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点燃“改革开放第一爆”,见证深圳崛起

南方工报 广东省总工会 2021-05-31



41年前,时任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以下简称“四航局”)二处四队副队长的倪鹤安和100多名队友接到了开赴深圳蛇口的命令,成为蛇口这个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的首批建设者。在蛇口,他们开山劈路,拉开了蛇口工业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序幕。当年按下爆破电钮、点燃“改革开放第一爆”的历史见证人正是倪鹤安。41年后,已到耄耋之年的倪鹤安向记者追忆起那段在蛇口奋斗过的峥嵘岁月,仍满怀激情。                                                                                                        

▲倪鹤安夫妇与上门慰问的四航局职工合影   许接英/摄


开荒

第一晚工棚就被台风掀了顶


1963年,倪鹤安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四航局担任技术员。此后,他随工程队辗转广州、佛山、海口等多地,参与港口、船厂等多项工程的建设。


1979年7月,正在顺德工地上班的倪鹤安接到要求他即刻返回的通知,此时他已是四航局第二工程处第四工程队副队长。


回到广州总部后,倪鹤安获知,四航局即将开赴深圳蛇口建设工业区,并为此成立了蛇口工区,而他所在的第二工程处是此次建设的主力军。


“深圳要搞开发建设了?”倪鹤安心里有些打鼓,在此这前,他从没去过深圳,只知道那里离香港很近,一般人去不了,“设置了关卡,要边防审查”。另一方面,他为自己能被选中而兴奋,因为“这代表了组织信任,组织信任就是最大的精神动力”。


就这样,在最炎热的季节,倪鹤安带领第四工程队的100多名队友抵达蛇口,成为首批进入蛇口的建设者。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满目荒凉。


“蛇口说是个镇,实际上就是个小渔村,一走进去,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咸鱼味,家家户户都在晒咸鱼。”由于蛇口对岸就是香港的元朗,两地隔海相望,直线距离仅五六公里,这里四周都是松岭和荒滩,成为偷渡的前哨,村里青壮年很少,留下的多是老人孩子。


就是在这样一个缺水少电、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倪鹤安和队友们开始了艰苦的拓荒岁月。没有自来水,他们到水沟洗澡,喝井水;没有房子,他们上山砍竹搭建工棚。倪鹤安印象最深的是,住进工棚的第一晚,台风就把棚顶掀翻了。


夜晚休息时,倪鹤安和队友经常会到海边走走,每当看到对岸不远处灯火辉煌,而这边却连一个路灯也没有时,他都不禁感慨:“怎么会差这么多?我们现在开始建设,以后应该会慢慢缩小差距吧。”


炸山

22吨炸药炸出了6万方土石


当年8月,四航局第二工程处4个队、1个预制场共800多人正式进场,开始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彼时,倪鹤安所在的四队接到开工后的第一个重要任务:炸山开路。


按照当初规划,蛇口工业区要兴建两个水深3米的码头、一家钢铁厂和一个拆船滩以及一批工业厂房。四航局蛇口工区安排一队负责建码头,四队和机械队负责整个蛇口工业区的“五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通邮、通话,平整场地)工程。尽早实现“五通”,为蛇口开发建设全面铺开创造条件,须移走五湾和六湾之间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土石方量超过20万立方米的拦路山头。经过商讨,工区指挥部提出了采用集群爆破施工法,并最终确定了松动爆破的作业方案。负责施工作业的重任落在了四队身上。


▲工人运送土方  单位供图


9月份,四队施工人员开始在爆破作业的山头人工开挖井洞。烈日下,他们用铁镐锄头挖洞,用竹筐往洞外吊运泥土,苦干了1个多月,挖出了四五十个3至15米深度不等的竖井,并在每个竖井井底刨出2个宽1米左右、深1米左右的洞室用于装放炸药。


挖完井洞,运输组首先将22吨炸药运到现场,由爆破组小心翼翼放入井洞,用电线连接起来,并将电线拉出洞外。电工检测每根电线的电流和雷管电压连接正常后,由填土组工人一锹一锹地用土把洞和井填实,最后将电线拉到对面山坡上的指挥所。


倪鹤安告诉记者,在作业中曾发生惊险一幕。车队在运输炸药途中因为道路颠簸丢失了一箱炸药,“大家都急坏了,这可是个大隐患,好在我们的保卫干事沿路寻找,最终从无意间捡到炸药的一位民工的宿舍床底下找到了。”


1979年10月4日上午9时许,一切准备就绪,炸药即将炸响。倪鹤安和3名队友来到指挥所,警戒开始,伴随着第一次、第二次警报声接连响起,倪鹤安深吸了一口气,搓了搓手心,身为爆破指挥之一的他,激动之余不乏紧张,“一 二 三,起爆!”随着倪鹤安按下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爆破电钮,“轰”的一声巨响,整座山爆开了,滚滚浓烟升上天空,炸开6万方土石。


▲“改革开放第一爆”   单位供图


这震天动地的一声爆破,让蛇口工业区大规模经济建设迈出了第一步,因此也被称为“改革开放第一爆”。


见证

一砖一瓦建设的辉煌巨变


爆破完成之后是清渣,即把爆破后的石渣运到海边填淹。倪鹤安清楚记得,当时在完成基本定额任务外还设置了超产奖,即多拉一车,再奖励四分钱,此举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最多一天一个司机拉了130车,最后我们这个码头提前两个月完成建设任务。”


▲顺岸码头建设中的爆破   单位供图


码头建成后,倪鹤安和队友一起留在蛇口,进行现代化建化。他们在蛇口修建了主要干道,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厂房,见证了第一批外商引进,用一砖一瓦验证了时间和效率的重要性。


两年后,倪鹤安和队友们如期完成了建设任务,每人均领到了一笔丰厚的奖金,倪鹤安拿着奖金换回了一台17英寸的三洋牌黑白电视机。


“当时在蛇口第一次感觉到改革开放的气息。”在那里,倪鹤安第一次收看到了香港的电视剧,“那时正在播《上海摊》,我和队友拿着凳子一起坐在外面看。”同时,四航局也拿着收到的工程款去采购新的设备,为日后技术提升打下基础。


1982年,倪鹤安因工作调动离开了蛇口。在离别前,他和同事再次走过当初按下爆破电钮的地方。彼时,电子厂、玩具厂已经投产,蛇口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为自己是特区建设的开荒牛而感到自豪,“这里走的路、喝的水、住的房,都有我们流下的汗。”


40年间,沧海桑田,蛇口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已蜕变成美丽的海滨小城,倪鹤安也于2004年从四航局副局长的任上光荣退休。作为蛇口建设成长的参与者和亲历者,他一直难忘那段与队友并肩战斗的青春岁月。2019年,在央视《等着我》栏目的帮助下,倪老找到了失去联系、当年一起奋斗的队友。当四名老人隔着40年的时空,在舞台上深情拥抱时,所有观众都动容了。



对话




在特区开发建设的三年,给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其实当初到蛇口时,施工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要在这个地方开发一个工业区,谈何容易?但在困难面前,我们没有人退缩,更没想过以后工资奖金的事情。大家伙都认为,是组织信任,才把这么艰苦的任务交给我们,觉得很光荣。时至今日,我还记得,在深水码头投产竣工大会上,时任蛇口工业区建设总指挥袁庚说的一句话:“蛇口的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那是融入了四航局职工的血和汗。”这就是对我们付出的最大肯定。



去年您为什么想到通过央视《等着你》栏目去寻找当年队友?

我今年整整八十岁了,人啊,一老了,就经常回忆以前的事情,特别是在蛇口建设那段历程。但当年我离开深圳后,很多队友也因工作调动陆续离开,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联系,我很想念他们,也希望再聚一聚,最好再一起回去看看我们曾经参建过的码头、道路、厂房。很幸运,找到了四个,其中一个已经去世了。大家见了面都很激动。


来源:南方工报

记者:许接英  

通讯员:肖明葵 童慧慧



钟南山最新判断,关于广东疫情走向、冷冻海鲜等问题


想升职加薪的职工注意,这些职称考试已陆续启动!


广东工会融媒体中心
编辑:兰兵
校对:张奕司
审核:张任青子
监制:彭晓枫

觉得有用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