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钢铁侠”秘籍:“取经”10万多公里,闭关7个月,修炼千余天……

南方工报 广东省总工会 2023-02-24


“取经”10万多公里

闭关7个月,再经历千余天修炼

终于!全球首条重型 

H 型钢智能生产线投产

国内首个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工厂建成!


“上天入地”的超高层建筑

从此按下建设加速键

深圳京基100、

广州东塔、广州西塔等

一批批地标性建筑快速“崛起”

这背后都少不了一个人的名字

——冯清川



工匠档案



冯清川,河北饶阳县人,1972年7月生,现任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曾获“中国好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劳动模范”“惠州道德模范”等称号,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专家组”副组长。




去国内外“取经”,闭关7个月吃透“经书”


走进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座座龙门吊将原料钢板吊放到下料区,工人手拿机器人操作器,“指挥”着机器臂进行各种焊接工作。像这样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在该公司共有4条,它们的创造者,正是冯清川。


早在2014年12月,冯清川就牵头广东厂二期智能工厂规划,就设备如何更加自动化、产线布局如何更科学等问题反复论证。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产业创新刻不容缓,但在钢结构智能制造概念初期,具体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却无人知晓。


说起刚开始智能制造研发工作,冯清川至今感叹,“和以往的经历不同,钢结构智能制造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别说图纸和方案了,当时根本就没人知道这个事该怎么搞、要搞成啥样、能不能搞成。”


“不会干就先看,出门看别人怎么做的!”冯清川这一看,就看了10万多公里。北至沈阳、东至上海、南至台湾、西至成都,他带领团队成员走遍了国内大江南北还走出国门行至欧洲和日本,累计出差50余次。只要出门学习考察,每个人都会带一个大号的行李箱和一个移动硬盘,为了整箱往回拖资料。“你出远门给我带了啥好东西,结果,我打开箱子一看全是资料。”冯清川的妻子回忆道,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翻过他的箱子。


冯清川说,“取经”只是拉开了舞台的帷幕,吃透“经书”才是真正的开始。面对国内钢结构“柱贯通”的复杂结构,冯清川决定在日本机器人焊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探索的路,没有一条是不艰辛的。为了快速吸取别人的经验,冯清川带领智能制造团队开启7个月的闭关研发期,团队所有人只有工作、吃饭、睡觉三种模式。饿了在会议室吃盒饭,吃完继续开会讨论。晚上,团队常常为了一个设备技术细节,在办公室争论至半夜。有设备供应商后来坦承,第一次来公司做技术交流的时候,他无意间看到了墙上的工作安排时间表,被这种持续性的“5+2”“白+黑”的“开挂模式”吓了一跳。


建成了国内首个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工厂


“方案一直通不过,我们就想能不能先把已有的一些规划设计成板块,先模拟着做一些出来。”闭关结束后,冯清川开始用商务的思维启发技术团队,带领团队运用全新的商务合作模式,以仅仅一成的预算,引入了价值近两千万元的设备,在一期工厂一片约1100㎡的区域内组建了一条微缩版牛腿部件智能制造生产线,定名为模拟单元。


为此,公司还以二期智能制造规划团队成员为骨干力量,组建了冯清川智·造创新工作室,模拟单元即兼做工作室的试验场地。


▲ 冯清川(左一)和“智·造”创新工作室成员在车间探讨技术问题 黄细英/摄


“不久后,模拟单元迎来了首台焊接机器人,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冯清川回忆,第一周,机器人焊接,无合格工件,第二周、第三周,合格率仍旧为零。三周来反复的调整和纠偏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这让大家开始气馁。看着士气低落,他立刻召集大家对前三周实验情况进行全盘梳理,抓住电流、电压、加工装配精度、焊枪角度等关键因素,鼓励大家把控细节、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随着模拟单元的成功试验,终于,我们的方案,第52版通过了!”冯清川笑着说,经过1000余天,6次大的设计修改、上百次局部变更后,团队最终建立起一整套通过评审的钢结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2018年6月,随着全球首条重型 H 型钢智能生产线投产,中建钢构实现了钢结构构件智能化生产,建成了国内首个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工厂,国内钢结构智能制造也实现了从无到有、到先进的全面突破,获得了行业首个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


如今,生产车间内的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已盛开了“金银花”,结出了“幸福果”。该智能工厂入选了中国首部CPS(信息物理系统)应用案例集,其智能制造项目科技成果整体获评国际领先。冯清川在此过程中主持研发了16项智能制造技术相关专利,承担了一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参与地标建设,为大湾区建设提速


深圳平安中心、深圳京基100、广州东塔、广州西塔、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批批地标性建筑进入公众视野时,翻开它们的建设参与者名单,冯清川郝然在列。20多年来,冯清川累计参与过400多个项目的钢构件制造任务,为这些项目优质高效完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了力量。


钢结构智能制造工厂的出现,让“机器换人”的同时,更让无数高楼大厦的建设提质增效。


2016年,中国最大、世界第二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动工。“它由28万吨钢材、30多万个形状大小各异的钢构件像搭积木一样焊接在一起,组成巨型建筑。28万吨是什么概念呢?是我们广东厂一年半的产能。”冯清川表示,彼时,我国的建筑钢结构生产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效率低产量小无法满足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短期内大量构件的需求。“为此,公司把15万吨放在天津厂、武汉厂等地,还剩8万吨的时候,我们的智能生产线建成了,刚好衔接上,发挥了大作用。”


▲ 冯清川在中控室介绍智能生产线的运行情况 黄细英/摄


智能制造的优势更体现在“战疫”中。2020年大年初二,冯清川临危受命,担任深圳应急医院装配式生产总指挥,该应急工程可提供1000张床位,其中负压床位984张,ICU床位16张。面对20天工期、春节疫情期间人员紧张、项目交通条件不利等困难,冯清川并没有退缩。


留给我们生产钢构件的时间只有7天!”军令如山,在接到生产任务后的2小时内,冯清川紧急组织生产管理和车间负责人召开了视频会议,盘点了车间人员情况,号召、组织工友们返厂开工,将团队成员重组,开足生产制造马力,与时间赛跑。3500多件型材主件及15000多件零件板采用智能制造生产线进行全速加工生产。最终,冯清川带领200名“逆行者”连续奋战5个日夜,出色完成制造任务。



来源:南方工报

采写: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海报设计:余永春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有奖征集 | TA的力量,值得被看见!


“抢”到海心桥,他经历了这些……



   •  




广东工会融媒体中心
编辑:白灵
审核:张任青子
审发:张英姿

中国速度,少不了你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