中的神
有德于民的柳侯
理应获得经久的怀念
人们用城中最好的地段
宣示着感激之情
因为柳侯留给他们的
不只是打井、种柑、植柳
还有一种文明的血脉
千年万年、流淌不绝
柳子厚德泽千年
历史总有巧合,让一个姓“柳”的人和柳州交集,他将生命最后的四年留在柳州,即使被贬边远之地,仍不忘兴文教、释奴婢、修城郭、植树木……利安百姓,造福一方。为感念柳宗元政德惠民,部下在罗池旁建起罗池庙,供奉柳刺史。二百多年后,宋徽宗追封其为文惠侯,故罗池庙改称柳侯祠。
余秋雨在他的《柳侯祠》一文中如是说:“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孙。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宗元种下的不仅是柳树,更是种子,成就了柳州城市的独特风骨。
夜色如霜
照轩窗
柑香亭外沁芬芳
杨柳依依枝蔓舞
情深意难忘
凝神处
静听天地间一曲琴声长
新词一阙
诉离殇
青衫难掩斯人悴
幸有诗书著华章
千年泪两行
遮眼望
谁在柳江边痴痴细思量
柑香应筑二千楼
柑香亭位于柳侯祠东罗池畔。柳宗元一生仰慕屈原,屈原爱橘,柳宗元曾在此种植黄柑,以表达庙堂之志。其《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诗广为流传:“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后人兴建“柑子堂”以颂其事。清乾隆年间在罗池上另建,后改为“柑香亭”,寓
柳侯种柑余香犹存之意。
郭沫若来柳州时,曾写《柑香亭》一诗:“风流人物更风流,树艺群英胜柳侯。种得香柑六十万,柑香应筑二千楼。”是不是二千楼不懂,但柑香确实犹存。
在窑埠古镇
无论是行走、站立或端坐
都有一种岁月静止的错觉
青石板、仿古砖墙
钩沉千年历史
诉说着从前的时光
繁华也好,荣耀也罢
早已成为一段过往
只有岸边的花树
还有那些嶙峋怪石
一直坚守初心
静听江流日夜歌唱
也许,还有入夜摇曳的灯火
伴随着童子稚嫩的声浪
为这座城市
注入一种气质 一种梦想
钩沉千年历史
汉元鼎六年(前111)的窑埠——人们挖泥,打砖,垒窑,续薪,埠运。窑埠村地处蟠龙山下北侧,依山傍水,沃野连亘,住户以种植经济作物,烧制石灰砖瓦为生,生活清贫。有民谚:“水南窑埠,朝穷晚富。”窑埠的村民,日间上山砍柴割荸,太阳西沉,挑到市面卖给烧窑的得几个铜钱籴米充饥。汉元鼎六年柳州建城时,船只在此停泊,装卸石灰砖瓦,形成了埠头,称窑埠。
在明洪武十二年(1379),柳州土城易以砖墙,需用大量石灰、砖头,多由此处烧制供应,此后世代承传多以窑为业。
窑埠,形于窑,成于埠。如今的窑埠籍以古镇之名,借岭南风格建筑,再现窑埠老镇古朴风貌,复兴古埠码头昔日繁荣。
昔日的窑埠老码头,依旧古榕临江附岩石,新建牌楼沿梯迎宾客;仿古南洋小楼,青砖黛瓦,飞檐飘廊,似回到明清年代;京派四合院,夏享绿柳江风,冬沐和熙暖阳……窑埠古镇催生了新的龙城景色。
走进雷村
就像走回了故乡
江水静静地流
河边高大的龙眼树
用饱经沧桑的目光
注视着往来的众生
慈祥而宁静
一抹斜阳映照炊烟袅袅
人声隐约
小村庄在慢慢改变模样
那些弯曲的泥巴路
那些祖先的印记
随时光的脚步渐行渐远
只留下一张张笑脸泛着希望的光芒
木楼靠着木楼 寨子连着寨子
就连踩木板的吱吱声
彼此都听得见
一阵风吹过
会捎来隔壁的油茶香
偶尔一不留神
正好看到邻家女儿对镜贴花黄
他们把这个地方叫作程阳
是为了纪念开寨的祖上
说是八寨
从来都是同生同长
和谐共存历百年风雨而不变
就像那条林溪河水
永远环绕着这亲切的村庄
大山深处的侗寨人家
在广西与湖南、贵州接壤的三江县境内,有八个连成一片的侗族山寨,依山水走势相互连接,俗称“程阳八寨”。这里完好地保存着侗族的木楼建筑、服装饰品、歌舞文化、生活习俗等古老传统,是中国最美村落之一。
百年前建成的永济桥,是侗族人家护寨纳财的“福桥”。林溪从下款款穿过,绕成U型,蜿蜒于片片水田间。
站在高岗上,眺望远方,侗寨人家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鳞次栉比。袅袅炊烟、林溪风雨桥、吊脚楼,与周边大山、林溪、田野构成了别致而独特的美景。
看夕阳还在山巅
看家家升起炊烟
看阿公阿婆忙碌的身影
看阿哥阿妹绽开笑脸
热情的侗寨
今夜摆开百家宴
米酒醇香不醉不眠
男人们的芦笙吹响快乐
女人们的多耶舞出心愿
跳跃的火塘点燃希望
一曲侗族大歌啊滋润心田
远方的客人你可相信
美丽的侗乡换了新颜
从此吉祥安康 岁岁年年
高山之上、清定祥和
高定村深藏在独峒乡的山谷中,“高定”——正所谓“高山之上、清定祥和”,既向往高处,也希望安定,这里完好保存了侗族古村落建筑群,具有很鲜明的群落印记。
绿色之外还是绿色
它们静静地站在高岗
站成季节的风景
每一朵立在枝头的嫩芽
在风雨中摇曳
摇曳成整个侗寨的精灵
一坡一垄 香风阵阵
阳光照耀 云遮雾绕
世世代代的坚守
终于换来这人间仙境
你看那木楼间 山道上
歌声与微笑
唤醒了岁月
灿烂了红尘
好山好水泡好茶
仙人山位于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带,三江县八江镇布央村。“有女莫要嫁布央,山穷水瘦满坡荒;缺钱少粮难度日,逃荒要饭到他乡。”20 世纪70 年代的歌谣,道出了布央村当年那份困境和辛酸。昔日偏僻贫穷的侗寨,借助茶产业,摘掉了贫困帽子,变成了风光宜人、茶叶飘香的旅游景区,村民也因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布央茶园在有特色文化底蕴的侗族村寨,空气洁净,袅袅炊烟,绿树成阴,鸟语花香,步行于曲径小路,观赏着群山雾绕中的日落,悠闲自得。
木头还是那根木头
连烟熏的痕迹都还在
可是,换个地方站立
它身上的忧伤不见了
它抖落满身蒙尘
一夜之间
焕发出奇迹般的光芒
男人们继续吹响芦笙
女人们跳着熟悉的踩堂
还有芒蒿、草裙舞依然热烈粗犷
所有的场景都没变
但你分明能感受到
有一种活力
装在心里 刻在脸上
九万大山里搬出来的生态村寨
梦呜苗寨是“九万大山里搬出来的生态村寨”。寨子依山而建,吊脚木楼,层层叠叠,梯形瓦顶,重檐交错,流觞曲水,原味古朴,保留着田园农耕、芦笙闹节、刺绣蜡染文化、火塘行歌、坐妹歌舞等苗族传统文化。
一汪一汪水田
晶亮如镜
清瘦的水
映着白云、山岚和绿树
还有激情的花朵
村民们用双手和赤脚
描绘心中的蓝图
种下一颗螺蛳
就像撒下幸福的种子
伴随小镇疯长
风一般的抚爱
无私地吹遍大地
于是,梦想千丝万缕
捧给你一个沉甸甸的未来
有味道的小镇
“老板,一碗螺蛳粉多加酸笋、酸豆角、腐竹、花生……”这是柳州人吃螺蛳粉时
常见的场景。敢为人先的柳州人,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将螺蛳粉做成预包装,畅销全球。螺蛳粉产业快速增长,给螺蛳粉发源地及原料主产区柳南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位于太阳村镇的螺蛳粉特色小镇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景点。
也许,厌倦了红尘喧嚣
也许,遭遇了宦海挫折
他们想找寻另一种活法
寄情山水
忘掉烦忧
把心灵安放在这僻静处
悠然心会 妙不可言
侧山楼依山就势
枕着龙潭的冬暖夏凉
雕刻着从容的时光
曾经的那些人
把故事演绎成传说
在岁月的长河中
静静地流淌
侧山楼书斋和鹤楼钓台
明代进士罗之鼎曾在龙潭边上结庐隐居,将书斋建于此,后人依山就势建侧山楼纪念馆。
明代张翀,号鹤楼,柳州人,官至兵部侍郎。归退后,常来大龙潭垂钓。有摩崖题诗:“山下清泉出,林间白发来,寒云如可卧,不必问蓬莱。”
百年风雨剥蚀的印记
残留在青砖灰瓦上
爬了青苔的墙角
透着沧桑
鹅卵石铺就的道路
还隐约着奔跑的影子
阳光洒满院落 有小鸟飞过
书声 歌声 欢笑声
曾是这里的主角
不管刮风还是下雨
也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
一直明媚着所有人的心
即便如今只剩一个记忆
但它依然长留人间 气质非凡
书院里的百年书香
在三江丹洲南门外一处畲地水沟上,横架着一座石桥,这座石桥上有一块具有历史意义的丹洲书院碑记。这块碑记告诉我们,丹洲书院创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秋,由上瓮、斗江、琶团、独峒、古宜、丹阳、沙宜等地人士捐资
建成。
丹洲书院的近200年历史很明晰,它曾是怀远县的学府、三江县第一小学校、丹洲乡中心国民基础学校、丹洲中心小学,学源流长。
丹洲书院是丹洲古镇最大的一处建筑,古香古色,风韵犹存。漫步在丹洲书院,踩着走过历史岁月的青砖,阵阵清风拂过,仿佛穿越时空飘来朗朗书声;沐浴着悠远的古镇风光,伴着书院廊檐上的百岁青苔,历史故事正在一页页展开……
从前
人们用最好的砖瓦
青石和木头
砌成宫殿般的屋宇
祭奠心中神一般的英雄
祈求那些在天之灵
护佑苍生 风调雨顺
时光虽然远去
老砖墙斑驳的影子
依稀映着似水流年
一种古老的信念
与门前的小桥流水同在
会滋生新的希望
星移斗转 源源不断
一头连着尘世,一头连着过往
也许“夜郎国”的传说往往无法与三江和里的人和桥联系起来,可人和桥连接了旁边的三王宫,于是人和桥与三王宫一样有了故事。
清乾隆年间,从三江怀远迁移到此的寨民,建起了一座三王宫。三王宫依山而立,白墙碧瓦,雕梁画栋,气势磅礴,巍峨壮丽。远观,四面围墙,俱起标山,宫顶横梁,鳌鱼倒尾;大门居中,门上镶有一块大青石板,刻“三王宫”三个大字。石板上方,雕有精彩的宋朝仁宗皇帝像和排座朝廷文武官员共商国是的图案。
就这样远远地看
看你的金碧辉煌
看你在山水之间
散发旷日持久的馨香
诗云子曰
点亮华夏文化的源头
点燃我们心中的渴望
文运就是国运
我们在你的庙堂
欣喜地发现什么是源远流长
我们在这里寻找自信
寻找睿智、寻找文化的故乡
当然,还有那一缕忠魂
飘飘洒洒地老天荒
延续的文脉
柳州文庙以灯台为靠、驾鹤为案,金碧辉煌地耸立在柳州汉城故址上。若登高远眺,柳州的文气顿会金灿跃然,成为引人信步其中的胜境。
柳州最早的文庙也称孔庙,即《柳宗元文集》曾述的文宣王庙。元和十年(815),柳宗元主持重修,文庙正室建成后,柳州州学置于此。文庙此后也是屡毁屡建。
“人之初,性本善……”或许,柳州文庙是启蒙的地方,是儒学文化的传承。2009 年初,柳州开始在柳江河畔的灯台山下重建柳州文庙,为的就是延续文脉。重建的柳州文庙依山临水,整体以宋代风格为主,兼具岭南建筑特点,在国内2000 多座文庙中,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山水灵气悠然绵长。
文昌塔建在河岸边,上塔望江,河水波光粼粼,微风吹泛,荡着涟漪。近旁的青山与青青绿绿的河水相映着,山清水秀之感油然升起。
这一片连绵的楼宇
早已洗尽铅华
却依然在河边的风中端立
经历了太多变幻
再也不事张扬
门头上的那个饰物
还是透露了曾经的风流
一方神奇的水土
凝聚过八方热血奔走
有人在这里叱咤
有人在这里成就
有人横刀立马
有人快意恩仇
空留一段往事任凭来者阅读
繁华的过往
长安沙街小柳州,骑楼里面样样有”——1949 年前,融安在柳州的上游,三江、融水的下游,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融安的长安镇就成了桂北三县与柳州的中转地。广东客商的货从柳州上水到融安,在融安批发给融安、融水、三江的客商,然后广东商人从融安收购桂北三县运到这里交易的木材、山货,运到柳州,再到广东。
外来商人在长安做生意,必定得有商号。于是,广东来的商人依照岭南的建筑风格,在长安靠近河边码头一带建起了不少
骑楼,从而形成了延绵的骑楼街。
到如今,随着水陆交通的更迭,长安骑楼的繁华只空留一段往事任凭来者阅读。
静卧江流听浪花翻涌
笑看人世间春夏秋冬
八十载风云不过弹指一挥
寒来暑往依旧气贯长虹
铮铮铁骨傲然屹立
蓝天下
你的身姿矫若游龙
经历过战火洗礼
见证过浊浪排空
你一如既往
不为所动
一手牵起一江两岸
任时光走远从未放松
只想在天地间洒脱从容
八十载风云不过弹指一挥
柳州铁桥是柳州众多桥梁里的“大哥”。柳州铁桥的诞生,成就了柳州桥梁博物馆历史的两个第一——第一座江上大桥,第一座被炸掉的跨江大桥。灾难深重的20 世纪40 年代,湘桂铁路局为打通桂中交通节点,让湘桂、黔桂线贯通,便于政府疏散,柳州铁路桥应运而生。虽然简陋点,但毕竟是一桥飞架南北,沟通柳江河的第一座桥梁。柳州铁桥成于通堑,毁于行障。日军入侵柳州,为阻止侵略者长趋直下,柳州铁桥成了牺牲品被炸掉。
新中国成立后,柳州铁桥劫后重生,成了柳江河上20 多座桥梁的“大哥”,柳州桥梁博物馆里的“领头羊”。沿着河堤散步,柳州的桥梁“大哥”与旁边两座车水马龙的红光大桥、广雅大桥相比,沉寂很多。也许,这是历史发展和沉淀的结果。也许,没有也许……
大幕拉开,演员在走台
故事的主角,却在场外
一辆机车
洒下一路风骨
百年艰辛,在心里深埋
岁月如梭,凝固在工博
历史的积淀,沉入血脉
春风拂过
种下城市精神
敢为人先,我心自澎湃
如果岁月是一首诗
这里一定能读到精彩
如果历史是一首歌
这里一定会风华绝代
百年工业的缩影
任何人在柳州工业博物馆里都是渺小的,那是因为工业博物馆起底了柳州的百年工业,生动地展示了柳州的工业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史。
作为全国的第一所城市综合性工业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园区设计以红色为基调,设计主题寓意为“追忆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工业是柳州的基石、力量和自豪,工业博物馆展现的柳州工业文化,揭示了柳州阳刚、豪迈的气质和开朗开放、敢为人先的精神。
柳州山清水秀,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工业博物馆展示的百年工业铸就的柳州优秀工业文化,则是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把无数的激情
种在荒原上
用梦想的光芒
照耀它成长
钢花在大地慢慢开放
慢慢长成一片森林
长成参天的向往
每天
用通红的炉火淬炼思想
灵魂甚至骨骼
工匠们成了最豪放的诗人
那些朴素的砂石、泥土
被他们千锤百炼之后
一路纵横世界 势不可挡
用通红的炉火淬炼思想
柳钢人眼中的“柳钢”,那是“壮乡明珠”十里钢城,厂史悠久荣光。“大跃进”的年代,柳州钢铁厂定为广西建设的十大工业基地,两万多建设者含辛茹苦,在茫茫荒原上建起了今天的十里钢城。
今天,“柳钢”如一艘紧跟钢铁工业发展潮流,向海行进的钢铁巨轮。经过60 多年的积淀,已发展成为我国华南、西南地区乃至泛北部湾经济圈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跻身中国500 强企业。
用一双特制的手
在山川、高原、雪域
绘就庄丽和风景
遍体鳞伤之后
它们还会露出笑容
对路过的人们说
看,这是我的作品
发于边陲小城
在岁月的长河中
一路跌跌撞撞
却永远不失巨人般的灵魂
终于,在这个复兴的舞台
它交出了一份特别答卷——
工业脊梁 大厦支撑
柳州制造的骄傲
20 世纪50 年代,党中央做出沿海工业城市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决策。上海作为老工业基地,肩负着支边任务。“柳工”就是从上海工业南迁的支边企业。1958 年“柳工”建厂,到2020 年,整整62 年。62 年,对于中国“柳工”,就是百炼成钢。
1958 年11 月,“摇篮”中的“柳工”成立了筹建处。面对荒芜的山坡,第一代柳
工人在柳江西边一片叫“龙腾背”的荒地白手起家,凿井而饮,筑池而浴,推土为墙,编茅作瓦。企业几经风雨,最后锁定以装载机为基业,直到后面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工程机械系列,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工程机械、装载机制造商,也是“柳州制造”的骄傲。
一路奔跑
从不放弃心底的执着
带着加速度
终于在一个平凡的日子
开出了极不平凡的理想之花
神车驰名天下
江山任我跃跨
从不炫耀自己的神奇
只管埋头苦干
因为山外还有更高的山
每一次蜕变
都会打上不服输的烙印
千锤百炼之后
顶天立地 冠盖中华
生产神车的地方
柳州工业发展史上,诞生了“广西第一车”的“柳江”牌汽车、对日空战中屡建奇功的“朱荣章号”飞机,还有广受好评的“木炭汽车”。说起汽车,就不能不提“五菱”。柳州五菱的前身柳州机械厂成立于1928 年,历经十年内战、十四年抗战、解放战争,一路走到新中国。1958 年,“柳机”开始在柳江西岸建设柳州动力机械厂专职生产发动机,是上汽通用五菱的前身。大众熟知的“五菱神车”便是诞生于此。
“蝴蝶”破茧振翅
在柳东新区的湿地公园,一只“蝴蝶”即将破茧振翅,追赶着柳州城市向东的步伐——柳东新区文化广场以成型的姿态出现在柳州人的视野里。
柳东新区文化广场在柳东新区核心区内,是柳州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中心,也将成为柳州未来的一张文化名片。
“大蝴蝶”作为异形建筑,构思巧妙、造型新颖独特。每当龙湖湿地公园雾起,空中看“蝴蝶”如梦如幻;夕阳西下时,逆光中的“蝴蝶”尽显魅力光影;华灯初上时,“蝴蝶”灯火与晚霞齐相辉映……十年前这里还是成片的甘蔗地,如今高楼林立、厂房轰鸣、车流滚滚,见证了城市发展历程,既是城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柳州十年东进“蝶变”的注脚。
“东方梦工场”
柳北区北雀路上,走过几十年历史的柳州空压机厂,终于迎来了“新生”——柳空文化艺术创业园成立。别称为“东方梦工场”的“柳空文创园”,
是个让人到达艺术梦想彼岸的地方。在这建筑面积约22 万平方米的老工厂园区,布局“梦工场创意演艺、文化艺术体验、文创产业孵化”几大功能区,规划建设集艺术创意、影视产业、主题配套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园。
一个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工业遗迹,作为整个文化创意园区的核心保留了下来。老建筑被赋予新灵魂,并随着时间更迭,演绎新的故事……
未来,我们不但可看到“柳空”老厂房的格局,还可看到对老旧厂区空间改造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后的“新厂区”——营造全新的市民活动空间体验,成为旧城更新典范及新的城市文化名片。在这里,我们可徜徉在影视大乐园,让孩子们在星光童星学院里演习,逛逛工人集市,走走星光大道,做个时空星梦……
一堆深埋的螺蛳壳
还盛满万年前的喧闹
洞口的岩缝里
似乎回荡着一声声惊呼
最先从河流或者泥土里
带回螺蛳的人
额头上闪着智慧的光
暗河流动的声音
经久不息有如天籁
巨大的钟乳上
嘀嗒着时光的记忆
那些曾经的巨猿、恐龙和古人类
早已被风霜雕刻成美丽的化石
熠熠生辉 欢聚一堂
往事越万年
柳州70000 年~ 4000 年前的史前文化是什么样?或许我们可以在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找到答案。过去的白莲洞,给人的印象是只能进洞才能看到白莲洞人的生活场景,如今的白莲洞,成了真正的博物馆。
白莲洞新建的综合陈列楼建筑,一池碧水,倒影着一栋青灰色的多面异形体大楼,如一艘方尾大船,满载着柳州的史前文化,向我们娓娓讲述地球故事。墙上恐龙化石浮雕、巨幅的海百合化石……让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久远的时空当中。“巨猿故乡”从柳江人遗址到白莲洞遗址,再到柳江两岸兰家村遗址、响水遗址,都向我们演绎了柳州几万年以来史前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
站在高岗
看你弯弯的一条江
挽结温柔的臂膀
轻抚你的胸膛
看你春天的一朵花
簇拥四月的蓝天
绽放无尽芬芳
走进小巷
轻轻捧起一碗粉
用鲜辣抒写笑意
刻在每个人脸上
看你神奇的一辆车
凝集城市的心血
纵横驰骋疆场
《如果建筑会说话》
一本献给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的书
一本献给柳州的书
往期回顾:
请长按下图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画卷柳州”
来源:柳州市委外宣办微信“画卷柳州(huajuanLZ),作者:二两 陈中林
中共柳州市委外宣办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