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15晚会沦为表演”的文章被强制下线,难道陈述事实也叫“抹黑”吗?请擦亮你的眼睛,不要被套路带偏了

研究生的酸甜苦辣 学术之乎者
2024-09-0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昨天,在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315晚会已经沦为表演》的文章。



不曾想受到众多网友的支持,截止昨晚8点,阅读量已经超过21W,不少网友私信留言,表示赞同文章观点。


网友“唐方建”:这文章写的实在


网友“清晰”:兄弟,敬你勇者!这环境还敢说真话,感谢你,为正义发声!


网友“独步云端”:本来就是作秀,非要当真!


网友“唯你是尊ᯤ⁶ᴳ”:讲个笑话吧!315晚会曝光之后,执法部门立即行动……


但也有网友表示担心:这文章能发出来也不容易,应该存在不了多久


事实确是如此,因为我将同一篇文章、同一时间发表在别外一个平台上,早早地就被下线,原因是:不适合平台收录。



当然,有支持的声音,必然也会有反对的声音,至于那些无法入眼入耳的文字,不方便呈现给大家,不过总结起来就是:


作者就是个喷子,纯属故意抹黑!



对于这些反对的声音,我并不在意,毕竟嘴长在人家身上,但脑海中却出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陈述事实也叫“抹黑”吗?


正好在某平台上,看到有网友也在讨论这个问题。



提问者认为:“黑”的意思不是造谣,而是抹黑某事物的形象,把某个人或团体曾经做错的事,或者缺点单独拎出来,大肆宣传。


这完全符合“抹黑形象”这一点,所以这就是黑,和它是不是事实没关系,各位觉得呢?


我们再回到315晚会这件事上来。


曝光的问题是不是没有涉及烂尾楼、公摊面积、小区物业等民生问题,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这是故意抹黑吗?


曝光的问题是不是发现很久了,比如老坛酸菜、淋巴猪肉,非要等到晚会当天才公开,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这是故意抹黑吗?


曝光的问题是不是很多没有得到有效处置,最多隐身一段时间,等风头一过依旧照样,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这是故意抹黑吗?


所以,陈述事实和故意抹黑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这样说,大家可能觉得有些转不过来,我来举个例子就清楚了。



大家看看上图:工人们在跪着,这是事实吧!


乍一看,可能有很多人会猜测:


这个戴白色安全帽的负责人在体罚工人,真是可恶至极!


或者以为是农民工讨要拖欠工款呢!


而实际上哪?



这些工人正在接受急救培训,这也是事实!


不得不说,这拍照的家伙绝对是个人才!



可仔细想想:如今的新闻学学的不就这些吗?


这种断章取义、博取流量的“摆拍”事实,自从媒体兴起之后越来越多!


当然了,我昨天的那篇文章,由于本人思维水平有限、站位不够高上,也没有深入调查取证,估计也属于“断章取义”的范畴,被人喷并也不冤枉。


写到这里,想和大家聊一聊如今媒体为吸引眼球,常用的6种方法,请擦亮眼睛,要有自己有判断,不要被带偏了。


方法一:选择性陈述,诱导读者先入为主


客观事实:“丘吉尔日日饮酒,晚年身材肥胖。”



“抹黑”的潜台词:“丘吉尔是个生活糜烂的废物”


方法二:故意拼接无关事件,捏造因果


客观事实:“1945年广岛核爆前的人口是36万,现在广岛人口是120万。”



“抹黑”的潜台词:“根据以上事实得出结论:核爆能增加人口。”


方法三:增加修饰语,增强反差感,化常态为偶然


客观事实:“他今天竟然没闯红灯”



“抹黑”的潜台词:“他之前总闯红灯”


方法四:在对比中刻意模糊关键条件、背景,引导读者得出错误结论


客观事实:“空调是我国居民家中的常见电器,西宁市很少有居民家里安装空调,而三亚市几乎人人家里都有空调”



“抹黑”的潜台词:“西宁市民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三亚市民”


方法五:拼接无关事件,引发联想


客观事实:“我市开展扫黄打非行动,XXX已经好几天没露面了”



“抹黑”的潜台词:“XXX涉黄被警察抓了”


方法六:增加行为限定条件,改变人物形象


客观事实:她上学时从来不用低于五百元的化妆品”



“抹黑”的潜台词:“她生活奢侈”


综上可知,陈述事实与客意抹黑能否划等号的条件,正是你是否拥有的一双慧眼!


最后,用一句名言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术之乎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