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电影票,一去不复返!
作者 | 芮尔 报道 | 消费界
导读:
中国电影高票价的背后,其实不是中国娱乐产业发展好的征兆,反而代表了中国人过年没啥事儿干,看看电影成为不错的选择。在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博弈中,电影票价开始水涨船高,高票房由此呈现。
电影票价质疑
截至2021年2月19日,春节票房已超过80亿元,观影人次超过了1.6亿人次,堪称史上最强春节档。
然而,火爆的数据背后,对票房的疑问接踵而来,很多人甚至调侃,高票房的背后,全靠高票价。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 今年的电影票到底贵不贵? ·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今年的电影票价到底高不高?
根据灯塔数据显示,今年春节7天平均票价为48.9元,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档期。
对春节票价感受最为明显的,当属一线城市。今年,一线电影票价来到了60元大关,涨幅近20%,远远超过二三四线城市。而在19年,这个价格是49.8元。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高达百元的票价随处可见,相对便宜的票价也在60元以上。
▲上海一电影院票价
就算是偏远的十八线小县城,票价的高昂依旧不可小觑。
整体来说,今年的票价确实呈现了上涨,再加上1.6亿的观影人次,创下历史记录的票价,都将票房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打工人开始辛酸,连电影都要高攀不起了。
为什么大家对电影票价的上涨如此敏感?因为便宜不再来。
几年前,当电影开始逐渐侵蚀年轻人的娱乐,票补成为笼络年轻人重大手段。那时候,一张电影票从6.9元到19.9元不等,让很多看在价格份上的年轻人能够从容踏进。
这得益于早年间的“团购”的风潮。2014年的猫眼、糯米等互联网平台,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抢夺购票用户,先后推出大量低价电影票。
这种通过平台自掏腰包贴补消费者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养成了观众进电影院的习惯。
但随着各平台烧钱大战结束,猫眼和淘票票两家平台牢牢占据线上市场份额90%后,靠票补拉动消费需求的任务已经完成,票补的力度大大减少。
我们逐渐感受到,电影票价越来越贵,电影院逐渐成为高攀不起的娱乐方式。
· 票价为什么居高不下? ·
电影票价由放映成本、利润、税金三项构成。放映成本主要包括电影拷贝租赁费、影院房屋、设备折旧费、职工工资、管理费等。
电影票价有两种:一种叫“最低票价”也就是发行价,这个由发行方决定,以最低票价的价格与发行方结算。一种叫“影院售价”,也就是由影院决定。
总结来说,就是发行商给一个指导价,然后影院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价格。
而今年大家普遍感受到票价贵,则涉及到了电影院这个终端场所的生存大计。
过去一年,受疫情影响,影院关门179天,上半年的生意完全停摆。颗粒无收的日子让很多小影院面临倒闭。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14日,我国共有3038家影院类企业注销或者吊销。以中国上万数量的影院来讲,倒闭了近1/3.
万达这样背靠大树的影院,可以享受租金及业务全面的政策,但对于大部分背后没有房地产企业支撑的院线来说,几乎都是无法开业租金照付。
而春节作为一年中影院的香饽饽,承载了活下来的影院一整年的期待。毕竟“一年才吃一回,一回就想要撑饱肚子”的想法,让各大影院拉大了涨价的阀值。
为什么各大影院短短半年间却迎来了大面积的倒闭潮?这与影院本身经营的困难现状有关。
高昂的租金,是影院生意的第一大门槛。
以一线城市的影院成本来说,一家3000多平米的影院,一年的房租成本在500-600万元左右,二三线城市同样无法幸免。
某二线城市一家16厅的影院,年票房排在全国前十,算上租金、水电、人工、折旧,每个月的开支都需要50万元左右。而另一家三线城市6影厅每个月的成本约为十几万元近二十万元。
曾有人调侃,投资电影院其实是在给商业地产商打工。
如此高昂的租金成本,加上疫情影响长时间现金流的缺失,让上千家影院关门。而顽强活下来的那些影院,则继续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影院的收支构成除了票价后,广告和卖品的收入才是真正的低投入,高回报。一般,卖品的利润率一般在60%-70%左右,若一年卖品有160万,利润就有100万。
国内做得好的影院卖品收入能占到票房收入的20%左右,差一些占到6%。一个年票房1000万的影城,由票房产生的净利润可能只有50万,但卖品收入则很可能达到了70万。
也就是说,卖品收入很大程度上占据了影院收入。不夸张地说,卖品收入就能养活整个影院的员工。
但在疫情期间,上座率受到限制,即使从30%回调到50%,75%,仍有部分影院受到上座率限制。
上座率少,广告商就少,卖品收入同样也少。若影院收入全部倚仗票价,难以填补上高投入的影院经营。也正是如此,让许多明星影视投资公司出现了亏损。
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度,万达电影预计亏损61亿元,金逸影视预亏5亿元,横店影视预亏4亿元,华谊兄弟预亏8亿元。而这些都是有品牌效应,连锁效应的国内大品牌。
在电影院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消费者端口的收缩,同样是影院面临的问题。
随着网络、手机等作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新媒体电影”的发展,人们对电影的体验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影院必须不断升级技术,提高了自身的运营成本。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大众认可的好电影数量依旧没有抬头。影院人气不足,降低票价难以获得长久的收益。
行业内部人士表示,如果每个月都有20部以上的好电影,影院自然愿意为了回笼客户降低票价。但在如今仍需保障票房的前提下,降价并非明智之举。
如果说高昂的票价对于消费者来说,降低了他们的看电影频次,让电影逐渐不再变得日常,但对于影院端来说,过低的价格则让他们承担了更多的风险。
于是在多方权衡下,各个影院涨价趋势不停。出现了过百的电影票价,让9.9元的超低票价离我们越来越远。
对很多影院来说,每年的盈利绝大多数源于春节档、国庆档等几个热门档期,淡季只是维持运转,甚至赔钱。对于一个西南小县城的影院老板来说,春节档能贡献全年约3-4成的票房。
而对于那些从生死线趟过来的影院来说,春节档提价无疑成为了救命稻草般的存在。
和票价上涨对应的,却是人民对电影院极大的热情。加之去年疫情的影响,人们对春节电影的期望更高,大年初一期间,出现了有钱也买不到票的情况。
为了适应这样的情况,很多一线城市开通了午夜场,即使在凌晨一两点钟,影院内同样人声鼎沸。
一线城市观影热度不减,二三四线城市,同样贡献了不俗的票房业绩。春节期间,三线城市7天票房达到17亿,四线城市票房接近20亿元,这两个数据都比2018年高峰时期超过了10%左右。
可以说,高票房对应背后,与人们高涨的观影热情同样离不开。大年初一看电影,随着近几年的发展越发高涨。这与国家的娱乐消费尚处于发展阶段,人民消费的潜力还亟待释放有关。
根据权威数据统计,中国人的娱乐消费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人均支出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根据美国商务部2017年发布的《全球媒体与娱乐市场报告》的数据,2016年全球娱乐市场达到19000亿美元,美国为7120亿美元,中国、日本、德国、英国的市场分别为1900亿美元、1570亿美元、970亿美元、960亿美元。
但中国的人均消费娱乐仅137亿美元,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0美元,只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到十五分之一。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中国居民消费支出中,娱乐类支出占比仅3%,相比于美国9%,韩国8%,中国台湾10%,日本9%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说明虽然中国用户人数多,但是消费变现尚未到达发达水平。
无论从哪一方的数据都表明,中国人老百姓的生活不但从未过度,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简直是娱乐的沙漠。
而春节期间特殊的节日和难得的休闲时间,则成为忙碌了一年的中国人最方便、接地气的娱乐休闲方式之一。毕竟,相比“休闲“,大多数中国人还处在“挣钱”更重要的思维里。
中国老百姓可选的娱乐有限,可用来娱乐的时间也甚少,以至于在中国的很多阶层,甚至把娱乐当成堕落的表现。
而当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变,消费水平的提升,带来的娱乐需求也就越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得如此之好,也印证了我国娱乐业未来的发展空间。
▲春节期间某电影院内
春节涨价的原因主要是“供需变化”和“影院对于前期经营亏损的弥补”,在市场大环境下,票价上涨只是一个最浅层的表现。更深层次原因是“供需变化”和“影院对于前期经营亏损的弥补”。
但是,票价上涨并不是没有底线的无限上升,而是有一个价格拐点。一旦超过价格拐点,消费者的热情就会被高昂的票价磨灭,降低影院入场人次。
所以,合理的设置的价格拐点,也是影院的功课之一。
数据显示,2008年春节7天的票房仅为1.1亿元,占全年总票房的2.6%,而在今天,这一比重已接近10%。
越来越多人愿意在新年这一天走进影院看电影,并逐渐成为过年习俗。
春节看电影的起源,还得从香港电影说起。
上世纪90年代,成龙电影《红番区》、《警察故事》在香港实现年度票房冠军三连桩。作为贺岁片登陆春节荧幕后,内地同步上映,因此给内地观众一种“看成龙电影过年”的印象。
1997年,改变内地商业电影格局的《甲方乙方》出现了,冯导沿用了香港电影“贺岁片”的概念,贺岁片开始在国内流行。
但贺岁片真正在春节档带来票房轰动,还是09年《阿凡达》的出现。
《阿凡达》在美国是2009年12月16日上映,但在中国延后到2010年1月4日上映。这是惯例,每年贺岁档都留给国产片,好莱坞圣诞节大片在中国都要延后上映,比如星战系列,每年都是如此。
延后上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国内电影市场,还因为上映电影要经过广电总局的审查,只有审查过了才能上映,所以上映的晚。
但《阿凡达》上映后非常火爆,而且票房后劲十足,成为当年一文化现象。当年上海和平影都外面排队等着买IMAX巨幕电影票的观众,还吸引了黄牛党的出现。
这部电影的火爆一直持续到了当年春节。而此前很长时间影院都默认为观众不会去看电影,而《阿凡达》的出现,让大家认识到春节档的威力。
时隔五年,2013年,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上映,一举拿下年度票房冠军。第二年的《大闹天宫》再次拿下国产片年度冠军。
而经历了2016年《美人鱼》破30亿的疯狂后,再也没有人怀疑春节档的票房魔力。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单日票房记录前五5名统统由春节档电影保持。
所以才有了2017年大年初一单日票房破8亿,2018年春节档狂揽56亿元,2019年59亿元,再到2021年78.2亿元的成绩。
春节档,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总结来说,今年春节档电影又攀新高,达到78.2亿,主要原因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在春节集中爆发,以及电影院为了回笼资本涨价的最终结果。但把电影票房单纯看作票价上涨,明显立不住脚。
电影市场的运行机制涉及到多方的参与,票价只是最终权衡的呈现。虽然中国已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票仓,但观影人次上,中国电影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想要方便又实惠的看到最好最新技术的电影,我们需要给广大电影院更多的成长和时间。
分割线
附:《2010-2019中国电影票房及总体收入》
如何获取完整报告
【声明】
*此公众号中全部内容仅为一般性参考。读者不应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中的任何信息采取行动。此公众号运营方将不对任何因采用文章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责。
*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章中插入的图片不涉及到商业行为,仅限交流,并标明了来源出处,尊重原创图片设计。客服微信:XFJ169
*文章中涉及功效相关描述均有对应的数据支持,囿于篇幅限制无法全部刊登,如需数据来源,可向文章中涉及到的企业索取。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