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为留学生配学伴,不是自卑就是自作多情
为留学生配学伴 不是自卑就是自作多情
作者:陈曦,来源:人民网
▲2017年山东大学“学伴”活动现场合影留念
近日,有消息称,山东大学自2017年开始为该校留学生一对一配对学伴,2018年,这一制度再升级为一对三,即一名留学生配3个学伴。此消息一出,网上舆论哗然。
有网友发微博称,在该校留学生学伴报名表中,表头用红字注明:“请同学们尽可能详细认真地填写,以便为你匹配心仪的学伴”,在“你参加学伴活动的主要目的”中,将“结交外国异性友人”列为选项之一。
“结交异性”“匹配”“心仪”,这些字眼常见于婚介中心或交友软件。对此,有网友在微博中评论称:“真搞不懂,把那些未谙人事甚至可能连恋爱都没谈过的小女生,介绍给外国男性留学生当学伴,究竟意欲何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留学生已极为常见,不管是中国学生到外国,还是外国学生到中国,每年不计其数。我国众多高校,尤其是211以上的,几乎每个学校都有成群结队的留学生。唯山东大学如此厚爱外国留学生,在笔者看来,这不是自卑就是自作多情。
山东大学骨子里有没有洋人高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如果没有,凭什么公开为外国留学生配学伴?中国每年那么多学生出国留学,有几个学生能享此殊荣,有哪所国外高校为中国学生制定过类似制度?请问问身边留学回来的亲戚朋友吧。
据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官网发布的《公布2018“学伴”成组结果及第一次“学伴”活动见面Party的通知》显示,截至2018年11月15日,活动接收共计270份报名信息。在报名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中,现已成功选拔出141名中国学生与47名留学生组成47个友好“学伴”小组。注意,是“成功选拔”,何其隆重,何其严肃。
一份网传的《山东大学关于举办中外学生“学伴”活动的说明》文件称,中外学生“学伴”活动是为促进中外学生学习而举行的活动,中外学生互为学伴,全部为自由报名,并非为单独为国际学生寻找学伴。
按照这份说明的意思,“学伴”活动不仅仅只是为国际学生寻找学伴,也是为国内学生寻找学伴,是相互的。笔者认为,这就有点自作多情了。不要说国内学生寻找朋友伴侣不需要学校帮忙,就连国际学生要找个朋友学伴啥的,也不至于要学校如此兴师动众。留学生能不远万里来中国求学,相信不出三五日,找几个同学朋友不难吧?须知,国内各大高校,外国留学生与国内学生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处处可见。
据澎湃新闻报道,山东大学一名2016级男生表示,“学伴计划”会要求学伴一起做任务,比如一起看书、看电影。
笔者认为,如果都是男生或都是女生可能还好,若是正处青春期的一男一女长期一起看书看电影,就难免瓜田李下了。当然,谁又没大学期间谈过恋爱?其表现形式不就是一起看个书吃个饭看个电影吗?谈恋爱其实也没啥,那学校又何必自作多情呢?
山大或许有委屈
但真的该反思“学伴”制度了
澎湃特约评论员 张丰
来源:澎湃新闻(thepapernews)
不管如何,把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招募”解读为帮男留学生找女友,都是一种过度解读。一份疑似山大回应此事的文件称,为留学生找“学伴”,是国内一些大学的通用做法。山大一定委屈,为什么偏偏针对我呢?
招募“学伴”,校方说法是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山大这次成为争议的焦点,很大一个原因是一份招募表格上暗示,可以让参加活动的中国学生找到“异性朋友”,这隐约透露的暧昧色彩让很多人感到不快。一份未经证实的“学伴”名单显示,大多数留学生是男生,而绝大部分“学伴”,则是中国女生,这似乎又“证实”了网友的推测。
在过去很多年,中国大学普遍把吸引更多留学生看成是提高自己排名的一种手段,这大概和“国际化”指标有关。很多学校仓促成立“留学生院”,制造真假难辨的留学繁荣,为了多招一些留学生想出各种办法。这与当时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强,对留学生吸引力不够的大背景有关。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大学都为留学生开出了高于本国学生的服务。济南的另一所大学,最近就让中国学生搬出,腾出留学生宿舍,并且安装了空调。山大的“学伴”制度,也属于这一性质。
有点吊诡的是,山大在推进这项工作时,工作做得特别细,表格上也显得很“人性化”,但是从对舆论的考量来说,这恰恰是一种粗心,制造了一个传播事件。
公众对此提出质疑,反映出社会对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的反思。一个可以参照的事件是,就在这两天,福建一名留学生骑电瓶车违规搭载一名女子,被拦下后推搡交警,不仅引发了网友的争议,也引起了多家主流媒体的批评。人们不但批评这位留学生的违规行为,也对警方仅采取批评教育的处理方式颇有微词。在多数人的眼里,那位留学生明显受到了“优待”。
这种“超国民待遇”或许和中国人好客的习惯有关。一些中国的女大学生喜欢和外国留学生交流,毋庸置疑,肯定有想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了解外国文化等正面且实际的考虑。在过去很多年,这也是中国学生当“学伴”的主要目的。如今被赋予特别的联想,她们也会和山大一样感到委屈。
但是,到了2019年,确实是该反思的时候了。人们希望能够更友善也更平等地对待留学生,希望大学不要单纯追求留学生的数量,而应当回归到扎扎实实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的初衷上来。
因此,对山东大学“学伴”的舆论反弹,或许有过度阐释的成分,但是其中所反映的普遍情绪也值得重视。中国学生需要和外国留学生有更多、更有质量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不应该通过“1个留学生配3个学伴”的方式来进行。这样过于讨好和“特殊化”的政策,不符合国内公众对大学和公平价值观的期许,就是对留学生来说,也会把他们封闭起来,影响他们真正的学习。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