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慧无处不在——索达吉堪布精彩问答

残酷才是青春索达吉堪布·著


95篇:智慧无处不在

你追求的很多东西,没有几样是必须拥有的,只不过你已经习惯了某些思维,误以为离开这个就活不下去。一旦你主动或被迫改变了这种习惯,就会发现对生命可以有另一种理解。苏格拉底曾站在百货市场中开怀大笑:“看哪,天底下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我真幸福!”



问:我是北大毕业的研究生,现在已经工作了。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在过去30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人的精神领域十分荒芜,现在国家对个人信仰慢慢放开了,那么中国有十几亿人,就存在一个庞大的信仰市场。我看过一个报告说:此时几千种邪教也盯上了中国,并通过各种方式渗入进来,甚至很多书店都有他们的书在卖。那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能让我们较快地识别正教与邪教呢?

堪布答:现在的人,大多数心灵比较空虚,以至于许多不法之徒都想利用这一点。但一般来讲,如果是邪教的话,跟人们的心态不合、道德相逆,即使在你的生活中出现了,甚至已渗透到你的心灵中了,它存留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最后注定会被淘汰。

那么,正教与邪教该如何区分呢?概而言之,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害的教,就可以叫做邪教。而现在世界上很多宗教,不仅对人类没有危害,反而有特别好的向善作用。像儒教,对人伦道德有极好的规范;还有基督教,在各地建医院、修学校,做了很多福利事业,这都是值得赞叹的。我以前也讲过天主教的特蕾莎修女,她虽然是个非常平凡的教徒,但从12岁开始就帮助可怜人,短短6年时间中,便收留了6万多弃婴。这种行为真是不可思议,包括我们大乘佛教徒,有时在她面前也觉得很惭愧。

其实,凡是对人类有利的宗教,就是正教;凡是对人类健康、发展无利,甚至有害的,就是邪教,这一点是最根本的原则。当然,具体应当如何辨别,这要通过智慧进行剖析,不可能由我一人断言谁是正教或邪教。



问: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藏传佛教有一种残忍的修法,即通过断食断水,达到克制欲望的目的。您进行过这种修行吗?

堪布答:藏传佛教没有不吃不喝的修法,到目前为止,我也没修过这样的法。可能你说的是“八关斋戒”,如果是,那不仅藏传佛教有,汉传佛教也有。

按八关斋戒的要求,下午是不能吃饭的。为什么佛陀要求过午不食呢?原因有三:一是对健康有利;二是能克制欲望;三是将来不会堕入饿鬼,也不会转为贫穷者。



问:有些人遇到一些上师时会做供养,但后来听说上师拿了这些钱去建造宾馆等。如果是这样,那下次再见到这个上师,是不是还要供养呢?

堪布答:这些上师建造宾馆,是不是把赚来的钱用于做善事,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

但如果不是,那下次有没有必要再给上师锦上添花?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应该三思,自己观察!



问:您说自己是即将毕业时决定出家的,当时老师和同学们都反对。请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您在大家都反对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决定?

堪布答:现在看来,我刚出家时的心态,也有盲目的成分。当然,我对佛教是有信心的,因为藏地99%的人都信佛。

其实读初中时,我就有出家的念头了,只不过一直没有机会。即将从师范学校毕业时,从我的语言和行为中,老师们都看出我要出家。有些老师赞同我的选择,私下建议:“你最好出家,这样可能有前途,如果跟我们一样成家娶妻,不一定有多大作为。”有些老师则反对,经常在课堂上说:“某人有出家的念头,这就是消极!这就是避世!全班同学应该反对这种行为!”最终,谁都没能挡住我,我还是离开了学校。

离开以后,我也特别想念老师和同学。记得有一天晚上,我悄悄回到学校,当时正在上晚自习,从教室外往里看,同学们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只有我的座位是空的。当时我有一种感觉:“不知道出家这条路能否走到底?如果走不到底,我今天的选择也许错了。”

不过,依靠三宝加持,最终我还是彻底离开了红尘,没有走回头路。问:出家这么多年来,您对自己的选择有没有后悔过?

堪布答:在我的记忆中,从出家到现在,的确没后悔过。之所以不后悔,是因为我一直在学习佛法,生活过得很充实。虽然不敢说有绝对的幸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大彻大悟者以外,一般人谈不上有绝对的幸福,不过,自己确实有相似的幸福感。

我记得,出家那天下着大雪,站在县城边上,我再三回顾漫天大雪中的县城,心想:“今天我就要离开尘世,前往寂静地方依止上师、修学佛法了,以后,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红尘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想法有点幼稚,因为在深山待了十几年后,由于种种原因,我还经常回这个县城。不但经常回,我还去过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

不管怎么样,在我自己的感觉中,出家确实非常有意义。



问:您如何看待一些算命的现象?

堪布答:算命,在汉地有一定的历史。在我们佛教中,也有这方面的道理。

不过,现在很多算命的,可能是为了挣钱,不是很正当。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所有算命都是假的,实际上有些还是特别准。

对于算命、打卦等神秘现象,我们不能一概否认,认为统统是迷信;也不能说算命的都很准,毕竟有些完全是骗人。所以,这要一分为二地去详细观察。

我个人是这样的:对算命也感兴趣,但也会注意。



问:我来之前关注过您的微博,对藏传密宗也作过一些简单了解。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佛教徒应以慈悲为怀,但为什么密宗很多法器都是用人骨做的?为什么非要用那些东西?

堪布答:咦,这跟我的微博有什么关系啊?人骨法器,我微博上从来没有用过的。(众笑) 在密宗中,并不是所有法器都是用入骨做的。只是比方说修断法时,有一定境界的修行人,才会用人骨吹号;或者修一些特殊的密宗仪轨时,才会用到人骨做的手鼓、念珠等等。

现在许多人对人骨法器很好奇,觉得它非常好,于是不少做生意的人就把它当成商品大力推广。其实,使用这些特殊法器,对外一般不能公开,是需要保密的。可现在这个社会,人们有种猎奇的心理,很多汉人看到这些,就以好奇心请回去。于是,托巴(头盖骨)等很多人骨法器,就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当然,这也不等于佛教不慈悲,因为所有法器用的人骨,都是人死以后的骨头,并不是故意去杀个人,然后把他的入骨拿来。所以,这跟慈不慈悲没什么关系。



问:作为佛教的诞生地——印度,为什么佛教不是非常发达,反而印度教却很昌盛呢?

堪布答:这就是无常。像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如今佛教也不是很兴盛,当地很多人对佛教都不懂。所以,这是一种因缘,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就会时过境迂。

不过,现今印度的佛教,也并非那么不兴盛。来自世界各国的佛教徒,经常在印度的金刚座、四大圣地举行法会。我大概在1990年也去过印度,那个时候,佛教还是非常兴盛的。尤其是藏传佛教,在印度比较有影响力。



问:如何才能达至正信的学佛?

堪布答: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进行系统的闻思。尤其是年轻人学佛,不能只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层面上。

试想,假如在一所大学中,除了体育以外,没有任何文化课裎,这所学校就成了空壳。同样,如果仅有表面的行为,而没有领悟佛法的深义,佛教也会成为空壳。

我研究佛法将近30年了,始终觉得在所有的学问中,佛法最为殊胜,它既经得起理论的观察,也经得起实修的检验。可是,现在的佛教比较衰败,不要说在家人,甚至出家人当中,懂佛法者也不多。不过我坚信,只要你肯去学习,就能通达佛法的真谛。

当然,佛法博大精深、相当深奥,仅仅断章取义地看一两本书,不一定能了解其真义,而必须要系统地闻思修行。



问:我看您的简介中讲,您出国多次,可以说是阅人无数了。您有没有这种经历:某个人一眼看上去,就感觉跟佛有缘?

堪布答:我虽然去过不少国家,但没有一见到某人就觉得他跟佛特别有缘,因为我没有他心通。

不过在我的印象当中,有些人看到三宝,态度特别恭敬,我觉得他应该和佛有缘;有些人表情特别冷漠,我觉得他应该暂时和佛无缘。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不一定可靠。



问:您觉得我跟佛有缘吗?

堪布答:呵呵,你跟佛有缘,因为你具有如来藏!

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每个众生都具足如来藏,到了一定时候,这种佛性就会苏醒,因此,可以说每个众生都跟佛有缘。只不过对某些众生来讲,这种因缘暂时还没有成熟。

在我的感觉中,现在许多人非常有善根,只是他们以前没有学过佛法,不然一定会明白不少佛教的道理。



问:一般人接触宗教有两种途径:一是先信仰、后理解;二足先理解、后信仰。对我个人来讲,从小接触过佛教的一些典籍,比如说《西游记》,对佛教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对它产生兴趣。请问,这两种途径您怎么看待?

堪布答:我觉得这两种途径都正确。有些经论中也说,人道的话,有些人是从智慧人手,有些人是从信心起步。

以信心入门的人,刚开始可能带有迷信的成分,但慢慢深入佛教的教义后,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找到正确的方向。还有一种是,最初通过各种途径先了解佛教,然后再步入佛门。这两种都是可行的。 当然,假如你的信心不到位,或者智慧不到位,也会有颠倒执著的现象出现。



问:我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您在演讲中提到要相信因果、相信前后世,这种观念对佛教徒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但是,从小就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人,对此很难以相信,就算佛教中有一套推理方法,却也未必适合他们。您能否用更简单的方式,来阐述前世后世的合理性?

堪布答:要想扭转别人的信仰或思想,的确不太容易。尤其是你们上幼儿园、小学时,大脑记忆力是最强的,那时候的习惯将影响自己一辈子。所以,我希望现在的父母、老师常给孩子灌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令其从小就做一个好人。否则,长大之后没有特殊缘分、前世因缘的话,让他一下子相信前世后世,恐怕有一定的困难。

当然,也有一些办法,比如常给他讲些因果的故事,尤其是大学生的话,从理论上可以跟他辩论。倘若你的理由充分,他辩不过你的时候,虽然嘴上不一定承认,但心里还是会思考:“万一人真有前世后世,那我该为后世如何打算……” 所以,我觉得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小就教育正确的观点;二是实在不行,可以跟他辩论,这样,或许他的见解能改变过来。



问:即使我们相信前后世存在,但在生活中,也很难时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大家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许多人还在吸烟,这就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那我们该如何逾越这个鸿沟?

堪布答:如果你把这个问题看得特别严重,即使习气再深厚,恐怕也不敢轻易造次。

比如,你知道杀了人的话,法律制裁特别可怕,那么就算自己嗔恨心特别大,也还是不敢杀人。同样,假如你真正相信后世存在、杀生定会堕入地狱,纵然相续中的烦恼再猛烈,也不敢随便杀生、造恶业。

因此,关键要看你对此有没有信心。如果只是半信半疑,那造业是很正常的;但若信心非常大,一般来讲,绝对不会明知故犯。



问:我是人民大学的一个访问学者。我想问一下,您对佛教是仅处于理论上的思辨、哲学观念的研究,还是像传统那样需要修心?

堪布答:问得好!佛教不仅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了解,更重要的是付诸实践,真正去修心。假如你修心达到了一定境界,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会出现一些超越言思的境界。绝对会的!

我自身在这么多年来,不但喜欢看书学习,而且特别希求修证。不管是出离心、菩提心,还是无我的智慧,都有过系统修行的经历。自己虽然修得不太好,但这方面确实花过一些时间,否则,光是理论上讲得滔滔不绝,却一点修证都没有的话,那只是花言巧语,完全是一种“泡沫”。

《华严经》中也讲过,犹如漂浮在河里的人,因怕溺水而最终渴死一样,我们听闻佛法若不去修持,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



问:我是香港公开大学工商管理的硕士毕业生。我每年只有几天时间,在深圳、广州与上师会面或开法会,从上师那里学密法的机会非常少,这是一种痛苦。如果您是我的上师,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堪布答:如果说、假设说我是你的上师,那么我可能跟你悄悄地商量,“看怎么办?”(众笑) 不过,你的这个问题,现在也比较普遍。尤其是有些上师的事业越来越大了,弟子亲近他的机会就越来越少。所以,你一年中跟上师在一起的时间,如果只有几天的话,就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与上师见面上。

其实,与上师见面并不是很重要,修学上师所传的法,经常看一些上师的法本、教言,这才是最关键的。

亲近上师固然好,但上师只有一个,弟子却成千上万,上师肯定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弟子,应该不断学习上师的教言,同时要精进地修行。



问:六祖惠能说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佛教认为什么都是空的、什么都是虚的,那我们为什么还会执著呢?

堪布答:按佛教的观点:万事万物都是如梦如幻的;进一步剖析,这种如梦如幻也不存在,万法统统是空性;再进一步剖析,所谓的空性也不存在,完全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不仅是佛教,物理学也有类似的认识。对于一张桌子,物埋学家可依次分割为分子、原子……最后整张桌子都成了微细的粒子。

不过,尽管是“本来无一物”,但因我们的执著心在作怪,所以,如梦如幻的显现还是存在。就像我们若去问爱因斯坦:“世界是怎样构成的?”他也会说:“宏观世界的本质,虽然是细微的粒子,但在没有剖析时,世界照样是存在的。”

这些道理,有些人为什么听不懂呢?就是因为没有真实的体悟。也许他们在文字上有所了解,然而若没有修行过,就无法真正领会到。现在许多学术界的人也是如此,对于佛教的道理,只是夸夸其谈,但根本从未实修过,就始终得不到真实受用。



问:我是复旦大学物理专业的学生。《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住于有无善恶二边之见。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我们行善业呢?

堪布答:在学习《金刚经》时,胜义谛和世俗谛一定要分开。世俗谛中,我们要布施,布施的时候,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都是有的;但到了最高境界时,这三者全是空性,又称为三轮体空。这不仅仅是《金刚经》中说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讲一地菩萨布施圆满时,也提到了这一点。

因此,布施到了最高境界才称为三轮体空,但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时,还是要做世俗谛中的布施,不需要观那么高的境界。

《金刚经》完全是讲般若空性,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它所站的角度是抉择胜义谛中最究竟的空性,并不是抉择世俗谛。而抉择世俗谛时,我们若行持那些善法,功德也是全部具足的。这一点必须要分开,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问:我是北大毕业的研究生,现任某公司的软件工程师。我有一个问题是:我引导父母信佛的过程中,讲善恶有报、六道轮回的道理时,善恶有报他们比较接受,但六道轮回,他们却非常排斥,说这辈子过好就行了,不用去管下辈子。对此我十分苦恼,因为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就是引导他们信佛,可我觉得自己的力量很不够,这该怎么办?

堪布答:很随喜你的发心!确实,孝顺的儿女想对父母报恩的话,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引导他们趋入佛门、行持善法是最好的方法。这跟世间人的想法大不相同,他们认为给父母买栋房子,给些钱花,令其吃穿不愁就可以,却不知这些用几年就没有了,所以,你用这种方法报父母恩,是非常令人欢喜的事。

你父母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容易接受,但他们也许只承认今生的善恶报应,却不一定承认来世的。我以前曾分析过,中国很多娱乐明星、文学巨匠,他们说是信佛教的,但也只承认今生做点善事,就能得到一些保佑,而不相信来世存在,甚至觉得来世怎么样都无所谓,这种想法就不合理。

为什么呢?假如你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顾今天而不管明天,那为什么又去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为自己的晚年做打算呢?因此,对来世根本不考虑的人,完全是一种目光短浅。

当然,一下子要改变父母的观点,可能也有一定困难,但只要你长期努力、毫不气馁,相信迟早有一天可以感化他们。在我的印象中,有些儿女不仅仅用一年、两年,而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最后让父母成了信佛的人。



问:我是一名编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若把《般若摄颂》等法宝送给不学佛的人,他们虽然喜欢,但有时候放的位置不太好.如此就会有过失,那我们这样做对吗?

堪布答:将《般若摄颂》《金刚经》《心经》等法宝,与别人结缘,肯定是有利的。但密宗的有些特殊法本,则没有必要送给未得过灌顶的人。像《般若摄颂》等显宗经典,别人若能挂在身上,即使偶尔因不信佛教而不小心践踏,但由于你发心清净,对他也会有帮助。不过你送给别人的同时,也应该提醒他:“最好不要放在不净处,若能时时恭敬,对你的今生来世都有利。” 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与殊胜经典结上善缘,这很有必要,也有很大利益!



问:《金刚经》中有句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现在许多人只重视“无住”,比较容易忽略“生心”。请您从藏传佛教的角度给我们开示一下,无住、生心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无住而生的“心”,又是什么心?

堪布答:我讲《金刚经》时也说过,“应无所住”是讲空性,一切法在空性中安住,除了空性以外没有其他,即第二转法轮的意义;“而生其心”是讲空性的同时显现不灭,如来藏光明可以在空性中产生,即第三转法轮的意义。六祖在听《金刚经》时,为什么听到这一句便当下开悟了?原因也在这里。

所以,这段文字特别重要,你们方便时,可以看一看我写的《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这句前面抉择了空性,后面抉择了光明,亦即我们所说的现空双运、明空双运。所谓明空双运,“明”就是心的本来面目,“空”是抉择它时找不到一个实质,这二者本体并不是分开的,而是无离无合、融为一体的。只不过众生没有了达这种境界,而《金刚经》恰恰谈到了这一点,因此,后来许多大德在读诵时,经常念到这里就开悟了。

你扪对《金刚经》全部记不住的话,也要经常念这一句。它虽然是很简单的语言,却完整诠释了心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圆满中也是这样讲的。

这种明空无二无别的本体,不论你起分别念还是不起分别念,都不会离开。但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一定非要用文字来描述。



问:我觉得偶尔的发心挺容易做到,但这种善心却很难扩大、持久,经常就把发心这件事淡忘了,这该怎么办呢?

堪布答:即使你不能长期发心,也可以像“壹基金”提倡的那样,一个月发一次心,或一个礼拜发一次心。若能人人如此,积极参与善举,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

当然,如果你的愿力不错,能够长期发心,这不但有利于弘扬佛法,对自己也是个很好的锻炼。否则,每个人都不愿意做好事、特别自私的话,整个社会最后就会变得麻木不仁。



问:我先修显宗,后修密宗,或者显密同时修,会不会影响修行的效果呢?

堪布答:不会。其实,我们藏传佛教中,全部是显密圆融,不可能单独修一个显宗或密宗。显宗和密宗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一起修不会有任何影响。

现在有些不懂佛教的人,经常声称显密水火不容,甚至认为藏传佛教只有密宗,这种观点很不合理。其实,藏传佛教对于显密都要修学,像《心经》《金刚经》等显宗经论,我们佛学院都曾学过,从来不会只修一个密宗。

因此,对显密教法不了解的人,千万不要信口开河,佛陀的所有教法,都是融会贯通的。



问:我们很多人在网上听了您讲法,觉得非常欣喜,大家有个共同的问题是:如果想跟随您到佛学院学习,不知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应该如何做?

堪布答:佛学院的海拔比较高,住处也不方便,一般人去了还有高山反应等,所以,不一定非要去佛学院不可,通过网络、光盘来学习也很好。

而且,我在佛学院所讲的法,除了极个别密法之外,全部是对外公开的,在“智悲佛网”上可以收看所有内容。现在的网络十分发达,依靠这种方式学习,可能更加方便一点。



问:我是个初二的学生,信佛也有两三年了。但最近我上了中学,是基督教办的,我跟同学说自己信佛,就会遭到歧视。请问,我应该如何面对?

堪布答:你的问题很好,也很实际!处在基督教的学校里,可能是有些人不理解你,但也可能是你自己的心理作用。

一个人无论信什么教,哪怕外境的违缘再大,信仰也最好不要轻易改变。听说在香港这边,有佛教老师到基督教的学校讲课,也有基督教老师到佛教的学校讲课,彼此之间还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不排斥的。

本来,学宗教的人在社会这个庞大群体中,占的比例并不大,而且许多宗教中,都有慈悲的一面,所以,我想你在那里应该不会有特别大的困难,或许是你的心理作用。当然,假如有些人的行为比较过分,那采取一些措施来调解,也是有必要的。

总的来讲,宗教之间发生冲突,宗教徒之间互相排斥,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有理智的人应该不舍这样做。



问: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有个问题:在汉地这种大部分人都不信佛的大环境中,我们如何更广泛地弘扬佛法?

堪布答:我觉得弘扬佛法要靠缘分。佛经中也说:“不恭敬者勿说法。”别人若实在没有信心、恭敬心,那佛法也不要在他耳边传授,应该尊重他自己的选择。所以,佛法若确实弘扬不开,也没必要特别勉强。但如果弘法的因缘具足,我们则不能以时间过长、工作太忙、私事太多为由,随随便便放弃,而应将弘法利生放在首位。

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思想极为殊胜,若能以佛法饶益他人,那远远超过金钱、地位上的帮助。

因此,大家有缘分弘扬佛法时,理应排除万难,不懈地努力。



问:我是香港理工大学的职员。我刚出来工作不久,工作很忙,又要静修一些佛法,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请问,是不是我学佛的诚意不够呢?您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堪布答:就算我们平时特别忙、有一些生活压力,至少也应该在早上起来时,对上师三宝磕几个头,念诵百字明等简单的咒语;白天不管做什么事情,哪怕没有修行和念经的时间,但坐车也好、出门也好,一切行为都应以一颗菩提心摄持,尽量想到利益众生;然后到了晚上,可以反省一下今天的所作所为,看有没有害过众生?有没有一颗善心?有善心的话,就把这个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这即是大乘经常讲的“三殊胜”教言。通过这种方式,即使你工作再繁忙,日积月累的话,功德也会积少成多、水滴石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