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目次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1.

本刊特约

家庭体育环境与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的关系研究——基于自主体育锻炼的中介效应

/刘爽,李志华,蔡圣晗,王富百慧

摘要

          儿童青少年患肥胖症并且近视率高发,说明身体姿态异常正在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一个突出问题。使用2019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青少年身体姿态与生活方式调查》的数据,探究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家庭体育环境、自主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一方面受家庭体育环境的直接影响,其中相比家庭体育物理环境,家庭体育心理环境和家庭体育行为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的直接效应更为显著;另一方面,由家庭体育环境促进的自主体育锻炼具有中介效应,增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抑制身体姿态异常程度。此外,家庭体育环境、自主体育锻炼对儿童青少年不同程度身体姿态异常的影响存在差异。体育锻炼促进性的家庭物理环境对低程度身体姿态异常儿童青少年具有显著影响,对于中、高程度身体姿态异常的儿童青少年则更需要改善家庭体育心理环境和家庭体育行为环境,由此更有利于自主体育锻炼中介效应发挥作用。因此,应积极倡导和弘扬家庭体育的社会价值,家长要为其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促进其孩子进行自主体育锻炼,以此预防身体姿态异常。

核心素养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逻辑与策略

——以2022年版课程标准为视角

/邵伟德,何鲁伟,邹旭铝,高嵘,董翠香,刘昕

摘要

         基于基础教育全面贯彻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探索核心素养与体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当下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通过部分高校与基层专家会议交流的方式,从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大单元体育教学、体育课堂学习目标、体育学习内容、体育学习方式、数字科技融入课堂、体育课堂学习评价 7个维度切入,探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版)》融入体育课堂的逻辑、方式与路径。研究认为:1)核心素养属于顶层设计,课堂教学属于底层设计,打通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通道的桥梁是大单元教学;2)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应体现以运动项目为基点的整体性,正确认识大单元教学与课时教学的逻辑关系并结合学生运动能力与学习基础;3)体育课堂学习目标的撰写应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作为一级指标,并结合核心素养下的各方面具体要求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化;4)核心素养融入体育课堂学习内容需明晰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体育教材内容的大单元化与结构化,侧重与凸显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某一方面,结合具体学情与教学需求;5)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3种类型的体育学习方式进行优化,应厘清不同学习方式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核心素养的关系,结合师生与教材特点选择学习方式,重点突破探究学习方式难点;6)数字科技运用于体育课堂应明确其定位,处理好数字信息收集与后续利用的关系,注重教师数字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关注数字科技伦理的研究;7)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学习评价应精准对接课时目标,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体现评价侧重点,综合考虑不同主体对体育课堂学习评价的结果。

2.

二十大专题/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大概念要义阐释、提取路径与内容框架

/孙铭珠,贾晨昱,尹志华

摘要

      学科大概念作为核心素养导向课程改革的话语,在不同版本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被频繁提及,其要义是解决“课程内容结构化”的问题。学科大概念是相对于单一知识点而言的,涵盖超学科大概念、跨学科大概念和本学科大概念3个层级结构;体育与健康学科大概念具有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重意义,体现出核心性、关联性、迁移性、整合性和引领性5个典型特征;体育与健康学科大概念的生成逻辑体现在学生、学科和社会3个层面,包括新时代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需求、体育与健康“惰性知识”的长久困境需要解决、培养学生“专家思维”的未来发展趋势;体育与健康学科大概念的提取路径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2种范式,可通过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的概念派生、体育与健康教材分析、生活中的体育价值、学生的体育学习难点等具体路径进行提取。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从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到本学科大概念的逻辑进程,设计了基于内容地图实现结构化大单元课程内容的案例。

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大单元教学现实之需、价值定位与实践进路

/周珂,张伯伦,乔石磊,曹美娟

摘要

          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亟需课堂教学的全面转型,倡导“大单元”教学的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落实核心素养需要完整的教学理念、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以及递进的情境活动。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应聚焦素养的整体性、体现结构化的理念、创设递进的情境,按照“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大概念-大单元主题与目标-关键概念-学习任务-评价活动”的具体实践进路,以大概念为统摄中心确定大单元的主题,基于大单元的学习目标确定关键概念,基于关键概念确定大单元的学习任务,以情境为“链”串联大单元内的学习任务,基于真实情境创设大单元的评价活动。

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任务教学理论阐释与实施路径

/李有强,赵珊,唐丽燕,王裕斐,李志威

摘要

         大任务教学是落实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任务教学的理论渊源包括“做中学”的任务教学、基于学科统整的大任务教学、基于素养提升的任务教学“大”转向。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大任务教学需要在价值审视上实现3个转变:从虚泛场景到真实情境、从浅层理解到深度学习、从知识传授到问题解决。体育与健康课程大任务教学的实施路径要着重关注4个方面:基于大单元整体设计,提取大任务;基于单元结构要素,构建子任务群;基于素养提升,推动任务落实;基于学习反思评价,锚定新的任务。

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问题教学内涵解析、价值澄明与策略选择

/张磊,杨浩

摘要

       大问题教学对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教学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为科学认识、实践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以大问题驱动与引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采用文献研究法与逻辑分析法,探讨大问题“是什么、有何用、如何用”3个关键问题。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大问题是指课堂上能够引发学生深度学习体育教学内容的一类富有挑战性的重要问题,具有开放性、深刻性、指向性、连接性、再现性、挑战性6个关键特征。大问题在创设情境化学习内容、促进深度学习与迁移运用、实现学习成果化与显性化方面对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引领意义。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问题教学,可以从创设大问题、分析大问题和解决大问题3个方面展开。

3.

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

中国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聚类分析及体育行为特征研究

 /陈善平,宋迪,谢丽君,张中江,刘丽萍

摘要

       目的:探究体育锻炼内外部动机的类型,分析不同动机类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育失范行为,为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2 340名本科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进行了聚类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动机类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育失范行为。结果:1)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外部动机总分(3.898±0.881)低于内部动机总分(4.302±0.685);男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内部动机总分均值(4.333±0.685)高于女大学生(4.272±0.683);男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外部动机总分均值(3.963±0.864)也高于女大学生(3.835±0.893)。2)将大学生按照体育锻炼的内外部动机强弱分为:活跃型(43.16%)、享受型(12.48%)、逐利型(11.54%)、消沉型(32.82%)。3)4个动机类型的大学生的4项体育锻炼行为指标单因素方差检验f值在3.13~13.00之间。在体育锻炼行为上,活跃型≈享受型>逐利型>消沉型。4) 4个动机类型的大学生的5项体育失范行为指标的单因素方差检验f值在1.74~8.17之间。在体育失范行为数量上,逐利型>消沉型>享受型>活跃型。结论:1)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总体较强,在性别差异上呈现为体育锻炼动机“男强女弱”,在动机类型上呈现为体育锻炼动机“内强外弱”,内外部动机呈现出较强的共变性。2)体育锻炼内外部动机都有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作用,但是内部动机的作用范围和强度更大。当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达到高强度后,外部动机的作用不再明显。3)内部动机有明显的抑制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的作用。在体育锻炼内部动机强的大学生中,外部动机有防止体育失范行为的作用;在体育锻炼内部动机弱的大学生中,外部动机是体育失范行为的诱因。4)消沉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不足,逐利型大学生的体育失范行为最多。5)构建了体育锻炼内外部动机驱动体育锻炼行为的强化模型,提出促进体育锻炼行为、防止体育失范行为的4个策略。

中老年女性不同半蹲模式振动抗阻训练下肢及躯干肌肉激活特征的比较

/刘彧秀,陈晓红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半蹲模式(姿势和频率)振动抗阻训练对中老年女性下肢及躯干肌肉的激活效果,旨在优化振动抗阻训练方案,为中老年女性制定日常振动抗阻训练方案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招募15名符合条件的健康中老年女性受试者,采用便携式无线表面肌电系统测试4 mm振幅、3种不同姿势(静态半蹲、弹力带静态半蹲、半蹲起)×3种不同振动频率(0 Hz、30 Hz、40 Hz)共9种半蹲模式振动抗阻训练中受试者优势侧下肢及躯干肌肉的均方根振幅值(EMGrms),运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半蹲模式振动抗阻训练肌肉EMGrms的差异。结果:1)姿势对股直肌、竖脊肌和臀大肌EMGrms的主效应显著(p<0.05),对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背阔肌EMGrms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其中半蹲起振动抗阻训练股直肌的EMGrms明显高于静态半蹲和弹力带半蹲(p<0.05);静态半蹲和弹力带半蹲竖脊肌的EMGrms显著高于半蹲起(p<0.05);弹力带半蹲和半蹲起臀大肌EMGrms显著高于静态半蹲(p<0.05)。2)振动频率对股二头肌和腓肠肌的主效应显著(p<0.05),对其他测试肌肉EMGrms的主效应均不显著(p>0.05)。其中30 Hz和40 Hz振动抗阻训练股二头肌EMGrms明显高于0 Hz(p<0.05);40 Hz振动抗阻训练腓肠肌EMGrms显著高于0 Hz(p<0.05)。3)姿势与频率对中老年女性下肢及躯干肌群EMGrms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结论:振动抗阻训练姿势和频率对中老年女性下肢及躯干肌肉的激活效果具有部位特异性,半蹲起动作可以显著提高股直肌和臀大肌的激活程度,而静态半蹲和弹力带半蹲可以显著提高竖脊肌的激活程度;与单纯抗阻训练(0 Hz)相比,30 Hz与40 Hz振动抗阻训练可以显著提高中老年女性下肢主要肌群的肌肉激活效果,而对躯干肌肉的激活效果无显著差异。

24周太极拳结合弹力带抗阻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彭永,朱欢,刘尧峰,吴香芝,周慧敏,肖哲,刘晓丽  

摘要

         目的:比较24周太极拳运动、太极拳结合弹力带抗阻运动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足背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并从血管内皮功能探讨运动改善T2DM患者足背微循环功能的机制。方法:将60名T2DM患者分为对照组、太极拳运动组、太极拳结合弹力带抗阻运动组。太极拳运动组受试者每周进行6次、每次1 h的24式简化太极拳锻炼。太极拳结合弹力带抗阻运动组受试者每周进行4次太极拳锻炼(太极拳锻炼方法同太极拳运动组),同时,每周进行2次、每次1 h的弹力带抗阻运动,2次弹力带抗阻运动训练间隔2~3天。对照组受试者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不变。分别在运动干预前后对3组受试者的微血管反应性(MR)、经皮氧分压(TcPO2)、肌氧饱和度(SmO2)、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一氧化氮(NO)、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内皮素-1(ET-1)、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指标进行测试。运用协方差分析探讨运动干预后不同组间各指标的差异,运用t检验探讨组内受试者运动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1)在运动干预后,太极拳组和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组的体脂率、腰臀比、FBG、HbA1c、FINS、HOMA-IR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组的体重、BMI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组的HOMA-IR与太极拳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在运动干预后,太极拳组和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组的 MBP 加热值、AVBC 加热值、TcPO2 和 SmO2与对照组及运动干预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组的MBP 加热值与太极拳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3)在运动干预后,太极拳组和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组NO、eNOS、ET-1、VEGF与对照组及运动干预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24周太极拳运动和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可显著改善T2DM患者的足背微循环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增强有关。但是2种运动方式对T2DM患者的足背微循环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效应无显著差异。

飞轮离心超负荷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对运动员运动表现影响比较的Meta分析

/李文华,李春雷,吴晓妹,丁乾

摘要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飞轮离心超负荷训练(FEOT)与传统力量训练(TST)对运动员纵跳、短距离直线冲刺和变向能力的干预有效性。方法:检索CNKI、Wanfang Data、Web of Science、PubMed、Elsevier、EBSCO-MEDLINE等数据库中关于FEOT对运动表现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异质性分析及亚组分析,采用“Stata/SE 15.1”软件对纳入文献发表性偏倚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结果:Meta分析显示,FEOT比TST更有效提高纵跳高度(MD=0.31,95%CI[0.11,0.51],p=0.001),有效降低变向测试用时(SMD=-0.71,95%CI[-1.01,-0.42],p<0.01);FEOT可降低短距离直线冲刺用时,但无统计学意义(SMD=-0.04,95%CI[-0.34,0.27],p=0.081)。结论:飞轮离心超负荷训练比传统力量训练更能有效提高受试者纵跳和变向能力、增强成年运动员短距离直线冲刺能力,而对青少年运动员短距离直线冲刺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飞轮离心超负荷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在中高惯量、与特定运动表现力矢量方向相近或相同的训练设计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4.

奥林匹克与体育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武术在中亚地区推广的动力因素、现实状况及方略

/刘晓蕾,李丹妍,孟涛

摘要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武术在中亚地区推广的动力因素、现实状况,并提出武术进一步在中亚地区推广的方略。当前,武术在中亚地区的推广以“武医融合”为特色;影视作品与武术表演是中亚地区民众了解中华武术的主要途径;中亚五国推广武术和提升武术竞技水平主要依靠中国政府援助与当地武术协会;孔子学院提高了武术在中亚地区的社会影响力。武术在中亚地区持续推广主要受中亚地区武术师资力量匮乏、中亚地区民众对武术培训需求有限等因素影响。基于此,提出武术在中亚地区的推广方略:凸显“武医融合”特色,持续发掘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康养功能;依托孔子学院,开设武术嵌入式特色汉语课程;建立和健全武术在中亚地区持续推广的工作机制;将中亚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理念植入武术用品与服务中,促进中亚地区形成武术产品消费市场。

我国新闻媒体报道话语构思机制研究——以《中国体育报》的居家健身报道为例

/葛耀君,李海

摘要

          我国新闻媒体关于全民健身的报道话语既是社会动员的过程也是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以武汉封城期间《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为例,运用质性分析、语料库等方法对《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话语的构思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的篇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和暴发中期都出现了发布篇数达到《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日发布最多篇数——8篇;《中国体育报》在武汉封城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变化的不同阶段通过对居家健身的铺陈报道与交叉报道,实现了不同主题之间的互文;相关报道紧扣“居家健身”主题,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居家健身报道形成了3种话语构思方式。3)运用框架策略,《中国体育报》通过构建“言说共同体”,形成了以爱国、科学、拼搏、奉献为主线的报道话语构思逻辑。居家健身在从“所指”到“能指”的转换过程中,建立了“体育人”爱国、体育运动要科学、体育运动促进健康、“体育人”敬业的价值观关联。面向将来,提出公共体育服务报道的实践策略。

制作丨于浩雨

责任编辑丨章柳云,王晓虹

审核丨付全

本刊声明

本刊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代为组稿,请通过网络投稿系统进行投稿。

投稿网址:http://btsf.cbpt.cnki.net

邮箱地址:stxb@cupes.edu.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目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