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水城区:“搬”入新业态 “迁”来新生活

水城融媒 2024-03-05

位于乌蒙山深处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贵州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十三五”期间,共建成2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安置 13482户60385人,搬迁规模居贵州省第三。

水城经开区易地扶贫安置区。聂康 摄

搬出世居的大山,作别眷恋的土地。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平坦宽阔,一家家帮扶车间带来希望,一张张笑脸随处可见……瞄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靶心,近年来,水城区通过稳就业、抓党建、优治理、育文化,高质量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

龙场乡茶园社区的万亩茶园基地。

稳就业  千家万户增信心

走进水城区龙场乡万亩茶园,成片的茶树青翠碧绿,茶香弥漫山野。茶农们不误好春光,穿梭在茶垄间,忙着进行采摘。

劳作的茶农中,搬迁群众占多数。今年46岁的邓连巧,过去居住在顺场乡营盘村,依靠传统农业种植,一年忙到头,利润却不多。“采茶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这里环境好、离家近,工作也不累。按量计价,采得多就赚得多,一天做下来能得一百多块钱,一个月也有两千多元的收入,搬过来日子特别舒心。”望着一树树、一枝枝新芽,邓连巧充满了希望。

以产定搬,以搬促产。结合本地自然资源条件,龙场乡选定产业集聚性好、就业机会多的茶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使搬迁群众搭上了茶产业高速发展的“快车”,实现了稳就业、增信心。



“茶园用工以社区的搬迁户为主。”贵州水城春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坤林介绍,从全年来计算,茶园采摘管护等各方面用工达5、6万人次,其中固定用工如保安、保洁等有6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均在两万元以上。


搬迁群众采茶忙。

成立于2018年的龙场乡茶园社区,辖区有搬迁群众513 户2348人。为了稳就业,茶园社区的思路是“多措并举实现搬迁群众就业稳收入增”。



“紧紧依托‘一个茶产业、一个白族风情小镇、一个就业创业园、一个幸福家园’,茶园社区真正做到了多渠道促进农户增收,辖区现有劳动力1093人,已全部实现就业。”茶园社区主任李红飞介绍。


不只“挪个窝”,更要“铺好路”,下好搬迁群众就业“关键棋”。水城区政协主席王崇立介绍,近年来,水城区通过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劳务对接促进返岗就业、大力提升帮扶车间吸纳就业能力、大力支持园区发展带动就业、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自主创业促进就业、发展产业拉动就业、项目建设促进就业等多种方式促进就业。截至目前,全区共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30184人,实现就业28371人,就业率94%,户均就业2人。

环境优美的新业社区。姜宁 摄

抓党建  用心筑牢新家园

漫步在水城区新桥街道新业社区,一幢幢楼房鳞次栉比,水泥道路宽阔平坦,绿化带层次分明,文化广场、卫生室、警务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小区内晒太阳的老人、蹦跳玩耍的孩童,更是让社区平添一份安乐祥和。

迎着暖阳,蒋弟香开始了新一天的入户工作。“现在生活好多了,住的是新房,小区也种满了花草树木,所以我们平时要讲究卫生、爱护环境,和睦邻里、学会感恩。”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的蒋弟香与搬迁群众侃侃而谈。4 年前,她家5口人举家从化乐镇搬迁而来,作为党员的她优先被聘用为社区网格员,能够帮助搬迁群众反映诉求、调节矛盾、解决问题,让她找到了归属感和成就感。

新桥街道新业社区的感恩学堂。

自2018年以来,新业社区陆续安置了来自老鹰山、董地、尖山等9个乡(镇、街道)37个行政村的搬迁群众1255 户6047人。如何让不同风俗和生活习惯的搬迁群众相互融入彼此生活,共同开启美好生活新征程?

“‘秘诀’是抓党建。”新业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静表示,社区积极引导搬迁群众中的优秀知识青年向党组织靠拢,让像蒋弟香这样的党员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保持党员干部队伍与群众密切联系,做到了解民情,转达民意,解决民忧,共同做好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现已登记搬迁党员30名、预备党员1名、发展对象1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

与此同时,新业社区强化支部阵地建设,严格按照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制定党建清单,及时对接转接搬迁党员组织关系,加强党员的教育培养,组织工作人员参加理论和技能学习。社区成立至今,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选优配强“两委”成员,现两委成员9人,其中6人为搬迁群众。

水城区红桥街道易扶安置区。聂康  摄

优治理  全力办好民心事

“老李,我这里灯泡坏了,可以帮我换一下吗?”

“老李,家里面的下水管道堵了,需要楼上楼下的邻居一起配合疏通,请你帮我们协调一下。”

……

搬迁群众在安置点企业实现就近就业。聂康 摄

群众口中的“老李”,是红桥街道鱼塘社区的党支部宣传委员李昌考,从龙场乡搬迁到这里后,他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冲锋在前的服务精神,成为了群众眼里的“贴心人”。

走进鱼塘社区,李昌考像往常一样穿梭在单元楼、居民区间,一边上门宣传政策,一边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录着居民反映的问题。“我们老了身体不好,多亏有你帮忙,我儿子的病情才好转得这么快。”在进行入户回访时,68岁的老人罗小奎再次向李昌考表达谢意。提起这事,不善言辞的罗小奎却瞬间打开了话匣子。他的儿子何顺永是一名精神障碍患者,有段时间病情恶化,由于自己和老伴行动不便,无法及时送儿子前往医院治疗,这让他们十分犯愁。得知情况后,李昌考第一时间联系医院,并陪同罗小奎将儿子送往医院就医,经过治疗,何顺永的病情很快得到好转。



“小事不小看,当成大事办,群众的每件‘小事’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李昌考说,在鱼塘社区,像他一样变成社区干部、联户长、楼管员的搬迁户不在少数。


让社区治理形成常态,变“被动管”为“主动管”。鱼塘社区坚持以长效管理和整体提升为原则,以社区现代化治理为目标,探索构建了“党工委主导、党支部主抓、党小组引领、群众参与”的社区治理工作构架,切实用实际行动引导群众参与治理。

在红桥街道鱼塘社区党支部书记胡鹂镔看来,社区治理一定要让群众参与。鱼塘社区探索建立“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架构,由社区选配专职网格员28人、联户长495人,织密群防群治网络,实现党支部领导的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充分激发了基层群众自治的活力。

育文化 暖心融入新生活

“牵着你的手,眺望乌蒙余晖,拥着你的肩,许你一世承诺,海坪彝寨等你来……”当春日的暖阳升起,水城区海坪街道也热闹起来。广场上,社区文艺队引吭高歌,随乐起舞。

夏敏是2017年从玉舍镇木柯村搬迁到海坪易扶搬迁安置点的搬迁群众。搬出贫困大山,过上幸福生活,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搬迁前,她家的收入很低,没有稳定住房,搬迁后,她家住上了一套150平方米的大房子,三室一厅、一厨一卫。入住安置点后,街道办和社区还为她家解决了两个人的就业问题。

海坪街道搬迁点的孩子们正在少年宫里学习泥塑。朱芸 摄



“如今,我们有了稳定的工作,每年收入有几万块钱,两个孩子就近在安置点的学校读书,家中老人在安置点医院看病也非常方便。现在,我们白天上班,下班跳广场舞,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夏敏告诉记者,“刚搬迁来的时候,大家人生地不熟,因为兴趣爱好参加这个广场舞队以后,大家都逐渐熟悉了,现在关系很好。”


海坪街道阿娄社区“文旅型”村居。邱洪兴 摄

一项爱好聚民心。利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结合安置点民族传统文化,水城区在安置点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包粽子、唱山歌、拔河比赛等民族文化活动。广场舞展演更是成为搬迁群众深化交流、增进了解、促进融入的有效载体。“走出大山·奔向幸福”易地扶贫搬迁广场舞更成为了六盘水易地扶贫搬迁的一张“靓丽”名片,已连续三年在水城区举办。

同时,围绕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水城区建成了5个乡愁馆,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图书室、文化宣传栏、文体活动中心全覆盖。截至目前,利用新市民道德讲堂对搬迁群众开展感恩教育1152场次、普法宣传教育863次、市民意识培训1109次,累计参与人数4.8万余人次 ;评选文明家庭512户、勤劳致富模范430户、身边好人298人次。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昔日,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今朝,山里人过上城市人生活。康养水城,正以实干为笔,山地为纸,在乌蒙大山间书写水城儿女阔步奔向幸福新生活最生动的注脚。




记者:杨梅

编   制:水城区融媒体中心

总监制:陈龙 汪靖恒

责任编辑:李鸿

编   辑:顾静玲 刘倩 杨梅 徐红梅

热   线:0858-6665333

投稿邮箱:scxrmtzx@163.com(附图)

-------------

往期  推荐

水城区与中国云南路建集团股份公司座谈会召开 陈石主持并讲话 丁凯出席并讲话

平安水城 | 水城区开展6·26国际禁毒日系列宣传活动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丨水城区:聚焦宣传教育 以文教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聚焦高质量发展 | “五营方式”之四——甜到枝头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白岩脚村驻村第一书记高峰:从新闻记者到驻村第一书记

水城区融媒体中心已有新媒体平台



中国凉都  康养水城

水城融媒公众号

法治水城公众号

水城发布抖音

法治水城抖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水城区:“搬”入新业态 “迁”来新生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