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心理科

其他

午睡可以恢复海马功能并改善陈述性学习

研究背景尽管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睡眠对提高记忆性能很重要,但许多年轻人没有获得充足的夜间睡眠。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夜睡眠限制会损害认知能力。午睡在一些国家仍在实行,并在主要城市经历了复兴,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午间小睡有助于提高警觉、持续注意力、清晰记忆以及学习新材料,无论是在睡眠限制之后,还是在参与者获得充足的夜间睡眠时。然而,关于学习如何从午睡中受益的神经生理学伴随因素还相对未被探索。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午睡如何结合多导睡眠图(PSG)和fMRI增强陈述性记忆的编码。我们预计,小睡将有助于随后对学习单词对的检索,因为午睡后海马激活增强了编码证据。我们假设SOs和睡眠纺锤波都与午睡后记忆表现的变化有关。研究目的午睡对随后的陈述性学习有益,但有关这种益处的生理性研究较少。我们使用fMRI和多导睡眠图检查了午睡后的学习情况,并与同期清醒后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方法40名前一晚睡眠正常的健康年轻人在13:00和16:30在核磁共振扫描仪上对单词对列表进行编码。在两个时间点之间,参与者要么保持清醒并观看纪录片(清醒组;N=20),要么有90分钟的午睡机会(午睡组;N=20),并由多导睡眠图监测。在完成每个编码会话约40分钟后,使用提示回忆评估学习单词的记忆。研究结果在最初的43名参与者中,有3人的数据被排除在外。午睡组的2名参与者没有进入NREM
其他

疫情封控期间及解封后居家办公及电子设备的使用在睡眠、体力活动及幸福感等方面的影响

研究背景新冠肺炎大流行扰乱了全球的日常生活,影响了睡眠、体力活动和精神健康。尽管封控是突然措施,但解封的过程往往逐步开展,部分行动限制仍然存在。此研究通过时间纵向观察封控期间和解封后的睡眠、体力活动和幸福感,并记录了持续居家办公和睡前智能手机的使用对这些情况的影响。研究对象研究人员通过在线平台招募了200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学习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工作的年轻人来参与这项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睡眠和幸福感的远程随访观察性研究。研究通过快递给参与者一个睡眠和活动的记录设备(Oura
其他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夜晚型人群睡眠和心理健康问题增加最多--19267名成年人的多国研究

研究背景个体内源性昼夜节律系统是影响睡眠和心理健康的最深刻、最普遍的生物学机制之一。夜晚型人群的睡眠和精神健康状况往往比晨起型的更差。然而,夜晚型人群的许多睡眠问题是由于试图适应社会要求导致,如早晨的工作时间,因此在疫情期间增加睡眠-觉醒时间的灵活性实际上可能会减少一些人的睡眠问题。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表明,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睡眠问题增加,心理健康受损。但目前尚不清楚新冠肺炎大流行是否会对不同昼夜节律类型人群的睡眠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此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考察了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前和期间,不同昼夜节律类型人群在睡眠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研究对象19267名年龄从18岁到95岁有昼夜节律类型信息的参与者(平均年龄:41.8岁,SE:0.1,65.8%为女性),昼夜节律类型信息数据来自13个国家/地区:奥地利、巴西、加拿大、中国/香港、中国/吉林、芬兰、法国、意大利、日本、挪威、瑞典、英国和美国,来自美国的数据因存在抽样误差被排除。研究方法1.昼夜节律类型评估:研究用一个问题来评估昼夜节律类型:“你是早起的人还是晚起的人?”回答包括以下选项:(1)我早上非常警觉/活跃,晚上很早就犯困(确定清晨型),(2)我早上中度警觉,晚上犯困(中度清晨型),(3)我既不是清晨型也不是夜晚型(中间型),(4)我晚上中度警觉,早上困倦(中度夜晚型),(5)我晚上非常警觉/活跃,早上困倦(确定夜晚型)2.疫情发生前及期间的睡眠情况:参与者分别报告了新冠肺炎大流行前(T1)和第一波疫情期间(T2)的一般睡眠问题、每晚和每24小时的睡眠时间、上床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睡眠中点是根据自我报告的上床睡觉时间和T1和T2的起床时间计算出来的,以指示一般的睡眠时间。睡眠中点是由从工作日及休息日就寝时间开始的一半的睡眠时间决定。在疫情前和期间,睡眠行为及问题的变化通过T1和T2(T1-T2)之间的差值来代表,结果负分表明睡眠问题、睡眠持续时间的减少,更早的就寝时间或起床时间。3.失眠严重指数、心理健康及幸福感评估:分别使用失眠严重指数(ISI)、世界卫生组织五种幸福感指数(WHO-5)、GDA-2及PHQ-2评估在完成调查前近两周的失眠严重程度、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疫情期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通过两个项目来评估,一项是关于重复的压力、令人不安的记忆/想法/图像,另一项是因想起不安的经历而感到沮丧(从1分到5分,满分从“完全不”到“极度”)。研究用单一问题来评估压力、生活质量和健康。关于压力的问题是这样的:“压力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感到紧张、不安、紧张或焦虑,或者因为思想上的困扰而睡眠不畅。你现在感觉到这样的压力了吗?(1至5分,从“完全不”到“非常”)。生活质量和健康分别用一个线性视觉模拟来表示(评分从0到100,0表示可能最差的,100表示人们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生活质量/健康)。研究结果与其他昼夜节律类型相比,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夜晚型人群的心理健康、幸福感、生活质量或健康状况都较差。人们睡眠-觉醒时间周期被推迟,特别是在工作日;且夜晚型人群诉有睡眠时间的增加。受到经济困难及居家隔离的影响,所有昼夜节律类型的人群睡眠问题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夜晚型人群中。尽管清晨型人群可以免受大多数睡眠问题的影响,但中间型人群睡眠变化受到的影响更少。在调整年龄、性别、隔离时间及疫情期间的社会经济状况后,研究证实了这些发现。不同昼夜节律类型人群的社会经济及其他疫情相关的基础情况疫情前及期间不同昼夜节律类型人群的睡眠行为情况疫情前及期间不同昼夜节律类型人群的睡眠问题疫情期间不同昼夜节律类型人群的睡眠问题较疫情前恶化的情况疫情期间不同昼夜节律人群睡眠各指标较疫情前的变化情况不同昼夜节律类型人群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情况研究结论总体而言,夜晚型人群往往受睡眠问题困扰较大,因为他们的昼夜节律类型与更多以清晨型为标准的社交时间表不一致。因此,更灵活的睡眠/工作时间表,如疫情期间常见的居家工作,或许允许人们根据自己昼夜节律更好地调整睡眠-觉醒行为,并增加睡眠时间,尤其是夜晚型人群。然而,疫情期间睡眠问题(如失眠症状、噩梦和日间嗜睡)的增加和心理健康及幸福感下降情况比起睡眠持续时间延长和自我调节睡眠-觉醒行为等这些益处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情况在夜晚型人群中尤其明显。研究发现,隔离和因疫情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种情况,然而,与其他昼夜节律类型人群相比,经济受损或隔离并不能完全解释夜晚型人群更严重的问题。其他导致夜晚型人群睡眠增加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驱动机制可能是天生的,例如遗传因素或与昼夜节律紊乱有关。也有可能的是,与其他昼夜节律类型相比,夜晚型人群的睡眠及心理健康在疫情期间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他们在疫情发生前就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这里提出的调查结果引起了人们对夜晚型人群多种健康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可能容易导致严重的慢性疾病。参考文献:Evening-types
其他

日间小睡有助于更好地构建知识结构

研究背景大脑会建立起有利于后续学习的模式,即知识结构,人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结构是形成认知框架的基础,有助于学习和记忆,这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称为“基模”。这些动态的知识表述有利于信息的编码、巩固和检索。为了持续的学习,知识结构会不断地进行适应、改变、重塑,从而获得知识的进步。这种适应性包括同化,即把新的信息纳入现有的知识结构的能力,以及顺化,即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记忆的内容可能在睡眠中被改变,优先将新学的东西进一步内化。现代生活方式缩短了夜间睡眠时间,激发了人们对定期的日间小睡是否可以补偿夜间睡眠减少的兴趣。然而,小睡的好处是否延伸到基于先前构建的知识结构的改变并优化知识的整合,以及这如何在反复的小睡中发生,仍然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研究方法53名青少年被随机分配到一个8小时的睡眠时间计划(6.5小时的夜间睡眠和90分钟的白天午睡)或一个8小时的无午睡、只在夜间睡觉的时间计划。这项研究共14个夜晚,模拟了连续的学校周。(图一)研究人员使用一个涉及分层排序的人脸推理任务,先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图2),然后是重新排列(适应)(图3)和扩展(同化)(图4),最后对由新建立的知识结构得到的新的层次知识进行复习。层次知识的回忆在初始学习后和所有后续阶段的多个点上进行测试。作为对照,两组都经历了一个无结构场景,即在没有机会建立知识结构的情况下扩展和修改层次知识。此外,研究人员在睡眠时对参与者进行脑电图的监测及记录。(图二)(图三)(图四)研究结果建立有序记忆的知识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来记忆随后重新排序和扩展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回忆。这种获益能够一直延续到学习后84小时。日间小睡促进了与知识结构相关的学习,并有利于对原有知识结构的动态调整。总的来说,与连续8小时的夜间睡眠相比,将8小时的睡眠分配分成较短的夜间睡眠和下午的小睡,会产生更好的记忆表现。(图五)通过睡眠时监测脑电图发现,更好的记忆力与睡眠中更高的睡眠梭形波密度一致相关。研究没有发现记忆表现与睡眠慢波之间有强有力的关联。同时,白天的小睡明显缓解了夜间的稳态睡眠压力,这可能有助于学习成绩。(图六)结
其他

认知行为疗法不仅能治疗失眠,还能改善疲劳和功能!

失眠在慢性心衰(CHF)的成年患者中很常见,并且与日间症状和功能减退有关。慢性心衰患者报告说,失眠对他们的健康影响很大,但却很少被他们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所解决。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一种行为干预,在包括慢性共病患者等的许多群体中都非常有效。已有研究表明,CBT-I对日间症状和功能有显著影响。但这些研究不包括有明显症状的心衰患者,并且通常是自我报告的患者,而不是经过客观功能测量的患者。因此,为了更加客观地判断CBT-I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失眠、疲劳及日常功能的影响,来自美国耶鲁大学护理学院的专家开展了相关研究,相关研究发表在《Sleep》杂志上。研究目的评估CBT-I(健康睡眠:HS)与HF自我管理教育(健康心脏;注意控制:HH)对稳定的CHF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睡眠特征、症状和功能的持续效果。研究对象我们从美国康涅狄格州大纽黑文市耶鲁纽黑文医疗保健系统心力衰竭疾病管理项目和康涅狄格州退伍军人事务医疗保健系统招募了参与者。符合以下条件的参与者被视为不符合标准:患有严重抑郁症(患者健康问卷-PHQ-9
其他

早睡和更多的睡眠可以减少青少年的久坐行为,但不会影响中等到剧烈强度的运动

睡眠不足在青少年中很普遍,只有不到1/3的青少年在上学日能满足临床建议的8-10小时睡眠。最近的研究不同程度地发现了青春期睡眠时间和白天体力活动之间的联系,结论不一致且似乎相互矛盾。此外,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健康包含无数的双向联系,这使得推断因果关系,特别是通过横断面研究和观察性研究具有挑战性。重要的是,很少有研究解释睡眠和清醒时期相互影响的情况。在一天的24小时内,睡眠和运动行为(久坐行为、轻微的体力活动[LPA]和中等强度到剧烈的体力活动[MVPA])会相互取代,当其中一个增加时,其他一个或多个就会减少。虽然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各种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但也指出了睡眠可能的代价:更早的就寝时间(导致更长的睡眠)是否会“窃取”宝贵的可以用来如MVPA等其他健康行为的清醒时间。有研究发现如果公共卫生试图以牺牲MVPA为代价增加睡眠时间,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心脏代谢健康的负面结果。因此需要进行实验研究以确定睡眠增加对体力活动的实际影响。研究目的研究旨在使用更明确的样本和更有力的睡眠控制来检验更长睡眠时间(通过早睡获得)对健康青少年的久坐行为、LPA和MVPA的影响。研究对象通过在线广告、社区传单和联系儿科保健网络员工来招募的健康青少年(14-17岁)。符合以下条件的参与者被视为不符合资格:有异常短时间或长时间的睡眠习惯(上学日晚上10小时),或通过密歇根儿童睡眠问卷测量的睡眠障碍的症状(例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不能遵守研究方案睡眠时间安排的情况(例如,假期中期);每天摄入咖啡因>1杯咖啡/能量饮料或>2杯苏打水;当前有对睡眠限制或研究方案敏感的精神状况(如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精神病、进食障碍);智力残疾病史或在筛查中智商30(以降低并发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并且预防肥胖)。研究设计青少年在家里睡觉。在实验方案开始时,制定参与者所需的起床时间以持续参加研究地点上午8点的会议。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这个唤醒时间保持不变。这是为了模仿美国青少年在上学时的晨起时间。告知参与者避免午睡,并尽量减少咖啡因(每天1杯咖啡或能量饮料,和/或2杯苏打水)。该方案被分成三个周期,每5个夜晚为1周期,由2个“洗涤”期隔开(研究流程见图1)。参与者第一个的5晚周期是“睡眠稳定期”,这段时间的目的是给参与者机会来适应监测仪器,并调整为上学时晚上的睡眠时间表(早醒时间及青少年自己决定的就寝时间)。醒来时间与制定的唤醒时间偏差>1小时的青少年被认为是不合格的。符合条件的参与者随机进入早睡(睡眠时间9.5小时)及晚睡(睡眠时间6.5小时)的交叉方案。在洗涤期的就寝时间更灵活,但青少年被要求至少有8小时的睡眠时间。研究使用腰部佩戴的加速计测量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戴在手腕上的体动记录仪来评估客观睡眠情况。Wilcoxon检验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了不同睡眠周期和两个洗涤期清醒时活动水平。研究结果90名健康的青少年(14-17岁)完成了这项研究(表1)。参与者早睡期比晚睡期早1.96小时入睡(SD=1.08,d=1.82,p
其他

应对方式与失眠之间的关系:对日本上班族的纵向研究

应对方式,被定义为针对压力时有意识地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被认为是压力和疾病之间关联的中介。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实施适当的应对方式可以预防与压力相关的疾病。涉及幽默、积极解决问题和积极解释情况的积极应对方式会导致更快地解决困境,并有助于在压力期间保持个人心理健康,从而获得更大的安全感和保障。相反,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导致较差的心理健康,更容易沉溺在问题情境中。应对方式已被确定为睡眠障碍的因素之一。大多数关于应对方式和失眠之间关系的研究都是横断面性质的。很少有纵向设计和大样本量的研究调查应对方式在失眠中的作用。研究目的为此,日本的研究人员进行了这项为期两年的纵向研究,纳入了大量的日本上班族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确定有失眠症状的人是否比没有失眠症状的人使用更多的消极应对方式。第二个目的是评估积极和消极的应对方式是否与失眠症状有关。第三个目的是研究基线的失眠症状是否与失眠严重程度的应对方式有关。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基线时纳入了1855名公司职员,其中1363人对后续调查(2020年9月至11月)做出了回应。参与者分别在2018年和2020年填写问卷,除基本情况外,应对方式使用简易版应对方式量表(Brief-COPE)及感知压力量表-10(PSS-10)评估;睡眠相关问题使用如雅典失眠量表(AIS)评估。研究内容在控制变量后发现,有失眠症状的参与者与没有失眠的参与者相比,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较少,如幽默和使用工具支持。有失眠症状的人显示出更多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自我转移,否认,发泄,药物滥用,行为脱离,和自我责备。此外,有失眠症状的人比没有失眠症状的人更倾向于依赖宗教。研究人员将AIS分数作为每种应对方式的结果进行了研究,其中积极应对、幽默、利用情感支持和使用工具支持与失眠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相反,发泄、药物滥用、行为脱离和自我责备与失眠严重性呈正相关。
其他

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与药物依从性研究

多变量回归显示,高龄(标准β=-0.091,p=0.009),与子女和配偶一起生活(标准β=-0.099,p=0.038)与自我病耻感呈负相关,而WHODAS评分较高(β=0.501,p
其他

《JAMA》:抑郁和睡眠联系的功能性脑区

《JAMA》:抑郁和睡眠联系的功能性脑区世界卫生组织将抑郁症列为导致老年生活残疾的主要原因,在大多数国家,患有抑郁症的人的比例在8%-12%之间。此前有不少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影响调节情绪的脑区,如杏仁核,并且认为在抑郁状态下控制昼夜节律的基因失调、在睡眠和非任务状态下神经元活动增加均与前扣带皮层相关。最近在《JAMA》上发表了一项有关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相关功能脑区的研究,该项研究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

关于反社会行为与大脑结构的队列研究

持续性反社会行为发生率小于10%,而青春期限制性反社会行为发生率大于25%,反社会行为问题增加了青少年和儿童的监禁风险,大大影响其日后身心健康。既往关于行为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大脑发育异常是持续性反社会行为的一个基础,该群体在儿童时期常伴有神经心理损伤,表现为执行功能、调节功能障碍,这可能与潜在的神经生物学损伤有关。
其他

过度焦虑与睡眠不足的神经机制

过度焦虑与睡眠不足的神经机制你有感到焦虑吗?你昨晚睡得不好吗?睡眠障碍是焦虑的公认特征。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研究了睡眠不足引起焦虑的基本机制。此外,还探究了睡眠时间的轻微减少是否会引发第二天的焦虑。最后,研究了睡眠在生理上是如何在夜间减轻焦虑的。研究证明睡眠缺失产生焦虑性影响与内侧前额叶皮层活动以及扩展的边缘区域相关联系受损有关。相比之下,非快速眼动慢波振荡对睡眠后的大脑网络有改善焦虑的作用。与社会相关的是,即使是人群中每晚睡眠时间的适度减少,也会导致每天焦虑感的增加。这些发现有助于建立一个新的框架来解释睡眠和焦虑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进一步强调了非快速眼动睡眠作为有效减少焦虑的治疗目标的前景。1方法18名健康参与者参加了实验室内的实验研究。这项实验室内的实验研究要求参与者参加两次不同的部分:一次是经历一整晚睡眠的睡眠休息期(a
其他

正念治疗预可防抑郁症复发-随机试验的Meta分析

正念治疗预防抑郁症复发随机试验的Meta分析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已将抑郁症列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三大病因,并预测到2030年,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一大病因。尽管目前在治疗各种精神疾病方面取得了进展,抑郁症的复发仍可导致高度残疾,增加疾病负担。寻有效降低抑郁症复发率的干预措施对于降低疾病负担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

消除工作压力能解释退休后的睡眠改善吗? —芬兰退休与老龄化人群研究

本研究纳入的人群为芬兰退休和老龄化(FIREA)研究队列的2053名参与者,其退休时间为2013年至2017年,参加者的平均年龄为63.2岁,其中大多数是女性(83%)。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失眠共病的治疗效果

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失眠共病的治疗效果有研究发现,约有70%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会存在失眠症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不仅对于原发性失眠有良好疗效,其对共病失眠亦有不错效果。药物的确是治疗失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催眠药物都存在耐受性和依赖性,不能长期应用,而且可能会增加第二天的镇静作用,而干扰第二日夜间睡眠,使治疗进一步复杂化。研究表明,药物治疗不能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观念和态度。从这一角度出发,降低了药物的长期疗效。但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的长期治疗效果要优于药物。在欧洲、美国等国家,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比较普及,其中,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还被美国睡眠医学会及多个权威官方组织推荐为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案,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公认的、非药物治疗失眠的最佳方案。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试图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改变患者对失眠的负性观念和不良的态度,而代之以健康、有效的观念、情感和行为。研究人员最近提出了一种同时治疗失眠和抑郁共病的CBT-I的混合形式(CBT-I+),“进化版”CBT-I(CBT-I+)除了包括标准CBT-I的治疗方法外,还加入了一些针对改善情绪的额外手段,对此,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临床研究:针对同时患有抑郁和失眠的老年人,CBT-I+的效果到底如何?研究过程大致如下:共入组72名同时患有抑郁和失眠的老年人入组标准:(1)65岁以上;(2)符合DSM-V失眠和抑郁症标准排除标准:(1)不符合失眠和抑郁症共病标准(2)认知障碍(轻度精神状态检查,mm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