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伏羲智库李晓东:互联网治理,需谨防背后的“数字鸿沟”

伏羲智库 2022-06-13

Editor's Note

日前,《千人》杂志就疫情以来互联网在疫情防控所起到的作用,互联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采访了伏羲智库创始人李晓东教授,以下为采访报道全文。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千人智库 Author 李晓东


导读
任何技术都是把双刃剑,关键要看谁在用、怎么用、用在哪里。有没有征得信息提供者同意?有没有保护好用户个人信息?这就涉及到互联网治理的核心议题。

撰文|李晓东

整理|《千人》杂志记者 何中花

原题|互联网治理,需谨防背后的“数字鸿沟”

注:原文载于《千人》杂志2020年总第75期。


这是一张复杂多维的大网。从诞生之初到发展至今,这张大网越来越先进,容量也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万物互联的新世界,让人叹为观止,但也“险象环生”。它被称为互联网。

李晓东教授


互联网的融入与进步

自2020年1月份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轨迹。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全社会资源调配、物资流转、疫情监测、复工复产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感谢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这几个月来,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让世界震惊的社会动员能力在互联网的有效支撑下发挥的淋漓尽致。面对疫情,我们可以顺畅无碍地在网上完成工作会议、协同办公;面对疫情,我们可以在网上选订商品、娱乐消遣,不得不宅在家中也无需过于焦虑和担忧。另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于疫情防控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力保障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

本期专访嘉宾——伏羲智库创始人、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李晓东教授表示,这次疫情之下,无论是社会治理、应急管理,还是日常生活,互联网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已然适应了互联网的存在,互联网已成为社会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很多人都会把这场新冠疫情与2003年的SARS疫情做对比,目前来看,新冠病毒比SARS要迅猛得多,新冠疫情由于人群流动频率、速度和范围的扩大,病毒控制相对来说难度更高,但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疫情防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帮助。比如,在搜寻和定位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方面,大数据技术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业内人士,李晓东认为与17年前相比,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诸多进步——

2003年SARS爆发的时候,中国大约只有6000万的网民,互联网普及率尚不及5%,今日中国网民已超8.5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过六成。同样是爆发疫情,相比于2003年的SARS时期,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已今非昔比。不仅可以近乎实时得到疫情扩散的数据,也会及时想出积极防范自我保护的良策,多数人并没有像当年非典时那样恐慌,这是因为互联网给大家提供了足够的信息。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21世纪初到现在,正是整个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演进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突飞猛进,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超过三分之二,中国网民普及率约三分之二,超过全球平均数。数字文明时代,数据(以及形成的信息和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新时代的生产力。整个人类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也由数字化、网络化进化到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同生共存、互促发展的阶段。未来互联网将更加深入地融入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人文等密不可分。

开放背后的隐患

在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地方为了联防联控利用技术手段采集了大量个人信息,出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案例。为此,202029日,中央网信办专门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中的个人信息保护。如今,随着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其他国家也纷纷通过对公民位置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控制疫情的传播,这也伴随着个人隐私泄露问题。

“不仅是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存在隐私泄露与信息安全隐患,其实这个问题一直都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知道,在进行电子商务和银行交易的过程中,随时面临着网络钓鱼和数据窃取的威胁;在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时,用户信息和隐私可能会有被监控和被曝光的危险。互联网本身是开放的,互联网上有好人和坏人,技术越发达,对于别有用心的人而言,获取你的信息就更容易。很显然,任何技术都是把双刃剑,关键要看谁在用、怎么用、用在哪里。有没有征得信息提供者同意?有没有保护好用户个人信息?这就涉及到互联网治理的核心议题,这也是网信办为什么发布相关通知来规范信息的利用。”李晓东教授直言。

难道我们要因为可能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就放弃互联网吗?显然不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早已被改变,我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网络安全的关注也越来越高。个人、企业信息都被以各种形式在互联网上采集、存储和传输,政府通过网络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如何保障网络安全需要从政策、法律、技术、道德几个层面做出改进和适应。互联网的问题最终还需互联网本身来解决。

“要解决网络安全隐患,我们需要不同主体包括政府、市场、硬件/软件供应商、技术专家以及个人的共同合作。我认为让每个人知道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也至关重要,要让他们了解如何玩转互联网,如何让自己的隐私不被人窃取和利用。”

受疫情影响,全国大中小学停课并推迟开学,但“停课不停学”,疫情期间一场大规模在线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然而,对于很多身处偏远地区或者家庭贫困的学生而言,支撑线上教学所需的稳定的网络信号、靠谱的智能设备均成问题,一场由“网课”所暴露出的“数字鸿沟”问题受到广泛关注。4月6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数字经济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暴露了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数字鸿沟”。

对此,李晓东教授认为,“数字鸿沟”是我们当下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也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去解决的问题。人与人、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存在“数字鸿沟”现象,这背后有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也有互联网治理不完善的原因。

“从表象看,我们确实经常能看到技术进步越快,‘数字鸿沟’问题反而越严重,但从长远来看,技术的进步加上完善的互联网政策,一定能解决好‘数字鸿沟’问题。从世界范围内看,我们需要一个多边和多方合作机制来应对数字化挑战,包括制定新的政策和法规,以弥合现有和正在扩大的‘数字鸿沟’,使更多国家能够享受数字红利。具体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来说,需要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并加以政策规范以保障基础设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万物互联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鸿沟”加大和网络碎片加剧是全球性的互联网治理痛点和难点,中国也不例外。虽然中国已有8亿多网民,但目前仍有5亿多人没有上网,“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在短期内城乡“数字鸿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同时,当大数据价值日益显现后,越来越多的数据拥有者不是在共享数据,而是在进一步私有化数据,加上国家、商业主体之间本身存在的利益竞争关系,数据的保护不当将导致“数据孤岛”现象日趋严重。

互联网一经发明就一直伴随着治理,互联网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互联网治理史。

“互联网治理”对应英文是“Internet Governance”,其核心理念在于如何促进治理主体之间加强合作从而可持续发展。200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髙峰论坛上制定的《日内瓦行动计划》中规定:要求联合国秘书长成立互联网治理工作小组,明确互联网治理的概念。在这一背景下,该小组提出了一个“互联网治理”的概念,指出互联网治理是政府、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根据各自作用,制定和实施旨在规范互联网发展和使用的共同原则、准则、规则、决策程序和方案。

从字面看,互联网治理有两层含义——利用互联网进行治理和对互联网本身的治理。一般而言,大家理解的互联网治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治理议题(what-issues)。这个领域哪些议题是大家关心和讨论的?

第二,治理主体(who-actors)。哪些行动主体参与了互联网治理?相互关系是什么?

第三,治理行为(how-processes)。如何展开行动?其原则或模式是什么?

第四,治理范围(where-scopes)。行动应该在哪个范围和区域内展开?

放眼全球,我们已步入数字文明时代,数据(以及形成的信息和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新时代的生产力,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推动数字文明构建是大势所趋,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虽然开放合作是主流,但全球化目前正遭遇挫折,在开放合作受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挑战的背景下,“数字鸿沟”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全球互联共享也面临挑战,因此加强各方对话交流,促进开放合作尤为重要。

从国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各地正在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所以,在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发展新阶段,以及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发展机遇和挑战叠加期,面临“数字鸿沟”加大、网络碎片加剧两大挑战,为助推数字文明构建进程中的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李晓东教授倡议并牵头,联合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知名青年专家,共同发起成立了非营利性互联网特色研究机构——伏羲智库互联网研究院(简称“伏羲智库”),其初衷就在于推动数字转型以缩小“数字鸿沟”、促进互联互通以弥合网络碎片。

为什么取名“伏羲”呢?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史称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文明龙图腾、国家治理制度、易经八卦的名义发明人。龙图腾九物合一所代表的开放包容性文化是互联网的文化基因,易经八卦所代表的二进制是互联网和计算技术的理论基础和特别象征。“作为互联网领域新型智库,我们选择以‘伏羲’为名,既是传承,也是勉励。‘智库’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指的是研究机构,旨在为社会治理建言献策。”

伏羲智库作为新型智库,与其他智库又有所不同,它不是单纯的政策研究,它可以说是全球首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互联网发展新阶段,同时开展技术研发、政策研究和文化推广的互联网机构,体现了一种以“研究机构、产业平台、国际论坛、教育机构”四位一体的联合创新创业共同体模式。

谈及未来,李晓东教授表示,伏羲智库将全力参与全球智能化进程,推动建设智能城市。“我们将与伏羲智库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智能城市物理基础设施,推动建设高通量超绿色数据中心和公共数据交换平台,研发并构建‘智能城市数字总线’逻辑基础设施,促进网络服务创新应用并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此外,伏羲智库还将推出智能城市数字化转型指标体系,支撑城市数字智慧化治理方案制定,并举办数字发展全球论坛、运作新型书院开展教育培训,最终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平。

“知行合一,家国天下。”愿互联共享,助数字发展。

专家介绍

李晓东:伏羲智库创始人,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原主任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