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朴实的农民育种家,真诚对待种子和土地的样子令人感动 | 育种系列

从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来,种业政策日益趋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强化了企业育种创新的主体地位。然而,种子应是商品还是公共品,育种是一条腿走路,专家垄断,还是两条腿走路?除了专家外,也发挥群众路线的作用?这些问题没有考虑没有讨论。


但是在集体时代,农作物育种则成为群众运动,实现了社会主义大协作。这一时期的群众性、合作性育种是怎样进行的,体现了怎样的科学观,取得了哪些成就,对今天的育种创新有哪些启发?我们近期推出的“育种系列”将尝试启发读者思考如上问题。这些推送既包括集体时代的学术文章,也包括对这一时期培养出的专业育种家和农民育种家的介绍。


往期链接

东北农妇攻克世界性大豆育种难题 | 育种系列

“野败”发现者李必湖:杂交水稻选育的社会主义大协作|育种系列

五十年代,我国有大批农民育种家,选育上千个优良品种 | 育种系列



     责编|侯娣

     后台编辑|童话


导    语

集体经济时期,群众参与式育种遍地开花。各地群众被有效组织起来,学习育种知识,从事育种实践。19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领导干部、 群众、 科技人员三结合的科研协作组,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农场、良种场、社队、大专院校都参加了这项工作,全国形成了一个大协作网。这种社会主义大协作模式有效培育和促进了农民育种家的成长及育种积极性,他们为我国杂交水稻以及其他各类杂交作物的成功育种做出了很大贡献。


经济市场化改革后,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组织方式被取消,但一些基层农民育种家仍凭借自学,经过几十年的种植和育种实践,以及不懈的努力,培育出有价值的品种。这些品种有的直接服务于周边农民,有的也成为在市场销售的种子产品。尽管这些种子不再是公共品,它们的成功也代表了农民育种作为正式育种体系平行线的重要性。


01

追梦丰产的老马,一位恋上

培育小麦良种的守望者


从1976年到现在,马光佐整整45年坚守在小麦育种的前线。马光佐初中毕业后,在农田里的辛勤劳作,让马光佐意识到,要想让老百姓吃饱饭,就要有良种。于是他开始在家里的农田培育小麦良种,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在第13年获得成功。逐渐地,马光佐培育的良种小麦家喻户晓,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得到小麦良种,他更是扩大育种面积,不断探索小麦新品种。马光佐把小麦当成孩子来培育,只希望能实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增产。


 马光佐在小麦育种试验田里

图片来源:农业科技报


4月24日,天空还下着细雨,在陕西乾县阳峪镇新店村一处小麦育种试验田内,64岁的农民育种专家马光佐展示说,


这个小麦品种叶宽、秆粗、抗倒,那个小麦品种大穗、抗寒、抗旱······


1973年,我毕业于乡村7年制初中,1976年,我开始搞小麦育种,育它们我花了十来年,比养闺女还操心,小麦就是我的娃。


谈起田间的试验品种,马光佐侃侃而谈。


说起马光佐,陕西乾县小麦界人人皆知,由于他做的事太专业,好多人只知他务作的麦好,却并不知道他究竟为什么在小麦产量、抗性上总是高人一筹。从农民到育种家的背后,是老马45年如一日对麦田的深情耕耘。


初中毕业后,老马在家乡耕地、种粮、平整土地、修水库。


那时,没有任何机械,只能靠人力车。辛勤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一部分交公粮,另一部分留种子和牲口饲料。人均每年只有70斤口粮,吃不饱的群众,只有靠野菜充饥。每天的劳动收入,只有1毛钱左右。工人、干部每人每月只有20多斤米和面,大家都为吃不饱而发愁。


饱受饥荒之苦的老马,切身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


马光佐展示良种小麦

图片来源:农业科技报


从1976年开始,老马就坚持在地里观察农作物的出穗、出花、授粉、成熟,边观察、边记录、边做试验。自此,他和小麦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破解小麦的“生长密码”。


“育种是一门辛苦活,让人一年四季都没有闲工夫。一干就是13年,基本上等于零,没有任何的进展。当时没有任何资料、老师,全凭自己的想象来做。”马光佐说,在早些年,秋粮基本上没有收成。因为当地是旱塬,种植小麦的面积大,种植秋粮的面积很小,产量也很低,所以就只能种植小麦。


从小麦出穗到拉黄这个过程,老马白天、晚上都在田里,就地取材,每小时用各种方法操作一次、记录一次、观察一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锲而不舍的坚持,在1989年的时候,老马终于培育成功了两粒良种,他也初步掌握了培育良种的方法。


在育种的过程中,老马发现了小麦的变异性和不稳定性,良种的产量,也明显高于过去的种子。他先是在育种材料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然后把良种种于田间地块里,再作观察、比较。到了2005年,他把选好的种子种在大田里。2006年后,一到收获季节,收割机师傅几乎每年都会问他家种的什么品种,感觉比别人家的小麦收得多多了。老马便说:“这是我自己培育的,没有名字。”人们看到他家的麦子的收成好,都纷纷让老马给他们留些良种。


乾县阳峪镇新店村四组村民尚铁民告诉记者,2010年时,3户农民种植了老马繁育的良种,第二年都获得了好收成。人们看到了希望,老马的良种一下子在当地家喻户晓。


“从此,来我家要种子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有好多人没有得到良种,他们建议我承包土地继续种,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得到高产良种。”近年来,播种老马家良种的麦田30里以外面积已经达到近两万亩。


“这些麦种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每个环节都要好好地呵护。”为了培育好的种子,老马每年都会在方圆20里找好的品种做父本,和自己的种子进行杂交。“农户经过这些年的种植,提高了收入。不少农友建议我成立‘小麦联盟’,让更多的农户能用上我培育的高产小麦良种,进一步增加收入。”此外,老马还透露,他正在研究一种夏小麦,有望实现冬小麦收割后播种。目前,该品种正在试种阶段。


时间:2021年05月13日

原作者:闫瑜涛

文章来源:农业科技报

编辑:候风


02

农民育种家鲁茂祥

半生忙碌只为糯粱香


鲁茂祥在“糯粱二号”制种基地记录有关数据 | 图片来源:湖南日报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乐雨鑫 摄影报道


永州市阳明山脚下的永州舜农糯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制种基地,鲁茂祥这个朴实的农民育种家40多年来在山水田间奔忙,让农民群众种上了高产、优质的糯高粱。他选育的新品种在全国推广1000多万亩。


1975年,鲁茂祥高中毕业,自告奋勇试种杂交水稻“南优2号”。从此,他与杂交制种结下了不解之缘,多次自费到省、市、县学习杂交制种技术。1984年,鲁茂祥选育出杂交水稻品种“威优8312”,在全国推广产生很好的效果,累计播种500多万亩。1995年,鲁茂祥与相关单位联合开展“两系杂交糯高粱育种”项目,屡次验收不达标后,鲁茂祥独立承担起育种任务。2007年,鲁茂祥带领团队选育出超高产早稻杂交品种“金优268”通过省级审定。


1994年,在了解到我国酿制高档白酒对传统高粱品种原料的需求后,鲁茂祥决心选育新的杂交高粱品种、探索高粱高产栽培新技术。1996年,鲁茂祥选育出九嶷糯粱SH-57母本,在此基础上,培育出杂交糯高粱新品种“糯粱一号”,并于2001年通过湖南省科技成果登记,荣获永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糯粱一号”通过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向全国推广。此后,鲁茂祥在“糯粱一号”基础上培育出杂交糯高粱新品种“糯粱二号”。2008年,“糯粱一号”被农业部和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会员指定为“国家酿酒糯高粱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同时,鲁茂祥培育的杂交糯高粱“湘宁糯一号”“湘宁糯二号”均通过国家鉴定。


2012年,鲁茂祥选育“湘宁糯2、三号”进入要害时代,却因资金难题导致选育事情没法持续。他没和家人商量,向银行抵押住房,还把儿子打工多年、准备购买新房的积蓄,全部投入选育工作。为此,家人诉苦了好长一段时光。鲁茂祥对记者说:“这些年,为了弄杂交高粱育种,我把所有家当都投在了育种上。虽然出售选育的新品种有较高的收入,但由于选育新品种时间长,投入大,收支相抵所剩不多。”


鲁茂祥培育的这些糯高粱品种在大田种植表现出植株整齐、穗大、空壳率低的特点,适合机械化耕种,平均亩产达到750公斤/亩,高产田达900公斤/亩。同时,“糯粱二号”等的出酒率、酒质明显高于其它高粱品种。截至目前,“糯粱二号”等的种植区域遍布20个省、市、自治区,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


鲁茂祥同时积极推广科研成果,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2007年,鲁茂祥开始做辽宁省朝阳县推广种植杂交糯高粱,到今年,该县种植“糯粱二号”7万亩,产出的糯高粱被金门高粱酒厂、劲酒有限公司等收购一空,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明年,该县杂交糯高粱种植面积将达到10万亩。


从2006年起,鲁茂祥还带动永州群众通过制糯高粱杂交种脱贫致富。今年,在阳明山脚下的吕家桥村、桐子坪村、郑兴村、刘家坪村的80户贫困户,全部通过制糯高粱杂交种脱贫摘帽。目前,鲁茂祥在永州市建立的两系糯高粱制种基地提供的杂交糯高粱种子,占全国两系糯高粱种子市场的80%。


时间:2018-11-07

来源:华声在线,环球聚焦传媒网

编辑:芒种


03

张华:黄土地上的农民育种家


张华是山东临沂郯城县精华种业公司的创始人,20多年前,他辞去公职专心从事种业的开发,被当地民众称为“农民育种家”。


张华从事种业研究源于其身为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的父亲的引导,在跟随父亲到当地各个乡镇的村庄搞农技推广的过程中,张华体会到农民苦于没有良种,希望有高产水稻种子的迫切心情。30岁时他毅然辞去公职,专心从事良种开发。


创业初期没有资金,张华从银行贷款2万元搞水稻育种,但因技术控制不到位,第一批种子全部报废,贷款也打了水漂。这次失利,让张华更清醒地认识到,农业也有深奥的门道,激情不能代表科学,必须系统掌握农业专业技术。


张华买来专业书籍,在田间地头自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植物病虫害学、种子学、应用概率统计等理论专业知识。也曾为弄明白一个问题,坐着班车赶到几百里外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去请教专家教授。此外,张华还报名参加了业余函授班,结合自己育种实践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张华还专程去长沙请教袁隆平院士,袁老对张华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指点,这更使张华明白,农业科研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吃得了平常人吃不了的苦,耐得了平常人不能承受的寂寞和失败。


如今通过20余年的努力,张华自主选育了优良稻麦品系2000多份,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的稻麦新品种8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5项、专利13项,获得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奖励11项,在我国黄淮地区推广水稻新品种面积达500万亩,新增经济社会效益6亿多元,为国家稻米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时间:2020-12-10

文章来源:临沂新闻网

编辑:侯泓





点开名片  关注我们

生 态 · 合 作 · 共 享

网站:https://www.shiwuzq.com

邮箱:shiwuzhuquan@126.com

小编微信:shiwuzhuquan2017

微博/今日头条:食物天地人


特别声明: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尊重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来源。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