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呼啸山庄》(中)- 关于公平

行者之心 心镜818
2024-11-26

再没有什么比不公平更能激发人的愤怒。不仅是人,甚至猴子都会有追求公平的信念。以前看过一个实验,让猴子学会使用硬币。科学家定期给一些测试的猴子发硬币,当猴子把硬币还给科学家时,科学家会给他们一些奖励。慢慢这些猴子就懂得了硬币的价值。在一次试验时,一个猴子交出硬币后,科学家奖励给那只猴子一串葡萄。而旁边的猴子交出硬币后,科学家则只给它几块黄瓜。这个猴子顿时感觉受到屈辱,愤怒地把黄瓜从笼子里扔了出来......



01



比对


圣经中耶稣讲过一个寓言,一个葡萄园需要工人,业主早上招了一批人,工钱是一天一块银币。后来中午也招了一些人,工钱同样是一块银币。最后甚至傍晚时还招了几个工人,工钱仍然是一枚银币。天黑收工了,后来的工人排队先领到一枚银币的工钱。排在后面一大早就来干活的工人寻思,那些人只干了几个小时就得到一枚银币,我们一大早就来劳苦一整天该不该多得一些。然而他们拿到的也是一枚银币,于是他们就开始抱怨。这时业主回答,你们的工钱不是一早就商量好了的吗,难道你们因为我对他人慷慨而嫉恨我吗?

从上面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人类对公平的理解是出于比对,而且通常是和最接近的参照系进行比对。如果发现自己的收获没有别人的高,就会愤怒,抱怨。反过来如果发现自己比别人收获高,则只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是自己的运气,到未必会产生更多的感激。

第一个例子里,猴子的硬币本身就是科学家先给它们的,用来换任何东西不都是白白得到的吗?但当猴子看到别的猴子待遇更好就会产生不公平的感受,从而愤怒,而且把怒火发到白给它们硬币的科学家身上。第二个例子也同样,业主对他人的慷慨激发了本来并没有吃亏的人的怒气。



02



本性善根


但人本性的善又如何表现呢?最近读明就仁波切的书,他认为任何人(甚至包括动物和昆虫),都有寻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本性。这种寻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本性就是人的善根。真正理解了人的这种本性善根,就可以理解并饶恕任何人的恶,并对任何人产生善念。


希斯克里夫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我在本文第一部分时并没有把书的故事全部讲完。当时说到希斯克里夫已经完成了他的报复,两个家族第二代的人全部被他害死,财产全部被他掠取。第三代的小凯瑟琳成为他的囚徒,哈里顿成为他的奴隶。两人基本都完全屈服于他的暴虐之中不敢反抗,然而这时却有奇怪的事发生了。

首先是小凯瑟琳和哈里顿这两个本来彼此蔑视和仇恨的人开始谅解并相爱了。希斯克里夫开始反对这种关系但很快也就认可了。而且他突然变得莫名其妙,大晚上整夜不归不知在哪里转,然后又开始绝食,身强力壮的他最后居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突然死了。

希斯克里夫的转变可以看作是他良心的发现。他的恶来自于仇恨,而后来他所仇恨的对象都消失了,同时他所压迫的两个对象又无力反抗,所以他的仇恨之火竟然慢慢熄灭,恶念也就随着减退,从而被压抑的良心和善就表现出来了。他的生命力以前一直靠仇恨和复仇的意愿所支持,在那种意愿达成后,生命力也丧失了。

仇恨是烈火,支持仇恨燃烧的则是对抗的仇恨。如果没有这种对抗,仇恨之火也就难以维持了。耶稣说,有人打你的右脸,把你的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这样的教导一般人很难接受,认为这是纵容恶人,惩罚善人。其实何为善人?何为恶人?每一个人不都在追求自己的快乐,从而是自私的吗。每一个人在自己的追求得不到满足时不都会有恼怒和不愉快吗。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更清楚地理解善恶的本质。



03



善恶


关于善恶,我还想补充一些。书中有两个戏份比较多的仆人。一个是一天到晚读《圣经》的服侍恩肖家六十年的男仆约瑟夫,另一个是故事的讲述者,保姆奈莉。约瑟夫虽然整日读经,经常祷告,但他缺少爱心,痛恨书中所有人,包括孩提时代的凯瑟琳和希斯克里夫,一有机会就责备教训他们。另外心胸狭隘自私,是个典型的假冒为善。而奈莉则是两个家族中最能保持理性的一个人。几乎当过所有孩子的保姆,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很少辱骂斥责任何人,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过失,但确实是书中最为完美的角色。

尽管每个人身上都有善根,也都有自我自私和恶念,但程度有区别。一个人的善良程度取决于这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尤其是如何对待得罪自己的人。耶稣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逼迫你们的人祷告,这就是消除自身的恶也消除他人的恶的最佳良方。

小凯瑟琳和哈里顿最后放弃了对恶魔的抵抗,恶魔反而自己消失了。《呼啸山庄》虽然是一部悲剧,但最后却有一个光明的结尾。希斯克里夫死后,小凯瑟琳和哈里顿可以拿回本属于他们的财产,彼此相亲相爱,过上幸福的生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心镜818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