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教育学报》2023年第1期目录

教育学报 教育学报 2023-05-03


目 次


人类世中赛博格教育的熵化困境

金生鈜  孙 圆(3)

两种不同的美德观念及其实践——从亚里士多德看品格教育

何 芳  康永久(15)

好德如好色何以可能——情感德育合理性的现象学考察

彭 晶(28)



因材施教的双重结构及其价值选择

罗祖兵(40)

从“感性直观”到“本质直观”——现象学视域中的直观性教学研究

胡 萨(52)



专题:中国教育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研究......张新平  张东娇 主持(66)


教育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的中国探索

张新平(67)

什么是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概念框架与问题分析

陈学军(75)

我国教育专业学位案例开发的主题选择及其改进——基于教育专业学位入库案例的文本分析

冯晓敏(90)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案例教学:价值功能、标准再构和教学实施

魏小娜  张学敏(102)

大班额线上案例教学的循证实践研究——以《教育管理学》课程为例

张东娇(112)



“减负”与“提质”的价值弥合与关系澄清——“双减”政策实施后“不减反增”风险防范

倪 娟  陈 振(126)

农村教师参与“国培计划”低效化的内在成因及其应对策略——地方性知识的视角

国建文  赵瞳瞳(138)



学生资助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基于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学生助学项目的研究

纪效珲  尹 月  叶赋桂(149)

公费师范生学业表现的实证研究——基于某部属师范大学的行政数据

张新亮  石 艳  郑 琦  叶晓阳  王 娜(165)



人之“生”乃心之“生”——对刘咸炘“性善论”的补充

黄上芳(182)

教育科学知识扩散模式及其限度——以美国教育研究学会为考察中心(1902—1922)

康绍芳  姚 梦  徐旭烨(195)


  摘 要   


人类世中赛博格教育的熵化困境

金生鈜  孙 圆

(苏州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摘 要:人类世表征人类活动已经成为改变自然的地质学力量。人类世的典型特征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征用造成的自然熵增加速。人类世是技术世,也是教育世。人类中心主义的教育模式以人类例外的利益和福祉为目标,开发、训练人类利用自然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加速了人类世的扩张。后人类的赛博格性在本体论上指称人与动物、人与机器、人与物质界限融合后的生命存在性状,突破了人类独立于世界的例外优越论,提出了培育新型主体性的教育新开端。现代教育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如果不改变当下人的功能化,如果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赛博格教育可能沿着功能化路线,通过技术把赛博格增强为功能化的工具存在,其后果是赛博格生命与世界的双重熵化。人类如何通过未来的赛博格教育创造负熵,如何通过赛博格教育开启逆人类世,如何建立教育新范式、新起点,是未来教育学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人类世;熵化;赛博格;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负熵;功能化教育

两种不同的美德观念及其实践

——从亚里士多德看品格教育

何 芳  康永久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北京 100875)

摘 要:品格教育把美德视为一套自身即善的客观道德真理,从预先设定的真理标准出发,使儿童接受并且按照美德所要求的行为来表现。这种致力于养成儿童特定道德品性的教育,经常将儿童置于一个自我压抑和分裂的世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虽然经常被认为是品格教育思想的来源,但它并不是从道德的标准中理解道德,而是从人们对道德的追求中理解道德。在这里,一切道德行动的真正开端,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为着一个美好的生活去努力。这样一种实践着的道德知识或品质,是客观的道德规则及其内化实践无法涵盖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一个好的道德实践,就在于其实践的状态和方式合乎逻各斯。这一实践哲学提示我们,道德教育本身的品质是由道德教育的实践理性决定的,而不是由预定的美德或规范决定的。因为它从感觉经验出发完善道德,因而始终具有发生学意义。

关键词:品格教育;亚里士多德;美德;道德规则;实践理性

好德如好色何以可能

——情感德育合理性的现象学考察

彭 晶 

(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 210097)

摘 要:通过对情感体察善恶的内在过程、情感体察善恶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强大的道德行动能力形成对情感特性的内在要求依次进行现象学分析发现,情感可以本质直观到先天价值和价值秩序,而情感体察善恶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价值的正负属性和价值等价的高低进行判断的过程。情感善恶体察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建立在情感之“正”“中”“诚”的基础上,而强大的道德行动能力需要情感之“坚”来加以保障。学校可以通过呵护并继续发展个体基础性的正向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诚心正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合理表达情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味,来培养学生的正向情感、真诚情感、中和情感、坚定情感,以此来保障情感德育的有效施行。

关键词:本质直观;价值;正向情感;真诚情感;中和情感;坚定情感

因材施教的双重结构及其价值选择

罗祖兵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

摘 要:因材施教的双重结构是指因材施教包括“逆教”和“顺教”两种范式,且二者在不同情境中以不同的方式构成某种特定结构。其中,“逆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逆对”学生的弱势发展领域采取补救性教育措施,以促进学生弱势发展领域的最大化发展,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顺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顺应”学生的优势发展领域采取加强性教育措施,以促进学生优势领域的充分化发展,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当前的教育中,原本是双重结构的因材施教被异化为“逆教”这一单一结构,以致我们的教育很难培养出能攻克“卡脖子”技术的高端人才。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发展实际和学生成才需要,当前更应注重“顺教”这一范式。为此,教育教学应注重采纳如下建议:树立科学的人才成长观;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潜能;采取顺应性的教学措施;建构包容性的评价制度。

关键词:因材施教;逆教;顺教;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从“感性直观”到“本质直观”

——现象学视域中的直观性教学研究

胡萨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直观性教学原则是经典的教育原则之一。但是,人们关于“直观”的理解通常停留在感觉经验阶段,以为直观性教学只能采用感性直观的方式。胡塞尔现象学提出的“本质直观”思想拓展了直观的对象领域,直观的对象既包含感性觉察到的个别对象,也包含想象建构的本质对象。基于现象学视角,直观性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以本源性、构成性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充实”知识内容的“意义”,重新激活和唤醒知识符号的原初意义,使之能够被学生的意识直接体验到,由此让知识从学生的心中生长起来。

关键词:直观性教学;感性直观;本质直观;现象学

教育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的中国探索

张新平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摘 要:推进案例库建设业已成为我国教育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近年来,伴随国家部委层面一系列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相关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一是理论认识上,突破了狭隘看待案例库的工具性认知,强调案例库建设是关涉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等系列育人观念重构的系统性变革;二是推进过程上,经历了从专注于教育专业学位单一领域的案例开发,到覆盖其所有的专业领域案例建设及其人才培养的整体性转变;三是实践方式上,从注重以委托分派为主的案例数量增长,向提升案例库建设整体质量的方向转变,切实促进案例教学实践运用之形成特色。

关键词:教育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案例开发;案例教学

什么是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

概念框架与问题分析

陈学军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摘 要:明晰教学案例的概念框架,是深化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开发工作的前提。基于116篇文献的综合分析表明,教学案例须具有教学性、真实性、叙事性、挑战性和开放性。其中,教学性是核心属性,真实性是底线要求,叙事性是形式特征,挑战性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基础,开放性是知识观的集中体现。对照此概念框架,结合672篇征集教学案例看,当前的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普遍存在教学属性弱、信息呈现单薄、总结特征较强、核心问题不明、论证倾向突出等问题。教学案例整体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需要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强化案例开发与人才培养观念真实变革的联系;开展精准的校本化工作坊培训;推动教学案例的“编用结合”;给予案例开发认可和支持。

关键词: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概念框架;征集案例

我国教育专业学位案例开发的主题选择及其改进——基于教育专业学位入库案例的文本分析

冯晓敏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西安 710062)

摘 要:案例开发是开展案例库建设和实践案例教学的重要基础和首要环节。通过对教育专业学位532篇入库案例的文本分析发现,目前已形成 “农村教育”“教师教育”“教育管理”和“课程教学”四大主题的案例群。为完善我国教育专业学位入库案例,尤其是深化对案例开发的系统认识,推动入库案例的学科均衡发展、实践应用性和质量提升,还需丰富案例开发理论研究,建立案例开发顶层规划设计,构建案例开发选题结构体系,以及健全案例开发考评机制。

关键词:教育专业学位;案例开发;主题选择;文本分析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案例教学:

价值功能、标准再构和教学实施

魏小娜a,b       张学敏a

(西南大学:a.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b.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深度学习视域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的价值功能发生重要转型,从发展“关键能力”到培育“核心素养”,从促进“个体学习”到发展“社会参与与历史建构”,从获取“学科知识”到发展“专家思维”。相应的,深度学习视域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标准也有待完善,主要从加强案例的“全息性”、凸显结构化“案例群”建设、重视案例的“高通路迁移”三方面着力,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标准。深度学习视域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案例教学实施以大概念为引领,以案例群为媒介,以学习任务为驱动,整合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实现案例教学价值功能的转型。

关键词深度学习;案例教学;价值功能;标准再构;教学实施

大班额线上案例教学的循证实践研究

——以《教育管理学》课程为例

张东娇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循证实践即循证改进,指消费者需求及其价值观、满足需求的资源系统和当前最好研究证据三要素间的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当前最佳实践的过程。运用这一结构框架组织论证,以《教育管理学》课程为例,在大班额和案例教学两个变量稳定前提下,采取案例教学和循证实践双重主线的写法,分析线上教学、案例教学需求和资源系统,展示《教育管理学》大班额线上案例教学循证改进过程,进一步讨论案例教学根本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首先采取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方法,运用实物收集法收集资料,对文本采取症候式阅读,挖掘和发现其沉默的意义和结构:人类的悲剧精神、生命以负熵为食、集体主义的力量是能够兼顾需求并整合资源系统的文化哲学,揭示出组织抗疫、技术抗疫和专业抗疫合力的文化机制。大班额线上案例教学遵循线下案例教学证据,即时收集线上学习反馈数据和临床证据,通过叠加、递进和挖掘利用证据三种方法循证改进线上案例教学,获取当前最佳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采取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方法,深入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案例教学基本问题,如对象、班额、教学案例使用数量、问题线索使用等;二是从技术变量主导性介入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角度,讨论了线上与线下案例教学的不同;三是讨论如何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方法,解决大班额案例教学学生充分参与和成绩评估问题。

关键词:大班额;线上案例教学;循证实践;《教育管理学》课程

“减负”与“提质”的价值弥合与关系澄清

——“双减”政策实施后“不减反增”风险防范

倪 娟1      陈 振2

(1.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 210013;2.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 要:“减负”与“提质”因其各自内在运作逻辑不同而有别,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双减”政策实施一年以来,学校延时服务及校外学科类培训整治两方面落实有力,成效显著。但是,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双减”政策如何得以持续发力,真正实现“减负”与“提质”,尚需要在执行理念、行动路径与推进策略上统筹施策。在执行理念上,“减负”与“提质”在“追求美好教育生活”旨归中得以统一,互为目的和手段,通过“减负为目的提质”与“以提质为目的减负”的动态过程,不断走向更加统一,最终以共同旨归超越两者的对立关系,从而真正实现“减负提质”目标;在行动路径上,解决“断裂”的根本在于明晰“减负”与“提质”之间的内在关联,切断或阻滞两者恶性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循环链,加强教师培养,优化学生管理以及调节资源配置,构建“减负”与“提质”协作互嵌机制以实现两者关系的有效弥合;在推进策略上,更需要结合不同群体、学段、年级、地域及基础等,分类调研研发不同举措,结合不同阶段形成不同攻坚重点,在一统性的基础上增加灵活性、提高适切性,方能达到“双减”政策初衷,以解决根本性长远性问题。

关键词:学业负担;减负;教育质量;提质;中小学生

农村教师参与“国培计划”低效化的内在成因及其应对策略——地方性知识的视角

国建文1     赵瞳瞳2

(1.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北京100875)

摘 要:国培计划自实施以来在区县层面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农村教师参与国培计划的低效化现象频仍。从地方性知识视角切入,以农村教师为关照对象,透视此现象生发的内在成因。发现,农村教师与国培计划设计者之间互为“局外人”的身份标定、农村教师知识话语权旁落下的地方性知识“失声”、农村教师参与国培计划中的“客体化”地位等,共同导致了农村教师参与国培计划低效化的现实情状。由此,通过国培计划的设计者与农村教师在田野作业中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界校验培训需求;建立区县“在地国家化”的教师培训体系,以汇集与整合国培计划的“普遍性知识”与农村教师的地方性知识;重申农村教师参与国培计划的主体性地位等方式提升农村教师参与国培计划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师培训;农村教师;国培计划;地方性知识;局中人

学生资助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基于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学生助学项目的研究

纪效珲1    尹 月2    叶赋桂1

(1.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4;2.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275)

摘 要:在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背景下,开展学生资助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研究,对完善我国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学生资助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一般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资金配置、组织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资助产出和资助效益6个要素的学生资助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涵盖了学生资助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等指标。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开展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学生助学项目是典型的财政资金支持的学生资助项目,对其进行第三方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彩票公益金学生助学项目整体绩效显著,符合项目设立初衷,并发现省级单位在管理彩票公益金学生助学项目过程中存在问题。这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学生资助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是合理和可行的。

关键词:学生资助;财政资金;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

公费师范生学业表现的实证研究

——基于某部属师范大学的行政数据

张新亮1   石 艳2   郑 琦3   叶晓阳  王 娜5 

(1.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2.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长春 130024;3.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麦迪逊 53706;4.美国布朗大学,普罗维登斯 02906;5.东北师范大学 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长春 130024)

摘 要:自2007年实行并延续至今的公费师范生教育已经进入政策稳定期,在优化教师队伍供给和促进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部分学者和公众的质疑,目前国内学界鲜有使用较为严谨的证据来分析公费师范生学业表现的真实境况。立足于公费师范生在公众话语中可能存在的“高开低走”现象,基于某部属师范大学25万余条本科生课程数据,使用课堂固定效应消除了可能由课程难度和教师打分偏好带来的误差,分析了大学四年期间公费师范生与其它专业类别的学生在共同选修课堂上的学业表现差异。发现,公费师范生大学期间的总体学业表现更好,然而这一优势主要来源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学年的成绩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并无显著区别。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公费师范生在师资课、选修课和通识课方面的学业表现更好,而专业课的学业表现相对较差。研究还揭示和讨论了公费师范生政策对学生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政策;学业表现;固定效应模型;行政数据

人之“生”乃心之“生”

——对刘咸炘“性善论”的补充

黄上芳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北京 100875)

摘 要:刘咸炘以“生”为善之准作为根本前提,从而提出“自当一体”之论。此论固然能够回应“性无善恶说”“性超善恶说”“善恶并存说”“善恶不可知说”“善恶后天决定说”等学说对孟子“性善论”的挑战。但是其以“生”为善之准,容易使人误解此“生”指“肉体”之“生”。如此,则一方面无法解释“弱肉强食”为何在动物为自然、为善,在人则为自然之变、为恶,以及无法回应康德、李泽厚所谓的“人性善”只是一种“有情”设定而并非真的“人性善”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无法解释孔子“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选择问题。故应在刘咸炘的思想脉络上进一步补充明确其所谓“生”为善之准之“生”当指万物之性之自然、本然、当然之“生”,而非“肉体”之“生”。而人之“生”乃心之“生”,异于草木之“生”、异于犬马之“生”。心之“生”即“仁”,“仁”乃朱熹、王阳明、亚里士多德所谓“心之德性”。此“心之德性”异于禽兽草木之德性,异于耳目之德性,异于鞋匠、木匠、琴手之德性。此心之德性应接于物而生“情”,乃“人性善”的具体表现。此心之德性“人皆有之”,乃“天之所与我者”、“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故人之性善毋庸置疑。

关键词:刘咸炘;心之生;仁;性善论;道法自然;自然—当然;心之德性

教育科学知识扩散模式及其限度

——以美国教育研究学会为考察中心(1902—1922)

康绍芳  姚 梦  徐旭烨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摘 要:1910年前后是美国教育科学知识增长及扩散的转折点和分水岭,以美国教育研究学会为考察中心,基于克兰的知识扩散理论,尝试揭示教育科学知识不断蔓延和扩散的过程,发现美国教育研究学会最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知识扩散模式:线性模式和互动模式。从线性模式角度看,教育科学知识增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累积性增长,但学会从未真正实现其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化”宗旨。在互动模式中,大量教育科学知识并未被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两种知识扩散模式的失败反映出教育科学“学术性”与“应用性”的双重困境。同时,教育专业组织中知识的扩散表现出既高度专业化又趋于开放的特征。重构教育研究领域的社会组织和交流网络,在专业组织中建构教育的知识基础,是教育科学知识实现增长扩散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知识扩散;互动模式;线性模式;教育专业组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