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PI来亮相(一)
过去的一年中,深圳医学科学院以“引凤筑巢”、“科研无忧”的理念,初步构建了面向高端创新人才的引才育才生态。多位优秀青年学者加入医科院,他们将在新的一年大展身手。
潘孝敬博士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后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6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并入选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的首批“博新计划”,2019年加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担任副研究员,2023年加入深圳医学科学院,担任特聘研究员。
潘孝敬博士致力于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手段,从事与重大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的工作机理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前课题组主要专注于探究与代谢疾病相关的膜蛋白以及与肿瘤-免疫相关的膜蛋白。潘孝敬博士先后承担了北京市科委的科技新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和优秀青年基金,参与了多个科技部的重大项目;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发表文章5篇,以共通讯作者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文章7篇。
目前,潘孝敬博士课题组已招聘副研究员2名,博士后2名,财务管理1名以及若干科研助理,期待更多向往科研的年轻人加入。
代表性成果
1. Wu, Q., Huang, J., Fan, X., Wang, K., Jin, X., Huang, G., Li, J., Pan, X., & Yan, N. (2023). Structural mapping of Nav1.7 antagonis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1), 3224.
2. Pan, X., Li, Z., Huang, X., Huang, G., Gao, S., Shen, H., Liu, L., Lei, J., & Yan, N. (2019). Molecular basis for pore blockade of human Na+ channel Nav1.2 by the μ-conotoxin KIIIA. Science, 363(6433), 1309–1313.
3. Pan, X., Li, Z., Zhou, Q., Shen, H., Wu, K., Huang, X., Chen, J., Zhang, J., Zhu, X., Lei, J., Xiong, W., Gong, H., Xiao, B., & Yan, N. (2018). Structure of the human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Nav1.4 in complex with β1. Science, 362(6412), eaau2486.
胡名旭博士201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物理基科班,2018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后于北京结构生物学高精尖中心(清华大学)和北京生物结构前沿中心(清华大学)任青年科学家,2023年8月加入深圳医学科学院,担任特聘研究员。
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能够将样品快速冷冻,使生物大分子固定在一个近乎自然的瞬间,从而在接近原子级别的分辨率水平上提供更真实的、未被扭曲的生物分子图像。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处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胡名旭博士长期专注于开发冷冻电镜图像处理方面的理论和算法,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Methods, Journal of Structural Biology, Nature, Nature Micro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 ions, PNAS等发表论文数篇。他提出的CryoSieve颗粒筛选方法,极大提高了冷冻电镜的分辨率和效率,使其性能接近理论极限;他还提出了在冷冻电镜中使用四元数表示角度的方法,为精确描述和处理分子结构提供了新视角。另外,胡名旭博士曾首次提出并成功实现了对逐颗粒相位传递函数的精确校正,开发出相应软件THUNDER,显著提升了图像处理的准确性。
胡名旭课题组的特色在于跨学科范围极广,生物、数学、物理、高性能计算、深度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融汇于此。课题组提倡平等、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期待更多科研人员加入,共同发展冷冻电镜的高通量结构解析技术,融合高通量电镜,深度学习生物大分子结构预测和高速定向进化,探索生物大分子工业化应用的场景。
代表性成果
1. Zhu, J., Zhang, Q., Zhang, H., Shi, Z., Hu, M., & Bao, C. (2023). A minority of final stacks yields superior amplitude in single-particle cryo-EM.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1), 7822.
2. Hu, M., Zhang, Q., Yang, J., & Li, X. (2020). Unit quaternion description of spatial rotations in 3D electron cryo-microscopy. Journal of structural biology, 212(3), 107601.
3. Hu, M., Yu, H., Gu, K., Wang, Z., Ruan, H., Wang, K., Ren, S., Li, B., Gan, L., Xu, S., Yang, G., Shen, Y., & Li, X. (2018). A particle-filter framework for robust cryo-EM 3D reconstruction. Nature methods, 15(12), 1083–1089.
姚园园博士本科就读于兰州大学生物学基地班,后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2016年至2023年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任博士后和副研究员,2023年9月加入深圳医学科学院,任特聘研究员。
姚园园博士长期从事本能行为的神经环路研究,包括逃跑行为、光偏好行为、睡眠行为的神经调控机制研究,在Neuron和Science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了数篇论文。其中,她在博后期间的工作开创性地发现了介导睡眠与身体心血管活动进行协同调节的环路机制,清晰阐释了心血管压力反射环路除调节心血管活动之外,还具有参与睡眠调节的新功能。该项工作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也为未来的课题组研究奠定了基础。
当前,姚园园课题组专注于睡眠的“脑-心”互作机制,一方面研究从“脑”至“心”,解析脑如何根据睡眠状态调节心血管活动;一方面研究从“心”到“脑”,解析心血管活动如何影响睡眠,以及在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中“脑-心”互作的异常,以期为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姚园园博士课题组现有实验管理员1名、助理研究员1名、博士后1名、科研助理1名及访问学生若干,她欢迎更多有志科研的年轻人来到实验室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挑战前沿的科学问题。
代表性成果
1. Yao, Y., Barger, Z., Saffari Doost, M., Tso, C. F., Darmohray, D., Silverman, D., Liu, D., Ma, C., Cetin, A., Yao, S., Zeng, H., & Dan, Y. (2022). Cardiovascular baroreflex circuit moonlights in sleep control. Neuron, 110(23), 3986–3999.e6.
2. Yao, Y., Li, X., Zhang, B., Yin, C., Liu, Y., Chen, W., Zeng, S., & Du, J. (2016). Visual Cue-Discriminative Dopaminergic Control of Visuomotor Transformation and Behavior Selection. Neuron, 89(3), 598–612.
3. Zhang, B. B., Yao, Y. Y., Zhang, H. F., Kawakami, K., & Du, J. L. (2017). Left Habenula Mediates Light-Preference Behavior in Zebrafish via an Asymmetrical Visual Pathway. Neuron, 93(4), 914–928.e4.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