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失眠共病的治疗效果
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失眠共病的治疗效果
有研究发现,约有70%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会存在失眠症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不仅对于原发性失眠有良好疗效,其对共病失眠亦有不错效果。
药物的确是治疗失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催眠药物都存在耐受性和依赖性,不能长期应用,而且可能会增加第二天的镇静作用,而干扰第二日夜间睡眠,使治疗进一步复杂化。研究表明,药物治疗不能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观念和态度。从这一角度出发,降低了药物的长期疗效。
但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的长期治疗效果要优于药物。在欧洲、美国等国家,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比较普及,其中,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还被美国睡眠医学会及多个权威官方组织推荐为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案,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公认的、非药物治疗失眠的最佳方案。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试图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改变患者对失眠的负性观念和不良的态度,而代之以健康、有效的观念、情感和行为。
研究人员最近提出了一种同时治疗失眠和抑郁共病的CBT-I的混合形式(CBT-I+),“进化版”CBT-I(CBT-I+)除了包括标准CBT-I的治疗方法外,还加入了一些针对改善情绪的额外手段,对此,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临床研究:针对同时患有抑郁和失眠的老年人,CBT-I+的效果到底如何?
研究过程大致如下:
共入组72名同时患有抑郁和失眠的老年人
入组标准:
(1)65岁以上;
(2)符合DSM-V失眠和抑郁症标准
排除标准:
(1)不符合失眠和抑郁症共病标准
(2)认知障碍(轻度精神状态检查,mmse<24)
(3)试验开始后4周内精神药物有变化或整个治疗过程中有变化
(4)当前的高风险(如自杀计划/意图、躁狂/精神病症状)
(5)当前正在进行电休克疗法(ECT)
(6)目前正在进行心理治疗
干预方法:
CBT-I组:采用传统的CBT-I治疗方法
CBT-I+组:除采用传统的CBT-I治疗方法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1)行为激活,包括每日积极的行动计划;
(2)认知重构,包括额外的认知重建练习(思维日记),以解决加重抑郁情绪的消极想法;
(3)positive affirmations(积极肯定),旨在增加希望;
对照组:只包括关于睡眠、失眠和抑郁的心理教育,忽略了旨在改变失眠和抑郁周期的主动认知或行为改变策略。
在治疗前(第0周)、治疗后(第8周)和3个月随访(第20周)时进行了三次量表评估。该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采用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老年人抑郁量表(GDS)分别评估失眠和抑郁。次要结局指标采用睡眠日记(觉醒次数、睡眠效率等),睡眠信念与态度10项量表(DBAS-10),老年焦虑量表(GAI-SF),贝克绝望量表(BHS),评估睡眠和情绪。
本研究结果发现CBT-I组和CBT-I+组在干预前后患者的ISI评分,GD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01),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ISI和GDS评分无明显改善(ISI:P=0.144,GDS:P=0.153)。但是相比于CBT-I,CBT-I+并没有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睡眠。
该研究发现CBT-I,CBT-I+对于同时患有失眠和抑郁的老年人效果均较好。但相比于CBT-I,CBT-I+为何没能显示出更好的效果?研究者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1)样本量较小,导致结果未能出现统计学差异(2)CBT-I+更加复杂,可能导致了患者的依从性下降。
文章来源:Sadler Paul,McLaren Suzanne,Klein Britt et al.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older adults with insomnia and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s.[J] .Sleep, 2018, 41: undefined.
本文为基于文献的分析和解读,仅用于学术交流和讨论,不能代替在医院诊治的具体方案。各类药物使用时请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的药物说明书和有关规定
本篇稿件由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睡眠中心王春雪教授团队朱宪策翻译整理,有任何关于此项研究的相关补充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积极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