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国社记者在柳州苗寨蹲点1年,作品12次登上《人民日报》!

柳州市委外宣办 画卷柳州 2019-10-30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原文据新华社主办的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记者》2018年第9期《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摄影报道如何实现“刷版”“刷屏”——以新华社“苗山脱贫影像志”系列摄影报道为例》,本号转载前作者进行了增删、更新。

 迎接第19个“中国记者节”③ 

有一位记者

坚守苗山记录农村生活

赋予伟大时代主题

你或许不认识他

但一定看过他的作品

“苗山脱贫影像志”

他来自被称为“国社”的新华社

他的名字叫

黄孝邦

在11月8日“中国记者节”前

今天我们带大家认识他↓

黄孝邦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乌英苗寨的农家木楼里工作






黄孝邦


1982年生于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

2006年6月毕业于广西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2006至2009年任《柳州晚报》记者

2009年12月至今在新华社广西分社任摄影记者








新华社“苗山脱贫影像志”系列报道自2018年2月推出以来,截至10月31日,仅这一系列报道已播发图片通稿17组共计212张。

从去年11月份开始,新华社广西分社记者黄孝邦通过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长达近一年的蹲点采访,拍摄了大量带着泥土气息的鲜活画面,用“解剖麻雀”式的“标本记录”管窥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个伟大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农村,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呈现主流媒体“刷版”、新媒体“刷屏”的传播效应。

目前这组系列报道媒体采用量达4000多家次,仅《人民日报》(含海外版)已采用12次(其中《人民日报》头版2次、《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1次),形成了正面舆论热点。

《人民日报》头版


从最细微角度讲好脱贫故事

1.讲好励志故事。扶贫必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任务。黄孝邦抓住智力扶贫这一主题,重点反映苗山贫困家庭的下一代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坚持求学追梦的故事。

新华网首页大图

这一主题已播发《脱贫路上的“希望墙”》《高三学生的大学梦》《最励志的报答:贫困考生要上大学了》等3组图片,展现了贫困学子追寻梦想到实现梦想的过程,反映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深刻主题,让受众感受到的是贫困山区的生机与活力,让人们看到了他们未来的希望,激发了受众的共鸣。

《人民日报》采用《高三学生的大学梦》


《中国青年报》头版

其中,《脱贫路上的“希望墙”》一组10张照片,通过拍摄贫困家庭里的奖状墙,讲述贫困学子追寻大学梦的励志故事。图片说明写到:“在苗寨贫困户家里,一张张奖状,见证了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奋斗决心;一面面奖状墙,承载了大苗山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希望。”稿件播发后,《工人日报》等纸媒在头版采用,按新华社统计口径采用量达250多家次。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客户端、微信,新华社客户端、微信均在头条位置以《泪目!这是寒门学子家里最醒目的“装修”》转发,人民日报微信刊发的这组图片仅网民点赞数就高达3.5万个,阅读量超百万次。


人民日报客户端头条大图

新华社客户端头条大图


人民日报微信头条


同时,中国日报、新浪新闻、江西发布等上百个微信公众号转发这一条微信,在新媒体呈现“刷屏”效应,苗山学子勤奋好学、自强脱贫的感人场景感动了无数人。


2.讲好自强故事。扶贫先扶志,《勤劳脱贫的双手》《辛勤的汗水》《乌英苗寨的会议》等多组照片反映了融水贫困山区群众激发内生动力,立志脱贫的故事。

《勤劳脱贫的双手》 黄孝邦 摄

《勤劳脱贫的双手》组照,画面上的那些手几乎都布满老茧,有的手握着木工刨刀、有的手在搬运水泥、有的手在栽种果苗、有的手在建房时割掉了两个手指……记者通过表现一双双手的肖像,展现了少年们学习求知、青年人外出打拼、中老年人留守发展产业,反映了贫困山区群众团结一心,用一双双勤劳的手发展产业,拔穷根摘穷帽,一起创造美好的明天的感人场景。

《中国青年报》头版


《工人日报》头版


一双双无言的手,讲述着立志脱贫、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触碰着受众的内心。这一组在16个苗寨拍摄的16张拼版图片(每张由4底图片拼成),获得高达600多家次采用,《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多家纸媒在头版大图位置采用,《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采用,在主流媒体呈现“刷版”效应。

4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

《定西日报》整版采用《勤劳作品的双手

3. 讲好暖心故事。《古老苗寨脱贫路上的爱情》《父母在 不远行》《苗寨起新楼 一户百家帮》等组照,通过对苗乡生活场景真实记录,反映了贫困山村群众的纯朴、善良、勤劳,也展现这苗山的变化与生机。

《定西日报》整版采用《古老苗寨脱贫路上的爱情》

如《古老苗寨脱贫路上的爱情》一组23张图片,反映了贫困山区青年、中年、老年的爱情,“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他们出双入对,相互扶持;无论是散步、赶集还是劳作,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朝夕相伴;平淡的生活,厚重的感情,融入纯美的自然里,融进辛勤的劳作中。他们,在相伴中成长,在相知中牵手,在相爱中相守,一起经历风霜雨雪,一起慢慢变老。”透过图片,人们感受贫困山乡并不只是苦涩与凋零,还有田园中的真爱,让人深刻领悟到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

《古老苗寨脱贫路上的爱情》 黄孝邦 摄

《父母在 不远行》讲述了多个因照顾年迈父母,回乡或留守山村创业的青年的故事,表现了山乡群众质朴的孝道,同样令人动容。《苗寨起新楼 一户百家帮》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

《人民日报》头版


优质内容是“刷版”“刷屏”的基础

“苗山脱贫影像志”这组正面报道为舆论场提供了稀缺的优质内容,做到了主流媒体“刷版”、新媒体“刷屏”。根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时代主题、用细微故事反映劳动人民火热生活、在坚守传统基础上注重表达方式创新是这组系列报道取得成功的秘诀。

《新华每日电讯》整版


1.根植伟大变革的时代

“苗山脱贫影像志”系列用纪实摄影的手法展现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真实现状,图片所反映的生活细节、民风民俗,这是受众平时难以见到的,此前人们看到的图片大多是这些地方节庆活动场景。

黄孝邦记录的其实是“旧”场景,因为这里生产生活方式千百年来变化并不大,但作者用客观真实的镜头记录体现出来,让受众直观感受到的是自己想了解而不了解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实景,因而受众感受到的是“新”。他捕捉到的是“寻常中的不寻常”,甚至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7月25日《柳州晚报》头版


7月25日《柳州晚报》整版

《人民政协报》头版

记者把这样的记录放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展现给人们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即将消失的生活印记,同时反映了当地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过程和精神状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背景为这组纪实新闻摄影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内涵。“苗山脱贫影像志”取得的“刷屏”“刷版”效应固然是对这组作品的肯定,而这组不可多得、难以再现的作品,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可多得珍贵记录,时间越久价值将越凸显。

《人民日报》

2.细微故事反映火热生活

面对脱贫攻坚的宏大主题,记者巧妙地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细微之处去破题,通过打捞那些最细小的声音,讲述点滴细小故事,反映时代变化。就新闻传播来说,往往是细节最能打动人、最能拨动人心弦,也最能反映劳动人民的火热生活。而这些细节,蕴藏在老百胜的寻常生活中,记者必须身入、心入其中才能发现并挖掘出来。

《人民日报》

8月14日《柳州晚报》整版


黄孝邦告诉我,《勤劳脱贫的双手》这组“刷屏”照片来得机缘巧合。今年元月,他在乌英苗寨拍摄一个题材,地处高寒山区寨子冬季寒风刺骨,老乡热情地招呼他到屋里烤火,一群老人正围坐在火塘边一边聊天一边喝米酒。坐定下来,一位老人突然抓住黄孝邦的手又是摸又是捂,老人用苗语似乎在说:“年轻人,外面好冷,你看你的手好冰……”在感受到老人突如其来的粗糙的大手时,黄孝邦环顾火塘,昏暗的木屋里,十几双手在红色的火光映照下格外震撼,他心里顿时升腾起一个感受:“这些手不就是脱贫攻坚的最关键的力量么?”于是,他决定把这些手放在产业脱贫的大背景下进行拍摄,通过手的肖像展现群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身入、心入群众激发出来的拍摄灵感,成就了感人至深的“刷版”之作。

黄孝邦在拍摄《勤劳脱贫的双手》

4月5日《柳州日报》半版


 3.注重表达方式方法创新

作为传统的摄影报道,并不是不需要创新。从最细微的角度,对一个贫困县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标本式记录”,并进行长期蹲点做系列报道,“苗山脱贫影像志”对当代新闻摄影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探索、一次创新。

在策划之初,黄孝邦就想到用“‘1+N’个苗寨=一个贫困县”的报道模式。“1”是突破口,首先选择了最偏远、最具代表性的贫困村寨乌英苗寨作为主拍摄地,在取得整组报道成功的基础后,再将报道范围扩大到“N”(多个)苗寨,扩展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剖析“1+N”个村寨,就等于剖析了一个贫困县的脱贫攻坚历程,同时也管窥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时代。

在这组系列报道中,记者十分注重摄影语言表达方式创新。例如《最励志的报答:贫困考生要上大学了》拼版组照,一边是即将上大学的学子拿着录取通知书、一边是家长拿着写给孩子寄语,两幅拼版之后呈现相互对视的场景,巧妙地实现了“孩子实现了父母期望”的摄影语言表达。

《最励志的报答:贫困考生要上大学了》黄孝邦 摄

黄孝邦对这组照片进行了进行精心策划和设计,他先在融水中学挑选了成绩优异的贫困学子进行拍摄,在高考前又跑了七八个乡镇,拍摄拿着对孩子寄语的家长照片;待大学录取通知书到达之后,再次赶往这些乡镇拍摄贫困学子拿着通知书的照片

其实,黄孝邦在学生们高考前还拍了一组学生们写着对自己寄语的照片,表达“贫困学习实现自己梦想”的摄影语言,而他最终选择了前一组摄影语言发表。

这组构思巧妙的图片播发后,《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等媒体在头版大图采用,报道地的《柳州晚报》在头版大图和二版整版采用,再次“刷版”。

8月7日《柳州晚报》头版主图

8月7日《柳州晚报》整版

黄孝邦的专业定力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方式迅猛发展,新闻呈现形式在变,但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精神内核不变。好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好记者必须脚沾泥土、衣带露水,深入群众生活、扎根基层调研、记录鲜活的生活。


黄孝邦在田间地头和木楼里与村民交流

“苗山脱贫影像志”的拍摄地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主要拍摄地乌英苗寨位于黔桂两省区交界处,是一个“一寨跨两省”的寨子,距离县城150多公里,生产生活方式极其原始,古建筑保持完好,贫困发生率高达66%。

经过长达2个多月的选点,黄孝邦最终选择从乌英开始“解剖麻雀”,意在表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脱贫过程。

今年元旦假期结束,黄孝邦就正式进驻乌英,而从南宁到乌英苗寨有500多公里,其中从县城到乌英是县道,部分路段正在施工,路况极差,还经常堵车。从南宁到乌英单程需要两天时间,为节约路上的时间,他每次来到乌英都要在农家住上10多天。

黄孝邦前往乌英苗寨的路上换轮胎

采访也是异常艰苦的过程,从熟悉群众、积累素材、构思选题,再到实际拍摄,一组照片出炉往往要历时一个月甚至几个月。

黄孝邦说,《最励志的报答:贫困考生要上大学了》组照目前拍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校拍学生的梦想,第二阶段到学生家中拍家长的心愿,第三阶段拍摄学生手捧录取通知书,耗时一个多月,行程上千公里

《勤劳脱贫的双手》组照从第一张手部特写到最后一张拍摄,前后时间跨度三个月

新华网首页大图

《苗寨起新楼 一户百家帮》组照,仅仅竖屋这一道工序,就通宵拍摄了两个晚上。过去的一年,黄孝邦绝大部分时间在寨子里。

核心期刊《中国记者》刊文解析黄孝邦作品

“苗山脱贫影像志”这组正面报道为舆论场提供了稀缺的优质内容,做到了主流媒体“刷版”、新媒体“刷屏”。

根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时代主题、用细微故事反映劳动人民火热生活、在坚守传统基础上注重表达方式创新是这组系列报道取得成功的秘诀。目前,黄孝邦还在继续蹲点采访,力争把报道持续到全面脱贫那一天。

黄孝邦拍摄的融水杆洞乡摩天岭景色




 迎接第19个“中国记者节”系列 

轻戳链接查看↓

① 新华社表彰了这名柳州记者,他将柳州之美推介给了世界!


 市委书记点赞的这位“泥腿记者”,斩获中国新闻最高奖!



-END-

请长按下图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画卷柳州”


文字:原文据新华社主办的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记者》,本号转载前作者进行了增删、更新。

图片:黄孝邦提供,据各大媒体


中共柳州市委外宣办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