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艺术
00
—
美的模型
作为理工男,尤其是学习软件工程,凡事偏好建立模型。所谓模型,就是对现实对象的一个抽象,它抛弃了繁杂的细节使得事物简化,容易理解并且突出了核心和精髓。
怀着这样的偏好,当我见到人类终极追求的一个模型时,就甚为欣慰。并利用一切机会运用并验证这个模型。这个模型非常简单,我是从肯.威尔伯的书中首次看到,只是不肯定是否是他最早的原创。
人,从自我出发可以分成内在和外部世界两个部分。在这之上可以建立三种不同的追求,第一种追求是认识独立于自我的外部世界,这种追求可以简称“真”,科学是这种追求最有效的工具。第二种追求是自我内在与外部的和谐关系,这种追求简称为“善”,宗教,伦理学是这类追求的产物。第三种追求是内在的感受,这种追求简称为“美”,而艺术正是这种追求的表现。所以人类的终究追求包括三大类,分别是真,善,和美。《理想国》中提到真理,正义,和美应该也是类似。
如同任何模型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合理化条件。上述模型也许过于简化而未必囊括人类的所有追求,但它的简洁清晰却让我非常喜欢
根据这个模型,我理解的艺术就是内在的感受。而一件艺术品,它的价值就在于它在它的创造者或者欣赏者内心激发的情感。
01
—
十月读书主题--艺术
今年十月读书会的主题是艺术。为了这一复杂主题,主持人Lily建议大家先参观昆士兰美术馆,然后再晚上聚餐讨论艺术话题。
美术馆在市中心,停车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为了避免停车困难,我们大家在樱桃家集合然后拼车。我事先在网上订了停车位。订位时,显示距离只有几百米,而开车到那里一看,美术馆在河岸南边,而停车场居然在河岸北边。虽然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但步行距离至少要一公里多,更要命的是天还在下雨。我的车一共坐了四个人,大家都没有带雨伞……
最后Lily建议开车直接去美术馆,停在美术馆地下停车场。我因为对市中心线路不熟,对这个提议颇为犹豫。只是看在让大家冒雨步行一公里多实在不方便,只好硬着头皮开车去美术馆。在Lily的导航下,出乎意料地没有费太多波折就停到美术馆底下,这比原来订的停车场好多了。
因为疫情,进入美术馆还需要扫码登记,好在人不多,没等太久,大家就进入了昆士兰美术馆。
02
—
欣赏艺术
基于对艺术和美的那个模型,我理解艺术的精髓不在于艺术品本身,而在于观赏者对作品的感受。比如一个画家看到了一座山,心中产生敬畏和赞叹之情。如何把这份情感传达给其他人呢?一个办法就是这个画家把这座山画在他的画布上让人们欣赏。
当人们看到这座山的画时,人们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山,他们看到的不过是画布和上面的颜料色块。但因为这些颜料色块搭配的如此巧妙,人们看到它们时,心中涌出和画家看到山时相同的感受。如此一来,这个艺术作品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强调一下,欣赏艺术品的目的是在欣赏者心中产生创造者期望所产生的那份感受。
当然这只是理想中的情况。同一件艺术品,不同的观赏者也许会观赏到不同的内容,内心产生不同的感想。而且许多感想都未必是创造者所设计,所期望的。不过即便如此,一个能引发欣赏者丰富的内心感受的作品就可以算是成功的艺术作品了。
03
—
美术馆中的作品
昆士兰美术馆虽然在国际上排不上号,不仅和卢浮宫,蓬皮杜中心这样的一流美术馆无法相比,比起悉尼美术馆也要逊色许多,但其中还不乏有趣的作品。
入口处有许多澳洲土著的绘画。虽然在科学方面,澳洲土著对世界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贡献,但在绘画一支却有其独特的风格。
我喜欢土著的作品,那种用色点构成的复杂图案既不单调刻板,也非杂乱无章,而是充满了生气和谐与宁静。另外不仅图案让人赏心悦目,色彩也同样搭配和谐。
美术馆也有一些西方传统的油画作品。其中一幅巨幅青年男子全身画像很惹人瞩目。这也许是一个十八世纪的欧洲贵族,身着铠甲,头盔放在地上,露出一幅颇为傲慢的面容。人物算不上俊美,但还谈不上很丑,只是那副自命不凡而又略显浅薄的表情让我不喜欢这个人。我问Lily的感受,让她猜这个人是不是一个纨绔子弟。她的看法到和我不同,她认为画中人虽有一些略显轻浮,但未必真是纨绔,因为至少还穿戴全身铠甲去为国效力……
04
—
美与丑
既然艺术激发的是人内心的感受。那么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呢?另外一件艺术品,它的美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这个问题可能很难回答,特别是当人们企图探讨绝对的美和丑时,这如同探讨绝对真理一样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而任何形而上学的问题都不要指望能用言语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其实这个问题让我联想起一本非常戏剧性的书《禅与摩托车维护的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以下简称《禅》)。这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哲学类著作。它特别之处在于这部书出版之前被不同的出版商拒绝了126次。绝大部分人在面对126次拒绝之后都会放弃,然而它的作者不屈不挠终于盼来了一家出版社同意出版。开始大家都对这部书能否盈利不抱任何幻想,然而这部神奇的书居然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长居哲学类著作的销售榜首......
我的导师特别推崇这部书,他研究方向是软件质量。我后来也读了这部书,发现我导师的许多思路是受到这部书的启发。这部书企图回答的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就是(一部作品的)质量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其实这个问题和问一件艺术品,它所展现的美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实际是一样的问题。
为了回答前一个问题,波西格(《禅》一书作者)写了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而且那个问题还没有回答清楚。所以我更无法用一篇短文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过如果我们相信艺术来源于内心的体验,那么美也应该是内在感受。如果一个人可以静下心来观察自己的感受,或许可以找到那所谓的美吧。
05
—
行为艺术
转了两个小时左右的美术馆,不知为何,大家都感觉特别饥饿。看来对艺术的追求不仅耗费心力,也很耗费体力。那时已经快四点,晓雨还在和她的女儿争论那些展览的土人武器到底是真的武器,还只是一些艺术家的模仿品。距离吃晚饭的时间还早,Lily想去美术馆咖啡厅先找点吃的垫垫肚子。然而咖啡厅已经打烊,好在贴心的柏林带了几片娃哈哈,大家每人分了一块。我也吃了一块,不过感觉非但没能压制住饥饿感,反而让肚子更加渴望饱餐一顿。
最后心急火燎的人们比晚餐预约的时间提前了20分钟赶到餐馆。只是这家位于市中心的川菜馆一点不体量它客人的急切心情。大门居然紧闭。开始大家绝望地以为餐馆里还没有人,然而透过一个窗户发现里面的厨师还有服务生正围着一张桌子大吃特吃。桌上摆满了菜,特别还有一尾大大的红烧鱼。目睹这些大口大口进食美味的人虽然让我们的饥饿感更加强烈,但看到餐馆服务人员已经到位,担心餐馆不开门的不安却已然消除。
没办法,饥饿的人只好在餐馆周围不断徘徊。好不容易熬到餐馆开门,还要耐心地登记信息,最后才坐上了舒服的餐桌。
本来还计划在吃饭时间讨论艺术,不过一进入餐馆,所有的艺术都被抛掷脑后。闹腾腾的餐馆,一道道美味,不仅满足了饥渴的肠胃,也安抚了骚动的心灵。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估摸心中也同样充满愉悦的感受,这不正是艺术,这不正是美吗。
06
—
一片菩提叶
美术馆外面有一棵大大的菩提树。现在正当春季,大部分叶子都是翠绿色,但不知为什么也会有一小部分叶子完全变黄。这天正好下雨,许多黄色叶子落在水泥地上。地上低洼处又积了水。一片孤独的黄色叶子就安静地躺在水边。
往返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人会留意那片躺在水边的叶子,然而细心的小红还是注意到它。她蹲下身体,选择好角度,用手机拍下这片孤独的黄叶。灰色的水泥没有任何色彩,阴郁的天空却在水中反射出醒目的高亮,而那片已经丧失生命力的叶子却晶莹剔透。在只有灰和白的背景中色彩表现得异常饱满,充满了生机。看到这片叶子,我心中充满了激荡,不禁猜想,会不会这片叶子所包含的美超过了旁边这壮观美术馆里面所有展品的美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