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凉了,凉了


进入三伏天,广东持续高温,火辣的阳光,加上闷热的天气,让每一个在高温下的工作者都需要付出更多。但是,近日,记者走进车间、电站、车站等工作场所却发现,一些原本应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的工作岗位,经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更新换代后逐渐变“凉”,“挥汗如雨”的场景越来越少;有些高温作业甚至实现了人工智能,让高温作业不再高温。



焊接:机器人上阵
高温作业:焊接温度对比传统近距离接触焊点,45℃以上;现在吹着风扇“指挥”机器人技术革新:运用机器人采访场所:中建科工华南钢结构公司的生产车间


“以前,焊接车间为了保证焊接质量,都是防风设计。现在,我们车间升级为智能化车间,设备比较先进,车间的外形是扇叶式的,比较凉爽。”7月14日下午3点,室外骄阳似火。记者走进位于惠州的中建科工华南钢结构公司的生产一车间,该车间部件加工中心班长“95后”胡运成说。从智能制造模拟单元,到如今的智能生产线,胡运成一路跟随公司的智能化发展。


▲焊工吹着风扇操纵机器人焊接   黄细英/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与传统焊接车间不同,胡运成所在的智能化车间没有噪音,烟尘也少,闷热被凉爽取代。车间被分成了下料区、装配区、焊接区、成品区。中控室里,两名技术工人吹着空调监控机器人作业。在焊接工位,胡运成操作着示教器,搭档仔细观察着牛腿机器人焊接,机械臂转动着,正从不同角度对一块钢材进行焊接,焊点处不断冒出火花。“我们可以站在焊点的一米开外,旁边还有风扇吹着。”胡运成说,机器人可以实现平焊、横焊、立焊、圆弧焊等各种焊接,编程一般五分钟就可以完成,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传统焊接车间嘈杂、闷热   黄细英/摄


“传统焊工太辛苦,现在来我们这的年轻人都选择智能车间。”二车间主任陈海雷表示,老焊工培养一个新人至少需要2年,而技校毕业的新人几个月就能独立操作机器人。


记者了解到,中建钢构的“智能生产线”在去年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在建设中因中途紧急追加200支底座构件生产要求,以及1.6万件引弧板三角铁,原本5天的工期,生产团队通过智能生产线将工期缩短为10小时,为深圳版小汤山应急医院实现20天建成立下汗马功劳。



电力巡线:无人机代替人工
高温作业:电力巡线温度对比:以前户外巡线地表温度在50℃以上;如今在树下遥控指挥,还可以吹着空调查找故障。技术革新:无人机代替人巡采访场所:肇庆供电局输电管理所


7月15日上午10点,烈日当空,36℃的高温无风天气让人透不过气。记者跟随肇庆供电局输电管理所机巡作业班班长陆勇生及其搭档来到220千伏睦端甲线N5塔附近的山脚下。陆班长停好车,小李开始熟练地组装无人机。“以前巡线,到山脚只能算刚开始,现在引进了无人机,真是省时又省力啊!”陆班长告诉记者,如今用无人机巡线,拍摄回来的照片能清晰看到各部件存在的问题,不用每次都走到塔位进行巡视,方便多了,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陆勇生操控无人机巡线   受访者供图


陆勇生介绍,肇庆是典型的山区地形,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杆塔超过80%处于山地,一到夏季,线路很容易被雷击跳闸。“以前雷击故障点根据录波定位,不是很精准,每次查找故障点都要翻山越岭。陡峭的地方需要手脚并用才能上去,到达塔位还要人员登塔查找故障点,铁塔被晒得烫手。在巡线途中,蜂蜇狗吠都是家常便饭,缺水少粮也是常态”。


▲以前,巡线员要翻山越岭爬基塔巡线   受访者供图


针对运维难度大、工作效率低、人身风险高等问题,2015年,肇庆供电局输电管理所成立无人机攻坚小组,负责探索无人机在架空线上的应用。2016年11月10日,国内首个地市供电局“航空管理中心”正式在肇庆供电局投入使用。


“无人机大大降低了巡线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前人工巡视,两个人一组一天平均巡视三四基塔;现在利用无人机,一组人每天可以巡视三四十基塔,发现缺陷率比人工巡视多出几十倍,巡视效率及供电可靠性明显提升。”与记者谈话间,陆班长看着屏幕跟搭档说:“这里停一下,飞近一点,缺了个插销。”陆班长告诉记者,利用无人机进行360度无死角巡视,可以发现很多以前人工巡视发现不了的缺陷,及时消缺,线路设备运行更安全可靠。



公交驾驶:空调一路陪伴
高温作业:公交驾驶温度对比:以前40℃以上;现在33℃以下技术革新: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节能环保,配有空调采访场所:广州市第三公共汽车公司B6线公交车


“以前,乘客多、道路堵,晚班要开到夜里12点多,司机早上4点领车的时候,发动机还是烫的。到了夏季,车厢里密不透风,司机头顶只有一台小风扇,一点也感觉不到凉风,衣服都没有干过。现在,一部分乘客分流到地铁,车也换成了环保节能车,空调开得足,车厢里不会太热。加上公司给线路进行了智能规划,为长线车加开了很多区间车,大大减轻了线路司机负担。” 广州市第三公共汽车公司B6线驾驶员、线长段安春说。


▲段安春驾驶的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空调开得很足   王艳/摄


7月12日上午10点多,当记者见到段安春时,他刚刚出完一趟车回到站点休息。段安春今年57岁,1996年,他从河南老家来广东打工,做了一名公交车司机。“我开的第一台公交车是‘老解放’,大概10米长,发动机在驾驶室右侧,发动时还要踩两脚离合器。夏天驾驶室的温度有四五十度。像现在这么热的天,运行一圈下来,衣服都是湿的,右腿也会被烘得通红”。2001年,段安春第一次开上有空调的公交车。虽然是一台国产车,但发动机是美国产的。有了空调,开车的时候就舒服多了,他高兴得特意拍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2001年,段安春和第一次驾驶的康明斯空调公交车合影   受访者供图


段安春说,现在,不仅公交司机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公司还加强了对司机的关爱力度,比如司机夏季高温费比过去提高了很多,总站的休息室都加装了空调,还安装了直饮水装置,有些站还给司机配置了按摩椅,大家休息间隙还可以按摩一下,缓解疲劳。此外,高温期间,工会还经常送王老吉、毛巾等慰问品到岗位上。“这些人性化的关怀,让大家感觉很清凉”。



炼油脱水仓:至少降了6℃
高温作业:炼油脱水仓作业温度对比:以前40℃以上;现在34℃以下技术革新:优化流程,增加新风置换热风采访场所:广州石化炼油脱水仓


“以前脱水仓是开放的,可以散热。但随着行业内节能环保要求的变化,脱水仓被改为密闭式后,焦炭与除焦水一起进入,导致脱水仓内水汽大、温度高,最高时可达40℃以上,操作工很容易中暑。”广州石化炼油三部装置工程师赵林说,他与技术攻关团队优化了流程,设计了通风装置,最终将温度降到了适宜的温度,保证职工进入仓内巡检安全。


▲水箱蒸汽移出后,脱水仓视野开阔,能见度高,操作工人感觉很清凉   赵林/摄


“温度降下来后,巡检人员工作的时候,就重点加强测温工作频次和力度,对设备易发热点及负荷高的设备接头进行重点检查和预防性检修,可以避免由于设备过热运行带来的安全隐患。”赵林表示,通过合理改造,不仅降低了工作强度,改善了岗位工人的工作环境,还确保设备能够满足高温季节生产需求。


“我们依靠技术改进和设备更新,让‘出汗型’工人转型为技能型产业工人。”广州石化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广州石化打造智能化工厂,有近90%的现场人工操作改造为电脑操控,以前的一线工人也经过培训升级为技术性人才,通过智能化改造,让工人幸福劳动、快乐工作。





延伸


专家:

高温作业环境变凉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姚仰生:从长远看,高温作业变凉或消失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相关从业者通过培训等途径提升自身技能,从而提升就业市场劳动者的整体技能和素质。产业升级带来的车间之变,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对员工招聘、培训及薪酬管理乃至管理策略等企业管理的影响将日趋加大。优质产业工人将日益变成各地、各企业争夺的稀缺资源。对于企业、工会组织、职业院校和产业工人来说,终身学习、终身培训将不再是理念,而是影响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省总工会:

加强劳动保护监督检查

强化防暑降温知识宣传


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省总工会历来高度重视高温季节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为精准服务户外劳动者,结合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工会创新工作方式,于去年开始,推出线上“送清凉”活动。通过“粤工惠”APP,首次利用大数据全面升级“智送清凉”服务模式,每天向环卫、快递、外卖三个行业的户外劳动者发放清凉券,为户外劳动者送去更便捷、更贴心的清凉关怀,打通了工会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全省各级工会深入重点项目建设工地、户外作业和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进行走访慰问,开展多样“送清凉”活动,了解和掌握职工的生产生活和高温劳动防护措施情况,通过向职工送清凉物资、送政策宣传、送健康体检、送法律维权、送健康培训等方式,及时给奋战在高温一线的职工送去党和工会组织的关怀,督促用人单位依法落实防暑降温主体责任。


广东各级工会近年来还大力推动建设“户外职工爱心驿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休憩、加水和简便药物等服务,确保高温天气下作业职工的健康。目前全省已建成6000多家“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服务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建筑工人等386万人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此外,全省工会还密切联系人社部门,加强对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保护工作的监督 ,编印《高温天气作业人员关爱手册》,重点针对户外劳动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普及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基本知识,最大限度地减少职工因高温中暑造成的职业危害。





记者手记


企业不惜成本改造高温作业

一举多得


焊工不再被火花烫伤、电力巡线员不用翻山越岭爬基塔、公交司机不再身处闷热的车厢中挥汗如雨、炼油工人不再害怕脱水中暑……在高温作业一线,笔者看到曾经饱受“烤”验的高温作业逐渐变得清凉,很是欣慰。


这些变化的背后,有高温作业职工的技术革新,也有公司研发团队的日夜付出。他们让岗位实现智能化,在降低劳动者工作强度和高温作业风险的同时,也提升了工人的工作效率,大家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笔者发现,降温后的车间也吸引了有一定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强的新型产业工人,这既给企业招聘“减负”,也给了新型产业工人发挥自身价值的舞台,还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来源:南方工报

策划:黄细英 王艳

执行:黄细英 王艳 实习记者王穗子 通讯员 白国颖

统筹:黄细英

转载时注明出处


   •  





广东工会融媒体中心
编辑:孙科琳
校对:白灵
审核:张任青子
审发:李传海

觉得有用点赞、点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