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巨变·百姓故事 | 村医陆凤瑛:不负信任勇担当,乡亲看病有“医”靠

水城融媒 2024-03-06


她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长大后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医学专业,学成之后义无反顾回到自己的家乡发耳镇新光村,成为一名村医。二十五年来,她始终如一为村民服务,让乡亲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她就是发耳镇新光村的村医陆凤瑛。

陆凤瑛正在书写病历。陈婉莹 摄

陆凤瑛是土生土长的“发耳人”,从小跟着母亲进村入户为村民看病医治,看到大家对母亲的认可与信任,陆凤瑛就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

陆凤瑛说:“小时候长期跟母亲为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最后就决定要学习医学专业,毕业之后看到村里的就医情况还是很困难,我就选择了当一名村医。”

1997年,陆凤瑛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后,就回到了她的家乡,在发耳镇新光村成了一名村医,想起刚回村的情形,她至今还记忆尤深。

“1997年的时候,这里没有村卫生室,村里面的就医情况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我的待遇也很低,当时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的收入。”陆凤瑛告诉记者,当时村民看病难的问题非常突出,轻微的伤风感冒都要去镇上的卫生院看病拿药,远一点的村寨要走一两个小时,而且由于村里80%的村民都是布依族,语言沟通上也存在困难。面对艰难,陆凤瑛没有退缩,而是鼓足干劲,逐一解决问题。

现在的新光村。陈婉莹 摄

陆凤瑛说:“我到村里来的时候是没有卫生室的,我就用自己家建的房子来做卫生室,只设置了四间房,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和处置室,条件很差。然后自己购置了一些伤风感冒的常用药品,就开始给老百姓看病。”

有了简陋的卫生室,陆凤瑛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工作,用布依族语言和村民交流谈心,一来二去,村里的乡亲们慢慢接受了她。

“当时我们搞预防接种基本都是上门服务、上门沟通,因为他们对预防接种的意识还不是太到位,前期上门沟通都有一定的难度。经过反反复复的沟通,有部分人接种之后,身体更好了。慢慢地,老百姓就从上门服务转变成主动来找我们接种,现在只要发出通知,他们就会到定点的地方进行接种。”说起村民们的变化,陆凤瑛高兴地说。

陆凤瑛为患者测量血压。陈婉莹 摄

逐渐得到村民的信任后,陆凤瑛却因拮据的生活条件,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陆凤瑛说:“我到村里工作了五年的时候,面临了很大的困难,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孩子上学没人照顾,老人又生病。我就想着去大城市深造,找点事情做,但是考虑到好不容易才把他们对我的信任建立起来,所以我又坚持到今天。”

一句坚持,说着容易做起来难,陆凤瑛用二十五年的实际行动,尽心尽力为村民看病治疗,来回报乡亲们的信任,用二十五年的坚守见证了村里医疗环境的巨变。

陆凤瑛正在擦拭拔罐用具。陈婉莹 摄

“现在我们卫生室的药品齐全,基本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有中医理疗机,红光治疗仪,中医拔罐等,就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原来只有我一个人,现在有四个人,能上门为慢性病人员测血压、测血糖,不方便来卫生室的老人,我们也能上门服务。”陆凤瑛说。

如今,新光村已经修建起了卫生室,医疗物资比较充足,医疗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了病、看得起病,切身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真正拥有了更多“医”靠。

对于今后的发展,陆凤瑛信心满满地说:“我相信以后的医疗水平会越来越好,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我在服务好老百姓的同时,也会逐步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今后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把我们村的医疗服务做得更好。”




记者:张浩 陈婉莹


编   制:水城区融媒体中心

总监制:陈龙

责任编辑:彭玉樘

编   辑:刘倩 杨梅 吴丹

热   线:0858-6665333

投稿邮箱:scxrmtzx@163.com(附图)

-------------

往期  推荐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公报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

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诞生记

水城区融媒体中心已有新媒体平台



中国凉都  康养水城

水城视线公众号

水城发布抖音

预防地质灾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年巨变·百姓故事 | 村医陆凤瑛:不负信任勇担当,乡亲看病有“医”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