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年第1辑目录及提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3年第38卷第1辑 | 总第146辑
封面题字 / 顾颉刚
封面图片 / 《广州城珠江滩景图》
绘制于清中叶,为彩绘绢本长卷,纵75.5cm,横799.5cm,现藏于伦敦大英图书馆。全图以实景方式绘出十八世纪广州城珠江北岸的滨水地理景观,生动再现了临江民居、商号及夷馆等各种建筑物的分布情况,特别标出了隶属中国政府的五个税关和海关,反映了广州在中西文化交流和早期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本辑目录
专题论文
李新贵 | 093
学术评论
“从《地图学史》看中国地图学史研究”专题
孙靖国 | 128
史地札记
李浩搏 | 151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2年总目录
《地图学史》第一至三卷中译本出版
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理事会换届会议纪要
本辑提要
□地域环境与文化:晋东南传统民居的类型分布及形成机制
田毅 冯耀功 白雪
晋东南地区包括长治市和晋城市,传统民居遗存非常丰富。以晋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99个村落,将每个村落60%以上的传统民居形态作为该村落传统民居类型的划分标准,运用聚类分析法做分类,得出窑洞、房窑混合、二层楼屋、一层土石木房屋4个类型区。并用GIS做核密度分析,得到各类型传统民居的主要分布区。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个层面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探讨了晋东南传统民居类型的形成机制,认为自然环境是基础因素,地形地貌及建筑资源的分布影响着传统民居的修建材料、建筑环境及类型分布。人文环境包括明清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传统文化和明清社会动乱,对传统民居的立面形态、细部装饰、院落布局的样式等有一定作用,是晋东南传统民居类型形成的重要因素。
□明至民国长江南京段沙洲的演变及其原因
卢勇 尚家乐
明至民国时期长江南京段沙洲演变较为频繁,江中沙洲陆续涌现,先后多达百余个。数百年间,沙洲或合并或靠岸或消亡,变迁剧烈。以南宋景定年间沙洲为参照,明代南京城西南侧沙洲多以坍消与并岸为主,而东北侧沙洲多零星分布且以小型沙洲居多;清至民国时期,南岸沙洲多呈淤涨联并而合为大洲的形势,而北岸沙洲均陆续靠岸变为陆地。洲群合并、岸滩淤接是明至民国时期长江南京段沙洲演变的总趋势,而围垦开发、环境气候、河槽边界条件与黄河夺淮南下等是影响此时期沙洲演变的重要原因。
□双泉堡与元大都双线局
——兼论元明清时期北京西北大道之改移
王毓蔺
有关北京双泉堡地名起源,历来诸说歧异。依据现存史料线索,结合历史地理、历史语言分析,认为该地元代即名双泉铺,系因附近地下水溢出为泉,其旁置急递铺而得名。明代中期以来的地名转讹,当与元明北京历史语言变迁有关。其兴衰则与元明清以来北京西北大道改移有密切关系。元大都双线局与杂造双线局,是元代官手工业匠局机构,与该地名改移无涉。
□重构地图:对早期地图发展历程的思考
成一农
在《地图学史》第1卷《史前、古代、中世纪欧洲和地中海的地图学史》中,丛书主编J. B. 哈利和戴维·伍德沃德对地图提出了新的定义,不仅拓宽了“地图”的范围,而且拓展了“地图学史”研究的领域,从而为这套丛书的撰写奠定了基础,进而影响了世界地图学史的研究趋势。如果将这一定义以及定义背后的认知应用于中国古代地图研究的话,那么同样将会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并最终从根本上改变研究的面貌。不仅如此,本卷结合人类学、考古学和认知论的理论与方法,对地图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认知,且确定了一定数量的史前地图;而对于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地图,则基于对存世地图的全面搜集,以及与文本材料和历史背景的结合,尽可能复原了这一时期不同区域地图的种类和绘制特点,破除了一些长期存在的常识性错误。上述这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学术视角与相关结论,同样非常值得中国学者借鉴,这样,不仅会对一些老问题得出新的认知,而且将会真正使得古地图成为一种“新史料”,最终古地图和地图学史的研究对象将不再仅仅是古地图本身。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清时期地图学史三题
孙靖国
戴维·伍德沃德主编的《地图学史》第3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学史》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地图的定义、发展模式、转型模式、社会背景、科学性、社会功能,以及地图在当时欧洲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分地区对南欧、德意志地区、低地国家、法国、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斯堪的纳维亚、东-中欧、俄罗斯等地的地图学史进行了叙述。该卷所展现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地图学面貌,对比同时代的中国明清时期地图学状况,可以发现地图所呈现的地理知识的形成与层次、地图绘制与使用的群体和制图技术发展的不同步性等值得关注的问题。
□长子口墓墓主身份与长、微地望考
黄一哲
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的墓主问题自墓葬发掘以来就备受关注。目前学界的观点可分为“氏名国名说”和“亲属称谓说”两大体系,争论的焦点在于“长”“微”二字的混淆以及不同材料话语体系之间的地域不匹配性。通过重新审视考古、古文字、古文献的相关原始材料,可以认为长子口之“长”应为氏名或国名,对应甲骨文中的
本辑预览
编辑 | 王国睿
初审 | 程 森
终审 | 张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