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父子、祖孙“接力”,他们的初心薪火相传




有一群人,或是父子,或是祖孙,生在不同的时代,却干着同样的工作,还有着同样的身份——共产党员。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初心、传承着精神,让父辈对事业的执着和坚守薪火相传。


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南方工报》记者采写了这群人,并从中选取了几个典型。



父子接力

让“鸭屎围”变“全国文明社区”


初心:让村民脱贫致富

传承:改革创新精神

对象:“村官”张伟基父子

荣誉:全国劳动模范

从昔日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环境脏乱差的“鸭屎围”,到如今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社区”,位于深圳龙岗南湾街道的南岭村,是外人眼中的传奇,更是深圳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奇迹。一代代南岭村人在这里艰苦创业,印证着特区奋斗者的足迹。这其中,不得不提“领头雁”张伟基和张育彪。他们是父子,是村里的两任书记,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全国劳动模范。

▲ 张伟基和张育彪父子  受访者供图


“开荒者”,让村民脱贫致富


改革开放前,不少南岭村民背井离乡外出求发展。为了让村民们安心留下来,时任沙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和南岭村第一生产队队长张伟基,壮起胆子给村民提前“分田到户”。他的这一举动后来被上级肯定为“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面”。

不久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深圳。张伟基瞅准机会,利用村里闲置土地,通过“内联外引”的方式,引进了深圳最早一批内联企业。为了吸引香港商人前来投资,张伟基除了每天在港商居住的宾馆“蹲点”,邀请他们到村里考察、投资办厂外,还下大力气整治村容村貌、修建了第一条水泥路,向银行贷款修建现代厂房。

随着崭新厂房拔地而起,电子、玩具、钟表等行业的外资企业相继落户。1986年,村里建成第一个工业区,南岭村由“种田”向“种房子”转变,部分村民进厂务工,生活逐渐富裕了起来。在张伟基带领下,1992年,南岭村建成4个工业区,实现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栏跑”。


“接棒者”,延续改革创新精神


1994年,大学毕业的张育彪选择回乡工作。2001年,27岁的他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正式“接棒”。

“我希望通过培育高科技企业,将‘物业’产出变为‘产业’生产,从而实现转型。”张育彪与父亲一样,身体里同样流淌着敢闯敢试、改革创新的血液。在他眼中,父亲是一名有骨气的硬汉,初心就是一定要把家乡发展好。而自己作为“南岭二代”,有责任和使命传承初心,让家乡变得更好。为此,他特意去北京中关村学习经验,走访深圳诸多科创园区。

在张育彪的带动下,转型发展迈出了新步伐。2017年,南岭村成立省内首家由村集体控股的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南岭基金”,管理基金规模3亿元,聚焦发展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5G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南岭科技园、1983创意小镇等一系列科创载体相继亮相。“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但父辈们苦干实干的精神激励着我。如今,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我更加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延续改革创新的精神,在新征程上再创辉。”张育彪的创新发展蓝图,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父子同心,坚守共建“先行示范社区”


如今,南岭村已成长为集体固定资产达35亿元、村民人均年分红达15万元的富裕村,还成为了“全国文明社区”。但76岁的张伟基和47岁的张育彪依然发挥党员和劳模的先锋模范引领作用,活跃在社区一线,志在把新南岭建设成深圳乃至全国的“先行示范社区”。

近期,深圳发生新冠肺炎疫情,进入防控状态。作为社区防控总指挥和“后勤部长”,张育彪连日无休奔波在社区防疫一线。社区防控工作十分繁杂,在资源调度等方面有不少问题无法马上解决,但张育彪总会告诉大家:“不要慌,我‘兜底’。”无论困难居民、独居老人,或疫情影响的商铺租户,他都第一时间帮助,带去党组织温暖。在日前开展的大规模核酸筛查中,南岭村社区前后共设置26个检测点,张育彪带领全社区300多工作人员,日均奋战16个小时,短短10天内就完成了11万居民的3次全员核酸检测。

自2020年初疫情发生以来,已经过去500多个日夜,防疫工作辛苦但却充满人情味。“社区工作人员奔走在大街小巷,志愿者队伍日夜守护社区,热心企业、居民给一线工作人员送上清凉……”张育彪说,他会坚守初心、继续奋斗,让党群齐心、幸福美好的南岭村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能“再上一层楼”。


三代农垦人

合力垦出一片新天地


初心:艰苦奋斗

传承:“开荒牛”精神

对象:谢连城三代农垦人

荣誉:优秀共产党员


在广东农垦金星农场有限公司,一代代农垦人在这里艰苦创业。历经六十多载风雨征程,曾经荒无人烟的瘴疠丛林,已成为了产业化迅猛发展的希望田野。这其中,就有老党员谢连城、谢云桥、谢标一家三代人的功劳。

 谢连城祖孙三代  受访者供图


军人转业成割麻工

“四化”建设中获二等功


50多年前,刚20出头的谢连城从部队转业到湛江农垦金星农场,被分配到11队成为一名割麻工人。当时,农场才刚刚开垦,附近还是荒山滩涂。如今,年过80的谢连城回想起当时的岁月不禁感概,“那个年代,生产生活虽然艰难、枯燥,但是总想到自己是祖国培养的一名军人,一定要服从组织管理,况且从事的农垦事业也是光荣的事。”

谢连城成了第一代农垦人,麻田从此成为他奋斗的天地。完全没有割麻经验的他从零学起,从一个“愣头青”成为了剑麻生产的行家里手。

“我是家里的老大,父亲早逝,那时我刚结婚,弟弟妹妹们还在上学,割麻不仅让我们一大家子吃饱了饭,还带动了亲戚们致富。”谢连城说,在农场从兵团制改为国营农场之后,他承包了70多亩剑麻,年年超产超额,在“四化”建设中荣获二等功。

1989年,谢连城的儿子谢云桥高中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不想像父亲那样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决定外出学习大货车驾驶技术。

谢连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次深夜,谢连城找到外出学车的谢云桥,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们的根在农场,你在外面跑运输风里来雨里去也许能赚几个钱,但是在农场只要好好干,不会比在外面差。”

在父亲的劝说和鼓励下,谢云桥决定传承父辈耕耘红土地的初心,回到了农场,接过父亲的剑麻地,当起了产业工人。由于踏实肯干,谢云桥2009年光荣入党,2010年升任为11队的副队长,2017年被委任为15队的队长。从一名普通的产业工人成长为一名懂经营、善管理的生产队干部,儿子的努力让谢连城感到欣慰。


“90后”“垦三代”

在农场带动青年创业


“我们一家,三代扎根红土地!”“90后”“垦三代”谢标为此很是自豪。

“我从小在爷爷身边长大,看着爷爷怎样种菠萝、种甘蔗,又怎样将种出来的农作物加工成产品,我也想在红土地上有一番作为。”2012年,谢连城的孙子谢标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怀揣着振兴乡村的梦想,回到养育他多年的金星农场。

“传统的种植方式和农场经营模式肯定要创新。我们‘第三代’子弟要用知识让农场焕发出新的活力。”谢标说,回到金星农场之初,他承包了70亩土地种植甘蔗,由于种植经验不足、管理不当,甘蔗产量低下,加上那年市场价格低迷,他没有赚到多少钱。第二年,原本想打一个漂亮“翻身仗”的他又遇上了超强台风“威马逊”,甘蔗地被夷为平地,损失惨重。那段时间,谢标十分迷茫,开始动摇。“这时候,爷爷给了我最大的动力,他告诉我,是农场养育了我们,我们要建设好农场。只要扎扎实实管好这片土地,农场就是我们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谢标在父母和爷爷的鼓励与支持下,再次开启了创业之路。通过几年的学习与探索,他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种植与管理经验。2017-2018年,他种植的甘蔗等作物收益较好,每年纯收入数十万元,也挣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有了一点积蓄后,我就想加大机械应用,一方面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不想老一辈们工作得太累。”谢标说,他采取集资的方式购买了三台装蔗机,不仅有效解决了装蔗难问题,还提高了甘蔗的进厂速度,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仅一个榨季,就创收60余万元。同时,提供了5个就业岗位,一个甘蔗收获季就能为农民增收25万元。

如今,在谢标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垦三代”投入农业事业中。由他牵头的农场青年创业团队,2018年在农场承包了一百多亩的土地种植甘蔗种苗,当年榨季创收了25多万元;2019年种植的170多亩巴厘品种菠萝共盈利40多万;2020年剑麻育苗300多亩。

因为创业创新成效显著,2018年,谢标当选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同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两代电力人

干一行,爱一行


初心:人民电业为人民

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对象:电力工人肖苏平父子

荣誉:南网工匠


在广州蓄能水电厂2号机小修现场,肖苏平紧紧盯着机组设备,生怕遗漏了一个细节。今年是肖苏平工作的第37个年头,几十年如一日,他在岗位上练就了一手独到的抽水蓄能机组推力瓦修刮和轴线调整的精湛工艺。同一时间,“90”后肖楚伟正在观察电脑上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以便应对突如其来的设备异常。

肖苏平和肖楚伟是一对父子,两人都是党员,同在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工作。肖苏平是检修试验分公司机械检修部六级职员,曾获评“南网工匠”,负责检修;肖楚伟是清远蓄能发电有限公司运行中心运行专业一级助理技能专家,负责现场运维。


父亲:干一行,爱一行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我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湖南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三线建设时期修建的小型电站负责检修水轮机。”肖苏平说,1980年,刚参加工作的他在电站还只是一个学徒,但当看到那些坏了的零件被自己修好,在机组上运转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肖苏平  受访者供图

1993年,肖苏平正式进入广蓄电厂,从机械工人做起,历经机组安装、调试、检修、维护、改造的全过程。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多年来与检修设备打交道,让他在摸索中熟练掌握了机器设备的各种性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肖苏平回忆,有一次,广蓄电厂#3机组在调试中出现了导水机构剪断销剪断故障,需要紧急处理。接到险情报告后,他连夜驱车100多公里赶到厂房紧急处理,确保机组按期交回系统运行。

在公司,肖苏平有个外号叫“肖一刀”,那是1994年,他获得广东省电力局发电厂五项技能竞赛推力瓦项目第一名后,同事们送的称号。不过,肖苏平的这个称号可名不虚传,他对推力瓦修刮工艺的掌握程度是让外国人都要竖大拇指的。

“推力瓦作为水电机组的核心部件,在运行中承载机组整个旋转部分约500吨的重量,而每台机组推力瓦少则10块、多则12块,也就是说,每块一尺见方的推力瓦,平均承重约是50吨。因此,推力瓦的修刮工艺及精度直接影响机组在高速旋转过程中能否稳定运行。”肖苏平骄傲地告诉记者,他每一刀刮下来的量只有头发丝直径的1/20,电厂现在掌握这门技术的人不到3个。

在肖苏平看来,他的这些功夫“辛苦点”就能练成,但作为电力人,长期工作在大山深处的电厂厂房,面对冰冷的机械设备和高精度的技术要求,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要能坚持。


儿子:爱一行,做一行


肖苏平是别人眼中的工匠,但在儿子肖楚伟眼中却是一个“工作狂”。他记得,在他四五岁的时候,父亲被调到广蓄电厂工作,10多天才能回一次家,每次回家都是夜幕初上,以至于他总爱搭着小凳子站在阳台上张望,“怎么还不天黑啊,天黑了,爸爸就回来了”。

 肖楚伟  受访者供图

父亲对工作的专注和热爱,让肖楚伟开始了解电力行业,并随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也选择了电力相关专业。2012年,肖楚伟大学毕业,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电力运行人员。

肖楚伟工作后,日夜守护在发电机旁,观察仪表指示,耳听声音变化,手试温度和振动,鼻闻异味,认真检查分析设备异常及机组运行状况,做到心中有数。由于表现出色,2018年,肖楚伟在组织培养下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开始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初心,站好每一班岗。

“同在电力行业工作,我与父亲的专业方向虽然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学习父亲对工作的精益求精精神。”肖楚伟说,他与同事们创新多项工作方法和技艺技能,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获得了公司以及上级公司的多个奖项和认可。在父亲的影响下,他通过努力逐渐成长为单位的一名骨干员工,在技术技能方面也拥有了自己的“两把刷子”。


四代灯塔守护者

做平凡人,干平凡事


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传承:“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灯塔精神

对象:航标工黄灿明父子

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6月26日下午3点,记者乘坐小艇冒雨前往广州市南沙区珠江出海口的舢板洲,采访舢板洲灯塔守护人——广东海事局南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南沙航标管理站航标工黄灿明,并电话连线采访了正在深圳蛇口从事航标工的黄灿明儿子黄登科。他们父子俩用朴实的话语,讲述了四代航标工的初心和使命——传承“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灯塔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平凡人,干平凡事,用实际行动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


“万元户”被父亲叫去守护灯塔


“灯塔是船舶的指路明灯,是海员在大海中安全航行的保护神。”黄灿明介绍,拥有全国三分之二海洋疆域的南海有400多座灯塔,为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保驾护航。舢板洲灯塔便是其中之一,是珠江口最重要的航标,每晚为来往的4000余船只引路。

黄灿明是舢舨洲上唯一常驻守护灯塔的人。

 黄灿明  彭新启/摄
上世纪80年代,在当航标工之前,黄灿明因为跑运输早就是闻名十里八乡的“万元户”。1988年底,从事航标工作即将退休的父亲黄振威听说单位要招工但无人报名,便把他叫回来传承航海事业。

1989年初,黄灿明被安排到深圳蛇口港,跟另一名同事一起管理蛇口港20多座航标。

1999年,驻守在舢板洲的5名灯塔工纷纷退休、调任,岛上灯塔的守护工作一时无人接班。考虑到舢板洲地形险要,广东海事局决定派黄灿明担负此任。从此,黄灿明开始了独守灯塔的孤岛生活。半年后,他的妻子郭丽珍也辞掉工作,来到岛上陪伴他。

由于工作出色,黄灿明于200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经组织考察,2004年,黄灿明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代相传

为的是过上健康平安幸福的日子


在航标界,黄灿明名声不小。有人介绍他,言必称其一家四代航标工的“家史”。他的祖父黄带喜在民国时代便守护金锁牌灯塔,也就是现在虎门大桥左主桥墩处的白色灯塔,一守就是30多年。
祖父去世后,黄灿明的父亲黄振威接班,在虎门沙角至太平的河道维护浮标。“小时候,在家乡东莞海边就可以望到舢板洲上这盏灯。那时,我还跟着父亲登上过舢板洲,真没想到长大后会在这里扎根。”黄灿明说。

白天,黄灿明要做的就是检查灯具、设备设施,晚上用望远镜察看海面灯浮标,有哪一盏不亮就要即刻修复。妻子郭丽珍则伴随他,将旧灯塔里收拾得像家一样窗明几净,因此,郭丽珍又被称为“义务灯塔工”。

黄灿明常常告诫子女: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不需要轰轰烈烈,只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个平凡的人,干好本职工作,就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2006年,黄灿明的儿子黄登科毕业,先后换了几份工作,很不稳定。考虑到一家三代人都是航标工,黄灿明让儿子黄登科尝试航标工招考。2007年,黄登科通过广州航标处的招考,成为黄家第四代航标工,先后在广州桂山岛灯塔、深圳蛇口航标站工作。“当初我告诉他,修理浮标很危险,有时候会打伤头或脚,还会掉到海里。但他说不怕。”黄灿明说,他的儿子也已经在航标站工作了十几年。

 黄登科  受访者供图

采访当天下午,记者连线拨通了黄登科的电话。他回忆孩提时代,经常到舢板洲看望父亲,见到父亲每天早晨6点起床巡岛,然后爬到灯塔顶层检查灯的内部设备,并擦拭外层玻璃。早上7点升国旗,晚上6时降国旗。遇到国庆节,还会打开录音机唱国歌伴奏升旗。在父亲身上,他看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精神。“如今,我在工作中也时刻以父亲为榜样,学习他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深圳蛇口管理106个航标多作贡献。今年1月,我已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黄登科说。



来源:南方工报策划/统筹:黄细英执行:全媒体记者王艳 黄细英 彭新启 蓝娟 通讯员:史维 刘惠冬 马宗鹏 吴泳霖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  





广东省总工会将为50名老党员送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第八届全国职工摄影展揭幕!广东省总工会选送的11幅(组)作品入展


广东工会融媒体中心
编辑:孙科琳 张奕司
校对:白灵
审核:张任青子
审发:李传海

觉得有用点赞、点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