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纵横》2022年第10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更多精彩,请点上方关注我们
数据商品的价值问题探析
胡莹,梁雅芳
摘要:数据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数据商品被包含在数字商品内部,是数字商品的一部分。数据商品和受众商品是两种不同的商品,尤其是在使用价值和价值方面是不同的,有必要对二者作出区分。在数据商品的三个生产阶段,其价值构成的不同要素对其价值形成发挥不同作用。生产数据商品的生产资料进行价值转移,雇佣劳动和非雇佣劳动共同创造新的价值,发生价值增殖。雇佣劳动的价值增殖过程是由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员工生产互联网产品或直接生产数据商品的生产过程组成的,非雇佣劳动的价值增殖则主要存在于普通网络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使用数字产品时产生数据的过程。只有从理论上深入分析数据的商品性质、了解数据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在实践中进一步激活数据资源价值、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
“不完全劳动关系”的生成机理、运行特点与治理取向
胡磊
摘要: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引发劳动资料数字化和劳动过程平台化,变革了生产组织形式和劳动控制方式,既促使市场交易成本相比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下降得更快,推动平台用工“去劳动关系”化,又赋能平台通过数据垄断、算法管理、消费者在线评价来控制数据密集型劳动过程,衍生出“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的“不完全劳动关系”。“不完全劳动关系”具有弱从属性、弱组织性、弱稳定性,难以纳入“二分法”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劳动关系关联型集体协商机制和社会保险体系。有效治理“不完全劳动关系”,要基于“三分法”分层配置劳动者法定权益,突破劳动关系约束分类推进集体协商,突破劳动关系约束分步提供社会保障。
经济思想史视角下对健全财政的批判性反思
兰无双,贾根良
摘要:健全财政是西方国家历史上长期居于支配地位的正统财政观念,在凯恩斯革命之后逐渐受到功能财政的挑战。梳理这段历史可以发现,健全财政以平衡预算为核心,把政府预算比作家庭预算,要求限制政府支出。健全财政思想从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中获得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国家的非生产性、无障碍传统、杜尔哥—斯密传统和货币中性论等理论观念,为以平衡预算、限制政府财政为核心的健全财政思想提供了全面的理论辩护。凯恩斯革命摧毁了健全财政的理论支撑,勒纳的功能财政理论树立了一种全新的财政观,健全财政思想在历史上第一次遇到挑战,而现代货币理论则进一步揭示了健全财政的错误观念。
中国城镇地域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研究
杨开忠,董亚宁
摘要:城镇地域治理是城镇治理的基础性内容,对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根据城镇作为形态地域、行政地域、功能地域在城镇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城镇地域治理分为三种模式。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地域治理模式的演进历程,分析了当前城镇地域治理模式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未来中国城镇地域治理体系转型的战略方向和路径。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土地发展权:理论溯源、国际经验与本土思考
田莉,夏菁,于江浩
摘要:本文探讨了土地发展权的权源、理论内涵并建构了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发展权研究的关联框架。研究发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土地发展权体系面临行政色彩过浓、区域差异、城乡差异、乡乡差异与“反公地困局”等诸多挑战;需从土地发展权的法律支撑体系、空间规划技术支撑体系、空间规划管理支撑体系和财政税收支撑体系等方面建构土地发展权体系;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中,应增加土地发展权配置与流转等内容,并设计配套的政策工具。
生态文明理念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构建与展望
武占云,单菁菁
摘要:空间用途管制的缘起与核心是土地用途管制,其本质是为匡正土地等空间资源利用的负外部性而采取的行政干预。我国已明确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受制于传统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开发逻辑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空间规划体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失灵”时有发生,进而引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矛盾凸显。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质上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系统性制度建构,未来应从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创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模式、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法规体系、促进“自然—政府—市场—社会”四部门协同治理等方面着手,加快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以期构建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人口流动与区域协调发展
邓仲良,张车伟
摘要: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统筹好区域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大城市有集聚人口的经济优势,但城乡制度不同、大规模劳动力流动和社会保障全国统筹滞后并存、部分地区人口负增长趋势逐步显现,这都进一步制约了劳动力优化配置。为促进国内大循环,应立足人口流动典型特征,加快探索构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通道,逐步打破城乡分割;逐步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建立基于常住地和身份证信息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制度平台;继续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地制宜地以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促进人口负增长地区发展;不断完善适合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
中国区域市场活跃度的时空特征差异——兼对东北地区与长三角、京津冀的比较
张万强,温晓丽
摘要:本文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基于政府规范化与营商环境、市场主体与现代市场体系培育、要素市场化、对外开放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测算中国总体及地区市场活跃度的相对指数,着重比较了东北地区与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的市场活跃度差异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及各省份的市场活跃度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别较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与市场活跃度呈正相关关系。对东北地区来说,对外开放滞后是制约市场活跃水平提高的“突出短板”;市场主体与现代市场体系培育、要素市场化两方面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先进地区仍有较大差距;政府规范化发展和营商环境方面与先进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小,应在提升“硬指标”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完善“软指标”和软环境。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阶段企业减排效应研究
潘敏,王晨
摘要:2021年7月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由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范围。作为实现“3060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其在试点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将2013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利用2009—2019年175家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对微观企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显著减少了企业的碳排放量;碳交易试点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研发创新从而作用于企业碳减排;碳交易试点对大规模企业的碳减排效应强于小规模企业,对非国有企业的碳减排效应强于国有企业。为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逐步纳入条件已经成熟的行业;重视企业研发创新在碳减排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相应地推出有一定针对性的措施;尽快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梁文凤
摘要: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养老问题日渐凸显,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农村养老面临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市场及其他社会力量在农村养老中参与度较低等困境。为有效纾解农村养老难题,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应协同多方力量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宏观层面,切实加强构建与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尤其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老年福利制度,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中观层面,充分调动市场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体系建设,推动养老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微观层面,夯实居家养老的基础。
农业产业创新链构建:实质、依托与模式
黄瑶,李佳
摘要:农业产业创新链的构建需要扩展到产业生态系统各个链条与环节之中,依托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技术结构、经济管理结构、经济生态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产业全流程、全要素、多主体、多循环的结构式关系进行深层次变革,形成不同结构中不同流程、不同要素、不同层次的循环共生。基于“n螺旋”创新链主体结构,可围绕产业链主体形成政府主导模式、农户主导模式、公司主导模式、合作社主导模式和教科研机构主导模式,或围绕资金、政策、人力、信息、生态这五个关键要素展开。要根据产业利益相关者原则,落实创新链“链长制”,加强创新导向评价;建链延链强链,实现各方联动;构建农业经济技术—管理—生态结构,增强各主体科研能力;加强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构建产业链协同机制。
家庭农场区域发展特征及生成条件分析
田雨露,郭庆海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的差别较大,因而家庭农场的分布和发展也呈现区域性特征。通过考察上海松江、浙江宁波和吉林延边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总结不同地区家庭农场的发展特征,探究其生成和发展的动因。研究发现,农地资源禀赋、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政府政策的推动对家庭农场生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其中,资源禀赋是内在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是外在条件,而政府政策则是发展的推动力。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问题和治理对策
刘达,温涛
摘要:农村信用社发展事关中国特色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发展历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新时期实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农信社面临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持续下降、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政策性支农目标与商业化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难以化解、金融服务创新速度不适应农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等关键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促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应优化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引导农信社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和重点区域予以支持;坚持农信社服务“三农”的目标定位,稳步推进商业化改革,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农信社风险管理机制,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着力化解市场变化导致的信贷风险增量;加大农信社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服务模式。
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基于消费和信贷双摩擦视角
王冰冰
摘要:法定数字货币推出是货币形态转变的历史性事件,将对货币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我国法定数字货币未来的功能定位演化,从消费摩擦和信贷摩擦视角拓展NK-DSGE模型,分析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法定数字货币仅定位于替代M0,可以减少居民消费摩擦,通过需求端的消费渠道提升货币政策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传导效率;而如果法定数字货币实现全面化智能化应用,在减少居民消费摩擦的同时,还可以消除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信贷摩擦和融资溢价,通过需求端的消费、投资及供给端的劳动力需求、企业利润等渠道提升货币政策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传导效率。我国法定数字货币仍处于试点阶段,应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功能方面从替代M0延伸至全面化智能化应用,并处理好信息保护问题,打造更具安全性和包容性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
融资依赖与劳动份额:理论与经验证据
宋之非,陈媛媛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试图从金融角度理解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问题,但鲜有研究从融资依赖视角进行分析。本文在Melitz的一般均衡框架内,证实融资依赖程度会影响有融资约束企业的劳动份额,当融资依赖程度升高时,企业的产品定价提高、市场势力增强,故而留存收益的能力增强,就会导致劳动份额下降。将劳动份额进一步分解后发现,融资依赖程度既会影响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也会影响劳动边际产品价值,且对前者的影响更大,因而融资依赖程度提升最终会表现为劳动份额下降。采用2012年世界银行的中国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理论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因此,改善营商环境、优化融资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次收入分配状况,也有利于市场的充分竞争。
责任编辑:金光敏
网络编辑:刘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