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场——比特币十年(二)
如果对着比特币的价格图表做个猜想,2011年2月的早上,某个比特币的持有者脸上一定会露出惊喜的表情。Mt.Gox交易平台上,上个月才29美分的比特币一下涨到了1美元上下。
李笑来被这个与美元产生兑换比率的电子货币所吸引。他从网上下载了中本聪的白皮书,“从头至尾反复研读了若干遍。”他在一篇文章中称,自己以均价6美元的价格,入手了2100个比特币。
当比特币能1:1兑换美元时,就引发了美国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的报道。
也大约是从那时起,比特币开始被打上了数字标记,在价格的涨涨跌跌中一次次成为外界讨论的对象,吸引着媒体无数次的报道。
无论这些讨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客观上让比特币突破了极客的圈子,进入了普通人的视野。2011年至2012年间,被这些讨论吸引的中国人终于开始关注比特币,先驱们登上了这艘航船。
国内开始有了传播比特币资讯的网站,第一家比特币交易所上线,专门挖矿的显卡矿机短时间内研发产出,比特币的大幕正式在中国拉开。
吸引
“这是一场越早参与就越划算的实验,因为它本身就是钱,时间就是比特币。”李笑来这样描述了他2011年对比特币的认知。
他在美国的《连线》杂志上第一次知道了比特币这个词。他购入2100个比特币后的两周内,比特币的价格上涨到了22美元,“我的1.2万美元已经变成了4万多美元。”
长铗则是在积累他创作的科幻小说素材时,注意到了比特币。这种电子货币由计算算力产生的过程,像极了他在2009年发表的作品《屠龙之技》。
在他构思这部小说时,他的脑海中就呈现过一种未来的图景:当人类进入云计算的时代,社会将会发生变革,计算机会成为一种权力,谁掌握了算力,谁便是权力的拥有者。
长铗的小说现在看来有点预言家的意思,他的好友吴忌寒后来创立了比特大陆。这家靠着生产矿机、筹建矿池成长起来的公司,长期占据着比特币全网算力的头部位置。
而2011年的吴忌寒还在风投公司做分析师和投资经理。在北大读金融系的时候,吴忌寒就思考过“去中心化货币”这种问题,直到读到中本聪的论文,才真正了解了比特币。他决定翻译这篇论文,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认识它。
布道
吴忌寒翻译的比特币白皮书发表在巴比特网站上。巴比特是长铗和吴忌寒在2011年一起创立的资讯网站。他们的初衷是向国人普及比特币。
当时的长铗还是南宁国土资源规划院里的一名公务员,他对搭建网站一直有兴趣,和吴忌寒凑了几千块钱,租了一个服务器,巴比特就这么面世了。
网站最初是个人博客的雏形,长铗利用业余时间维护,他的印象中,最初,国内比特币圈子里仅有的十几人都在网站上注册了账户,大伙一起翻译一些比特币的资讯和文章。文末再留下比特币的地址,邀请读者给作者打赏。
长铗还记得,文章的第一笔赏金只有零点几个比特币,后来才知道,那还是博主之一吴忌寒“赞助”的。
2011年8月,吴忌寒在巴比特发的第一篇专栏文章就是他用比特币在中国购物的经历。
他帮同事在淘宝上购买了一次云服务的内存升级,只需8.88元人民币,商家接受比特币支付,他花了0.1个比特币,将同事的云服务内存从2GB的空间提升到了18GB。
吴忌寒把这次购物的美妙体验形容为“像是小时候第一次放风筝”。
事实上,在那之前的半个月,他已经在淘宝上用比特币购买过一双奢侈品拖鞋。
这些购物体验,让他既感受到了风筝飞翔的欣喜,也发现了风筝线的局限。
当时还属于新兴的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被吴忌寒看作“可善加利用”的在线钱包,但这种天生的在线钱包,受困于资金不足,存在无法填补的安全漏洞风险。
除此之外,在当时的吴忌寒看来,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的痛点,还包括买家需要的第三方担保,商家需要的便捷收款码等问题。
从事分析师的吴忌寒从痛点中看到可供风筝放线翱翔的天空,他断言,“比特币是国内互联网创业者的又一次黄金机遇。”
参与
2011年的杨林科抓住了这个机遇。在向他的程序员朋友黄笑宇了解了“什么是比特币”之后,他追问了第二个问题,“能赚钱吗?”
黄笑宇“应该能吧”的回复有点模棱两可,但他告诉杨林科,国外已经有一个名叫Mt.Gox的比特币交易平台,拥有全球90%的交易量,靠手续费赚钱。
当时正值比特币价格从个位数向两位数进发的时间,用个人电脑挖矿的人将比特币在淘宝上出售,比特币交易所在中国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不挖矿的人还没有渠道获取比特币。
长铗不挖矿,他的第一枚比特币就是在淘宝上买的,“付款后给个地址,交易全凭诚信,量也少的可怜,起初只能买到零点几个。”
他想大量的收购,淘宝店主告诉他,“货源都在老外手里,卖多了我怕缺货。”
杨林科料想到了这种需求,他拉上做技术的黄笑宇,投入了几万块钱,搭建出一个交易平台,取名为“比特币中国”,将“有钱没币”和“有币求钱”的人连接了起来。
2011年6月9日,正值比特币价格飚至29.55美元的那天,国内第一家交易所面世。
比特币中国的首页上显示着K线,当天的比特币价格是150元。网页左边是登陆和注册入口,接受人民币和比特币的充值、提现。
第一笔交易在网站上线的没多久就出现了,十几块钱的充值额都让杨林科感到欣喜,“真的是有需求的。”
比特币价格的暴涨吸引了早期玩家的加入,开始有人研究怎么挖到更多的比特币,大家发现,用显卡GPU挖矿比CPU的效率更高。
李笑来开始着手搭建自己的矿场,四处购买高端显卡,甚至买空了淘宝上的现货,46张显卡集合了20G的算力。
2011年的张楠赓当时还是北航的研究生,他学的是集成电路设计。基于专业优势,他在业余时间做了些专门用于挖比特币的机器FPGA,主要卖给老外,一年能赚十几万,他在圈子里逐渐有了些名气,外号“南瓜张”。
不挖币的长铗也在比特币中国注册了账户,他把第一年10万元的工资全拿了出来,在35美元的价位上全仓比特币。
暴跌
之后的半年里,长铗像坐了一趟过山车,手里的比特币价格从30美元跌至20美元,之后,价格从10、9、8、7、6像倒数计时一样跌到2美元。
这一轮的暴跌源于一起比特币失窃事件。2011年6月中旬,一位名为Allinvain的用户称自己的2.5万个比特币(当时价值50多万美元)被盗。
紧接着,Mt.Gox上比特币的价格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几分钟内,从均价17元跌至0.00134美元;30分钟后,才重回13美元。
Mt.Gox随即声明,价格急剧波动是因为一个拥有大量比特币的账户被黑客攻击,该黑客低价抛售的同时用另一个账号吃进。
好在Mt.Gox有每天提现不超过1000美元的限制,这名黑客最终只转走了价值1000美元的比特币。
这次事件给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之后的半年时间里,价格一路狂落。2011年11月,一个比特币只值2美元。
比特币丢失事件引发的媒体唱衰报道不断出现,“‘比特币之死’都出来了,像在给比特币盖棺定论。”长铗没有卖掉手上的比特币,他坚信他看懂了它,“我喜欢这个东西,没理解的人还是把它看做一个开源软件,而事实上,它的本质是协议,指向共识。”
价格的暴跌直接影响了比特币中国上的交易量。交易平台成立的一年多,杨林科对他的这个副业开始怀疑,市场不温不火,平台每个月只有几千元的手续费盈利。这让他犹豫是不是该关了这个网站。
整个2012年,比特币的K线几乎接近于一条直线,媒体对比特币的报道消失了。长铗干脆不再看比特币的价格,专心于巴比特的专栏写作。
直到2012年年底,行情才再次抬头,币价重新站上了10美元的。
杨林科回老家过年的时候,币价已经涨到了人民币100多元。还在别人家串门的他忽然就忙起来了,不断有用户发来提现需求,他在别人家的电脑上插着银行的U盾,一笔笔给人打钱。
在一份公开的报告中,2012年年底,比特币的市值突破了0,向5亿美元冲去。
这一次的上涨行情与比特币每四年减产一次的特性有关。
2012年11月28日,正是比特币第一次产量减半的日子,每天产生7200个比特币的历史将要终结,那天之后,比特币的日产量减少至3600个。同时,越来越多的矿工进入市场,全网算力增长,个人电脑的算力已经跟不上节奏。
而埋伏在算力要求之下的机会开始在中国酝酿,在一场专业矿机研发的全球较量中,中国人上场了。这场较量蕴藏着暴富神话,也暗藏着危机。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