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4)


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索达吉堪布·著


22篇: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4)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遇到违缘时,还是尽量修一点安忍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佛告诉须菩提:“作为一个菩萨,应当远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当产生一个无有所住的心。若心有住,则非真正的所住。” 


“住”可以解释为执著。凡夫对任何法都有执著,但如果通达了空性,对有实法、无实法便不会有所住了。

 

没有学过中观的人,觉得这里有点难懂,但学过中观,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此处佛陀把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结合起来,告诉我们:在不离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应发起胜义菩提心。这种胜义菩提心是无上正等觉之心,它远离一切相,既不住于色,也不住于声、香、味、触、法。若有一点所住,则不是真正的发心。

 

佛陀依靠如是殊胜之心得以成就,我们作为随学者,也应发起这种心,即名言中利益无边众生,众生怎么损害自己,也不产生嗔恨心;胜义中三轮体空,不住于任何一个法,“应生无所住心”。这样的菩提心不为物转,唯一相应于万法实相,与如来的境界等同,诚如《楞严经》所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归纳而言,佛陀为了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世俗中修过安忍波罗蜜,胜义中处于无所住的智慧境界,我们后学者也应如是效仿。以前,法王如意宝在四众弟子面前发愿:“纵然有人以各种手段加害我,我永远也不害任何众生!”这是修行人最究竟的誓言。我在《悲惨世界》的结文中也说:“愿我生生世世中,宁可转生为乞丐,也切莫成为屠夫等危害有情生命者。”

 

不要变成损害众生的人,这一点对修行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天天口头上说“往昔佛陀怎么发心,我也怎么发心”,心里却常常恨这个、怨那个,这种发心又有什么用?

 

当然,最究竟来说,我们应当发起无上的胜义菩提心,不执著任何相,了知一切皆如梦如幻。唐朝法融禅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正在专注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专注的,同样,正在发菩提心的时候,也没什么可执著的,应该生起这样的智慧。

  

通达甚深空性,既是安忍,也是布施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所以,诸佛在般若经中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在这里,释迦牟尼佛引用教证来说明这个问题——菩萨真正的布施,不会对色法起执著,是三轮体空的圆满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也应以三轮体空的方式进行布施。”


不管是布施还是安忍,菩萨都应安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但在名言中,为了利益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菩萨还是要作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当然,“无畏布施”包括对甚深空性的安忍,否则,不仔细观察的话,有人就会认为:“前面正在讲安忍,突然又讲起布施来,这是怎么回事?”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如来说,世上一切相,都不是真实的相。”

 

六度中无论是安忍的相,还是布施的相,名言中可以有如幻如梦的显现,但以胜义智慧来观察,这些都不是真实的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如来又说,世上一切众生,都不是真实的众生。”

 

在没有观察时,茫茫轮回苦海中有无量众生,但如果真正去观察,一切众生并不是众生,众生的本性与佛无二无别。

 

《入行论》也说:“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意思是,世间上的一切众生,以胜义理来观察,本体不生不灭,一切了不可得,犹如芭蕉树般无实。既然如此,那众生无论涅槃或不涅槃,其本性皆无有任何差别。

 

佛陀的说话之道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故语言绝对可信。” 

 

胜义中一切法皆不存在,无有丝毫实质,而在名言中,却有如幻如梦的显现,这种说法合不合理呢?对此疑问,佛告诉须菩提:如来不像凡夫一样,他的语言绝对可信,这一点有充足的证据。

 

如来的真实语,在《释量论》第三品中讲得比较广,论云:“无因不说妄。佛之所以不说妄语,因为他已断除了妄语的因——贪嗔痴等一切烦恼。

 

 

〖真语者〗

 

按世亲论师的观点,指名言中佛所说的法真实不虚。譬如因果轮回、须弥山的高度、千差万别的世界、人的生老病死、地狱的寒热痛苦等,凡夫人无法准确知晓,最多只是一种推测,但佛却能现量照见,并如理宣说。

 

 

〖实语者〗

 

这是从胜义角度来讲的,在法界实相中,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事万物,如来全部抉择为空性,没有一个不空之法,这就是实语。

 

 

〖如语者〗

 

如来在第三转法轮中抉择,尽管万法本体是空性,但如来藏并非不存在。光明与空性恒常不离的如来藏,每个众生都有,这种现空无二的真理非常可靠,故从真如方面而言叫如语者。

 

 

〖不诳语者〗

 

释迦牟尼佛为引导众生而宣说种种法门,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同的密意,从成佛至涅槃之间,从来没有一句欺骗的话语。凡夫经常喜欢打妄语,这对别人不利,对自己也不利,而佛陀所说的句句属实,暂时或究竟都在利益众生。

 

 

〖不异语者〗

 

佛陀转法轮时说的同一句话,饿鬼听到是饿鬼的语言,人类听到是人类的语言,其本性就是为了众生解脱,暂时令其获得善趣安乐,究竟种下善根而成就佛果。因此,佛陀的语言是最究竟的。

 

 

我们平时认为某人很老实,不会说谎,但他毕竟没有断除妄语的因,为了某种目的,仍可能说一些妄语。然而,佛陀与之完全不同,他已彻见了一切实相,断除了语言障碍,所说的话语究竟圆满。

 

当然,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佛的说话方式肯定不同,但这并不代表佛在说妄语。比如,一个人针对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编了不同的教材,每种教材的表达方法不同,但对相应的学生都会有利。同样,佛陀在第一、第二、第三转法轮中讲的法肯定不同,但这并不是欺骗众生,只是在次第引导,其目的都是为了接引众生趋入解脱。

  

“有”“无”是一种矛盾吗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之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乍一看来,这里似乎有点矛盾,因为按照平常人的思维,不是有,就应该是无;不是无,就应该是有。其实不是这么简单,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后,才知道那种境界多么不可思议。

 

“如来所得之法”有多种解释方法,从一方面而言,如来在因地时舍弃过很多次头目脑髓,经历了难以忍受的苦行,最后获得了甘露妙法,这就是如来所得之法。

 

这种甘露妙法是诸法的本性,也是一切法的实相,但它不是实有的东西,用胜义理论观察时,并没有所得之法,因此“此法无实”。不过,它也不是完全没有,因为在众生的迷乱显现面前,因果不虚、轮回痛苦、人身难得等都真实存在。

 

佛陀所说的万法无实无虚,其中有甚深的意义:在名言中,如幻如梦的显现真实不虚,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这些都是存在的,但在胜义中,实质性的东西丝毫也没有。《四百论》也说:“以世间少有,于胜义都无。”

 

因此,从世间角度来说,一切都是“无虚”,但以出世间智慧来衡量,一切都是“无实”。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假如菩萨的心执著于法而行持布施,就像在黑暗中行路一样,什么也看不到。如果菩萨不住任何法相而作布施,如同有眼睛的人在白天看色法般一清二楚。”

 

有智慧的菩萨以三轮体空的境界来行布施,这种布施是最圆满的。无论五度中的哪一度,都要以智慧度来摄持,否则,就像盲人在黑暗中摸索一样,无法得到究竟实义。

 

《大智度论》云:“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入中论》言:“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圣果。”永嘉大师也说:“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金刚经》主要抉择的是般若之功德。究竟来说,暂时的布施等五度,就像盲人行路一样,最后一定要靠智慧度,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在有生之年,请每天念一遍《金刚经》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未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对《金刚经》生起信心,受持读诵。以如来的智慧完全能够了知、照见,此人将来定可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根据《俱舍论》的观点,佛陀不同于声闻、独觉,佛能于一刹那间不混杂地照见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并以神通把未来千百万劫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正在讲闻《金刚经》,未来将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一点佛陀早就一清二楚。

 

有些人因为智慧有限,平时没有能力闻思修行,但每天诵一遍《金刚经》,功德也非常大。麦彭仁波切说:“自己若没有闻思修行的能力,最好念诵真实的金刚语。”而且,讽诵经典是“十法行”(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习)之一,行持十法行中的任何一种,都能获得无量福聚,乃至书写、听闻一偈,功德也超越一切世间善根。如果真能发愿在有生之年每天念一遍《金刚经》,我们得这个人身,也有很大的意义。

 

当然,发下誓言后,大家务必要坚守誓言,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不能放弃。《高僧传》中有一位唐朝的惟恭法师,他每天念诵《金刚经》五十遍,三十多年从未间断。后来临终时,无有任何障碍而往生净土。

 

一天五十遍《金刚经》——这么高的要求,对我们来说可能有点困难。但一天一遍,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