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大报为何密集聚焦柳州这个村?

柳州市委外宣办 画卷柳州 2022-12-18

提要

近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中央大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栏目”刊发通讯,报道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这个村缘何赢得中央大报密集关注?一起来看一看。

10月28日,《光明日报》要闻版刊发《发展“花经济” 走出“美丽”致富路》。报道称,近年来,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以党建为引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多措并举发展“花经济”,实现从“山坳村”到“紫荆花村”的蜕变,走出一条“美丽”致富路。

广西柳州下陶村:发展“花经济” 走出“美丽”致富路

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李雪群

三面环山,紫荆绕村,九品香莲,景色宜人……近年来,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以党建为引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多措并举发展“花经济”,实现从“山坳村”到“紫荆花村”的蜕变,走出一条“美丽”致富路。
开辟致富路
下陶村因位于209国道旁古木坳山脚,曾被称为“山坳村”。全村下辖5个自然屯,10个村民小组,共395户1493人,2015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55人。
过去,因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陶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通往集镇与学校的主干道还是泥路,村民出入常常是泥巴沾满裤腿,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未覆盖信号弱,田间大部分水渠和道路未硬化,水塔和水管时常要维修,山边存在地址灾害安全隐患,一系列问题制约着下陶村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精准扶贫的基础,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下陶村。”下陶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韦霁琛说。在扶贫政策引领下,下陶村以优先解决水、电、路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入户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下陶村通过申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事一议”项目和扶贫产业项目,修建道路20公里、水渠10多公里,村内主干道全部完成硬化,实现“屯屯通”;新搭建水塔、铺设水管,实现安全饮水进村入户;增设通信基站,实现通信和网络全覆盖;还为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消除了土木结构老旧房屋。
此外,下陶村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了5个运动场,并配备健身器材、宣传栏、卫生室、乡村公园、污水处理厂和太阳能路灯,往昔破旧的小山村焕然一新,夯实了产业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
△ 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里紫荆花盛开。(黎寒池/摄)
发展“花经济”
以前的下陶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是一穷二白的“空壳村”。由于耕地较少且无支柱产业,出现了“本村人往外跑、外人不愿进来”的尴尬局面。
“直面劣势,找准优势。”下陶村党总支书记钟敏说,下陶村依山傍水、气候宜人,村里决定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种植2000多亩紫荆花,每年销售额700多万元,除供应柳州本地外,还远销云贵川等地,紫荆树成了“摇钱树”。
除了紫荆花,下陶村还种植九品香莲。按“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新型运营模式,引进合作社流转村民闲置土地近80亩,打造九品香莲基地和加工厂房,形成了种植、采花、烘干、包装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30多户农户发展,产品远销外省。今年以来,九品香莲相关产品销售额已超100万元。
发展花木经济,女士撑起半边天。下陶村成立了妇女技术示范学校,搭建村民合作社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创新设立“党建+合作社”促扶贫消费平台,由党支部引领村级产业发展。
“我在本地务工,既可增加收入,又能就近照顾家庭和孩子。”脱贫户梁善珍说。如今,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回村发展,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经过多方努力,下陶村集体经济从“空壳村”向收入1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迈进,2017年顺利实现整村脱贫。
△ 在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村民们在水田旁展示刚刚采摘的九品香水莲。(黎寒池/摄)
打造宜居村
通过一系列举措,下陶村持续将“花经济”做大做活,2018年荣获“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
依托“花经济”发家致富后,下陶村村民开始美化房前屋后的环境,围起竹篱笆、种上花苗,将家园打扮成一座座小花园,成为周边游客休闲打卡之地。“村规民约要求各家‘门前三包’,定期开展村民义务大扫除活动。”钟敏说,“我们要依托村里的‘花产业’,发展生态乡村旅游,让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如今,下陶村正整合现有产业资源,联合打造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的特色种养产业园,并利用好竹林、溪水堤坝等乡村美景,着力将下陶村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乡村。

10月26日,《经济日报》发布文章《广西柳州下陶村:种出色彩斑斓“彩虹村”》,报道我市柳北区下陶村下陶村村民依托种植苗木发家致富,使昔日的“山坳村”变成了“彩虹村”,2017年,下陶村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广西柳州下陶村:种出色彩斑斓“彩虹村”

记者 童政 周骁骏


深秋时节,下陶村仍旧树木葱茏,2000多亩的苗木基地里,美丽异木棉绽放着绚烂的花朵;九品香莲基地里,远远就能闻到花朵的清香。下陶村曾是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由于三面环山,还被当地人戏称为“山坳村”。
作为森林覆盖率超过80%的生态村,曾经闭塞的下陶村,依托绿水青山,将生态优势变成了“生态产业”,有粉色和白色的紫荆花,紫色和蓝色的蓝楹花,黄色的黄花风铃木,金色、紫色、黄色和蓝色的九品香水莲,白色和黑色的土鸡,绿壳和粉壳鸡蛋等远近闻名的“五颜六色”产业。曾经的“山坳村”变为“彩虹村”,绿水青山成为下陶村的“金山银山”。
下陶村地处柳州市郊,长期处于交通不便、发展落后的状态,本村人往外跑、外地人不愿来。说起以前的日子,下陶村党支部书记梁秀珍说:“那时是‘风过一身灰,雨落一脚泥’,传统经济作物是甘蔗、水稻和玉米。”
为加快下陶村脱贫致富,柳北区提出了以优先解决水、电、路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入户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随后,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下陶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村民出行、孩子上下学走上了平坦干净的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全部完成硬化。
交通条件的改善,给下陶村人带来了致富的希望。下陶村从2000年起就小规模种植苗木,但由于花卉苗木产业发展风险高,价格波动幅度大,加上种植技术较为原始,投资成本和市场风险严重制约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使得产业发展困难重重。2012年,下陶村成立了种植绿化苗木的合作社,由此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我是2010年开始从种植果苗向大面积种植绿化苗木进行转型,现在苗木种植面积700多亩,现年销售额在300万元以上。”柳州市海波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汤海波说。
△ 留守妇女在基地里采摘九品香水莲花。(黎寒池/摄)
汤海波是下陶村第一批种植苗木的村民。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初带动20来户村民到辐射带动全村300多户发展苗木种植。
借助柳州市开展的“花园城市”建设,下陶村开始大规模发展苗木产业,发展起了“美丽经济”。随着柳州“紫荆花城”名气越来越大,不少地方客商慕名来下陶村购买苗木,苗木远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一株直径超过15厘米的洋紫荆,能卖到1000多元。
“可以说,我们村是靠洋紫荆发家致富的。春天来了,全村都是粉色的,大片的洋紫荆非常美丽壮观。柳州是‘紫荆花城’,我们这里就是‘紫荆花村’。”汤海波说。
“美丽经济”的发展,使昔日的“山坳村”变成了“彩虹村”,如今的下陶村,青山依旧、四季花开,幸福写在人们的脸上。2017年,下陶村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下陶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614元,同比增长8%。
下陶村村民依托种植苗木发家致富后,村民们把房前屋后进行了修缮,将自家打扮成一座座小花园。在这里,村规民约要求各家各户“门前三包”,定期开展村民义务大扫除活动。多年来,村民一直坚持按照村规民约执行。
△ 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里紫荆花盛开。(黎寒池/摄)
现在村民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并积极投身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梁秀珍自豪地介绍道:“村里聘请专职保洁员9名,设立了保洁志愿者服务队,有志愿队员8名,还成立了柳州市首支‘巾帼护绿队’,参与的妇女已经达到15人。”作为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和“十大精品美丽乡村”,下陶村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越来越美:2018年获评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2019年获评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村屯”。
2019年初,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拥有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的驻村第一书记韦霁琛和招募的志愿者一起开展了线上线下授课辅导活动,得到了村民们的好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坚守在村里的韦霁琛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分别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上网络直播课,为孩子们答疑解惑,还把困难家庭的学生安排到村委会上网课,督促他们在疫情期间不要放松学习。
“希望孩子们能珍惜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学习的机会,树立对生活的志向和希望,真正阻断贫困,振兴乡村。”韦霁琛说。

10月30日,新华社旗下《新华每日电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栏目刊发《“花经济”如何“盘活”一个小山村》。报道称,在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通过大力发展“花经济”,走上了致富道路。

“花经济”如何“盘活”一个小山村

记者 农冠斌 麦凌寒

在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种植的九品香莲正值采摘季节,池塘里溢满花香。近年来,这个西部山村大力发展“花经济”,走上了致富道路。
▲这是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无人机照片,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因地制宜凭“花”致富
下陶村曾被当地人戏称为“山坳村”,三面环山,耕地稀少,曾经交通十分不便,同时产业薄弱,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子日渐凋敝。“那时是风过一身灰,雨落一脚泥,本村人往外跑,外地人也不进来。”说起以前的日子,下陶村党总支书记钟敏很感慨。
如今,这里除了山仍旧翠绿,很多地方已大大变了模样: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里,曾经的泥瓦房变成了小楼房,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围起竹篱笆,种上花苗,打扮成一座座小花园。
下陶村的发展,离不开花。68岁的村民覃引成如今闲时便到九品香莲基地务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家里还种有3亩的紫荆花苗。她回忆,在2006年之前,村里还没有人培育花苗。和周边的村子一样,当时下陶村主要种植甘蔗,不同的是,其他村种甘蔗能致富,而下陶村的甘蔗种植,一直没有太好的效益。
▲在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九品香莲种植基地,村民在采摘九品香莲(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各家土地都不多,平均三四亩,收成好时,勉强解决温饱,难以存下积蓄。”覃引成说,村里的土地大多位于丘陵地带,相对贫瘠,且甘蔗种植、采收都不方便。想要发展,还需寻找适合下陶村的产业。
穷则思变。彼时,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广东看到了紫荆花,便将一些紫荆花种子带回了下陶村。“种子都是在大马路边、公园捡的,那时候都没钱,不舍得花钱去买种子。”钟敏说,当时,只有胆子大的村民,才敢将自己为数不多的土地用来培育花苗。
2009年,紫荆花苗市场需求旺盛,一些村民通过紫荆花苗挣到了第一桶金。同年,在村委会担任村干的钟敏加入了培育花苗产业。“那时1公分的紫荆花苗能卖1块钱1株,3公分的15块钱一株,一亩地能赚好几万元。”钟敏说。
柳州市海波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汤海波也于2009年放弃在广东经营的餐饮店,返回下陶村,发展紫荆花苗产业。他认为,花苗亩产值高,且当地的气候十分适宜种植,前景良好。
钟敏介绍,如今村里种有2000多亩紫荆花苗,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除供应柳州本地做绿化外,还远销云贵川等地。下陶村近年来还拓展了不少花苗品种,发展了100亩九品香莲基地。“2000亩紫荆花苗每年销售额都有近700万元,九品香莲年产量约有60万朵,2019年收入200万元左右。”2017年,下陶村实现了全村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整体脱贫。2019年,下陶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多元,同比增长约8%。
▲在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九品香莲种植基地,村民在展示刚刚采摘的九品香莲(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花木经纪人搭建市场“绿色桥梁”
随着花苗产业越做越大,产品如何卖得掉、卖得好、卖得久?这成了下陶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普通的村民销路不多。”柳州市时鲜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覃向鲜说,花苗产量增大后,缺少足够的销售渠道,一些村民只能将花苗挖出来,拉到附近的集市上摆摊售卖。“有时卖不出,花苗也死掉了。”
此外,当时村民的组织程度相对较低,村里的花苗售价混乱。“散户很多,有的要价过高,有的给钱就卖,忽高忽低的价格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钟敏说。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当地党委政府开始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同时培养一批花木经纪人。2015年开始,村里的专业合作社渐渐组建起来,如今,下陶村仅大型的花木合作社就有10个,经纪人近30人。“市场由经纪人去对接,一般村民只管种植。”钟敏说。
“经纪人不但给花农们带回来信息,自己也带头培育新品种,优化当地的苗木种植结构。”下陶村驻村工作队员韦霁琛说。经过多年的探索,下陶村培养出了一套涵盖苗木培育、种植、销售的队伍。“平时村里的花苗都是经纪人和合作社帮忙销售,跟着订单走,有多大订单我们供多少苗,再也不用拉着花苗到处售卖了。”覃引成说。
▲在广西柳州市石碑坪镇下陶村九品香莲种植基地,驻村工作队员韦霁琛在搬运刚刚采收的九品香莲。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转型升级释放“美丽经济”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苗木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紫荆花苗的市场逐渐饱和,伴随而来的则是行情整体下滑,村民收入减少。
此前大量供应紫荆花小苗的下陶村受市场冲击更为明显。“如今做紫荆花苗产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小苗市场已经饱和了。”汤海波说,像从前那样单一地供应小花苗,很难再有市场。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相比较过去苗小而量大的状况,花苗种植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才是当下的发展方向。”石碑坪镇农服中心主任陆安妮说,在她看来,换个思维理解市场下滑,就是苗木产业结构的一个调整期,也是提升标准的过渡期。
陆安妮认为,虽然小花苗行情不比从前,但在市场上尺寸大的苗木还是供不应求。“要跟市场接上轨,不仅品种要好,树形要好,档次也要提高,符合市场需求才有出路。”
为了适应市场,下陶村从调整供给侧发力,看准市场曲线播花种,合理调整苗木供应时段,同时将小花苗的种植面积缩小,逐渐转变为培养成品紫荆花树。此外,针对市场需求,村里渐渐拓展种植其他花苗品种。
与此同时,一些花产品开始往深加工方向发展。覃向鲜种植的九品香莲,除供应花苗外,形成了集莲花种植、采摘、烘干、包装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打造花茶产品,带动下陶村30多户农户就业。
“花经济”不仅直接带动村民增收,还将村容村貌变得更加美丽。如今的下陶村里,粉色和白色的紫荆花,紫色和蓝色的蓝楹花,黄色的黄花风铃木,金色、紫色、黄色和蓝色的九品香莲,各色花卉随着季节变化而绽放,下陶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彩虹村”。
此前,新华社播发图文通稿报道下陶村
众多媒体采用 ↓△ 《闽南日报》、《云浮日报》(点击查看大图)

△ 《湛江日报》、《鄂州日报》(点击查看大图)
△ 《湄洲日报》
△ 《北海日报》、《珠海特区报》(点击查看大图)

01

02

03

△ 媒体采用列表(点击查看大图)

往期回顾:

柳州,一座城,一众人,在人们追求幸福的伟大创造中,不断创造出奇迹和事业。在隽永的山水间,在民族的奋斗中,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工业的雄奇中,这是事迹和人物共同书写着一幅幅画卷,我们因之将这座城市称之为画卷柳州。

请长按下图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画卷柳州”



来源:柳州市委外宣办微信“画卷柳州(huajuanLZ)”综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

中共柳州市委外宣办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