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教育学报》2022年第4期目录
目 次
作为道德判断的奠基:论本能的道德及不可教性
陈乐乐(3)
基于个体明见性的道德教育
孙风强 李德显(16)
德性的学习何以可能——基于对柏拉图《美诺》的解读
孔令新(26)
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教学时间:形态重构、价值澄清与教学应对
王禧婷(37)
历史教学中讲故事的意义阐释
刘 波 王 傲(47)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李 旭 侯怀银(59)
我国教育现代化学术话语的历时变迁与现实困境
李 旭(71)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政策的演进脉络与变迁逻辑——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视角
梁 茜 崔佳峰(85)
不同入学政策教育资源分配及优化路径——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
盛艳玲 马瑞苗 乔纪纲(98)
学生信任何以可能——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
刁益虎(114)
疫情前初中生亲子关系与疫情期间家庭学习适应的关系——情绪弹性的中介作用与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
李蓓蕾 徐萍萍 张莉莉 高 婷 邓林园(126)
线上再生产何以继续:数字惯习、线上补习对城乡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
潘士美(139)
一位大学教授的自我修为——《朱自清全集·日记》阅读札记
田正平 裴子卫(156)
从先秦“文”的观念史中挖掘“文—化”的教育意涵
刘峻杉 王旎娜 代雅新(167)
出土文献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改进
阴崔雪(182)
“学”源
黄晓珠(196)
摘 要
作为道德判断的奠基:
论本能的道德及不可教性
陈乐乐
(河南大学 教育学部,河南省学前教育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儿童天生拥有的先验生活形式使其后来的社会文化生活成为可能。在年幼儿童那里,这种基于天性的内在生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儿童不是天生的道德无知者,那些先于任何个体经验的先验善意、先验社会性、先天道德本能等,帮助儿童在一种天生优越于成人的意义上获得了他自身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先验道德根基。在儿童道德意识的来源中,先天的道德本能是社会性道德的奠基,而后者则是前者的补充。由此来看,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道德既不是一种恶的东西,也并非儿童道德教育的绊脚石,而是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基础。儿童不仅过着一种基于后天文化教育而来的社会道德生活,他还有相对于此更为重要和第一性的生活,即内在的道德本能生活。既然先天的道德本能不能通过后天外在的教育加以习得,那么儿童道德教育需要思考如何正确打开儿童先验的道德生活,通过激发、引导而非道德知识的强制灌输,进而使得儿童过上一种美好的道德生活。完整意义上的道德生活应是孟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完美结合,而不是二者之间选择其一。
关键词:童年哲学;先验善意;本能道德;赤子之心;道德教育
基于个体明见性的道德教育
孙风强1 李德显2
(1.山东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1;
2.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摘 要:当前德育主要基于道德规范,忽视个体明见性。如果德育要在个体行为与道德规范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它必须触发个体明见性的情感体验,后者才是德育在个体内心发生教育影响的现实基础。因此,德育并不是它表面所显示的那种基于道德规范的实践,德育始终是要建立在个体内隐的、生成于个人日常生活体验的原生意识之上。这样的德育不仅可以把我们引向我们心心念念的道德世界,也可以让个人在人类道德生活的真实情感与自我呈现中产生自主的道德行动。这种德育路径不是原来的结构外烁,也不是对个体自我意识的破坏性批判,而是借助现象学还原到我们生命的原初体验,它既可以促进个人成长,也可以阻断对个体生命的无意识集体控制。
关键词:个体明见性;内心体验;还原;验前;超越
德性的学习何以可能
——基于对柏拉图《美诺》的解读
孔令新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摘 要:《美诺》是一部关于德性可教问题的教育戏剧。美诺虽善记忆其心灵却极其懒于思考并过于渴慕权势,其灵魂狭隘且傲慢。他执迷于寻找德性教师来传授自己德性,却始终不愿在苏格拉底的鼓励下反思自己对德性的错误理解。此教育故事亦表明鉴于人的有限性,有完全智慧进而可以传授德性的完美之人是不存在的,因此德性理论上虽可教却在现实中不可教。不过个体却可以通过坚定地去反思和探究关于德性的智慧获得更多真实的道德意见,以此来更加靠近德性本身,德性的不教而学亦由此而来。
关键词:德性;探究;道德意见;柏拉图;美诺
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教学时间:
形态重构、价值澄清与教学应对
王禧婷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当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学校教学,会进一步打破刚性的学校教学时间界限,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发生结构性改变,并促使学生个体学习时间得到拓展。学校教学时间形态的改变为人们重新思考教学时间的价值提供了契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时间更大程度上成为人的发展空间,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因素被充分利用,个体内在时间的意义更加凸显。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影响下的教学时空变化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学校的时间管理理念和方式不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教师在课堂上转为节点式参与教学,学生在技术影响下陷入另一种“时间控制”。由此,学校的时间管理范式如何改进,教师的教学领导作用如何发挥,以及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如何实现,都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技术、教学与时间的关系出发,思考有效的教学应对方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时间;时空转变
历史教学中讲故事的意义阐释
刘 波1 王 傲2
(1.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2.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济南 250358)
摘 要:关于什么是好的历史故事、历史故事该如何讲等问题长期处于历史教学研究的盲区,以至于历史故事被限定在激趣和保持教学连贯性的功能下。历史故事叙事主体应关注学生,讲历史故事必须涉及内容、形式与导向三要素,以使故事跳出传统的窠臼,凸显学生历史意识与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其成为学生历史理解的语言化结果,完成历史课堂的新变革。
关键词:历史故事;历史意识;叙事;中学历史教学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李 旭 侯怀银
(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太原 030006)
摘 要: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是学科发展对民族复兴和时代需求的回应,这有助于推进教育管理学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进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要注重学科自身反思并开展元研究,探寻学科自身理论的逻辑,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大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建设教育管理学学术体系,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强化理论实践交互生成,以问题为导向形成学术成果,促进由“术”转向“道”,融通各种学术资源,为学术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建设教育管理学话语体系,要以传递中国声音为立场,扎根教育管理实践,坚定文化自信,拓宽国际视野,争取教育管理学的国际话语权,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我国教育现代化学术话语的历时变迁与现实困境
李旭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6)
摘 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教育现代化实现了从薄弱开局到“基本实现”的伟大跨越,并逐步建构起中国特有的学术命题和话语体系。相关研究在从“什么是”到“是什么”、“怎么做”,再到“怎么样”的主题变迁中,形成了教育现代化对社会现代化具有依附性与匹配性、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具有多元性与整体性、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具有后发性与辩证性、教育现代性的增长具有动态性与人本性、教育现代化变革具有长期性与阶段性等基本主张。尽管丰富的学术话语为改革实践及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现阶段依然面临话语内涵异质化、书写对象失衡化、话语功能政绩化等多重困境。面向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及新老问题叠加的复杂局面,我国相关学术书写亟待从“目标导向”向“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转化,从“教育要素体系”向“社会生态体系”转化,从“跟跑者”向“并跑者”乃至“领跑者”视角转化。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学术话语;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性;教育现代化评价;2035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政策的演进脉络与变迁逻辑
——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视角
梁 茜1 崔佳峰2
(1.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200234;2.上海戏剧学院 党委办公室,上海 200040)
摘 要: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变迁受到政府联盟、学校联盟和家庭联盟三个支持联盟系统的共同作用。因循三个支持联盟的信仰系统变化特征,发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政策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效率优先的重点高中制度阶段、规模扩充的高中教育普及阶段,以及基于质量提升的优质均衡与多样化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政策变迁均受到政策取向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公共舆论的影响。未来,应以“拓展多元学习机会”作为三大支持联盟的共同深层信仰,走出公平与效率之争;探索基于联盟间“上下互动”的政策执行机制;促进学校联盟内部的资源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强以政府联盟为主的经费筹措体制。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政策;变迁脉络;支持联盟
不同入学政策教育资源分配及优化路径
——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
盛艳玲1 马瑞苗2 乔纪纲1
(1.广东财经大学 文化旅游与地理学院,广州 510320;
2.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 510290)
摘 要:我国小升初采取的政策主要为“就近入学”与“多校划片”,两种政策有何实施效果?分别存在何种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以各居住小区教育质量方差最小化为目标的函数模型,假定“就近入学”和“多校划片”两种政策情景,考虑最大上学距离约束以及学校规模约束条件,结合ArcGIS网络分析技术,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就近入学”政策下,教育质量期望值方差达到11.97,主要表现为邻近居住区的教育质量差异较大;而“多校划片”可以大幅降低方差值至0.87,但是小区教育质量平均得分较低,呈现圈层结构,体现整体分布的不均衡性。在以实现均衡发展为目标的“多校划片”政策基础上提出建议:放松最大上学距离、提高教育设施点质量水平和增设知名学校或建立分校优化方案。考虑成本及其他因素,不改变学生最大上学距离,提高部分教育设施的质量水平,既能降低教育质量期望方差至0.73,又可以提高小区的教育质量平均得分,在合理的损益空间内,是推荐的决策方案。
关键词:就近入学;多校划片;教育质量;上学距离;优化
学生信任何以可能
——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
刁益虎
(杭州师范大学 经亨颐教育学院,杭州 311121)
摘 要:学生信任通常被视为其个人倾向,无论是心理学的“人格特质说”还是经济学的“理性选择说”均指向学生“愿不愿”信任的问题,而社会学视野下的学生信任则是一个“能不能”信任的问题。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对学生信任差异进行解释,发现学生信任的来源是“关系理性”主导下的社会交换,学生信任的限度在于其社会资本的存量,学生信任的选择是夹杂着理性考量、感性冲动与文化浸染的“社会行动”。因此,一个关于学生信任的“理想类型”应当包含三方面,一是认知层面的“理性预期”,二是情感层面的“信任冲动”,三是催生信任行为的学校组织文化。唯有如此,信任才能成为学校的集体社会资本,培育学生的社会信任将成为可能。
关键词:信任;学生信任;社会资本;社会行动;社会信任;信任文化
疫情前初中生亲子关系与疫情期间家庭学习适应的关系——情绪弹性的中介作用与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
李蓓蕾1 徐萍萍1 张莉莉1 高 婷2 邓林园1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2.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为探讨疫情前初中生亲子关系对疫情期间家庭学习适应的影响,以及情绪弹性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和师生关系对此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采用亲子关系量表、师生关系量表、青少年情绪弹性量表和家庭学习适应量表对716名初中生进行为期半年的短期追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T1亲子关系、情绪弹性、师生关系和T2家庭学习适应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相关显著;(2)T1亲子亲密性比冲突性对T2家庭学习适应的预测作用显著更高;(3)T1情绪弹性在T1亲子亲密性和T2家庭学习适应之间具部分中介作用;(4)T1师生关系对中介模型中T1情绪弹性和T2家庭学习适应的关系具调节效应。结果说明,疫情前的亲子亲密性越高,冲突性越低,疫情期间学生的家庭学习适应就越好,且亲子亲密性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情绪弹性进而促进其在疫情期间的家庭学习适应;疫情前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弥补家庭对学生情绪弹性支持上的不足,进而促进情绪弹性较低那部分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家庭学习适应。
关键词:家庭学习适应;亲子关系;情绪弹性;师生关系
线上再生产何以继续:
数字惯习、线上补习对城乡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
潘士美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上海 200062)
摘 要:网络时代的教育焦虑在疫情后已悄然从“线下”逐渐转移到“线上”,但目前尚缺乏对线上相关教育的社会再生产机制研究。借助广义分位数回归法(GQR)对PISA2015中国四省市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学生在数字惯习上占有广泛优势,“利于学习”的数字惯习在中等以及高成就学生中能比同位乡镇学生更好地转化为成就优势。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城市学生在获得更多数字资源的同时,利用数字设备进行娱乐对城市学生的成就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消解作用。尽管乡镇家庭更愿意做出线上补习决策,但线上补习对乡镇中低成就群体产生了更为明显的负面影响,这造成了新的城乡不平等。交互效应显示,只有一小部分高成就的城市学生能够将惯习优势通过线上补习转化为成就优势。这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关注再生产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在加强学生良好数字惯习引导的同时,也要进一步警惕和研究线上补习的质量问题。
关键词:数字惯习;线上补习;学生成就;再生产;广义分位数回归
一位大学教授的自我修为
——《朱自清全集·日记》阅读札记
田正平 裴子卫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杭州 310012)
摘 要:朱自清短暂的一生有28年在讲坛上度过,其中,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担任教授、系主任整整23年。他对大学教授的职业心怀敬畏和神圣,刻苦勤奋,抓住一切机会充实、提高自己。他教了几十年书,对每一堂课总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时反省,虚心向学生、同行学习,努力改进、提高教学效果。他严格律己、坦白诚挚,待人宽厚、亲切,谦逊而不失原则,在贫困与疾病的考验中彰显出知识分子的气节。他既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师、更是一位品格高洁的人师。《朱自清全集·日记》是大学教授朱自清一生自我修为的忠实纪录。
关键词:朱自清;日记;中国文学;大学教授;修为
从先秦“文”的观念史中挖掘“文—化”的教育意涵
刘峻杉 王旎娜 代雅新
(首都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当代教育学的理论构造与生活实践已经与“文化”这个词密不可分,中国教育学的深化发展很有必要追溯早期“文”的观念以接续自身的思想根源。从甲骨文到战国文字,人形“文”与交错“文”的两类特征就存在着发展融合的轨迹。“文”的初义可能有两种不同走向但又彼此联系的起源,分别是表达与祖先神、上帝沟通的能力或状态的“通神”义,以及来自图腾、甲骨兆纹、礼器纹饰所代表的神秘图案的“纹理”义。春秋战国文献中“经天纬地”“因天之生也以养生”的“文—武”之“文”,以及赞颂圣王德行及其开创传统的“文—德”之“文”,有可能是由“通神”义所演化而来;与此同时,表示贯通隐显、具有信息指示作用的结构纹理的“文—明”之“文”,表达内在理据、法则、结构的“文—理”之“文”,以及表达显化、装饰等功能的“文—质”之“文”,有可能是由“纹理”义所演化而来。对先秦“文”观念的梳理,有助于中国教育学对本土“文—化”传统的自知自明,彰显“文”与“心”的关联意义以优化诠释“以文化之”,提炼“文—养”的观念来深化诠释“文而化之”,发掘“观—文”的思想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并拓展对“文”“道”关系的讨论。
关键词:文化;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观念史
出土文献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改进
阴崔雪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教育学系,上海 200062)
摘 要:出土文献中的教育信息是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甲骨文、金文和简帛文字中呈现出丰富的先秦两汉教育史料,这些史料对部分中国教育史料起到补充和改进的作用。但是目前教育史教材对于这些出土文献并未做到科学合理地征引,未能突破20世纪古代教育史研究框架,这需要当代中国教育史学者不断反思,在未来的教育史研究中充分运用出土文献进行中国教育史研究。
关键词:出土文献;中国教育史;先秦两汉;教材
“学”源
黄晓珠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
摘 要:“学”出于“爻”,最初指史掌数占以定兵谋的活动和该活动发生的场所。数占是中国历史早期巫术占卜的方式之一,代表早期中国文明的理性跃进,对中国系统文字的诞生可能具有关键意义。数占被应用于战争决策,对数占技术的掌握是史官得以从巫官脱胎并向文官转变的原因,也是史定兵谋的场所“学”得以向西周以后的文教场所转变的关键。“学”的起源塑造了“学”的核心哲学精神,奠定了其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德”观念的形成与转变。
关键词:学;史官;战争;数占;文
【更多内容 扫码关注】
联系电话:
010-58805288
投稿网址:
xkjy.chinajourn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