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托市,不是救市

Jason不跪 南半球聊财经 2023-09-03

广州、深圳跟进了“认房不认贷”的楼市政策,被很多人认为“救市”开始的标志。

因为之前的各种“搞预期”的宏观操作,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8月楼市依然惨淡——

不过我在星球po了25城二手房的月更追踪,显示挂牌量明显缓和(或许该挂的都已经挂出来了,剩下的卖家选择和买家们站在一起观望形势)。

从国房景气指数来看(房价观测),已经下行了2年半的时间,相比2013-2015、2018-2020的两次,不算短了——

(国房景气指数vs北京住房空置面积)

居民部门的债务收入比指标在140%遭遇了瓶颈——

这期间宏观开始频频下降首套房利率,以期能抵消这两年收入放缓的效果,这和地方债务一起对银行的利润数据(净息差)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由于空间没有2015年来得大,降首付成为“必选”项——

根据安居客的居民收入市场调研,年轻人收入遵循帕累托分布——

换句话说,很多年轻人“没买”房子,除了看跌情绪之外,也确实没有“足够的钱(收入)”可以支撑他们的购买。

背景就是房价太高。

那么宏观是否真的想“救市”呢?

这也看如何定义“救市”,如果是像2015年那波操作效果,那么显然目前不存在这样的环境和动机。

所以眼下的各种政策,我认为仍是在“托市”,为了不让房价下滑的预期被市场集中表达。

我想说,读者一定要区分“叙事”、“事实”和“数据”的区别。

比如小明考试分数59分,不及格是一个事实,59分是数据,他回到家要父母签字时说自己这次是因为XX影响了发挥,下次会考好,这个是叙事。

考好的时候,归功于自己努力学习和天赋异禀,没考好的时候,找各种借口推到外部事物上,这是叙事背后的动机(人性)。

再举个例子。我以前去某家拟上市公司那里做尽调,底账告诉我,40亿的收入,其中30亿疑似是关联交易(外循环了),剔除掉之后债务/收入比不低,净现金流会影响持续经营。

然后我去问董秘,董秘说1不是关联2收入在高增长3债务在降低利率4项目回报性高,一堆叙事。

根据叙事和有感染力的展望(热情的招待),会让人觉得风险不“大”,但根据数据以及推演的事实,会让人觉得风险很大。然后做风险定价。

回过来,理清了这三者的定义,我们看如下的宏观数据。

数据基础,依然是七普和育娲模型,我整理了20-54岁(主力劳动人口)和60岁+(非劳动人口)之比vs GDP的关系——

上次提到过央妈的论文,潜在产出中枢应该在5-5.5之间,那么实际GDP和它的差值拉大,就体现到了“失业率”指标上。

由于失业率很难理清“就业降级”现象,所以青年失业率成为一个很好的推演指标(关注同口径变化,不要计较它的定义),可惜。

所以在经济自然发生的前提下,明年GDP保持5%也是一个可以预期的事情。

有了这个数据,宏观要做的托市,就是使得(房贷利率-GDP)两者之差保持在负数。

从趋势看,由于劳/老比不断下压,所以房贷利率也会不断下行。

但注意,房贷利率贴近GDP的下行并不是房地产的“利好”,除非房贷利率是大幅下行,使得与GDP的差值数变得很“负”。

这又受到1)汇率2)银行净息差3)人口结构4)挤出效应的四重约束。

所以“盘活资本市场”、“LPR非对称下调+存款利率下调”、“降首付”都被安排上。

唯货币政策无法对结构性因素发生大影响,反而常常助推恶化。所以宏观已多次表态不会提前透支后面的空间,以免价格型工具用尽后,只能使用数量型工具(QE抬升宏观债务)。

而数量型工具(宏观杠杆率)也能通过劳/老比并提前计价——

(预估2036-2040年老年人规模>尚在工作的主要劳动力)

10年,弹指一挥间。(对比人口负增长时点比官方预估的提前了9年)

从数据看,

1)2022年,60岁+人口相比2012年,多了8614万,20-54岁的主力劳动人口少了3260万,GDP从约8%降至5%附近;

2)2032年,60岁+人口相比2022年,会多1.04亿,20-54岁的主力劳动人口会减少6169万。GDP会是多少?

这得视全要素生产率(科技研发)的升级情况。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房价下跌,对于宏观其实并不是坏事。

只是要托一下(使得降速变缓),以免造成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蔓延。

托的力度拿捏,极有讲究,我在视频《房地产能不能软着陆》里说了,力度太高=反转+做空后期,力度太低=价格加速出清。

而“力度刚刚好”存在吗?

除了“叙事建议多来看看数据


扶我起来,是牛市吗?这是我觉得看多A股的正确打开方式

马后炮vs很天真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

每天不到1块2-扫下图二维码

加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