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岚: 运河文化,江苏示范

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2024-08-31

采访刊载于《建筑实践》051期特辑:

大运河文化


<<<

周岚

ZHOU Lan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采访:戴伯威、尚京京

Interviewers: DAI Bowei, SHANG Jingjing


 AP 特辑人物 

周岚,博士,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江苏省主委,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六届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二届副理事长。

在城市规划建设、人居环境治理、历史文化保护、绿色建筑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既有理论专著,也有丰富实践。著有《城市空间美学》《江苏城市文化的空间表达》《低碳时代的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集约型发展——江苏城乡规划建设的新选择》等20余部专著,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建筑学报》等专业核心刊物发表60余篇学术文章。主持规划与实施项目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国际改善居住环境百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等。主持完成的“江苏老旧小区改造技术指南”“环太湖地区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规划卓越奖”。





AP

您从小在南京这座城市长大,并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师从吴良镛院士,后来又长期在南京工作。请问家乡情怀和学术经历是如何影响您的职业发展规划的?


周岚: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定都于南京,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与此相关的诗词名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乌衣巷,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秦淮河,有“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石头城,更有毛主席笔下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些历史文化空间,浸润着城市气质,也影响着每一位市民。

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抱着为家乡绘制美好蓝图的理想,大学我报考了城市规划专业。经过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设计专业本硕7年的学习之后,1990年我回到家乡,在南京市规划设计院工作。1998-1999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攻读城市发展规划硕士。回国后在南京市规划局工作期间,有幸在清华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题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创造——以南京为例”的博士论文。


吴良镛先生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是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科带头人。吴先生也是南京人, 2002年他回家乡时,以睿智的历史眼光特别叮嘱我们“在大建设时期要注意做好保护工作”。按照吴先生的嘱托,我的博士研究选题就聚焦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研究的过程中,吴先生点拨我要找准规划设计师和历史研究者、考古工作者的差别化定位:历史研究者、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是找寻、挖掘、再现历史真实,而规划设计师则要在积极保护历史遗产的同时,把历史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放在时代的空间环境中彰显塑造。按照这样的思路,我的博士论文聚焦“积极保护、整体创造”八字,从价值观、方法论和制度保障3个方面展开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八论”,即:城市发展论——从静态的历史遗址到动态发展的城市;历史资源论——从历史保护的负担到文化发展的资源;科学保护论——从价值观的争论到科学务实的保护行动;整体设计论——从孤立的历史保护到整体的文化创造;渐进更新论——从一蹴而就的改造到试点渐进的有机更新;文脉承创论——从历史传统的割断到文脉的继承创新;战略协同论——从“就保护论保护”到综合战略的协同;社会支撑论——从专业技术的历史保护到社会支持的公共政策。


按照“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思路,我和南京市规划局的同事们结合实践,既努力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又积极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和空间抓住时代的机遇不断发展向前。今日的南京,兼有古都名城的历史文化魅力和区域中心城市的现代活力,这得感谢吴良镛先生等一大批前辈先贤对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特别厚爱和关注提点,也得感谢一代代南京规划建设者的不懈坚守和努力奉献。





AP

2019年初,您在江苏省政协提出了《关于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示范建设的建议》这一提案。同年底,《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面世,首创探索了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规划范式与实施路径。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运河扬州三湾段考察调研,肯定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请谈谈您关于大运河的提案和推动相关规划的思考。


周岚:

我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示范建设的提案,是基于对江苏省情的认知和之前的相关系列工作支撑。江苏、浙江两省因地理位置相邻和省情相近经常被相提并论,但进一步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江苏更加典型的地理特征是“水韵”,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运河的省份,水域面积占比达16.9%,位列各省之首,是全国地势最低平的省份;而浙江的地理特点是“七山一水两分田”。

2018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发布“苏州共识”


在水韵江苏的地理版图中,浩荡东去的长江和南北贯通的大运河构成最重要的“十字轴”。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串联着长江、黄河和淮河等中国最重要的东西向自然河流,也串联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 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座,是全线城乡历史文化聚落最为密集的段落。大运河滋养着沿线的城镇乡村,它们大多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村镇枕河而建,百姓依河而居,人与运河休戚与共,展现出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枕河、园林栖居、诗意天堂的格局风貌。


正是基于对大运河作为江苏重要的文化、生态、景观廊道的认识,10年前省住建厅就组织编制了《江苏省大运河风景路规划》,并提请省政府于2014年下发了《关于实施江苏省大运河风景路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4] 90号),积极推动沿线各市县根据省级规划相应编制并实施大运河风景路详细规划,将沿线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以及各类特色资源有效组织和串联到大运河文化景观廊道中。


由于江苏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和资源条件,2018年初,中宣部在落实《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组织开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时就将江苏省列为重点。江苏积极行动,率先组织编制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由省建设厅指导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完成。《规划》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提炼为“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经济运行的中枢命脉、多元文化的交融纽带、水工科技的中华名片、革命精神的鲜亮旗帜”五个方面,通过详实的现状调查和历史文化资源分析、深入的空间和资源数据关联分析,总结提炼出“园、带、点”三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形态,提出通过打造23个核心展示园、26个集中展示带、153个特色展示点,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气派、江苏特质的活态文化地标。2018年6月,《规划》通过了专家论证。中宣部在听取汇报时,充分肯定了江苏关于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规划范式与实施路径的探索,“《规划》在省级层面做了比较完善的方案,比较完美的表达,示范的作用已经初露端倪,基本形态已经成形”。


2018年11月,江苏省又与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合作举办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活动,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讨论,进一步深化完善方案,随后发布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苏州共识》,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的核心理念提炼总结为制度的创新性、价值的整体性、文化的在地性、保护的科学性、传承的融合性、利用的共享性6个方面。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在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时,确定大运河江苏段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国唯一一处重点建设区。2019年9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文旅部在江苏扬州召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进一步肯定江苏关于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规划范式与实施路径的探索,以及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扎实工作和显著成效。

苏州平望·四河汇集 © 繁玺视觉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扬州考察调研时亲临运河三湾段,充分肯定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他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无锡古运河清名桥





AP

在《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指导下,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系统建设,您可否介绍相关进展情况?


周岚:

江苏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写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了“把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典范”目标要求,以习总书记赋予江苏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扎实推进江苏段建设各项工作,努力为高质量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贡献江苏智慧力量。江苏分别在以下8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暮色中的苏州山塘河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担任组长,省长担任第一副组长,常务副省长、省委宣传部部长、分管文旅副省长担任副组长。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省委省政府把大运河文化带重点建设任务纳入对城市考评的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省领导挂钩联系的重点改革任务和重大项目。


二是推动形成立法支撑。2019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了全国首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2022年5-7月,省人大常委会专门组织开展了《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的执法检查。2021年4月,《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颁布实施。


三是发挥规划统筹作用。为推动规划的深入实施,构建形成了“1+1+6+11”的规划体系。“1+1”是统领性的《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6”分别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河道水系治理管护、文化价值阐释弘扬、现代航运建设发展等6个省级专项规划;“11”分别是大运河沿线11个设区市的实施规划。


四是构建金融支持制度。设立了全国首支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由省长担任基金管委会主任,宣传部长担任管委会副主任和办公室主任,省文投集团担任基金管理人。基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原则,目前已成立10支城市子基金和8支行业子基金,母子基金累计认缴规模超过170亿元。发行了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规模23.34亿元,期限10年,利率2.88%,创专项债最低利率,支持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建设。国家发改委、文旅部在江苏举办大运河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会,推广江苏的有益做法。


五是推动建立研究智库。组建省级重点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目前已成立9个城市分院和3个主题分院,努力汇聚全国研究专家提供智力支持。研究编撰了中国首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全国性研究机构——中国大运河学会成立的报批程序。


六是创新遗产的数字表达。建立省级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建成大运河江苏段水文化遗产数据库。受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办公室委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集信息汇聚、宣传发布、监测管理、展示体验、学术研究、科普教育、文旅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目前已上线运营。


七是加强大运河的文化推广。立足大运河全域创办全国首个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目前已成功举办4届。承办由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的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举办系列“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精心打造歌剧电影《运之河》、百米画卷《中国大运河艺术史诗》等文艺精品。推动沿线城市举办“行走大运河”“运河马拉松”“运河龙舟赛”等群众性体育赛事。


八是努力讲好大运河的中国故事。通过组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等活动,推动形成国际的专业共识。发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的平台作用,依托该组织连续多年举办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已成为国际运河文明交流互鉴、世界运河城市合作发展的重要国际平台。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用户界面示意





AP

江苏大运河沿线城市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积极性和情况如何?此外,您认为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周岚:

从总体情况看,江苏各市高度重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的示范引领机遇,结合市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深化工作,实施成效显著。


扬州市是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也是大运河沿线入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扬州汇聚了春秋时最早的古邗沟、西汉时开挖的运盐河、东晋时开挖的仪扬河、隋代开挖的运河、唐代开挖的伊娄河、宋代的白塔河、明清时期的里运河和当代的大运河。扬州的运河遗产,既包含寺庙、民居、驿站、园林、水工、河道等一大批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扬剧、扬州评弹、古琴艺术、扬州玉雕、盆景技艺、淮扬菜烹制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省、市的通力合作下,2021年6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标志性项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短短一年内吸引了118万人次走进博物馆。


淮安市2008年被中国古都学会赞誉为“运河之都”。大运河淮安段至今仍发挥着水利航运、南水北调、防灾排涝、景观生态、文化休闲等综合功能。围绕大运河的保护利用,淮安市组建了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以及淮安市文化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旨在通过“建管办+集团运营”的模式,按照“文兴、水清、岸绿、业盛、人和”的建设思路,精心绘就“淮上四卷,运河八园”精品段落,全力打响“运河之都,百里画廊”的城市品牌。


苏州市全力推动“运河十景”建设,聚力展现现代版的“运河繁华图”。2021年1月,《苏州“运河十景”建设工作方案》印发,明确在历史资源基础上高标准打造提升“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宝带桥、石湖五堤、平望·四河汇集”运河十景。同时先后推出了交响组曲《运河十景》,创作了以“运河十景”为主题的刺绣、宋锦、版画、雕刻等不同形式的非遗作品。2021年10月,全国首部地方运河专史《苏州运河史》出版发行。


同时,在各地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也发现有一些共性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包括: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关系处理问题;全线的统一协调性建构和地域特色多样性展现的关系问题;线性文化廊道塑造和由线及面带动沿线城乡延伸发展的问题等。此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除了重点项目推进外,还包括管理体制的探索创新。国家、省、市如何形成协同联动、有效管理、活力运行的体制机制尚有待探索健全。

大运河淮安段





AP

您曾在论文综述中指出,“2013年以来,城乡空间特色的研究层面从小尺度的空间拓展到宏观尺度的城乡空间,深度剖析了城乡空间特色‘碎片化’产生的原因,强调城乡特色空间保护与塑造的系统性与整体观。”请问宏观的顶层规划设计在江苏省的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周岚:

我认为,城乡空间特色的保护和塑造,既需要宏观的区域规划指引,也需要中观的片区规划设计支撑,还需要小微空间的精心谋划和创意组织。


在宏观层面,江苏省在2017年编制了《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从大地景观和城乡聚落的整体塑造角度提出了江苏空间特色的顶层设计,构建了“8廊12片”的省域特色空间结构体系,明确了省域特色风貌塑造的整体要求和重点管控的特色空间。其中,针对包括大运河在内的特色景观廊道,战略规划从特色资源串联、设施连通贯通、文化保护彰显、公共服务便民、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指导策略。这些规划指引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编制中得到了进一步延续深化,在区域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国家治理文化、水工科技、城河共生等文化旅游线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陆路、水路等交通线路。

江苏省域“8廊12片” 特色空间结构(来源:2017年《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


在中观层面,以苏州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该街区保存较为完整,拥有明清时期中国商贸文化最为发达的水路并行街道,是串联虎丘核心展示园与阊门地区重要的运河文化资源密集带,街区内河道也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大运河苏州段主航道之一。我们对该地区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出的片区实施策略是:一要保护传统水陆街巷格局,修缮传统水工设施、山塘“横七竖八”古桥、码头商埠等运河相关设施。二要构建运河水文化展示体系,结合展览馆设置以及沿河道周边公共空间文化节点设施建设,彰显运河水文化的丰富内涵。三要优化提升沿线商贸功能活力,引导“七里山塘”街区内文化创意体验、老字号商业等功能更新,彰显运河繁华活力氛围。四要加强“山塘”IP品牌输出,结合节庆活动和文化旅游活动的策划,做足名山、名水、名桥、名居、名店文章。


在小微空间的创意设计方面,我们充分利用“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的专业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第9届紫金奖建筑赛以“千年运河,活力家园”为主题,以“古今辉映,历久弥新”为关键词,引导参赛者提出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的创意设计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赛主任评委王建国指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的时代语境中,以大运河为主题的这一竞赛,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专业评委、江苏省设计大师张雷在评审中感言:“参赛者用不同方式、不同尺度去解读大赛命题,把大运河的传统文脉和当代新生活很好地链接起来,以设计的力量把千年运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延伸和关联,寻找到了大运河与场所空间相结合的文化密码。”

2023年2月,第九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决赛学生组评审现场


最后我想说的是,大运河已流淌千年,我们当代人应该做的是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运河时代故事。



本文图片均由 受访者 提供


本期杂志编辑 / 尚京京、戴伯威、郭晴

校对 / 郭晴

编辑 / 高婧


可在 公众号主页面 获取投稿方式


《建筑实践》编辑部

editor@archipractice.cn | 邮箱

www.archipractice.cn | 官网

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4楼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3号8层814室 | 地址

(021)62716650 | 电话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 更多阅读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实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