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 | 2003-2020,江苏从“主销区”到“主产区”的成功逆袭
导 语
江苏作为中国第二经济大省、第一制造业大省(包括建筑业),在2003年跌入粮食安全谷底的关键时刻,并没有选择贸易依附型的“主销区”模式,而是积极挖掘耕地资源、播种资源、单产资源的潜力,同时不断完善苏北、苏中、苏南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成功实现了粮食生产的逆袭。江苏目前是国家重要的“主产区”之一,粮食安全获得了生产与贸易的双重保障,是全国粮食安全最可靠的地区之一。
从长远看,江苏的这种发展思想、发展结构,证明了一个道理:粮食生产不一定依赖“比较优势”,而且,粮食生产与工业化、城市化可以相互促进。
作者|胡靖,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农地制度、集体经济、粮食安全等问题。
责编|Ripple
后台编辑|童话
江苏高邮:春日畅游“湖上花海”
图片来源:人民网
自2000年前后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后,中国的31个省级以上地区,包括4个直辖市,粮食生产的责任是不一样的。主产区有12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主销区有8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基本平衡区有11个(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山西、陕西、西藏、云南、贵州、重庆、广西)。
主产区,有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需要承担粮食生产的任务,保障全国的粮食供给。主销区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则主要由市场调节,还要“有利于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充分发挥各自的区域比较优势,加快调整主销区种植业生产结构,为主产区粮食销售腾出市场空间”(参见200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1999~2003,江苏等8个主销区,粮食产量迅速下跌。2003年,国家粮食生产总量跌倒危险的谷底43069.5万吨,较之1998年的51229.3万吨,5年直接减少8159.8万吨。由此全国人均粮食产量只有333.29公斤/人,江苏只有345.05公斤/人。2003年,全国粮食危机的征兆其实已经出现。
江苏泰州的兴化市的垛田镇,被誉为千岛之乡,每逢春回大地,都会化身成金黄色的油菜花迷宫,吸引游人前往旅游赏花 | 图片来源:当代中国
一、总量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主销区”的江苏,没有选择“搭便车”,利润导向、GDP导向,顺势加快土地的“非农化”、农业的“非粮化”,反而选择了一条独自承担粮食生产责任的逆行之路。粮食产量迅速回升,见图1。
图1 1979~2020,江苏人均粮食总的变化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到2006年,仅用3年时间就将粮食产量恢复到3096万吨,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23.09公斤/人,事实上实现了粮食总量的基本自给。2006年以后江苏的粮食生产一直稳定、缓慢增长,2020年达到3729.1万吨,人均达到473.44公斤/人。可以说,江苏已经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将“饭碗”牢牢地抓在了自己手里。由此,国家的“主销区”由原来的8个,变成了7个。江苏自动退出,反而加入了13个“主产区”的行列。江苏没有黑龙江、吉林那样的土地资源优势和粮食安全的输出能力,但没有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负担,就已经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
江苏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均位于全国前列。那为什么江苏在粮食安全路径的选择上,与浙江、福建、广东等其他发达省份不一样,一定要主动选择一条背离“比较优势”原则的粮食安全路径呢?有一点可以肯定,江苏的粮食安全路径完全没有妨碍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
2020年,江苏的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增加值44226.43亿元,全国第一,高于广东(43450.17亿元),远超山东、浙江、福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43390元/人,位列全国第五,低于上海、北京、浙江、天津,高于广东、福建、山东,参见图2。这说明江苏的产业结构更合理、更可持续。
图2 2020年,全国31个地区第二产业附加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榜 |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利用“广州昆阅”数据库FEDS的数据计算,可以通过以下数据、图、表,比较清晰地展现江苏粮食安全的特殊路径。江苏的粮食生产经历了3个周期:
第一个:1979~1991,粮食产量在1984年达到峰值3353.6万吨,但随后下降到1991年的3035.5万吨。
第二个:1991~2003,粮食产量在1999年达到峰值3559万吨,但随后急剧下降到2003年的2471.9万吨。
第三个:2003年以后的近20年,江苏的粮食产量平稳增长,2020年达到3729.1万吨。超过内蒙古、四川、湖北、湖南、江西这些著名的“主产区”省份。位列全国全国第七。
2020年,江苏户籍人口7876.27万人,常住人口8478.8万人。由于人口增长一直平稳、缓慢,江苏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基本上也是3个周期,参见图3。在1984年达到峰值543.45公斤/人后,缓慢下降。1997年512.9公斤/人达到峰值以后,急剧下降,2003年只有345.05公斤/人。2003年以后,人均粮食产量平稳增长,2006年423.09公斤/人,2020年473.44公斤/人。
图3 1979~2020,江苏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江苏产业现代化的路径:实体经济稳步发展、成功发展,粮食安全“去依附”成功。
二、播种面积与单产水平
粮食产量是由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水平两个要素直接决定的。因此,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是各地政府政策的两个抓手。没有有效的政策引导,没有“系统性思维”,这两个主要的要素,不可能获得积极的改进。
粮食产量 = 粮食播种面积 × 单产水平
2003~2010年,江苏粮食产量增长813.1万吨。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增长1195.57万亩,增长幅度为17.1%,参见图4。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直接贡献为435.82万吨。这是在这一关键时期,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2010年以后,由于耕地资源约束,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下来,没有太大变化。
图4 1989~2020,江苏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这一期间,粮食单产由353.68公斤/亩提高到了407.66公斤/亩,为粮食产量的增长贡献了另外的377.28万吨。单产,同样是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参见图5。
图5 1989~2020,江苏粮食单产水平的变化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2010~2020年,江苏粮食单产水平由407.66公斤/亩,提高到459.99公斤/亩,增长幅度为12.84%。在372万吨的粮食增量中,单产提升贡献了349.57万吨,是这一时期粮食增产的最重要的要素。单产水平的提高,除了良种、水利、技术咨询、农机服务,政府的补贴同样重要。江苏单产水平长期维持高位,反映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广东、福建、浙江明显不同),和各地粮食生产社会服务的健全、高效。
这一期间,粮食播种面积也贡献了22.43万吨。这说明耕地资源的利用已经接近极限,但政府还在努力挖掘潜力。
江苏粮食增产的步骤:前7年扩大播种面积,后10年稳定播种面积,持续提高单产水平。
“宁香粳9号”是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早熟晚粳新品种,2020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200027)。该品种产量较高,米质优等,香味浓郁 | 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三、区域生产结构变化
2003年,江苏的粮食产量跌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谷底2471.9万吨(比1979年的2574.7万吨还要少102.8万吨),人均产量只有345.05公斤/人。此时,江苏事实上已经是缺粮地区。以400公斤的安全标准计算,全省缺口至少393.68万吨。但是从2004年开始,江苏的粮食生产开始回升,2010年达到了3285万吨,人均439.96公斤/人,超过了粮食安全的要求,顺利“上岸”。
但是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粮食生产的恢复是不均匀的。2003年以后,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5市粮食生产持续下降,2020年产量只有402.1万吨。但这并不是“断崖”式下降,17年只下降了138.1万吨。即使是降幅最大的无锡市、镇江市,近17年的产量也仅下降了20.8%、17.2%。参见下表。
表1 2003、2010、2020 江苏13个地级市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变化 |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这说明苏南这个中国发达的制造业基地、城市群,即使面临土地资源稀缺的巨大压力,粮食产量也在努力维持;苏北、苏中8市粮食生产连续16年平稳增长。最快的居然包括苏中(2020年粮食产量1279万吨)的泰州、南通,产量分别增长了77.81%、71.18%,粮食播种面积也分别增长了29.51%和34.5%。这说明这两个城市确实是“真刀真枪”、踏踏实实地抓粮食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苏中的扬州市,扬州市粮食播种面积增长几乎可以忽略,但产量却增长了59.19%。2020年,扬州市粮食亩产492.68公斤/人,比2003年的383.41公斤/亩,几乎多出了100公斤。这足以看出扬州对低附加值的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以亩产替代播种面积,可能是扬州重要的生产策略。
江苏扬州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鱼米之乡”刮起绿色风。“稻田种养”不止养鱼,还能养虾、养蟹、养鳖、养泥湫、养黄鳝 | 图片来源:搜狐
2003~2020年,苏北地区(包括盐城、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是江苏粮食生产最主要的基地,占全省产量的6成以上。2003~2020年,粮食产量从1226.4万吨,增长到2484.6万吨,几乎翻了一倍。但是增长最快的是在2003~2010年期间,产量增加了1016.2万吨。在2010年以后,苏北粮食生产基本上保持稳定,增长很小,10年仅增加142万吨。
因此,江苏粮食生产,有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的区域分工,但所有的城市都在主动、认真承担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的责任。这一点,与其他“主销区”和部分“平衡区”还真的不一样。
江苏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规律:苏北稳定增长,苏中稳定增长,苏南稳中有降。
四、谷物结构的变化
2003~2020年,江苏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257.2万吨,其中水稻增加561.1万吨,小麦增加725.17万吨,玉米增加111万吨,其他粮食增加了-140.08万吨。
图6 2003、2020江苏粮食结构的变化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水稻的比重降低了差不多4个百分点,但仍然是最主要的谷物,比重高达52.71%;小麦产量增长最多,在粮食中的比重由24.62%提高到了35.77%;玉米基本保持不变,其他粮食品种降低了约7个百分点。这说明江苏粮食生产主要是水稻、小麦,二者合起来的占了88.48%的份额。
表2:江苏谷物结构的变化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江苏粮食结构的演变规律:前期7年,总量以水稻为主,增量以小麦为主。后期10年,水稻小麦的生产结构基本稳定,辅之以玉米和杂粮。
江苏徐州市小麦开始大面积收割:小麦正式开镰,村民趁天气晴好抢收小麦,开启夏收农忙模式 | 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
五、总 结
江苏作为中国第二经济大省、第一制造业大省(包括建筑业),在粮食安全路径上,在2003年的谷底的关键时点,并没有顺势选择贸易依附型的“主销区”保障方式,而是积极挖掘耕地资源、播种资源、单产资源的潜力,同时不断完善苏北、苏中、苏南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成功实现了粮食生产的逆袭。江苏目前是国家重要的“主产区”之一,粮食安全获得了生产与贸易的双重保障,是全国粮食安全最可靠的地区之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泰州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做到应种尽种,坚持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种粮食,确保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作物种植面积只增不减 | 图片来源:我苏网
从长远看,江苏的这种发展思想、发展结构,践行了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的要求。在将来不仅能够抵御粮食危机的风险,而且更具备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对于其他“平衡区”“主销区”,的确是一种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示范。对于发展经济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机会。它证明了一个道理:粮食生产不一定依赖“比较优势”,而且,粮食生产与工业化、城市化可以相互促进。
—END—
生 态 · 合 作 · 共 享
网站:https://www.shiwuzq.com
小编微信:shiwuzhuquan2017
B站/知乎/微博/今日头条:食物天地人
特别声明: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尊重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来源。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