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教育学报》2022年第6期目录

教育学报 教育学报 2024-02-05







目 次


教育犬儒主义反思与超越‍王  学(3)国家主义教育价值重探
刘磊明(16)施莱尔马赫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彭  韬(28)

对学习中心教学有关问题的再思考——关于《对学习中心教学论的质疑与批判》一文的回应陈佑清(40)劳动课程育人的价值变迁、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冯永刚  温晓情(52)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文学选文的百年嬗变马  艳  李学斌(63)‍

近20年我国高校规制治理的方式与演变尤  莉  张  莉(75)‍‍‍中国农村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图景与愿景朱成晨(89)

教师活力表现及影响因素:基于区域性大规模样本的多水平分析赵德成  曹宗清  张颖怡  李乾锋(101)‍领导正念缓解高校教师情感耗竭的作用机制——工作—个人冲突的中介作用与高校教师正念的调节作用‍‍‍‍‍‍‍刘贝妮  孙百惠(117)‍

男孩为何落后——家庭养育投入与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性别差距梁文艳  刘书冰  李敏谊  王诗棋(134)‍减少作业时间会加剧教育结果不均等吗——基于CEPS的实证研究师欢欢  薛海平(151)学生视力健康状况会影响学业成绩吗——基于全国十省市的调查数据‍‍‍‍方晨晨  郭丛斌(169)

以修身为本的教化哲学——《大学》“亲民”说证真及其思想价值解读宁静贤(185)《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之教育条款研究周梦圆  李子江(193)



  摘 要 



教育犬儒主义反思与超越

王学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

摘 要:犬儒主义从初现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其内涵已经变得极为复杂,并已渗透于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诸领域。犬儒主义具有双面性,消极的一面表现为颓唐无为、冷漠虚假、鄙俗卑劣,它贬抑教育精神,侵蚀教育本真,使教育价值维度之间充满对抗和矛盾,教育能量与深度疏离。犬儒主义亦有积极的面向,它含有另类的教育智慧,折射出对另一种真理与道德、生活与教育方式的追求。为祛除犬儒主义存在的问题,应重塑教育精神,重构教育良心和勇气;重申发展质量,关注学校教育的落实与连贯;注重实质成长,追求教育的纯粹与质朴。
关键词:犬儒主义;学校教育;教育价值

国家主义教育价值重探

刘磊明

(华南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广州 510631)

摘 要:国家主义是教育哲学史上一种有争议的价值主张。国家主义教育在我国作为跨语际实践产物,围绕理论的原初假定和输入后的现实效力存在双重争议。从知识、道德和政治上,他者对国家主义教育的批评主要有三类:虚、恶、泛。面对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近代知识精英以图解决问题的器物、制度、文化改进方案渐次登台。国家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是改进私心堕力民情最有力的手段,与军事、经济和政治改进手段一样不可或缺。假设“核心话语”构成一种思想观念合理性,国家主义教育在三方面有益:时势强化德育以应对“公德阙如”之问题;培育救亡图存与个人命运一致的兼顾意识;建构民情教化指向强国建设的整体目标。国家主义教育抓住“国家”概念,对于构思国家存在及意识的价值追求具有跨时空效用。
关键词:国家主义教育;国家;核心话语;价值

施莱尔马赫教育理论体系研究

彭 韬

(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 德国教育学研究中心,南京 210097)

摘 要:施莱尔马赫是现代教育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对启蒙时代教育学的批判出发,以辩证法和诠释学为方法论构建起教育行动的理论体系,以此回应了“教育应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在某一方面对社会有用的公民”的时代问题。施莱尔马赫的理论将教育视为整个教育一代的责任,他们应当支持受教育的未成年人成长为具有个体独特性的公民,参与整个社会的实践。在其教育目的论中,施莱尔马赫从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分别论述了这一观点,社会需要得到保留和改善,在个体层面就要完成个体性和普遍性的教育。与此相对应,在教育行动形式的理论中,施莱尔马赫论述了支持与阻止的辩证关系及其与个体性和普遍性的对应关系。施莱尔马赫的教育理论注重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建构教育的目的和行动原则,其辩证和诠释相结合的方法论开辟了教育学知识演进的另一种路径。
关键词:施莱尔马赫;教育理论;辩证法;诠释学;教育目的;教育行动形式

对学习中心教学有关问题的再思考——关于《对学习中心教学论的质疑与批判》一文的回应

陈佑清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

摘 要:基于作者相关论著,对王芳芳撰写的《对学习中心教学论的质疑与批判》进行回应。学习中心教学的立论依据并非“王文”所说的是“以主体教育思想、‘新基础教育论’、生本教育思想为立论依据”,而是从当代教学突出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所要求的教学过程来立论的。学习中心教学论对于教与学关系的理解完全不是“王文”所批判的,仅仅突出学生中心地位而否定教师主导作用。学习中心教学论基于素养学习与教导的机制,将教与学在功能上的辩证关系概括为“条件(手段)与本体(目的)之间的关系”。学习中心教学论强调,为落实学生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成为能动、独立的学习,并使这种状态的学习占据主要的教学时空;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十分重要,因为学生能动、独立的学习不是由学生自然、自发表现的,而是由教师自觉、主动引导和促进的结果。对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从教导作用的机制、功能及具体方式等多个维度进行把握。
关键词:学习中心教学论;立论依据;教与学的关系

劳动课程育人的价值变迁、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

冯永刚  温晓情

(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济南  250014)

摘 要:回顾我国劳动课程育人的价值演进图景,其所呈现出的从工具性价值到存在性价值的价值取向变迁、从注重技艺学习到强调价值观培养的价值目标变迁、从体脑分离到体脑结合的价值实践变迁,都清晰地昭示着新时代我国劳动课程的育人方向。但劳动课程育人并非自然而成,“育人”的严肃性也要求必须深刻洞悉劳动课程育人的内在生成逻辑,准确把握其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此为建设劳动课程的框架与纲领。明晰并遵循劳动课程育人的生成逻辑,应从宏观的课程整合、中观的课程模式研发、微观的课程有效实施三个方面全面推进,以全息育人、科学育人、实践育人切实提升劳动课程育人的实效。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育人;生成逻辑;课程研发;实践进路

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文学选文的百年嬗变

马 艳  李学斌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摘 要: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文学选文建设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起步与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借鉴与创新、战争时期的犹疑和坚守等七个阶段。在经过百年课程标准文本分析和选文占比的历史计量后,发现儿童文学选文作为小学语文教科书核心内容之观念几经起伏,业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科书建设的理论共识。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文学选文的取向与儿童观演变及其现代性转向密切相关;选文基准建立在政治学筛选和主流价值观立场之上;选文缘由与语文观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现代化有关;选文视角坚持统合性理念,保持社会、知识和儿童三维向度的平衡。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文学选文;百年嬗变;价值取向

近20年我国高校规制治理的方式与演变

尤 莉  张 莉

(河南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摘 要:政府对高校规制的能力彰显了高等教育治理的水平。以2001—2020年199份教育部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来探讨我国政府对高校规制治理使用类型和分布特点。近20年来,权威型方式占比最高,激励型与建设型方式占比稳定,象征引导型方式不断攀升。从权力结构和制度逻辑看,我国政府规制是以政治权力的身份有效融入到高校发展,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制度供给”,以中国制度实现中国之治。权威型治理与自主型治理相互补充,责任审核与风险预警机制日益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展现出积极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发展的自组织态势。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政策创新、经验总结和制度坚守的成果,体现了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规制治理;政策工具;高校;政府;制度逻辑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图景与愿景

朱成晨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农村职业教育治理是社会治理与教育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农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持续推进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愿景下,学界聚焦农村职业教育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其中,认知论研究在于厘清农村职业教育治理的概念内涵与时代意蕴;价值论研究在于明晰农村职业教育治理的价值表征与发展旨归;本体论研究在于探讨农村职业教育治理的构成要素与逻辑框架;方法论研究在于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治理的实践模式与发展路向;实践论研究在于评判农村职业教育治理的实现程度与实践样态。这些研究成果视角独特,内容丰富,但对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系统性思维范式尚未形成,尤其是跨界融合性思维有待增强,本土化共生性思维亟需凸显。未来发展与研究的愿景应从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的治理框架,加强研究的跨界融合,凸显研究的本土话语进行理论深化与范式创生,以此助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治理研究在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思想体系与方法范式上取得新的突破。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教育治理;农村职业教育治理

教师活力表现及影响因素:基于区域性大规模样本的多水平分析

赵德成1  曹宗清1  张颖怡1  李乾锋1,2,3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 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广东珠海 519087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州 510665

摘 要:教师活力表现怎么样以及受哪些因素影响,是当前教育者、管理者及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热点议题。采用电子问卷对北京市A区1 675名中小学教师实施在线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检验与多水平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教师活力表现处于中等偏强水平,仍存在很大可提升空间;不同职称的教师、男教师与女教师、未婚教师与已婚教师、无子女教师与有子女教师的活力水平呈现显著性差异;影响教师活力表现的因素复杂多样,学校治理民主化程度、工作本身满意度和个人健康等因素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为进一步激发教师活力,建议:精准发力,优先关注重点人群;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推动学校治理民主化;提升工作本身满意度,使教师更加敬业乐教;关切教师身心健康,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关键词:教师活力;办学活力;多水平分析;学校治理

领导正念缓解高校教师情感耗竭的作用机制——工作—个人冲突的中介作用与高校教师正念的调节作用

刘贝妮  孙百惠

(北京工商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结合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探究领导正念缓解高校教师情感耗竭的作用机制。基于388份三波次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和Bootstrapping运算方法对各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如下:领导正念能够显著缓解高校教师情感耗竭;高校教师工作—个人冲突在领导正念与高校教师情感耗竭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高校教师正念正向调节领导正念与高校教师工作—个人冲突之间的关系。基于资源交叉效应,揭示了领导正念的资源流动效应以及高校教师正念的初始资源效应。同时,突破“工作—家庭”二元研究视角,引入高校教师“工作—个人冲突”识别领导正念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研究结论为实施学校正念干预与培育提供了经验证据,为促进高校教师职业健康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领导正念;工作—个人冲突;高校教师正念;情感耗竭

男孩为何落后——家庭养育投入与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性别差距

梁文艳  刘书冰  李敏谊  王诗棋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基于中国东南某省3~6岁儿童的大规模调查数据,从家庭养育投入的视角,对学前儿童认知能力性别差距的成因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男孩的认知能力明显落后于女孩,家庭养育投入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即男孩相比女孩获得较少的家庭养育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认知能力上的性别差距。异质性分析显示,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儿童认知能力的性别差距越大;在认知能力性别差距最为突出的低收入家庭群体,消除家庭养育投入的性别差异后,认知能力的性别差距不再显著,因而家庭养育投入对该类儿童认知能力性别差距的形成起着完全中介作用。上述发现启示我们,儿童能力的性别差距与家庭养育投入密切相关,有必要在“儿童性别—家庭养育投入—能力发展”框架下开展更多深入探索,指导父母做出正确的家庭养育投入决策、促进儿童共同发展。
关键词:男孩落后;认知能力;家庭养育投入;学前阶段;性别差距

减少作业时间会加剧教育结果不均等吗——基于CEPS的实证研究

师欢欢  薛海平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分析了作业时间对学生教育结果均等的影响。发现:学校作业时间对学生认知能力、宜人性、开放性和责任心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关系;校外作业时间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外向性的影响呈负向曲线关系,对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开放性和责任心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关系;学校作业时间在合理范围内能够削弱家庭背景造成的教育结果不均等,减少过长的学校作业时间有助于学生发展和教育公平;校外作业时间的增加会加剧教育结果不均等。建议要协调多方力量加强中小学作业设计的微观研究;提高中小学教师科学布置作业的能力;引导家长理性看待作业功能,避免给子女布置过多校外作业而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双减”政策;作业时间;教育结果均等;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

学生视力健康状况会影响学业成绩吗——基于全国十省市的调查数据

方晨晨a  郭丛斌b

(北京大学:a.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b.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1)

摘 要:基于全国疫情期间高中在线学习状况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模型,探究学生视力健康状况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发现,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会危害视力健康,作业时间较多、运动时间和睡眠时间较少均会导致学生近视。倾向得分匹配法发现,学生视力健康状况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多重中介模型显示,视力健康状况在家庭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过程中没有显著的中介效应,而时间配置,尤其是作业时间、睡眠时间和运动时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可见,通过牺牲学生视力健康以提高学业成绩的方式并不可取,增加运动和睡眠时间则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并改善学生视力。因此,需要加强视力健康宣传力度,构建家校社联动预防机制;重视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系统;落实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合理安排学习和闲暇时间。
关键词:视力健康;近视防控;学业成绩

以修身为本的教化哲学——《大学》“亲民”说证真及其思想价值解读

宁静贤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亲民”乃《大学》要义之一。宋儒改“亲”为“新”,从之者如云,非之者亦众,至今聚讼未已。“亲”“新”二字虽可通假互训,但分而言之,其义却有不容假借混同之处。故“亲民”与“新民”虽仅一字之差,却大异其趣:一敦教人之本而举其末,一偏教人之末而离其本。虽然“新民”在儒家语境和道德实践中确有其特定意义,却与《大学》“以修身为本”的义理结构不合,而在人与己、新与旧的割裂中将儒家切身易行的教育教化理论导向了功利主义。“亲民”说则深刻揭示了“以修身为本”的教育教化机制,此亦为“师范”教育之初衷与根本精神。
关键词:“新民”;“亲民”;《大学》;“以修身为本”;道德教化

《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之教育条款研究

周梦圆  李子江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退伍军人权利法案》教育条款开创了美国联邦政府大规模资助退伍军人教育的先例,奠定了联邦资助学生政策的法律基础,拉开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序幕。在教育条款制定过程中,关于退伍军人教育管理权、教育援助的申请资格条件以及资助方式和标准等具体条文,联邦政府、各州教育管理机构、退伍军人协会、教育界人士等各利益团体争论激烈、相互博弈。最终,教育条款的出台和实施保障了退伍军人的权益,为高校恢复活力注入了充足资金,为国家创造了丰厚的人力资源,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州权和大学的自主权,成为联邦进一步嵌入高等教育的“楔子”。
关键词:《退伍军人权利法案》;教育资助;联邦干预;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管理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刊速递】《教育学报》2022年第6期目录

教育学报 教育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