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年第1辑目录及提要

本刊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4-02-05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3年第38卷第1辑 | 总第146辑


封面题字 / 顾颉刚

封面图片 / 《广州城珠江滩景图》

绘制于清中叶,为彩绘绢本长卷,纵75.5cm,横799.5cm,现藏于伦敦大英图书馆。全图以实景方式绘出十八世纪广州城珠江北岸的滨水地理景观,生动再现了临江民居、商号及夷馆等各种建筑物的分布情况,特别标出了隶属中国政府的五个税关和海关,反映了广州在中西文化交流和早期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本辑目录

     专题论文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新认识

周宏伟   |   005 
地域环境与文化:晋东南传统民居的类型分布及形成机制
田毅  冯耀功  白雪   |   037
元代胶莱河的形成及其在河海联运中的作用
杨霄   |   050

明至民国长江南京段沙洲的演变及其原因
卢勇  尚家乐   |   058
突破与制约:唐长安城俗讲活动的空意义
赵昕宇  肖爱玲   |   071

双泉堡与元大都双线局
——兼论元明清时期北京西北大道之
王毓蔺   |   081

浙江图书馆藏《万里海防图》构图研究

李新贵   |   093

     学术评论

“从《地图学史》看中国地图学史研究”专题

重构地图:对早期地图发展历程的思考
成一农   |   108
非西方地图学传统的断裂与连续
黄义军   |   118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清时期地图学史三题

孙靖国   |   128

     史地札记

千河上游的“弦蒲薮”
申雨康   |   136
长子口墓墓主身份与长、微地望考
黄一哲   |   143
《陈书·高祖纪上》所见侯安都“定南中诸郡”事释证与推论
——以军事地理为中心的考察

李浩搏   |   151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2年总目录

159

《地图学史》第一至三卷中译本出版

封二

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理事会换届会议纪要

封三


本辑提要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新认识周宏伟自汉之后,学者对《考工记》“匠人营国”一节文字的含义颇多歧见与争议。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东汉经学家郑司农辑录、郑玄注释的严重错误所导致。汉武帝时少府考工官依据西周遗文编选而成的《考工记》,约在两汉之交散佚。郑司农把《考工记》佚文及不属于《考工记》的“营国”佚文合并增入《周礼》后,“营国”制度受到郑玄等历代学者的错误解读。“营国”的对象不是郑玄所指的周王城,而是指西周时代的诸侯大国。“國”字是西周中期分封制度定型时创制并用作诸侯国专称的。“建国”的含义等同于“封国”,“营国”即指在分封的诸侯国内进行城郭、食邑等营造活动。城“方九里、旁三门”的含义不是指方形城的边长九里、每边三门,而是指城墙的周长九里、城门三张。“九里之城”与“百里之国”“三里之宫”结合,构成西周时期诸侯大国地域、都城、宫殿三层次的礼制格局和尺度。西周王城的周长为“方十二里”。“营国”制度不是传统认识上的周王城规划,而是西周王朝为诸侯大国制定的国土空间规划,可称之为“周诸侯国规划模式”。这种规划模式的思想与原则,能够反映西周时代中国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所达到的科学与艺术高度。东汉之后,已经异化的“营国”思想,对北魏洛阳、隋唐长安与洛阳等中国古代王朝(政权)都城的规划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地域环境与文化:晋东南传统民居的类型分布及形成机制

田毅  冯耀功  白雪

晋东南地区包括长治市和晋城市,传统民居遗存非常丰富。以晋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99个村落,将每个村落60%以上的传统民居形态作为该村落传统民居类型的划分标准,运用聚类分析法做分类,得出窑洞、房窑混合、二层楼屋、一层土石木房屋4个类型区。并用GIS做核密度分析,得到各类型传统民居的主要分布区。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个层面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探讨了晋东南传统民居类型的形成机制,认为自然环境是基础因素,地形地貌及建筑资源的分布影响着传统民居的修建材料、建筑环境及类型分布。人文环境包括明清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传统文化和明清社会动乱,对传统民居的立面形态、细部装饰、院落布局的样式等有一定作用,是晋东南传统民居类型形成的重要因素。


元代胶莱河的形成及其在河海联运中的作用杨霄元至元年间,原本独立的胶水与沽水被胶莱河连通,形成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极大缩短了黄海与渤海间的海运距离并规避了成山角的风涛之险。由于文献缺载,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元代胶莱河的水源供给能力持怀疑态度,进而否定胶莱运河曾经通航的史实。通过对胶河摆动现象的研究,复原了胶河与都泊的演变过程,以及胶莱河的水源。认为胶莱河通航的时间是至元十九年(1282)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而胶莱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促成河海联运,将淮河中下游屯田所获之粮运往元大都。至元二十六年由于会通河的建成,胶莱河被废止。

明至民国长江南京段沙洲的演变及其原因

卢勇  尚家乐

明至民国时期长江南京段沙洲演变较为频繁,江中沙洲陆续涌现,先后多达百余个。数百年间,沙洲或合并或靠岸或消亡,变迁剧烈。以南宋景定年间沙洲为参照,明代南京城西南侧沙洲多以坍消与并岸为主,而东北侧沙洲多零星分布且以小型沙洲居多;清至民国时期,南岸沙洲多呈淤涨联并而合为大洲的形势,而北岸沙洲均陆续靠岸变为陆地。洲群合并、岸滩淤接是明至民国时期长江南京段沙洲演变的总趋势,而围垦开发、环境气候、河槽边界条件与黄河夺淮南下等是影响此时期沙洲演变的重要原因。


突破与制约:唐长安城俗讲活动的空间意义赵昕宇  肖爱玲唐长安城俗讲活动呈现出职业化与世俗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给都城单调的城市生活带来一股新的气息,释放了城市居民压抑的情绪,使得中古时期城市空间格局和社会思想出现了些许松动;另一方面,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空间层面的渗透亦深受禁断令和政治权力的严密管控和制约。俗讲活动对唐长安城公共空间的影响及其在唐宋都城制度变革中起到的作用尚不能高估,更没有发展到质变的程度。

双泉堡与元大都双线局

——兼论元明清时期北京西北大道之改移

王毓蔺

有关北京双泉堡地名起源,历来诸说歧异。依据现存史料线索,结合历史地理、历史语言分析,认为该地元代即名双泉铺,系因附近地下水溢出为泉,其旁置急递铺而得名。明代中期以来的地名转讹,当与元明北京历史语言变迁有关。其兴衰则与元明清以来北京西北大道改移有密切关系。元大都双线局与杂造双线局,是元代官手工业匠局机构,与该地名改移无涉。


浙江图书馆藏《万里海防图》构图研究李新贵浙江图书馆藏《万里海防图》是反映清顺治朝江海防御情形的珍稀地图。该图摹绘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由表示海防的《万里海防图》,以及位于该图卷首右上方表示江防的三段图注组成。前者摹绘底本为明崇祯九年(1636)陈组绶编绘《皇明职方地图·万里海防图》,后者摹绘底本是位于《皇明职方地图·江防信地营图》图末的三段图注。摹绘者将原本不相关的海防图、图注绘制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个以江防为主、海防为辅的新绘本。这是顺治朝在防御郑成功集团进攻的过程中,为保护长江漕运重地探索江海联防的产物。

重构地图:对早期地图发展历程的思考

成一农

在《地图学史》第1卷《史前、古代、中世纪欧洲和地中海的地图学史》中,丛书主编J. B. 哈利和戴维·伍德沃德对地图提出了新的定义,不仅拓宽了“地图”的范围,而且拓展了“地图学史”研究的领域,从而为这套丛书的撰写奠定了基础,进而影响了世界地图学史的研究趋势。如果将这一定义以及定义背后的认知应用于中国古代地图研究的话,那么同样将会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并最终从根本上改变研究的面貌。不仅如此,本卷结合人类学、考古学和认知论的理论与方法,对地图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认知,且确定了一定数量的史前地图;而对于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地图,则基于对存世地图的全面搜集,以及与文本材料和历史背景的结合,尽可能复原了这一时期不同区域地图的种类和绘制特点,破除了一些长期存在的常识性错误。上述这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学术视角与相关结论,同样非常值得中国学者借鉴,这样,不仅会对一些老问题得出新的认知,而且将会真正使得古地图成为一种“新史料”,最终古地图和地图学史的研究对象将不再仅仅是古地图本身。


非西方地图学传统的断裂与连续黄义军以芝加哥大学出版的多卷本《地图学史》为中心,从大区域、长时段的角度总结了东亚、伊斯兰世界和南亚传统地图学的特色。认为非西方地图学传统的断裂与连续,既是一个事实问题,也是一个认识问题。随着西方科学地图学成为主流,非西方地图学传统发生了断裂,但后者并非一夜之间消失于世,而是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与现代社会的联结。多卷本《地图学史》为中国地图学史研究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清时期地图学史三题

孙靖国

戴维·伍德沃德主编的《地图学史》第3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学史》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地图的定义、发展模式、转型模式、社会背景、科学性、社会功能,以及地图在当时欧洲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分地区对南欧、德意志地区、低地国家、法国、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斯堪的纳维亚、东-中欧、俄罗斯等地的地图学史进行了叙述。该卷所展现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地图学面貌,对比同时代的中国明清时期地图学状况,可以发现地图所呈现的地理知识的形成与层次、地图绘制与使用的群体和制图技术发展的不同步性等值得关注的问题。


千河上游的“弦蒲薮”申雨康 弦蒲薮为古代著名“九薮”之一,其记载最早见于《周礼·职方氏》。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考古资料与自然地理研究成果分析,认为弦蒲薮中心可能位于今陇县县城西约19.2公里处,即千河干流上游曹家湾镇坡底下村东部的河谷 地带,沿千河河谷向西部与东南部延伸。弦蒲薮可能于西周末年幽王时因地震山崖崩坍堰塞而成,后逐渐淤平。

长子口墓墓主身份与长、微地望考

黄一哲

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的墓主问题自墓葬发掘以来就备受关注。目前学界的观点可分为“氏名国名说”和“亲属称谓说”两大体系,争论的焦点在于“长”“微”二字的混淆以及不同材料话语体系之间的地域不匹配性。通过重新审视考古、古文字、古文献的相关原始材料,可以认为长子口之“长”应为氏名或国名,对应甲骨文中的而传世文献中“长子”之“长”有可能是“微/徵”的讹误,对应甲骨文中的


《陈书·高祖纪上》所见侯安都“定南中诸郡” 事释证与推论——以军事地理为中心的考察李浩搏梁末陈初,南中地区具有突出战略地位,故《陈书·高祖纪上》所载侯安都“定南中诸郡”一事对陈初稳定江州地区、平定内乱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军事行动迫使萧勃起兵叛乱,避免叛军获取南中军粮,加速平定岭南。该行动使得陈朝在南中之役中得到周迪等酋豪支持,进而促使湓城无法成为王琳稳固的军府,为王琳的败亡埋下伏笔。南中酋豪中实力最强的周迪被陈朝用作制约、消耗其他酋豪的工具,在陈平内乱过程中作用巨大,其被利用后诛除的命运反映了陈朝对待酋豪的基本策略。


本辑预览


◀ 左右滑动浏览 | 点击图片放大 ▶


END

编辑 | 王国睿

初审 | 程   森

终审 | 张   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年第1辑目录及提要

本刊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