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球的碎片故事
写一篇短文告别血球这个非热门主题。请批判笔者这种自娱自乐,不选择热门或有争议话题,不集中的反复的对特定读者群进行洗脑刷存在感的自媒体写作行为,注定不会有大的阅读量。
今天分享血球的碎片故事。以下是一家之言,贻笑大方。
1、 为什么叫血球?
血细胞的旧称是血球,血球还有个奇怪的旧称血轮。笔者大胆猜一下“血球”的翻译来源是日文(别问,问了我也不知道词源)。众所周知,血细胞的形态并不都是“球”:正常的红细胞呈双面凹的圆饼状;正常的白细胞一般会呈球形;正常的血小板呈双凸盘状。
血细胞的经典称谓是hematocyte。Hem-/Hemat-/Hemo-/Hemato-是拉丁文的词头,特指血液。-cyte/-cyt/-cyto是希腊语的词根,指细胞;顺带吐槽下英语,高级的词汇很多源自拉丁语或者希腊语,比如“高级”本身,得用super-。
大体上,用血球仪这个词的是业内腊肉,用血细胞分析的是新生代鲜肉们,小小词汇转变也彰显了IVD的传承和规范。
2、 血细胞分析究竟在测什么?
血细胞分析实质就是分类和数数。
分类是指,红细胞(更进一步的各种红细胞),白细胞(更进一步的各种白细胞)和血小板。
数数是指,固定体积内各种细胞的数目以及比例。工程上,人类所有的努力就是发现各种原理(以及修正),把各种颗粒分准确并数清楚。
比如众所周知的库尔特电阻抗法(Coulter Principle)。简言之就是,受流体引导的颗粒流过固定孔径的宝石孔,因电阻抗变化而引起脉冲信号,信号大小代表了颗粒粒径(分类),频次代表了数目(数数)。
自然而然的会有几个疑问,即体积不是球形(比如体积相同的圆球和饼状的红细胞),会影像脉冲信号吗? 高浓度的液体时,凭什么目标细胞要一个个流过孔?流过孔时细胞的行动路径歪着或者直线,是否会影响?细胞表面被破坏了,和完整的形态,会不会有差别?感谢业内不断精进的研发工程师们,一个按钮图标后面触动的方程可能是写几页A4纸的。
细胞计数示意(来自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官网)
80后90后的同学们,应该记得“真空中的球形鸡”这个梗(the big bang theory第一季第九集)。任何科学研究中的任何计算都是针对科学家选择的模型的,而不是针对“真实世界”本身的,血细胞分析也是。通过库尔特法计算体积时,各血细胞被近似处理为一个个球,倒也确实符合“血球”这个旧称了。
不知有没有发现,这种给细胞分类和数数就是流式细胞仪的最主要的任务?
3、 数量是否等于功能?
数量、形态、功能之间相互的联系,这个问题笔者一直很困惑。
从已有的长期实践经验来看,血细胞的数量是可以单独作为反映机体状态的指标,这也是血细胞计数在临床医学中存在价值的原因,也促进了更精密技术的迭代升级。换个角度,用免疫来类比,给细胞分类何尝不是特异性,数数又何尝不是灵敏度?
对于临床诊断,低成本的分类和数数会是长久的需求。各类“XX组学”最终会是人类对生命活动认知的必由之路,但诊断技术和科研服务的区别也在这里,适用是诊断技术自带的特性,也是我们这些业内民工嘲笑科研服务的点。血细胞分析市场,红海而又非红海。
4、 血细胞分析对现行IVD产品有何启示?
翻看国内很多公司的研报,要画业绩欲飞的饼,肯定离不开几个醒目词语,“国产替代”,“卡脖子技术”,“创新产品”。
哪里来这么多的颠覆创新?精准、便利、效率、成本,平衡好其中三个,就是非常不错的产品。
对于血细胞分析而言,长期在固定的时间(检验科上班的每一天),做固定的事(完成自动化的检测),输出可信赖的结果(分的准,数的对),这就是个好产品。
如果能对旧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按疾病(例如炎症)或者按场景(例如儿科末梢血)或者阶段(例如推行分级诊疗)或者新应用例如(居家自测)),就是对好产品的有效提升。
2020年疫情以来,体外诊断行业经历了起起伏伏。再上溯几年,微流控、基因、组学等概念层出不穷。不妨回到产品本身,面对本就细分的诊断行业,做小赛道的大冠军,先活好再活大,而不是一只什么都要的缝合怪。
关注公众号“医启致富MrMAO”,转发文章让更多人看到哦!
(转载请申明)
READING医启致富MrMAO简介IVD老油条,IVD大肉包,IVD咸豆腐,IVD大碗牛肉、IVD鲈鱼莼菜都是虚拟笔名。
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借用订阅号平台抒发感言感受。目的在于整理思路,交流共勉。
MrMAO皆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亲如兄弟。而立之年,茅塞顿开,叹身边有才之人着实不少,但皆草草入世,遂皆哄骗至此为医启致富效力,理由仅是死前留作品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