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社记者蹲点柳州三年,一本书反映苗山脱贫伟大成就!

广西教育出版社 画卷柳州 2022-12-18
苗寨脱贫影像志

在祖国的西南,云贵高原苗岭山地向东延伸着。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有一座古朴而又美丽的苗寨,那就是乌英苗寨。

在苗语中,“乌”意为美丽、漂亮,还有河水、山泉水的意思;“英”意为新娘子、新媳妇。乌英就是“美丽的新娘”。从2017年11月起,新华社广西分社记者黄孝邦在此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蹲点采访,拍摄了大量带着泥土气息的鲜活画面,用“解剖麻雀”式的“标本记录”,讲述了一个苗寨三年的日常与脱贫努力,同时也管窥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这个伟大时代。




《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

◎黄孝邦


2012 至 2017 年,我到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做《瑶山蹲点影像日记》;2013 至 2018 年我去融安县做《复苏的“空巢村”》。蹲点报道如种树,让每一个系列报道像树木一样生长,最终枝繁叶茂,是我努力的方向。因为有了这两棵树,我希望有更大的工程,就是不断地种树,种成一片林。于是在 2017 年下半年,我满怀热情、雄心勃勃地做了“少数民族聚居区蹲点计划”,计划用 2 至 3 年的时间到广西壮、侗、苗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去蹲点。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已经难以实现。



我最先去的是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也基本确定了要在知了村“种一棵树”。随后又到融水苗族自治县选点,融水的条件比三江更加艰苦。两个月时间,我到过融水 10 多个乡镇,对整个融水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探访,以寻找合适的苗寨作为“根据地”。


2017 年 11 月,我从融水县城来到位于广西和贵州交界的乌英苗寨。这是一个一寨跨两省区的寨子,距离县城150多公里。尽管当地已经修通水泥路,但是苗寨的贫困发生率仍在 66% 左右,生产生活方式相对原始,村民热情友善,传统农耕文化和古建筑风格保持得相对完好,扶贫产业正在引进。


我的报道从乌英开始,但在乌英待的时间并不长,我依然在各个乡镇不停地跑,但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转了一大圈,我又回到了乌英。如果扎根不深入不扎实,很多价值就永远挖掘不出来,新闻就永远深藏地底。从 2018 年开始,我基本上都是在乌英苗寨以及附近几个寨子。我感觉在苗寨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我发现了乌英更大的价值。虽然在2017年的一些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乌英的一些精神品质,但这些精神品质更多地体现在民风和传统上,比如传统的一户建楼百家帮,随礼只有实物不收红包。而乌英更有价值的精神是在 2018 年的几个建设项目上得到充分体现,乌英的故事从这个时候才算是刚刚开始。


整个 2018 年,我都专注于报道。我计划用“‘1+N’个苗寨 = 1 个县”的报道模式,从最细微的角度对一个贫困县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标本式记录”。“1”是突破口,首先选择最偏远、最具代表性的贫困村寨——乌英苗寨作为主拍摄地,在取得整组报道成功的基础上再将报道范围扩大到“N”个(多个)苗寨,拓展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剖析“1+N”个村寨,就等于剖析了一个县的脱贫攻坚历程,同时也得以窥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时代。



如《勤劳脱贫的双手》,就是通过手部特写展现了少年们学习求知、青年人外出打拼、中老年人留守发展产业,贫困山区群众团结一心,用一双双勤劳的手发展产业,拔穷根摘穷帽,一起创造美好明天的感人场景。画面中的那些手大多布满老茧,有的手握着木工刨刀,有的手在搬运水泥,有的手在栽种果苗,有的手在建房时发生意外被割掉了两个手指……一双双无言的手,讲述着立志脱贫、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触动着受众的内心。


△ 2018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采用
《苗家的小板凳》《脱贫路上的“希望墙”》《辛勤的汗水》《正在改变乌英苗寨的会议》等,都是通过“寻常中的不寻常”的细节,来展示当地干部和群众都觉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视觉角度。当地有很多扶贫干部说,看了这些照片,不仅仅是感受到了力量,更是对他们的扶贫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 苗山脱贫影像志——乌英苗寨的夏天 / 黄孝邦 摄

左右滑动查看



《乌英苗寨的“娘子军”》《苗寨起新楼 一户百家帮》《古老苗寨脱贫路上的爱情》《父母在 不远行》《跨省区苗寨的联合党支部》等组图,通过对苗乡生活场景的真实记录,反映了贫困山村群众的纯朴、善良、勤劳,也展现了苗山的变化与生机。

左右滑动查看



进入 2019 年,报道之树正在慢慢成长,我开始把部分精力放在脱贫攻坚这棵树上。长年的驻村扎根记录,我和乌英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并成为他们值得信赖的朋友,不知不觉间,我已成为苗寨的一员。面对乌英的发展,我不应只是观察者,面对群众的困难,我不应置身事外。在种树、修河堤、硬化芦笙坪、建桥等劳作中,我们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

△ 古老苗寨脱贫路上的爱情/ 黄孝邦


乌英存在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我们花很长的时间去解决。2020 年,融水已经向乌英增派了 2 名工作队员,就基层党建、芦笙文化建设、基础教育、产业发展、留守妇女队伍等方面开展工作。乌英苗寨的贫困户在 2016 年还有 92 户,到 2020 年已经全部脱贫摘帽。但是,乌英苗寨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脱贫。乌英苗寨群众有着大苗山最朴实的精神品质,这里是一片难得的净土,它值得让更多的人了解。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11月6日,新华社旗下中央大报《新华每日电讯》用一个整版刊发《我为脱贫攻坚“留影” / 一个记者在苗寨的蹲点笔记》,黄孝邦讲述了蹲点苗寨,扎根基层,奔走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故事。



新书推荐

《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出版单位:广西教育出版社


11月24日预售开启

原价58.00元

优惠价48.00元包邮

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购买



内容简介

乌英苗寨位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贵州从江县交界的大苗山深处。在三年的蹲点式采访中,新华社摄影记者黄孝邦深度融入乌英苗寨的生产、生活和脱贫攻坚事业,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上发表了近千张照片,从最细微的角度记录了当地群众寻求脱贫的历程。

本书用一个个细微的故事和鲜活的影像资料,记录了乌英苗寨这个少数民族山区农村三年的变(脱贫攻坚、联合党支部引领、群众自强不息发展产业)与不变(民族文化传承、人情温暖、青山绿水),投射出乡村振兴的时代影像。


作者简介

黄孝邦,新华社广西分社摄影记者。长期扎根基层,推出《可爱的乡村》《苗山脱贫影像志》《复苏的空巢村》《瑶山蹲点影像日记》《飞阅广西》等一系列专题报道。

(本文文字转载自广西教育出版社)

往期回顾:

柳州,一座城,一众人,在人们追求幸福的伟大创造中,不断创造出奇迹和事业。在隽永的山水间,在民族的奋斗中,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工业的雄奇中,这是事迹和人物共同书写着一幅幅画卷,我们因之将这座城市称之为画卷柳州。

请长按下图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画卷柳州”



来源:柳州市委外宣办微信“画卷柳州(huajuanLZ)”综合新华社、广西教育出版社

中共柳州市委外宣办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