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史终究是多语言的

艺术史的图书馆 艺术史图书馆 2021-02-10

艺术史图书馆注:这篇是在知乎上的回答,重读了一下,因为是回答,反倒很直接,也就没有做什么更改就发了。下一期可以再发个正经的艺术史家如何学语言,感觉更有意思。几年前,我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什么认识时,就问过Nova他是如何选择写作的语言的,如何决定是用英语、德语还是意大利语。他说,就是看出版社是哪个,由他们说了算。前段时间看到他的一个访谈,说他自己也是多年之后才发现自己用不同语言写作时实际上呈现了不同的特质。中国学者,只要在海外留学,就不得不学会用英语或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写作,这实际上比起英语国家的学者是不小的财富,毕竟中文写作本身与之的差异就很大,所带来的张力必然更有探索性。这也是我觉得这篇回答还有点参考的地方。

艺术史,终究是多语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像经济学,只要你英语好,基本上能把握最新的研究。像历史,一方面因为研究的领域,还是要掌握对应的语言,另一方面,大量经典著作也是德、法等语言所写,尽量读原文是正道。哲学这块,对古典语言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古希腊语,看看阿甘本的著作就知道他对于原文的讲究,讨论一些概念时也是从原典出发。艺术史这块,经典著作也是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写成,根基又在拉丁语的书籍里,古希腊语在讨论一些艺术概念时也是必须要用的。但与前述还有一点不太一样的是,艺术史中所描绘的是一件物,而这件物也有可能留存到今天,哪怕到今天,用对应语言去描述对应文化中的事物,依旧是非常必要,而且更加清晰的。举例来说,像文艺复兴艺术史领域,其标准的学术用语甚至交流用语都是意大利语,现在最新研究也往往以意大利语的形式发布,有一大批德国学者都是以意大利语的形式呈现自己的研究的。

比如文艺复兴艺术的研究,用目前最好的检索系统Kubikat.org来检索(基本上包含了所有的该领域的文献),以KHI的藏书来说,有30万册书,6万册期刊,每周大约新增一百册书,专门放置在两个小书架上。而其中意大利语占60%,英语20%,德语15%,其余5%包括法语和西班牙语等。数量上代表的是你必须能够追踪这些研究,而从质量上来说,可能德语系统的研究更为清晰,当你进入某个专题的时候,先看德语的能够让你更快的入门。而这些研究的基底,其实是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古典时期用拉丁语写成的大量文献,包括从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的透视光学方面的文献。如果你能阅读这些文献,那就从根底上去掌握这门学问。以前巴克桑德尔做研究时,就是系统地先花两年时间看这些基础的文献,当然,他之前本来就学了很长时间的古典学,有这个基础。以前德国学艺术史,是要过古希腊语、拉丁语的考试,现在的学者也已经没有很高的古典语言能力了。

在艺术史研究中,语言最好的一般都是德国学者,他们不仅注重阅读,而且也讲究用对方语言进行发表、讨论。而英美的学者,因为英语的便利性,在阅读上不会有问题,但在发表、讨论上都是用英语。

那么具体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如何学习这些语言呢?

作为语言渣,只能说说感想。流行的语言学习方法是交流,注重口语。这当然是好的,但确实很难坚持下来,尤其是对学者来说,大家都是社恐人士,交流的想法又过于复杂,反而不易从这方面获得自信。我的经验是,如果你研究的方向需要多语言,那就不要回避,尽可能搜集多语言的文献,尤其是最新的文献。因为经典文本比较难读,而最新的文献,比如展览画册中的论文,往往比较容易读懂。只要习惯了用这门语言进行研究,你就可以逐渐提高。而且你对该领域越熟悉,很容易就读懂一门较为不熟练的语言的研究。

再具体一点的话,我个人的经验是,早期可能要上点语音课,比如歌德学院上到A1 A2,学一些基础的,接下来就狂背单词。然后到具体研究时,OCR后,复制到deepl.com,从德语翻到英语,但是一定要注意回看德语。这个deepl用的是神经学网络,非常准确,在知乎上也有对比。有时候,比正式出版的英译本都要靠谱。英译本翻译时往往夹带私货。比如Horst Bredekamp的《图像行为理论》,中文版被删掉了注解,完全不能读,英文版就是变得很美式的流行,加了一些味精,我对比了一下deepl翻译的,还准确点。好吧,你要问我为什么不信英译本,还闲得无聊去对比一下,因为Horst Bredekamp的英译本序言怪怪的,让人怀疑他并不喜欢英译本,但又不好太表现出来。

从实践上来说,英语现在都学,第二外语我建议意大利语,因为你现在看到的艺术史经典虽然是德语写的,但在德语的背后其实是庞大的意大利语文献的支撑,而且意大利语学习相对简单,学完后可以很快学会西班牙语和法语,第三外语建议德语,然后再学拉丁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